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如何理解今天的「到店流量紅利」?

2020-12-21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浪潮新消費

過去兩年,在供給、需求、渠道等多元因素的驅動下,新品牌如星星之火,從各個不起眼的細分市場角落崛起,迅速形成燎原之勢。

但品牌的大規模爆發,同時也讓抖音、快手、淘系等「高速路」,變得逐漸擁擠。當品牌效率和流量紅利開始以可見的速度進入下降通道時,下一個陣地在哪裡?

「這一波小紅書和點評帶來的到店流量紅利,很多人還沒有理解。」

在最近新浪潮品牌俱樂部的專題活動中,很多創始人、投資人同學結合自身或者行業案例,圍繞人群、渠道,以及新的流量性質和品牌空間進行了深度的分享和探討。

從這些來自一線的獨特洞察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但頗值得深思的視角。

脫敏後,截取部分片段,與創業者共享。

1、以話梅為例,如何理解今天的「到店流量紅利」

A:現在都市女性買東西,能影響她的就兩個渠道:一是社交媒體,二是線下商場。今天中國大城市主流商場的人流量一點都沒有下降,甚至同比都在上升。

所以人還是在這裡,但為什麼大家不買呢?本質是因為「可見」和「可買」之間產生了gap。被種草的是在線上不斷看到的品牌,但線下我看不到。

最近我們做了線下之後,對線下流量的特質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總結來說,不同的品牌賣貨,在線上是指數級的差別,我能做到你的一萬倍。而傳統的線下是階梯級的差別,我在這個位置開店,你在我這條街的拐角開店,人流少一點,但可能也有我的60%。

這就是為什麼線上電商剛出來的時候,線下完全沒法比。

但現在發生了一點變化,現在大家線下購物的動線邏輯是目的地消費,不再像原來會基於城市本身商業體的結構方式去看。

從傳統基於商區的結構性消費到現在的目的地消費,流量的性質完全變化了。XX和他對面賣墨鏡的,可能人流相差一百倍,因為別人是專門為他來的,他的流量幾乎不要錢。

所以這一波小紅書和點評帶來的到店流量紅利,我覺得很多人還沒有理解。

話梅新開的一家單店600多平,裝修設計費加在一起有1500萬,但是你看這1500萬給他帶來多少流量。

而且這1500萬可以看五年,一年300萬,攤到每個月才20多萬的廣告費用。他們現在單月營收兩千多萬,一年能做2.5個億的銷售。

而且所有內容都在社交媒體上產生,能被長期留存,不像廣告或者直播一次性投放後就沒有了,只產生一個短期效率。

如果小紅書一千條帖子變成一萬條帖子,就會不斷接觸產生新的流量。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把線下本身的單店邏輯拓寬了?

線下原來是階梯差別,但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明顯的倍數差別,我能比我隔壁多做100倍的生意。

我們在XX路新開了一家店,XX路是現在上海最網紅的一條街,但我們成交訂單的50%全部來自小紅書。

小紅書的網紅博主自己打卡,發到小紅書的帖子上,看到帖子的人就會被種草,這些人佔到訂單的50%。

以前大家做線下,覺得要去做很多推廣和投放。但如果你用產品的差異化,再加上對空間的理解,那能獲得的紅利是挺明顯的。這個天花板被人打開之後,會比原來大家想像的高很多。

因為投資很好算,你開20家店,每家有10%的利潤,你就可以上市了,變成至少500億的上市公司。

我覺得這本質上其實是在顛覆,比如中國比較典型被顛覆了的是絲芙蘭。

現在年輕人已經不想去絲芙蘭買東西了,它也是600平賣化妝品的集合店,但表達出來的形象和貨品組合這兩個點就不對。

你要考慮你的貨品怎麼讓年輕人更想消費,比如你的店是集合100個大牌,還是整合15個大牌再加上一些小眾品牌。

第二就是空間,你要讓我進去之後,感覺這就是年輕人玩的東西。當我去B站,我一定覺得我和去愛奇藝的不是同一種人。

2、新品牌為什麼要到線下?

