北川母親為給地震遇難兒子燒紙冒險進廢墟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李小萌:歡迎收看《新聞會客廳》。今天是清明假期的最後一天,這幾天裡,除了祭奠自己的親人,相信我的很多同事同行還帶您遙祭了另外一群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的逝者,汶川大地震的罹難者們。

這是那場大災難後的第一個清明,這樣的日子,我們理應用我們的所有真誠,去紀念、告慰逝者的靈魂。不過今晚,清明假期的最後一晚,我們收起悲傷重新出發前的夜晚,我想帶您再去一個地方,去看看幾天來這個地方那些讓人感慨、讓人動容的「生者」的面孔,因為這些「生者」,離我們更近,他們的面孔,也會讓我們感受到更多。

解說:北川老縣城,廢墟中埋著遇難者15658人,失蹤者4736人,佔縣城3萬多人口的三分之二。4月1日至4月4日,封鎖了近一年的北川老縣城開放四天,四天裡,鞭炮聲、哭泣聲沒中斷過一秒。據統計,共有9萬餘人入城祭奠。

優酷網拍客:《為了親人,我哪裡都敢去!》

字幕說明:在北川清明祭奠之際,有一個老太,她兒子喪生在地震中。她傷心欲絕。為了能近一些為孩子燒紙,她冒著危險鑽到隨時可能坍塌的廢墟裡…

無論別人怎麼勸阻,都無濟於事…

工作人員阻止她,她說真得被壓到裡面,她不怪誰,也不怨誰,她自己想看……

她也知道這樣做很危險,不讓隨行而來的人同入,自己一個人鑽進廢墟裡去……

不知道她能否看到她的孩子……

這就是母愛,失去親人的痛苦真的讓人難以承受,願5.12汶川大地震命喪大自然災害的人們能夠安息

李小萌:這位母親讓我仿佛回到了一年前的北川。一年前,我在北川見證了賀晨曦和她男朋友廢墟中的動人愛情,也在北川遇到了餘震裡執意回家看看的大叔。而一年之中,北川老縣城的廢墟上從沒間斷過動人的故事。這張照片是我的一個同事今年春節前在北川職業高中的廢墟前拍到的,他看到一個父親寫下這樣一段話:「親愛的女兒,爸爸終於找到你了,但是我沒有辦法把你挖出來,對不起。12月28日」這位不知名的父親不知道是怎麼在嚴格的封鎖之中進入的老縣城,我想像唯一的可能就是花上幾天時間、不顧危險翻過幾座沒路的大山偷偷地進入了縣城,為的是找到女兒。但找到之後,他對女兒、對自己唯一能說的三個字卻是:「對不起」。

優酷網拍客:《北川祭祀中最特殊的祭祀者》

字幕說明:一個拄著雙拐的女士來到北川縣城,祭奠他的親人,普通人從城門口走到這裡需要15分鐘,而她拄著雙拐需要一個多小時。她可能就是在地震中受的傷,她的親人可能也在地震中喪生,清明節到來,思親心切,拄著雙拐也要來祭祀。

李小萌:我這還有幾張照片,這裡是封鎖後的北川老縣城外,沿著水泥路上山的第一個彎道處,從這兒可以看到老北川縣城的全貌。去年11月,北川通口鄉農民龐貴舉自費在這兒搭建了一個用於眺望的鐵板臺,從此,這塊石頭便有了新的名字,叫「望鄉臺」。清明節,蒙蒙的細雨中,更成了一道最獨特的風景。

1、北川人武部駕駛員母建川、北川縣民政局幹部王洪發,這兩位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中堅強的男人,眼含熱淚緊緊擁抱在一起,祭奠各自的遇難親人。

2、輪椅上的北川中學倖存學生鄭海洋和廖波在祭奠著他們的同學,這兩位曾經的「夾縫男孩」,用他們的堅強和樂觀,戰勝了死神戰勝了災難,也用他們的堅強和樂觀,來告慰他們死難的同學。

