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高原雪域

2020-12-09 米拍攝影社區

2020這一年,在艱難的過程中拍攝,去的地方更少,每一次拍攝更加認真對待,每一張後期精益求精。

圖一:高原雪域

川西去過多次,以前由於路況和自身駕駛水平不好沒有冬季深入過川西高原雪域,今年春節獨自一人出發川西。塔公草原作為常規路景幾乎無人不知,往常草原也是車水馬龍,冬季的塔公幾乎無人,日落前我到達山頭,等待日落。當天日落並不算好,我繼續等待藍調,藍調時刻在雪域的襯託下,整體無比柔和舒服,雪山下的寺廟開啟了燈光,成為藍調中一絲溫馨的點綴。

圖二:康巴第一關

康巴第一關折多山,在未來一兩年會打通隧道,隨著時間的流逝未來折多山埡口會逐步廢棄。折多山的車軌很容易拍到,要同時滿足遇見雪後和車不多的兩個條件並不容易。在川西拍攝的第二天,因受到疫情影響,當地不再接待任何人的住宿。無奈之下只能返程,返程登上埡口,通過十多張的拍攝堆片完成了這幅折多山日出、雲海與車軌的結合。

圖三:天坑硝洞

峨眉山又叫大峨山,其山脈的延伸還有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這些山脈名氣遠不及峨眉山,其風光不遜於峨眉山,有著流水,瀑布,森林,山洞,天坑,是很值得拍攝的小眾地區。四月四川盆地天氣開始好轉,我選擇周末來到四峨山的硝洞天坑,反覆觀察地形尋找有形式的角度。將相機放上腳架,延時拍攝,利用天坑為背景,自己為主體拍攝此圖。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圖四:賽博朋克

時間到了五月,疫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考慮到教學課件需要增加城市部分,我前往重慶拍攝了一些參考圖片。重慶過去的老建築與新時代的大廈組成了縱橫交錯的5D城市,在海棠溪輕軌站,利用高ISO凝固住快進站的輕軌,這幅圖前期由於具有強烈的現代風格,後期我參考了賽博朋克的風格調色,讓重慶更加魔幻。

圖五:格薩爾王的復甦

端午三天假期很短,川西三日能去的地方大多數拍過了,反而一些大眾景點沒去,便走了一趟墨石公園。當天時而雨時而晴,我並沒有走完景區,當我注意到當前場景很值得拍攝,我會停下來拍好,利用幾分鐘的雨後窗口期拍下此圖。地貌像張開復甦的大地,我命名為格薩爾王的復甦。

圖六:高山青青流水長。

夏季是四川盆地日照多,光線較好的時節,利用周末的時間,我來到沙灣一處非常小眾的瀑布前拍攝了這幅非常清涼的綠野仙蹤圖。

圖七:鳳凰涅槃

從空中俯瞰艾肯泉,泉眼與噴湧出的泉水以及周圍土地上深紅色環帶狀的沉澱物,組成了一個奇特的瞳孔造型,仿佛一隻鑲嵌在大地上的眼睛。整體看起來猶如鳳凰涅槃般展翅高飛。這幅圖是我首張航拍作品,2021年我會開始無人機以及視頻領域的學習和拍攝。

圖八:不到一萬人去過

玉門關外大海道,它的開通和使用始於漢代,唐代以後官方的利用趨於停止,大海道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停留於歷史記憶中的絲綢之路古道。春風不度玉門關,萬年前這裡是波濤洶湧的大河,如今行走在這龜裂的河床上感受著大地滄桑變遷。在網上有人寫到目前為止到過大海道的人不足一萬,不知真假,不過此地確實屬於無人區。

圖九:翡翠湖

所謂歲月,是春日裡吹來花信的風,是夏夜裡倒懸的星河,是秋風中漸行漸遠的雁,是冬雪初霽時暖陽閃爍的金邊,是星辰交替四季更迭,而我的歡喜不變。時間來到了年末,回顧今年,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青海拍攝,這裡的荒蕪讓我感到了壓抑。在眾多攝影師的拍攝宣傳下,今年青海翡翠湖一帶無異於國內最火的地區,隨著開發和遊客流量大增,翡翠湖的紋路也被踩踏,失去了往日的璀璨,不知道未來是否還能繼續拍攝。