B:線下做超級場景,是做品牌非常好的方式。

以前做連鎖的基本邏輯就是第一階段做產品,第二個階段系統化、體系化,也就是單店模型的複製階段,第三階段就是回到品牌構建的過程。

但是今天這個邏輯發生了變化,大家都把品牌構建這件事提前了,一上來就是具有品牌思維的。

當年我們討論過網紅店僱人排隊的問題,當時覺得特別不道德,其實後來想想,這也是流量的一種方式,和花了營銷費用是一個道理。

所以在我看來,這是你的流量在品牌營銷觸點這件事情上的效率問題。原來大家真的是從地下拉人過來,但今天我用種草的方式就把人拉過來了。

實際是我們希望用體驗的感覺把這個場景打燃打爆,讓來的人有很好的轉化,會認同這個品牌。所以我會把它理解為用超級場景做品牌的一種新手法。

至於單店盈收是不是可複製這件事情,其實都不可複製。

有很多地方的位置是絕對不可複製的,說白了,你能拿到就是運氣好,因為物理場景有選址的問題。不是說拿這個單店乘以20就能達到我的收入,這是不可能的。

反過來說,既然我開連鎖沒法做到規模營收,那我為什麼還要開店?我開店的目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連鎖門店實際是我的收入來源。我通過構建一個更高效的物理場景,來轉化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就形成了一個單店模型。

但這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思維方式,今天的品牌開店實際是為了和消費者構建認知互動,甚至通過這個反推到線上做營銷,形成一個很好的循環。

所以從這個維度上,我沒有那麼在乎這個單店能掙多少錢,因為除非是超級品牌,否則一般品牌拿位置的成本是極高的。

把這些投入當做品牌的一個營銷點,如果順帶還能換點收入回來,那就是個很好的事。

物理場景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你今天籤到的場子不一定可複製,我搞一個兩個沒有問題,但要說搞系統性、體系化,還都能拿到這樣的效益,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它需要你相應的人群都剛剛好,湊巧能揉到一起。

3、新品牌爆發下的線下集合店機會

A:話梅現在所有單店的效益都非常高,遠遠超過行業,比如北京新天地店單月營收在一千萬以上。在這個維度上我們最應該思考的,是它拓寬了大家對於流量的理解。

原來大家做線下,就是要拿廣場最中間的位置,但這個位置非常難,因為特別貴,都是被國際大牌拿走。

但現在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流量特徵,就是讓用戶多走幾步。原來的商業圈,300米是很嚇人的距離,可能拐一個角你就死了。

但現在的情況是我不需要最TOP的位置,只要選址在城市最中心的商業體你就有機會。

我們還是認可集合店的邏輯,現在也在做這個事情。確實現在新品牌的供給太多了,未來做到一兩個億的品牌會非常多。

做集合店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一兩個億的品牌在線下的渠道問題,因為這些品牌很難獨立在線下持續性地規模擴張。

而且現在所有新品牌,除了餐飲,基本都是先在線上做出來的,基因和思維全部在線上。可能天貓、抖音怎麼玩我很清楚,但這和線下消費的特質是不一樣的。

我們在這方面有非常深刻的體驗,如果你把在社交媒體裡經常看到的品牌帶到線下,用戶是願意買單的。

從渠道變遷,看低度酒的崛起

C:今年有很多新團隊在做低度酒,關於怎麼佔領消費者心智這件事,每家的打法都不一樣。當然所有團隊都是剛開始做,也沒有人知道怎麼樣是對的。

有的團隊從路徑上就直接照搬,因為歐美有非常成熟的案例。

RIO在中國就不算酒,男性都會覺得這是小姑娘喝的,這是飲料。但在美國沒有人覺得RIO是個非主流的東西,日本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歐美的文化和中國有很大差別,在美國零售鋪完了就走party的渠道,很容易在年輕人中擴散,日本也有很強的獨居文化和一個人居家飲酒的場景。