3、 其他祭奠種堅強男性的照片

李小萌:這幾天,在這個叫做「清明」的日子裡,這些面孔讓我們隱蔽的情感又一次爆發,我們不得不把注意力獻給300天來最安靜的那座縣城。有淚——就讓它流吧,思念得太苦——就哭出聲來吧。我們不會遺忘,我們害怕和拒絕遺忘。同時我們看到,在內心深處曾被掏空的地方,已生長出了新的東西,那就是信心、堅韌和未來。

憧憬 12歲 王潤畫

我將用雙手去創建我的家 8年級 相紅利畫

我的家鄉多麼美麗 9歲 羅英傑畫

青川不敗 14歲 何小利畫

未來的家鄉多彩多姿 12歲 李小華畫

李小萌:最後,請允許我念首大家海子的詩,送給所有地震中的生者,也送給我們每一個人: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李小萌:好,我們下面請出今天的客人。今天的客人也和清明這個日子有關,他是一位作家,他一直在博客上發表著紀念60年前中國抗日遠徵軍的文章。今天我們請他來,是想重新喚起那段曾經沉睡的歷史,更想緬懷那些險些淹沒在歷史中的老兵們。

 

【中國遠徵軍】

方軍:見到您高興,您九十多了,身體還這麼好。

韓寶軒:請進。

解說:3月26日方軍去天津看望兩位聯繫多年但沒有見過面的老人。

方軍:韓老,您身體好,見到您高興。革命烈士,是說您父親,是國家發的還是黑龍江省發的?

韓寶軒:這是國家發的,民政部。

馬志靖:這個正式的在北京抗日戰爭紀念館裡。

解說:馬志靖,82歲,東北著名抗日將領馬佔山的孫女。韓寶軒,91歲,馬佔山副官韓家麟的兒子,他曾為支援中國遠徵軍的美軍作翻譯。

方軍:這個是您父親吧?

韓寶軒:是我父親。

方軍:他是哪年犧牲的?

韓寶軒:1932年7月。

方軍:我記得是犧牲了,日軍把他的頭割下來掛在城牆上。當時他是少將,馬佔山部隊的少將,是咱們國家抗日部隊第一個少將,犧牲的。

韓寶軒:對。

李小萌:今天我們的客人就是作家方軍先生,歡迎您。

方軍:謝謝您。

介紹遠徵軍的小片: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期間,為支援緬甸英國軍隊抗日、保衛滇緬公路及我國西南大後方的作戰部隊。

1942年1月日軍入侵緬甸,企圖直接切斷中國唯一的從海外運送援華物資通道——滇緬公路,並進攻我西南大後方。佔領緬甸,日軍還可西侵印度,直下中東,與德國法西斯會師。緬甸成為中國、同盟國與日本法西斯的必爭之地。

1942年3月,應英軍邀請,中國派出遠徵軍約十萬兵力,緊急入緬作戰。仁安羌援助英國軍隊之戰,聲震中外;戴安瀾將軍率領200師在同古等地與數倍於自己的日軍血戰,日軍不得不說:「雖說是敵人也確實十分英勇」。

這次遠徵最終因英、美與中國戰略目標分歧、指揮不當等原因而失敗,傷亡慘重。1942年3月入緬兵力約十萬,當年8月初,先後撤退到印度和滇西的僅有4萬人。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部隊開始向緬甸北部反攻,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反攻。這是第二次遠徵,經騰衝、松山等慘烈戰役,以傷亡官兵約6.7萬人的重大犧牲斃傷日軍4.8萬餘人,解放了緬甸北部被佔領土,收復滇西失地,鼓舞了人民抗日鬥志,揭開了正面戰場的反攻序幕。

李小萌:要找到這些還健在的,又親歷了歷史的這些遠徵軍的官兵,容易嗎?

