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七宗"最" 不僅僅是溫度升高

2020-12-25 正北方網

11月6日,為期12天的2006年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大會在肯亞召開,與會代表就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討論。本文將從多角度歷數全球變暖帶來的各類影響,比如文化遺蹟遭破壞、冬季運動項目走向衰亡、太平洋島國面臨滅頂之災……通過以下列數的七宗「最」改變人們普遍的觀點――即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僅僅是更高的溫度。

最「老」的受害者

千年文化遺蹟可能被淹沒

從古老的泰王朝遺址到12世紀非洲東海岸古蹟,這些被世界珍視的遺蹟在經受了戰爭、掠奪和自然災害的考驗後,可能將無力經受全球變暖的威脅。

「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化,但是我們無路可退了。」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的湯姆・唐寧在本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說道。在他的報告中,他陳述了氣候變暖對遺址、海岸地區以及其他世界遺產的威脅。

在東南亞,由於氣候變暖引起的洪災嚴重破壞了擁有600年歷史的泰國古王朝遺址「素可泰」;在中美,位於大西洋―加勒比海海岸線上、長達200千米的貝里斯生物礁正在經受著日益上升的海水的「鞭笞」;在歐洲,高鹽度的海水正在侵蝕西班牙都娜娜國家公園的溼地;在非洲,肯亞唯一的文化遺產、建立於12世紀的拉姆古城可能被海水吞沒。唐寧表示這一報告向人們展示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僅僅是更高的溫度,「所有人都會為即將失去的文明而深感失落」。

最岌岌可危的體育項目

冰地曲棍球與高山滑雪走向衰亡

去年12月,正逢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召開,蒙特婁舉行了一場名為「拯救曲棍球,阻止氣候變暖」的運動。年輕人搭起了一個20英尺高的冰球場,然後再讓部分冰融化,就這樣他們玩起了一場「泥濘不堪」的冰地曲棍球賽。此後,他們又為冰地曲棍球舉行了一場「葬禮」,以「哀悼」由於反常高溫天氣而被迫取消的都靈曲棍球巡迴賽。

氣候變暖人所共見,但並沒有很多人意識到冬季運動已變得岌岌可危。以冬季運動為主的國家顯得異常著急。全球變化組織的一位成員麥克・胡德馬表示:「縱觀北美和歐洲,我們的孩子接觸到下雪的日子已越來越少,我們要在溫暖氣候毀滅我們的國家運動之前採取行動。」

與冰地曲棍球一樣進入「瀕危」行列的是高山滑雪。隨著高山積雪越來越少,享有國際聲譽的滑雪勝地(主要分布在瑞士、法國、義大利和奧地利)不得不搬家,遷到離雪更近的地方。專家預測,高山滑雪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走向衰亡。

最沒有明天的國度

太平洋島國將遭「滅頂之災」

「最令人傷心的是你不知道你的兒孫將住在哪兒―――水面在上升,它將很快淹沒你的家園,」獨立電影製片人桃麗斯說。在她的《上升的水平面》的影片中,她走訪了眾多太平洋島國。

聯合國報告指出,到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上升6度,海平面將提高6英寸。這一結果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這些分布在浩淼太平洋上的島國以及逾700萬的人口。

今年,澳大利亞環境學家發出警告,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將世界第二小國吐瓦魯從地圖上永遠「淹沒」。目前,僅有1萬多人口的吐瓦魯陸地面積僅剩26平方公裡。在馬紹爾群島,當地人不斷加高堤壩以抵禦上升的海平面。姍蒂是當地的一名中學校長,她說即使是死人也不能「倖免」。「由於海水侵蝕,墓地遭到衝刷,」姍蒂說,「家人不得不收拾起露出的骨頭,把它們轉移到更高的地方,這著實令人傷感。」

如今,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國家組成「小島嶼國家聯盟」,遊說各國採取相關措施。聯盟成員拉法勒說:「我們(島民)也許是氣候變暖的第一批受害者,但很快就會輪到你們。」