但中國不一樣,中國人喝酒的場景主要是在聚會上。所以酒一定是個重渠道的生意,不是說我電商做得好,就能夠觸達到每一個人的。

有些團隊的想法就很簡單粗暴,直接照搬一個產品,純做線上,找老羅、李誕、李佳琦、薇婭給我直播帶貨。這種打法對應的用戶群體就是年輕白領,在家裡男女朋友小酌一杯。

還有一種打法就是鋪餐飲。原來大家在外面喝啤酒,我告訴你喝啤酒有不健康、脹肚子、口味單一等等各種問題,我做一個無糖健康的,讓你喝起來沒有負罪感。

當然也有人是潮牌的打法,先鋪夜店,再鋪餐飲。總之每家的打法可能都不一樣,這裡面有一些蠻有意思的東西。

比如原來我們覺得夜店是一個很傳統、很low、渠道為王的生意。但跟國內一些比較大的連鎖夜店聊完以後,發現並不是這樣,夜店渠道也在發生變化。

幾年前夜店賣假酒還很猖狂,我賣啥你喝啥,但現在不一樣了,人家也開始注重自己的品質,尤其是頭部的夜店。

因為時代變了,現在的社交媒體過於發達,包括2018年抖音出來以後,讓本來強渠道、關門打鼓的一些東西,開始回歸產品本質了。

野格也是這兩年才爆火的,它的出現有一個時代特性:中國夜場的裝逼文化是在走下坡路的。

在2016、2017年,中國夜場的平均客單價就是「低消」(夜店的最低消費門檻)。尤其今年疫情之後,低消更是持續往低走,這會導致整個酒水品類的變化。

我們覺得線下有機會,就在於低消的降低。比如原來低消2萬的時候,可能大家還會點皇家禮炮、黑桃A之類的酒,但低消打半折以後,以前可能點10瓶香檳,現在只能點5瓶。

這帶來一個問題,就是5瓶香檳不夠喝,於是大家就開始找新品類。這時候出來一個新東西叫野格,一瓶酒35度,也挺好喝。

原來一瓶香檳可能十幾度,一瓶野格相當於兩瓶到三瓶香檳,性價比更高。所以野格的爆火其實和消費回歸理性有一些關係。

還有健康化的問題,我講講我的理解。

健康本質是一個缺口,當然可能少部分人是自律的,但對大部分人來講,健康只是一個理想性的東西,大家都希望健康。

原來喝可樂很爽,它的爽點在於冰冰的、有氣,但是喝起來有負罪感,因為很甜、糖分很高。這時候元氣森林出來了,告訴你這個是健康的,打消了負罪感的同時還保留了喝可樂的爽感。

其實很多人在買它的時候,根本不在乎它是不是真的健康。現在做食品健康化,很多產品可能都會有這麼一個大方向在裡面。

如果從專業上看,你說它健康,也未必真的從科研、臨床到實際生產這麼走了一遍,這個周期實在太長了。但在宣傳裡面,很多概念都會被當成一個差異化的競爭點。

拼多多或許是品牌的另一個天地

D:我們為什麼一開始做電商重點切入拼多多呢?其實是因為沒有供應鏈,到拼多多有流量紅利。

深入做了兩年下來,我基本能夠感受到,拼多多對於新增流量、新增網購人群的覆蓋度是比淘系廣很多的。

12-18歲之間、沒有銀行卡、支付寶也不是很容易辦的這類人群,在拼多多的流量非常大。

舉個例子,因為我們沒有典型的供應鏈,所以會結合拼多多的流量池子,從整個大盤去看,哪些品類可以做深。

比如我們看口紅這個品類,就發現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口紅的搜索在周末這兩三天波峰非常明顯,周中就比較波動,暑假流量也持續走高。

通過這個就可以發現,搜索口紅的這些人明顯是在校中學生。我們淘系和拼多多都會做,但對於同品類,淘系和拼多多的人群結構差異很大,初高中生的很多消費場景都在拼多多。

而且它很多日用品的搜索流量也很高,所以我現在考慮結合這類人群的流量紅利去做。

因為現在的新平臺打法,基本都是在站外通過抖音、小紅書種草引導到天貓旗艦店。它的特徵是,只要有品牌上量,基本是面向消費力比較高的人群,一二線城市的寶媽佔主流。

而拼多多有那麼大的消費場景和需求,那我有沒有可能基於拼多多這個渠道做起來一些新品牌?

對於一部分創業團隊來說,淘系玩法肯定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品類切入點非常高。

但是在拼多多,用戶似乎沒有特別去看品牌,比如洗面奶、彩妝都是很通用的需求。而且對於低線市場的中老年和年輕人群,它的流量是個V型,體量比淘系大很多,所以這一塊應該會有很大空間。