方軍:也不是特別難,只要是想找的話,克服一切困難,還是能找到的。

李小萌:在十幾年前您頭一次對遠徵軍產生了興趣是什麼原因呢?

方軍:因為我是寫報告文學的,我不是寫小說的,我必須得採訪真的人,我要跟他坐在一起,跟他聊天,我要寫小說坐在家裡寫就行了。

李小萌:您說光是當軍官的就是十幾個,前前後後跟遠徵軍有關的採訪對象有多少?

方軍:一共有73個人,我今天坐在家算了一下,至少是73個人。

李小萌:在您心目當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或者是划過的痕跡最重的是哪些人?

方軍:應該很多,但是要是時間短的話,我準備介紹,第一個介紹張家福,張家福是一個百歲的老兵,他當年是戴安瀾將軍的作戰參謀,軍銜是少校。

李小萌:您帶了他的照片。

 

方軍:我帶了他的照片,這就是張家福,當時我。

李小萌:這是哪一年的時候?

方軍:這個是2003年。

李小萌:您初次見他他就這個樣子是吧?

方軍:對,我就住在他們家。

李小萌:老人看著還是挺硬朗的樣子。

方軍:看報紙,像我得用老花鏡,他不用,所以我覺得這個老頭很了不起。歷盡滄桑,中國遠徵軍分成兩次作戰,第一次失利了,很悲壯。第二次是打松山戰役,他又參加了,所以這個老人一生非常坎坷,所以我把他記錄下來,我覺得真是一件很榮幸的事兒。

李小萌:要請他和您一起去回憶當時自己的,他的親身經歷,他打開話匣子容易嗎?

方軍:我覺得還是容易的,首先他是知識分子,他是軍官。

李小萌:好,我們可以放在桌上。

方軍:他是軍官。再一個,我問無非是問他的經歷,哪生人,哪年為什麼去上學,哪年為什麼要參加中國遠徵軍,為什麼去作戰,為什麼失利,總的來說就是這個,比方說他給我講的是他和戴安瀾將軍一起,200師第一次是中國遠徵軍出去作戰,在潼古,當時侵華日軍比200師兵力多四倍,他們在這兒血戰十二天,然後又安全地撤退了,戴安瀾將軍這次打得非常好。跟他們打的是什麼部隊?是日本的18師團,日本的18師團又叫九流米師團,這個九流米師團三萬多人都是日本的孤兒,然後把他們訓練成武士道精神那種軍國主義的軍隊,他們在上海登陸的時候,8.13在上海犯下無數罪行,然後打到南京,南京大屠殺,然後他們又打到廣州,又打到南寧,然後又打到越南,又打到寮國。

李小萌:所以是非常殘忍的殺人機器。那場惡戰是怎麼一個戰爭情況?

方軍:當時打得非常慘烈,當時戴安瀾下了一道令,就是他如果犧牲了,下面參謀長替,參謀長替,如果參謀長犧牲了就是團長替,所有的軍官都做出這種舉動。

李小萌:就是決一死戰。

方軍:當時潼古一仗打得不錯,因為中國軍隊在那兒消滅了五千日本人,200師在那兒連犧牲帶傷員有兩千人,然後200師撤退,撤退的時候,戴安瀾將軍在細包過這條路的時候中彈了。

李小萌:這個過程中張家福全部都是經歷的,跟他們在一起的?

方軍:對,當時打到最後,戴安瀾將軍他們一共是18個人,戴安瀾走第一個,夜裡頭,侵華日軍把他們全圍了,邊上都是夜裡的火堆,戴安瀾將軍走第一個,參謀長走第二個,他是少校,走第三個,15個士兵走在後面,這個時候日軍看見有人出來了,就開始開槍,那個參謀長會日語,就喊打錯了,打錯了以後,天特別黑,就放他們十幾個人出去了。戴安瀾中了兩槍,他們覺得戴安瀾是這麼大的將軍,是少將,走第一個,他們堅決不能把戴安瀾將軍放下,就砍樹,做成擔架,抬著戴安瀾將軍,然後按照這條路線一直走到騰衝。整整抬了六個星期,抬戴安瀾將軍的遺體。