改變最多的極地人

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因禍得福

今年夏天,北極圈內的最高氣溫竟高達31攝氏度,這讓居住在附近的因紐特人和愛斯基摩人也覺得酷熱難耐了。8月,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決定,在政府辦公室安裝10部空調,幫25名工作人員防暑降溫。「是時候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裝空調了,」致力於幫助極地人爭取權利的塞拉・瓦特-克盧捷說,「雖然我們的冰屋可以有效抵禦寒流侵襲,但在炎熱天氣裡,它卻不利於散熱。」

與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享受空調相比,格陵蘭人的變化更大。《華爾街日報》記者勞瑞・艾特就撰文《對於冰雪覆蓋的格陵蘭,全球變暖也有光明的一面》。她指出由於全球變暖,原來被冰雪覆蓋的土地逐漸顯露出來,一些格陵蘭人開始種植一些蔬菜,這對於長期依賴進口的格陵蘭而言是個驚人的變化。艾特寫道:「格陵蘭代表了一個沒有被意識到的全球變暖的另一面……儘管大家在紛紛議論全球變暖後,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但對於居住在這裡的格陵蘭人來說,全球變暖不是威脅而是恩惠。」

最受影響的行業

旅遊「格局」面臨重新洗牌

「夏季,北歐人之所以喜歡到地中海度假,是因為北歐的夏季天氣反覆無常。但隨著氣候變暖,北歐的夏天將更有夏天味道。」英國一位氣候專家預言。

如今,在高緯度地區,人們對於日漸走高的氣溫已無法忍耐,像地中海這樣的地方海灘可能因溫度太高而遊客稀少,常在夏季到那裡度假的北歐人寧可呆在家裡吹空調。

無疑,全球變暖將逐漸改變世界旅遊「格局」,直接受到影響的是那些以冬季旅遊項目為主的國家。在炎熱的2003年夏季,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就已經「消失」了1/10。到本世紀末,如果全球氣溫再上升3攝氏度的話,可能會導致剩下的冰川消失,阿爾卑斯山不僅可能因「缺雪」而從經典旅遊項目中淡出,其融化的冰雪還將威脅附近村莊甚至瑞士的安全。

最無辜的動物

飢餓的北極熊開始互相殘殺

據美聯社今年6月的報導,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無冰季延長,飢餓的北極熊因無法獲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夥伴,開始食用同類。

美加兩國研究人員在2004年1月發現了首起北極熊食用同類事件。當時,一隻公北極熊衝進洞穴,對一隻母北極熊發起突襲。之後,公北極熊把它的獵物拖到75米遠的地方,開始食用它的屍體。

「從現場痕跡來看,發起襲擊的那隻北極熊掀翻了洞頂,一把抓住母北極熊,在它頭部和頸部咬了好幾口。當洞穴坍塌的時候,兩隻小北極熊被壓在下面,窒息而亡。」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阿拉斯加科學中心的史蒂文・阿姆斯託普表示,雖然此前也發生過北極熊自相殘殺的事情,但是像這樣把對方殺了作為食物的例子並不多見,其中一隻母北極熊在產後沒多久便慘遭殺害的例子更是前所未有。

北極熊主要以食用海豹、幼海象等海生動物為生。海上漂浮的冰塊是他們覓食、交配和生產的場所。但是由於全球變暖而導致北極冰塊減少,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此前更有環保學者指出,北極熊很可能在本世紀末消亡。

最遭殃的大洲

脆弱的非洲首當其衝

「地球變暖不是由非洲產生,但遭殃首當其衝的就是非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在本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表示。

根據聯合國5日發布的《非洲的弱點和改進》最新報告,非洲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比想像中更加脆弱。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到了2085年,海平面將上升15釐米至95釐米,三成的沿海建築將會被海水淹沒,其中包括幾內亞灣、塞內加爾、甘比亞和埃及的基礎設施,以及南非、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的部分城市。

與此同時,非洲大陸1/3的生物種類將會滅絕。在非洲5000多種植物當中,有80%甚至到90%的植物的生長地將會因為氣候變暖而退化。而在非洲這塊全球最飢餓的陸地,糧食作物產量也將在2080年進一步減少5%。