圖十:漁火

2020年最後一場拍攝時間是國慶,在這8天的時間我選擇了中國第一批開發的旅遊勝地桂林陽朔。計劃拍攝這裡的山水人文。天公不作美,整個8天行程只有一個下午是晴天,導致這次風光攝影全部失敗。灕江,是桂林的「母親河」,也是中國嶺南地區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修建靈渠時。而灕江漁火是陽朔具有千年歷史積澱的人文民俗景觀,原是灕江上的一種傳統漁事活動,如今作為灕江上的表演文化也能讓後人感受歷史。這幅圖為灕江漁火擺拍,作為中國很著名的漁火拍攝地,這幅圖也算完成了自己多年想拍攝的漁舟晚唱。這一年拍攝到此結束,祝願所有在外拍攝的創作者回顧這一年所有的付出都有美好的收穫,期待2021年自己在無人機拍攝,視頻拍攝領域有新的創作。

相關焦點

  • 在香格裡拉菜市裡遇見雪域高原上的「鮮活藏區」
    中新社香格裡拉6月17日電 題:在香格裡拉菜市裡遇見雪域高原上的「鮮活藏區」作者 繆超土鍋子「藏式火鍋」將是格桑卓瑪家今晚迎接客人的「法寶」,她注重平衡土鍋子裡肉食與蔬菜的比例,精心挑選生菜、青筍、南瓜
  • 「援藏父親」愛灑雪域高原
    第二次是去青藏雪域高原,整整三年。從東北平原到雪域高原,從長嶺縣第二中學到日喀則市第三高級中學,從支教汶川災區到支教藏族同胞,黃福軍千山萬水的跋涉與跨越,萬水千山的責任與擔當,皆因他內心深處的樸素信念——當一名好老師。三年前,當黃福軍踏上日喀則的土地時,他已經沒有任何精力欣賞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了,堂堂七尺男兒的血肉之軀在3800米的高原癱軟成泥。
  • 雪域高原之美
    雪域高原太美了,有機會一定多去看看。
  • 陳光:雪域高原的城
    飛機降落在貢嘎國際機場,我又一次踏上雪域高原。離開拉薩,沿雅魯藏布江西行250公裡,來到雪域高原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日喀則。這裡海拔3836米。仿佛這古城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寸聖土、每一片樹葉、每一扇門窗,都能解開時間的塵埃、閃爍智者的不惑、打開眾生的心扉。
  • 雪域高原詩會舞動中秋「麥浪」
    雪域高原詩會舞動中秋「麥浪」 2016-09-16 16:28:16陳韜彬 攝   9月15日,由西藏人民廣播電臺主辦,「雪域萱歌」微信公眾平臺等支持的大型詩歌朗誦會《詩韻高原聲動金秋》在拉薩舉行。來自西藏自治區的優秀文學愛好者等百餘位文藝界人士參加了該活動。
  • 雪域高原「孺子牛」
    作為本地民族幹部,尕藏才讓深知甘南嚴酷的生存環境、薄弱的經濟基礎,卻道出了人們在這雪域高原上謀生存、求發展的艱辛。我打心眼裡由衷地敬佩起了眼前這位紮根雪域高原,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藏族漢子尕藏才讓。
  • 犛牛 帕米爾高原雪域之舟
    因帕米爾高原海拔高,犛牛成了高原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這片高原極地,有了雪域之丹,才能留得住雪山的兒女。
  •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
    隆冬來臨,雪域高原邊防官兵如何過冬? 連日來,記者深入高原邊防一線部隊採訪時看到,我軍列裝配發的各種新型後勤裝備,為邊防一線官兵的訓練生活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邊防官兵說,這幾年的過冬保障一年比一年好,這個冬天更溫暖!大家守邊戍邊更安心!
  • 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
    青藏公路,這條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公路穿越了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地位最重要的青藏高原,多年來,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的代代官兵為了雪域高原的繁榮穩定植根於此,這條「天路」既記錄了這支隊伍的光榮與汗水,也記錄了他們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的動人故事……   為了看到那一抹綠   9月,從格爾木出發踏上青藏線,隨著地勢的逐漸升高,路兩旁已難覓綠意
  • 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符號
    中新社拉薩11月12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符號  作者 楊程晨  華婉伶、餘雅琪、勤彭蓁是三位生活在雪域的臺灣女性,因不同原因來到雪域高原,又因西藏的獨特氣息不願再離去。  臺灣與西藏位於中國南境的東西兩端,相隔千裡,卻又有著說不清的緣分。
  • 雪域高原,朝聖之旅8
    一隻天然形成的巨大石象,站立在遼闊的納木錯岸邊,象鼻恰恰的深入湖面,仿佛正在汲取這來自雪域的神聖之水。而石象的身體與象鼻之間,就如同一個巨大的門,是通往天堂的聖門。作為藏傳密宗的一處聖地,千百年來無數的高僧隱士在此清修,現在依舊如此。
  • 一門父子兩「伯樂」 雪域高原有個「愛馬士」之家
    一門父子兩「伯樂」 雪域高原有個「愛馬士」之家 2019-03-趙延 攝   中新網拉薩3月24日電 題:一門父子兩「伯樂」  雪域高原有個「愛馬士」之家  作者 張偉 趙延  時近4月,位於羌塘草原的西藏那曲市安多縣措瑪鄉活龍夏日瑪村仍是朔風勁吹,寒意透骨。「咴咴……」看到年近古稀的洛桑多吉走進馬廄,老馬「稀子」也噴著響鼻迎上前來。