李小萌:從負傷的時候。

方軍:從負傷,一個星期以後就去世了,去世以後他們捨不得扔下這個遺體,就抬著這個遺體一直走到瑞麗江的邊上,在瑞麗江,6月29號,把戴安瀾將軍火化以後有一個華僑送給他們一個大棺材,把火化的遺物放在棺材裡,然後他們抬這個棺材一直走到騰衝,騰衝的縣長張問德領全縣的人跪在那兒迎接戴安瀾將軍的靈柩。

戴安瀾將軍是中國遠徵軍200師師長。1942年3月,戴安瀾率領200師在緬甸與數倍於自己的日軍血戰12天,殺退了敵人,這就是著名的東籲保衛戰。20多年後,日本防衛廳發表的《緬甸攻略》也不得不說:「雖說是敵人也確實十分英勇」。但這次遠徵最終因英國美國與中國戰略目標分歧,指揮不當等原因而失敗。1942年3月中國遠徵軍第一次遠徵時,入緬兵力約十萬,當年8月初,先後撤退到印度與滇西的僅有4萬人,戴安瀾將軍在撤退途中遇襲犧牲。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度部隊開始向緬甸北部反攻,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強渡怒江,發動滇西反攻,這是第二次遠徵。經過騰衝、松山等慘烈戰役,以傷亡官兵6點7萬人的重大犧牲斃傷日軍4點8萬餘人,解放了緬甸北部被佔領土,收復滇西失地。

李小萌:其實在中國遠徵軍反攻的時候,也有幾個非常著名的戰役,像騰衝戰役、松山戰役,您採訪過的這些親歷者他們給您講過的您印象比較深的戰役是哪一次?

方軍:我覺得松山戰役,為什麼打松山戰役?首先我們要說的有一條路叫滇緬公路,滇緬公路當時為中國軍隊運輸了大量的戰爭物資,所以日本人要把這條路切斷,這條路這個邊上就是松山。像松山,我站在松山上,我去了雲南十次,站在松山上就看見滇緬公路了,就隔著一條江。

李小萌:就是在這個山坡上嗎?

方軍:對,就站在這個山頂上,它是一個軍事要地,過去有一句話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過,它有一門炮,這條路整個就全癱瘓了,所以這是一個軍事要地,中國軍隊必須要把它拿下。

李小萌:為什麼說松山戰役是非常慘烈的一次呢?

 

方軍:我採訪比方說林裕琪少校,林裕琪少校,他的營死了670人,六個連長,兩個犧牲,兩個受傷。

李小萌:就是在松山。

方軍:就是在松山,我採訪他的時候他90歲,他跟我說,他說我再也不願意回憶那段情景了,我希望這段歷史永遠在我心目中忘卻掉,當時這面山和這面山上很多的暗堡,等中國軍隊衝到跟前了,不知道敵人在哪兒,敵人把那些暗堡門打開,所以我覺得《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有很多情景就像松山戰役,他說他的一個營六百多人,就看著在那兒死,沒有辦法。有這樣一個老人,他叫吳昌岌,這個吳昌顯在北京通縣上學,盧溝橋事變以後,他到黃埔軍校去念書,到黃埔軍校以後他就隨著中國軍隊一直打到滇西,作為中國遠徵軍的一員,他的團打松山的時候,五百多人都死了,傷一千多人,所以這個老人他就說,他永遠不回來了,他要永遠跟著他的士兵,他是團參謀長。

李小萌:他是哪裡人?

方軍:他老家是山東人,他爸爸帶著他又去過河南,他上學的時候是在北京通縣上學,是這樣一個老人,說一口的北京話。很多人是他的下級,都犧牲在那兒了,他放不下這些人。

李小萌:當您採訪這些算是戰爭倖存者的時候,看到他們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對您有什麼觸動嗎?