此外,隨著氣溫升高,海明威筆下的「吉力馬札羅的雪」也將不復存在。肯亞山、吉力馬札羅山和魯文佐裡山山頂的冰蓋不斷縮小。以吉力馬札羅山為例,山頂的冰蓋面積比起1912年已經縮小了82%,在未來15年內甚至會完全消失。

[責任編輯:wjb]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暖除了溫度升高外 還有七宗「最」
    第1頁:全球氣候變暖除了溫度升高外 還有七宗「最」第2頁:全球氣候變暖除了溫度升高外 還有七宗「最」第3頁:全球氣候變暖除了溫度升高外 還有七宗「最」     11月6日,為期12天的2006年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大會在肯亞召開,與會代表就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討論
  • 全球氣候變暖冬奧會未來堪憂
    這是史上最溫暖的冬季奧運會之一,它還在繼續變暖。索契冬奧會舉辦期間的最低溫度達到了華氏60度。從某個角度上講,目前濱海度假勝地的氣溫已經和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期間的氣溫一樣溫暖了。為了支持他的論斷,紐厄爾援引了近期一項研究的驚人發現: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到本世紀末,我們原有的19個適宜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將僅剩下六個——還不到三分之一。「如果世界溫度大幅升高,那麼想在2124年慶祝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的第二個百年將成為一個無法企及的夢,」該報導的作者寫道。你不可能在這樣的雪泥裡安全滑行,也無法取得成功。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這意味著,本應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之一的南極,此時的溫度甚至高過了中國很多的北方城市。南極洲的巨大冰原厚達4.8公裡,佔世界淡水量的90%,如果南極洲的冰原全部融化,足以將世界的海平面升高60米左右。在2002年,Larsen B冰架在短短幾天內就以驚人的方式破裂了。
  • 中國氣象局局長: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
    例如,1906—2005年我國全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約1.1℃,但同期西南地區(包括雲南東部、貴州大部、四川東部和重慶等地)卻降低了0.45℃。又如,2010年4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0.76℃,為1880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值,但我國陸地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2℃。因此,我們應當從全球範圍、多年時間尺度來科學認識以波動式變化、呈升溫趨勢為特徵的全球氣候變暖。
  • 關於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模型是正確的30年前
    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在30年前,氣候變化模型在預測未來全球變暖方面也做得相當不錯。以前,氣候變化否認者曾使用模型不一致之處來質疑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說,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應該有助於解決公眾對過去氣候模擬工作表現的困惑。」
  • 「全球變暖」升級 北極圈小鎮憑溫度衝上熱搜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肖棟研究員表示,今年以來南北極出現的高溫天氣都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出現的極端高溫事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下,高緯度等敏感地區受到的影響明顯高於低緯區域。「北極地區氣溫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這種現象叫做北極放大效應。」
  • 隨著地球溫度逐年升高,東北會不會越來越適合人類居住?
    氣候變暖,也就是說全球各地的溫度都在增加,那麼原本炎熱的赤道地區將會更加炎熱,而寒冷的東北地區就變得暖和起來,這是否意味著隨著溫度的變化,東北會變得越來越宜居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什麼是氣候變暖。
  • 抵抗全球氣候變暖,華人運通「理想城」在行動
    4個月前,冰島失去了位於西部火山附近的奧克冰川,同時,它也是全世界因氣候變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你知道冰川消融意味著什麼嗎?它不只是簡單的冰川融化,更多的時候,它還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全球氣候變暖,我國五分之一冰川消融如今,因為氣溫升高,全球出現南北冰火兩重天的狀況。12月19日,雅庫茨克遭遇嚴寒天氣襲擊,市內最低溫度達到-46℃;而在南半球澳大利亞,則是熱浪席捲、多地火山肆虐。其首都更是達到了45.3℃的高溫。
  • 氣候緊急狀態!萬名科學家發布警報:全球變暖或帶來「無盡痛苦」
    在1979年日內瓦第一屆世界氣候會議以來,通過1992年里約熱內盧首腦會議、1997年《京都議定書》和2015年《巴黎協定》,以及其他數十個全球大會,人類的確已經重視全球變暖並且著手改善它。但科學家明確警告,人類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上的進展仍不足,溫室氣體(排放仍在迅速上升,對地球氣候的破壞性影響越來越大。為了避免氣候危機造成的巨大影響,需要極大地擴大保護我們生物圈的努力。
  •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因紐特人或因此痛失家園