  • 雪域高原致富的「金豆子」
    「每一粒黑青稞都飽含著高原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每一滴黑青稞酒都濃縮著高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我們創業的初心就是紮根在青藏高原,作黑青稞產業的引領者,把幸福的滋味帶進千家萬戶。」
  • 雪域高原的「心連心」晚會
    原創舞蹈《和美青繡》中,一群身著粉色與藍色紗衣的年輕繡娘用輕柔曼妙的舞姿表達內心的喜悅和對新生活的展望。一曲西藏朗瑪《雪域新年》以竹笛、六弦琴和藏鼓的器樂方式為觀眾展示出傳統文化的迷人風採。笑聲、掌聲不時震響在春意盎然的演播大廳,也迴蕩在雪域高原的城市夜空……立足青海,面向藏區,在交流碰撞中彰顯特色與魅力笛聲、鼓聲、鈴鐺聲,歡快的帶著濃鬱草原風情的音樂響了起來,30名玉樹地震之後出生的小朋友,手捧潔白的哈達和五彩的鮮花奔跑著上場了。
  • 雪域高原特色蔬菜走進農交會
    展臺上來自雪域高原的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甜瓜等產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眼球。  這些蔬菜產於西藏海拔3900多米的山南市瓊結縣下水鄉唐布齊村,豐富的日照、優質的水土環境和較大的晝夜溫差,使它們的營養更加豐富。「為充分發揮基地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們在種植本地特色果蔬的同時,還與安徽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省農科院合作,引進他們選育的優質瓜菜新品種和研發的新技術,並取得成功。
  • 海拔3600米 高原兵用熱血訓練溫暖雪域高原
    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雪域高原,雖略顯荒蕪,但第77集團軍駐藏某旅有一群熱情高漲的兵哥哥,他們就是這片高原上最靚麗的風景。高原雪山偵察前進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負重25公斤行軍是什麼感覺?這群兵哥哥用滴汗的迷彩給出了答案。
  • 雪域高原上的甜蜜事業
    伍國強幾次援藏,通過推廣養蜂技術,為雪域高原播下脫貧致富的種子,如今種子已開花結果。我為他帶領百姓養蜂致富的故事而感動。如今得知他因病住院,我立刻決定,要來這裡看望他。  伍國強顯得有點虛弱,但目光依舊有神。他說:「我做手術時,正是西藏各類植物的開花期,是蜜蜂採蜜的最好季節。我雖然躺在病床上,但心還在高原,好像自己仍奔跑在那片土地上。」
  • 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西藏軍區
    青藏公路,這條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公路穿越了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地位最重要的青藏高原,多年來,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的代代官兵為了雪域高原的繁榮穩定植根於此,這條「天路」既記錄了這支隊伍的光榮與汗水,也記錄了他們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的動人故事…… 為了看到那一抹綠
  • 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
    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在生命禁區創造了一個個衛國戍邊的奇蹟?請看《解放軍報》的報導——(資料圖)【連隊名片】 自1949年組建以來,紅其拉甫邊防連一代代守防官兵始終牢記黨和人民重託,用青春和熱血譜寫衛國戍邊榮光,為維護邊境安全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先後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邊防執勤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立集體一等功5次、集體二等功6次、集體三等功8次。
  • 「三大戰役」讓雪域高原天更藍、水更清
    圖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 攝影:趙耀圖為納木錯。 攝影:趙耀  西藏是許多大江大河的源頭,水資源豐富,有著「亞洲水塔」之稱。  據悉,今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突出大氣、水、土壤三大領域,加大力度、集中攻堅,打好打贏西藏藍天保衛戰、柴油車汙染治理攻堅戰、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攻堅戰、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白色垃圾汙染治理攻堅戰等具有西藏特點的標誌性戰役,讓雪域高原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物種豐、人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