方軍:我覺得他們現在很多士兵生活都非常貧困,你們想像不到,他每天用一個大鐵鍋煮兩個老玉米,鐵鍋邊上都是鏽,上午吃一個老玉米,下午吃一個,所以我跟這些老兵在一起有的時候心裡非常難過。像2003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叫《騰衝抗戰的最後62個老兵》,我跟他們一起去國殤墓園去獻花,這些老兵折胳膊斷腿,但是他們互相攙扶著,不讓人家扶,要自己走到戰友的墓碑前面去。

李小萌:每個人腰板其實都挺直的,您看第一位,昂首挺胸的,雖然是白鬍子了,拄著拐杖。

方軍:是,而且他們在墓碑前高呼三個口號,一個是抗日戰爭勝利萬歲,一個是為國家犧牲的軍人們萬歲,還有就是中華民族萬歲。剛才說這些老兵,2003年他們是最後的62個人,到現在還剩12個人,50個人都故去了。

1942年3月至1945年3月,應英軍邀請,為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遠徵軍在緬甸、滇西投入兵力約40萬,實現了保衛海外運送援華物資惟一通道——滇緬公路的戰略目標,揭開了正面戰場的反攻序幕。為此,中國遠徵軍犧牲官兵約20萬。

李小萌:這麼短短幾年當中。

方軍:像這個老人也去世了。

李小萌:哪一年?

方軍:他是兩年前去世的,到現在他還沒有墓碑,張家福老人跟您講述過去的歷史,他也會要講講現在他的處境。

李小萌:他是平和的嗎?他有什麼願望還沒有達成嗎?

方軍:不是物質上的,物質上的那些好像還不是特別重要,但是精神上他們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忘記他們。

李小萌:想起中國遠徵軍在不管是在雲南還是在緬甸抗戰,您腦海裡浮現的是怎麼樣一種圖景?

方軍:不能說他們是最慘烈的,因為我採訪的親歷過戰爭的十種人,都是慘烈的,都是充滿了悲傷,充滿了血和淚。我不停地採訪,我覺得我不能停下來,要寫放在以後再寫,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是八九十歲,如果我稍微放鬆一下,我覺得這一兩年吧,就應該是口述史最後的機會了。如果要是研究抗戰史,任何戰爭博物館都有三點,叫人證、物證、口述史,缺了一樣就沒有生命力。

李小萌:我看了您的個人經歷,我有一點非常感興趣,您的父親、伯父、叔父都是參加過抗日戰爭,伯父、叔父都是被侵華日軍殺害的。家裡有這樣的歷史,而您在成年之後自己去學了日語,又到日本去工作,現在研究抗日戰爭,同時還有很多日本老兵的朋友,所以我很好奇的是您究竟是怎麼樣看待這段歷史的呢?

方軍:戰爭已經過去64年了,因為我在日本待了很多年,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更平和地看待這段歷史,不管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首先我覺得中國人應該尊重自己,應該尊重自己,像這次《我的團長我的團》,我認為就是尊重自己的開始,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地雷戰、地道戰、臺兒莊戰役,我覺得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不斷地總結戰爭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斷地改變自己、修正自己,讓世界各國都沿著一條和平的路走下去,這是非常好的。我是覺得將來的人,將來的中日關係應該儘可能地避免戰爭,但是應該更多地總結過去中國人為國家流血犧牲的這些事實,就是應該先尊重自己。我們中國那麼多的好男兒,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流血犧牲,應該把他們記錄下來,我認為這是尊重自己的開始。

李小萌:在了解戰爭和寫戰爭的這個過程中,其實作為作者的心靈也在受到戰爭的一種摧殘我覺得,因為你要去想那個血腥,去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但同時你要為了希望和光明去寫作,您怎麼去面對這種掙扎呢?