相關焦點

  • 螞蟻如何挑戰大象:從新流量到新品牌的思考盤點
    完美日記、花西子與元氣森林們的崛起,讓創業者看到一條「螞蟻戰勝大象」的可行路徑;在渠道、媒介、供應鏈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和開放的今天,中國規模巨大且統一的消費市場也同樣吸引著大批新銳品牌躍躍欲試。 一家新品牌應該如何理解和塑造產品?如何從0到1佔領用戶認知?
  • 抗擊新品牌起飛之後的三大風險
    喜茶、完美日記、元氣森林等新銳消費品牌快速崛起,特勞特(中國)管理合伙人李湘群認為,新消費品牌起飛之後仍要面對三重風險:止於產品創新、困於流量平臺、被巨頭收割。新品牌如何化解風險,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李湘群給出了三點建議。
  • 華語傳媒:在後流量時代擁抱第三次紅利大潮
    這種將線上新媒體流量與線下場景化流量捆綁疊加、融合裂變的玩法,讓品牌商及營銷界為之一振的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潛藏在品牌中的巨大紅利。人口紅利的消失促使國內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流量紅利的消失又導致線上成本的不斷攀升。
  • 網紅品牌崛起的3個支撐邏輯:三大新品牌創始人40分鐘圓桌論道
    元氣森林、王飽飽、拉麵說等這些新品牌崛起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現在是新品牌大規模崛起的黃金時代嗎?今天的消費人群、鋪貨渠道、供應鏈能力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渠道紅利對新品牌立足有多大的重要性?黃賀:元氣森林的定位很準確,打一線城市的便利店,才可以做到人人可見,才能佔據人們的心智。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再有新品牌仍會有很大困難。張康:兩位嘉賓分享的要點都對,只不過要疊加時間的維度再去看。因為一個企業從初創到成熟期,壁壘在不同時間是不一樣的。
  • 如何抓住抖音抖軍團2020最後一波流量紅利?
    馬上到了2020年底,今年你又用抖音賺了多少?如何抓住抖音2020最後一波流量紅利?「全民嗨購」通過多種玩法驅動新客前往相應的直播間;「熱門主播」目前展示了每日通關任務玩法入口,助力報名商家、達人主播獲得流量扶持,後續還將上線主播排位比賽榜單,榜上有名的商家和主播們將獲得流量獎勵。小程序變現賽道抖音小程序裡面的抖軍團變現平臺,抖音變現就是利用小程序的玩法規則進行引流變現。不知你在刷抖音時有沒有注意到視頻左下角有連結,這就是抖軍團變現的一種玩法。
  • 當流量紅利將盡,「領跑軍團」能成為最終的贏家麼?
    我們的經濟正在走過一個巨大的拐點,無論是家電、房產還是手機,都正逐漸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這一趨勢也蔓延到網際網路,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資本的相對寒冬和流量紅利期的步入尾聲。 同時,就像曾多次上演的劇情,發端於幾年前的技術變革所引起的新一輪產業、消費結構變化也開始在國內露出清晰的痕跡。
  • 弘太正選:流量紅利時代,服裝行業也要緊跟消費端變革風口
    原標題:弘太正選:流量紅利時代,服裝行業也要緊跟消費端變革風口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服裝業的發展大大推動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 十點讀書林少:流量紅利並未消失,未來需要深度服務用戶
    從新媒體、網際網路到新零售,覆蓋全場景的十點讀書如何跨越周期?整理 | 黎佳瑜「不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消失了,而是我們有沒有新的時間、新的場景、新的技術、新的方式,更深度地服務我們的用戶。」12月17日,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出席三聲2019第四屆中國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並發表了題為《2020如何跨越周期,持續增長?》的演講,從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消失、商業變現焦慮與深度服務用戶三個行業痛點切入,分享他對於新消費的理解。
  • 流量紅利消失,表情包卻掙錢了,憑什麼?
    直到去年Line才登陸了天貓,不到一年就已經做到了品類第一,這現象與流量紅利消失的現實完全悖反著來。怎麼會這樣?在第46期虎嗅「大咖私房話」分享中,十二棟文化創始人&CEO王彪從產業鏈打造到IP運營各個環節做了全面詳細的解讀,以及如何打造一款高流量的形象IP,並能通過他們賺錢,持續的賺錢。我們將現場錄音整理出來,復現了這場對話,乾貨滿滿。
  • 從網紅到投資人 「雪梨」眼中的下一個流量風口
    而在今年雙11,朱宸慧6家紅人店交易額破億。雙11開場1小時後,淘寶女裝交易額排名前十都被紅人店搶佔店。從2011年開出淘寶店「錢夫人」到轉型成為網商綜合性機構,從頭部網紅到投資人,對於「後網紅時代」,朱宸慧是如何看待的?