    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活動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急劇升高,結果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日益增強,科學家們把這種人為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稱為「增強的溫室效應」,這正是全球環境科學家們密切關注和擔憂的溫室效應。隨著大氣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平均氣溫也必將逐年升高,最終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產生一系列現在科學不可預測的全球性氣候問題。
  • 全球變暖 芬蘭熱得快
    芬蘭氣象學會22日說,過去166年間,芬蘭氣溫升高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區的近兩倍,有力佐證了緯度越高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越大的理論。這一機構援引東芬蘭大學研究成果說,自1847年以來,芬蘭的平均氣溫升高了超過兩攝氏度,「在觀測期間,芬蘭每十年的平均氣溫升高0.14攝氏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兩倍」。
  • 全球氣溫升高0.5度意味著什麼?2個截然不同的未來氣候
    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可能方案可能需要迅速行動,然後從大氣中吸出二氧化碳,使溫度恢復正常。在剛剛低於1攝氏度的氣候變暖中,氣候系統已經受到破壞,甚至1.5攝氏度的目標似乎也會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然而,如果實現防止氣溫升高的另外0.5攝氏度,整個生態系統、城市和弱勢群體就不會受到指數級更嚴重的破壞。
  • 應對氣候變暖面臨更大挑戰
    世界氣象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是聯合國關於天氣、氣候和水文研究的權威機構。這份名為《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的報告旨在綜合世界各地氣象研究,提供高質量預測信息,為決策者提供參考。報告顯示,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迫在眉睫。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
  • 專家: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威脅亞得裡亞海及周邊區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2月2日報導,克羅埃西亞科學家近日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正嚴重影響亞得裡亞海及其周邊區域。當地正面臨島嶼被淹、外來物種侵襲、經濟作物減產等威脅。薩格勒布大學地球物理系前主任、海洋學家奧爾利奇教授說,全球氣候變暖已使得亞得裡亞海的港口城市威尼斯面臨被淹威脅。
  • 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
    許多人推測,小島消失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有關。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暖還會帶來什麼危害?除了全球氣候,人們還很關心自己所處的區域氣候變化情況。比如對於西北太平洋和亞洲沿岸來講,氣溫升高帶來的直接災害影響就是颱風。海水溫度會影響颱風強度未來颱風會變得更強還是變得更弱呢?
  • 中央氣象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京津冀霧霾多發(1)
    2016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霾天氣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期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指出,2016年為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年份。我國2016年氣溫為歷史第三高,其中12月為歷史最高。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幸運兒,中國英國均上榜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世界葡萄酒版圖悄然發生了變化。NASA和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溫度的上升使得法國提前採收葡萄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一般來說,氣候變暖有利於葡萄更快成熟,從而釀造出更高質量的葡萄酒。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全球變暖不能吃生蠔?專家警告:海洋變暖或致海鮮帶毒
    在全球它也是受到追捧的美食,歐洲、美國一直以來也是生蠔食用的大國,生蠔往往以高級食物的姿態出現,配合其他調料生食。但現在,據外媒報導稱,全球變暖正在改變生蠔,讓它似乎變得更危險。據外媒報導稱,數十名加利福尼亞州居民在加利福尼亞最頂級的貝類養殖場食用生蠔後,因腹瀉、胃痙攣和嘔吐等一系列惡性症狀而被送入醫院。
  • 世界地球日:每年氣溫屢破記錄,氣候變暖會帶來什麼危害?
    每個世界地球日,我們都不得不關注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全球變暖現狀。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全球每年氣溫屢破記錄,氣候變暖會帶來什麼危害?氣候的變化是否會對颱風產生影響?除了全球氣候,人們還很關心自己所處的區域氣候變化情況。比如對於西北太平洋和亞洲沿岸來講,氣溫升高帶來的直接災害影響就是颱風。海水溫度會影響颱風強度未來颱風會變得更強還是變得更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