方軍:我1984年在日本讀賣新聞北京分社工作,我給日本記者當秘書,所以我的很多採訪,包括我的寫作,我覺得很多東西都受他們的傳染,日本記者的工作狀態是什麼狀態?就是記錄,毫不評說,也不大投入感情,他把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把這些故事留給其他人,可能是我跟他們工作時間太長。

李小萌:控制住,為了自己為了能夠走得長遠,不要過多地投入感情在一個點上,在一個事兒上是吧,有沒有失控的時候?

方軍:有,很多時候,像我在雲南採訪的時候,有一個軍醫,他叫李直,他是個少校,我去了以後他給我講中國遠徵軍的故事,像這就是李直,這是這些騰衝抗戰最後的62個老兵,這是國殤墓園上面所有的墓碑,八千多個墓碑,我的天,可不得了。這個李直是個少校,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是什麼故事呢?他就說打騰衝戰役的時候,很多傷員,這些傷員腿都被打折了,他給包紮了以後,這些人爬著再爬回前線,而且很多傷員抬下來之後,很多華僑、中國人,大家互相下跪,要爭這個抬擔架的機會,當時中國遠徵軍大反攻的時候就是這種情景,它和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大量逃跑,像9.18事變,才五千日本兵,22萬關東軍,就是中國的東北軍撤回關內,像盧溝橋事變才一萬日本兵,居然打得29軍十萬人在這兒,撤退。到滇西抗戰這種反攻的時候已經永遠不在了,所以你問我難受的時候,就是他給我講故事的時候,院子裡鮮花盛開,那種香氣沁人心脾,等我再去的時候他已經去世了,所以寶山電視臺很多記者都說李直上校已經去世了,我說我還要去看看他,我到他們家門口的時候,就看見那些樹上的那些花已經凋零了,院子裡沒有生氣,但是我就站在門口敲門,不斷地敲門,我想李直少校一定能體驗到北京人來看他,而且這麼多人還在關心他。所以我在李直家不斷地敲門,等我回頭的時候我看見寶山電視臺的幾個記者站在我身後,他們都掉下了眼淚。