  • 中國未來五年的網際網路流量紅利在哪? | 獵雲網
    移動網際網路棋至中盤,用戶新增放緩,流量紅利枯竭,大公司面臨增長困局,創業者更是步履維艱,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流量紅利消失的難題困擾著很多網際網路從業者,尤其是初創企業。實際上,流量紅利並非消失、而是轉移,近三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的增長很大部分來自於小鎮人群。文章來源:i黑馬(ID:iheima)。題圖來自圖蟲創意,獵雲網獲授權使用。移動網際網路棋至中盤,用戶新增放緩,流量紅利枯竭,大公司面臨增長困局,創業者更是步履維艱,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 在出圈邊緣瘋狂試探,鍾薛高喜茶們該給時代紅利「還債」了
    冰淇淋和水餃,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但類似的動作也出現在其他新消費品牌上——元氣森林從無糖氣泡水拓展到乳茶飲料市場;喜茶推出人造肉漢堡,開了首家寵物社交店。除此之外,眼花繚亂的跨界聯名活動更成了新品牌營銷的標準動作,幾乎所有品牌都想涉足多個領域,把盤子做得更大。
  • 解構私域流量(4):如何經營企業私域?
    解析「私域流量」系列文章共五篇,本篇為第四篇,主要結合案例,從企業微信體系和自建私域體系兩個角度,為大家解讀如何經營企業私域。「 流量,指流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數量,也指在規定期間內通過一指定點的車輛或行人數量。而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流量和帶寬就一直伴隨著企業的經營與發展。
  • 如何加速轉型線上?企業長青助力企業抓住直播電商紅利!
    拍的視頻總是沒流量?直播間沒人怎麼辦? 我應該自己搭建團隊來做,還是找外部的代運營公司? 搭建團隊我應該找什麼樣的人?團隊組成是怎麼樣的?怎麼定KPI?如何培養自己的網紅帶貨? 直播賣貨的流程是什麼?應該做哪些準備工作?直播前、直播中、直播後的注意事項? 內部培養主播,應該怎麼選拔?直播間話術怎麼準備? 直播間裝修、硬體等如何準備? 直播間如何留人?如何轉化?
  • 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
    >最近,關於新消費品牌的討論此起彼伏,一直未有定論,從日本消費品的演變之路,看中國新品牌如何重做,或許是一條值得深入研究的路徑。本文作者為日本消費零售專家房家毅,他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職於京東投資部、日本J.P. Morgan,對中日消費零售市場有著極為深入的研究。
  • 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
    最近,關於新消費品牌的討論此起彼伏,一直未有定論,從日本消費品的演變之路,看中國新品牌如何重做,或許是一條值得深入研究的路徑。各位好久不見,我是《日本消費社會演變史——窺見未來20年的中國》作者Michael Fang。在上一篇文章裡,我以日本的零售企業為標杆給出了關於中國零售渠道側的幾個解法。
  • 如何搶佔暑期流量紅利?這裡有一份在線閱讀視聽人群洞察報告!
    無疑,承載信息流的移動端設備迎來新一輪流量高峰。隨著注意力資源嚴重碎片化,抓住黃金節點的流量紅利,通過信息流廣告高效投放策略,實現多維度全場景快速精準觸達目標群體,提高營銷效率,成為廣告主最關心的焦點。
  • 「中國燈都」現「拼多多熱」廣東中山燈飾製造企業爭創電商新品牌
    湧現出頂者照明、好明居、金幻照明等一批年銷過億的燈飾照明新品牌」,拼多多副總裁陳秋透露。行業洗牌加劇線下渠道是此次疫情暴發的重災區。10月12日,中國照明學會秘書長竇林平在題為《疫情加速國內照明行業變革》的報告中指出,因消費方式的改變,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專業燈具市場一店難求的局面開始改變,出現空置現象。
  • 店寶寶:從韓都衣舍「落幕」到完美日記崛起,電商生態從未停滯
    彼時正是阿里巴巴和淘品牌們互生共榮的繁榮期,剛剛觸網不久的國人們在淘寶上瘋狂網購,淘品牌們靠著流量紅利呈幾何倍數野蠻生長。 電商和淘品牌能快速成長,離不開彼此之間的大規模協同作戰。選品上,平臺邀請各大商家提供優質低價商品聯合營銷;流量上,在各大商家店鋪首頁或者商品詳情頁上掛活動頁;物流上,「四通一達」隨時待命。
  • 瞄準直播、電商紅利,在線旅遊企業開啟「流量搶奪戰」
    在線下門店零售受影響的情況下,拓展線上流量、加強線上獲客渠道,成為許多在線旅遊企業的自救方式,均不約而同地瞄上了「直播」紅利。攜程成為在線旅遊企業直播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梁建章曾直言:「直播一開始就是為了吸引眼球,企業老闆一般不會穿著那種衣服去推銷,比較少見,即使到現在也會有一些新奇感,但這個肯定不是長遠和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