相關焦點

  • 災難、希望與重生,震後十周年看北川
    但通過這些廢墟的窗戶,還能看見許多房內的設施。許多高樓被泥石掩埋,僅上面幾層露出地面老北川縣城我發現許多建築前都有遇難員工的遺像,欄杆上擺滿了悼念逝者的紙花。損毀建築前有員工遺像最慘的當屬北川中學初中部,建築直接被後山滾落的巨石所掩埋,整個校區只剩下國旗杆與籃球架,1000多名師生不幸遇難。這個學校近千孩子離去在廢墟上我看見了一條橫幅,上面還印著一個男孩的照片。
  • 地震博物館主題為"永恆北川" 建在北川中學原址
    關鍵詞:地震博物館  50萬平方米博物館體會地震威力  選址任家坪的地震博物館及綜合服務區,位於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入口位置,設計主題為「永恆的記憶」,包含地震破壞威力、抗震救災事跡、人類無私大愛以及各種地震知識的記憶,規劃控制區域總佔地面積為50萬平方米。
  • 志願者災區守歲 日本友人掛紙鶴祝福北川(組圖)
    新快報記者 陳文/攝  1月25日,大年三十,按照北川當地的習俗,在全家吃年夜飯前,都會先去祭奠逝去的親人。  清晨,北川羌族自治縣地震遺址還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不少當地的群眾提著祭品陸續走向北川。來自各地的人們,有的捧著鮮花、有的拿著紙鶴、有的拿著相思卡,也陸續走向北川,走向望鄉臺。
  • 震中失去20親人 七尺男兒廢墟上叩拜兒子
    那是王洪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一天的搶險救援工作結束時,獨自回到兒子羅宇航遇難的廢墟上。暮色中的北川,廢墟頂上的碎石仍有熱氣。順著大姨姐家住宅樓因地震形成的山包往上爬,王洪發心裡的痛與累,越來越深,雙腿逐漸發軟。在他42年的人生中,從來沒有想過稱自己為「帥哥」的16歲兒子,就這樣離去。
  • 北川縣委書記稱該縣428名幹部遇難(組圖)
    北川縣縣委書記宋明北川縣城  5·12地震的震中在汶川,但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卻是北川縣,該縣的遇難人數最多,多達15645人,經濟損失建築毀壞也最為慘烈。  專訪地震重災區北川縣縣委書記宋明是很考驗記者的一個過程,考驗的不是技巧,而是他實在太忙太累,去打擾他得下狠心才行。
  • 512地震毀滅北川老縣城,原址廢墟保留至今,新縣城成旅遊景點
    512大地震後的北川人民怎麼樣了?舊址廢墟保留完好,新縣城成旅遊景點。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破壞了超過10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受災區達200多個縣市,69227人為此失去生命,17923人失蹤,數百萬人失去家園。
  • 鮮花盛開北川廢墟(組圖)
    4月21日,北川縣城地震廢墟的地縫中開出黃色的小花。新華社記者 劉錚 攝  在坍塌的樓房下,在堆積的瓦礫邊,在被大地震摧毀的土地上,慘烈的瞬間已被凝固了將近一年,而各種各樣的鮮花,雛菊、映山紅、虞美人、牽牛花……燦爛頑強地在廢墟間開遍。
  • 5.12地震後的北川--2018年的樣子
    當單位告訴我家裡地震的消息的時候,我其實沒有什麼概念的,也沒有想像有多麼嚴重。看這個圖,可以知道我家所在地江油距離震中北川很近,直線距離27公裡。北川地震裂度為11級,江油為八級。這個車,我母親告訴我,應該是我舅舅的,他那天去北川辦事
  • 512地震毀滅北川整個縣城,原址廢墟保留至今,新縣城成旅遊景點
    512大地震後的北川人民怎麼樣了?舊址廢墟保留完好,新縣城成旅遊景點。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破壞了超過10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受災區達200多個縣市,69227人為此失去生命,17923人失蹤,數百萬人失去家園。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我就來到了512地震的重災區四川省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
  •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首先申明一點,汶川國殤,舉國哀悼。先說下事情的經過。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發生後,兩棟五層教學樓垮塌。在這場巨變中,有1000多師生不幸遇難。隨後1300餘名倖存師生被轉移到綿陽安置。總理先後七次看望北川中學師生,並親臨受震後的北川中學。
  • 八進老北川地震遺址的專家:房子必須抗震,斷層必須遠離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今天是全國防震減災日,12年前的今天,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近期,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高孟潭研究員總結了他八進老北川地震遺址的思考。他介紹,歷史上的地震災害表明,絕大多數因地震死亡的人是由於房屋建築的倒塌所致。因此,建築物防倒塌應是防震減災工作的關鍵環節。他在負責編制第五代地震區劃圖時,明確了通過抗震設防提升房屋建築抗倒塌能力的概念,提出了確定四級地震作用地震動參數的方法,為工程建設抗震設計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 「512」大地震後5個月 北川農辦主任自殺(圖)
    坊間揣測   他對兒子遇難痛徹心扉   和許多北川縣級機關幹部一樣,董玉飛的辦公地點在安昌鎮。聽人講,他是在暫住地用利刃和繩索告別人世的,看得出「走」的態度決絕。在縣城連續搜救倖存人員兩天後,董玉飛在曲山小學東校區教學樓廢墟的樓梯處找到了兒子,這時兒子早已停止了呼吸,董玉飛不停地呼喊著愛子的名字:「董壯、董壯……」抱著兒子的遺體,董玉飛悲痛萬分,仰天痛哭,不停地重複著:「爸爸對不起你、爸爸對不起你……」   一些同事回憶說,董玉飛人很幽默,以前經常愛講笑話,他的笑話和他笑起來的樣子很有感染力。但大地震後,這些都改變了。
  • 防災減災日②|八進北川地震遺址的思考:斷裂帶房屋仍有隱患
    陰雲籠罩,微風裹脅著細雨,吹打著老北川縣城的廢墟。一座包圍在群山懷抱中的縣城,因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被摧毀而聞名天下。這是我震後第八次來到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災難遺址。每次進入遺址,面對連綿的廢墟和長眠地下的同胞,心情都無比壓抑,迫使自己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
  • 100張記錄汶川地震的照片,看完已淚流滿面
    19、都江堰新建小學,男子抱著9歲兒子的遺體,失聲痛哭20、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東汽中學最痛心的一幕:一名遇難學生手裡緊緊地攥著一支筆。全國人民看到照片後無不心痛哽咽。地震發生時,媽媽一直緊緊護著孩子,遇難前留下了最後一條簡訊:親愛的寶貝,你長大了一定要知道,媽媽愛你。24、汶川地震期間,牆上貼滿了尋人啟事!
  •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2009年濱州日報記者走進北川 感受堅強
    北川老縣城儘管這場震驚中外的大地震已經過去一年了、儘管我早就從報紙電視上看到過很多血雨腥風的報導,可當我親臨災難現場的感受還是大不一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到處是殘垣斷壁,隨處可見被砸壞的車輛、家具,70%以上的建築物因地震垮塌,沒有倒塌的樓房大多被淤泥掩埋了數層,離我們最近的一幢六層樓只有兩層露出了地面
  • 北川最後的葬禮
    而董洪成們卻希望,兒子就葬在他隨時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地方■新快報記者 汪再興/文■新快報記者 黎湛均/圖發自北川一張空白的《北川遇難學生骨灰領取》申請被北川人董洪成放進抽屜裡已經超過兩個月了,這張今年5月份由北川政府下發的表格,要求他申請將「5·12」地震遇難的兒子董金自願在北川中學舊址安葬。
  • 汶川地震10年了,那些讓人潸然淚下的畫面依舊觸目驚心!
    △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綿陽北川老縣城深受重挫,滿目瘡痍。△ 2008年5月13日 都江堰市聚源中學,一名家長癱軟地跪在地上,緊緊地握住遇難孩子沾滿泥沙的手,仿佛要從死神手中拽回兒子的生命。地震導致該校900多名學生被埋。△2008年5月15日 地震過後的四川漢旺鎮東汽中學,一個遇難女生手上仍緊緊攥著筆。△ 2008年5月15日 四川省什邡市紅白鎮中心小學,書包整體地擺放在廢墟之上,仿佛學生們還在排隊等待回家。
  • 北川地震災區廢墟挖人目擊記:21小時生死營救
    中新社成都五月十六日電 題:二十一小時生死營救   ——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隊北川地震災區廢墟挖人目擊記  作者 陸建江 王永孝  「救命——救命——」  五月十四日晚二十三時四十 分,筆者跟隨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隊剛剛到達地震重災區
  • 5.12四川大地震過去10年後,帶你重回當地走訪
    賀川的母親每年春節、清明和5月12日那天,會在北川中學新區遺址上懸掛三次橫幅,以書信的形式寄託自己對孩子的哀思。每次橫幅下方會留下自己的電話,她覺得,至今沒有找到的孩子萬一哪天回來了,通過電話就能找到媽媽,找到家。被大地震摧毀的居民樓。人們在北川老縣城遺址看到大地震留下的殘垣斷壁,表情複雜。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 第二炮兵工程部隊官兵北川廢墟挖「金」記
    第二炮兵工程部隊官兵北川廢墟挖「金」記 2008年05月21日 22: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題:第二炮兵工程部隊官兵北川廢墟挖「金」記                作者 王永孝   大地震過後,廢墟瓦礫不僅掩埋了部分人民群眾的生命,還掩埋了大批國家財產和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