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排面裡的「大排」到底是什麼?

2021-01-13 作家文摘報社

這些年,但凡說起上海本幫菜,總是會有紅燒肉的名字。

無論是被吐槽的美食紀錄片,還是明星們真真假假的八卦新聞,都會跟紅燒肉扯上關係。

上海人確實愛吃肉,但對紅燒肉也沒熱愛到那種程度,畢竟還有炸豬排、腐乳肉、糖醋小排……

但最令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那塊柔軟濃鬱的蔥烤大排。

它不僅僅帶來了味蕾上的愉悅,更是保留了獨屬於上海人的時光記憶。

01

大排,上海第一「菜」

顏色深、味道重、能下飯,大排在上海人的生活中,曾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又很難一句話說清大排在上海飲食序列中的地位。

它不是端得上席面的大菜,很少有正經的大飯館會把「紅燒大排」「蔥烤大排」當一道大菜售賣。

但它確實是上海人家的日常,食堂裡、麵館裡、自家廚房裡,總是少不了大排的蹤影。

▲同濟大學的大排相當有名。圖/魔都吃貨小分隊

在食堂,大排沒有紅燒肉貴,又比炒肉絲、炒肉片之類的菜實惠,畢竟那些菜要盛到飯盒裡才能確定有多少肉,而大排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塊肉,一頓滿足肉慾。

在家裡,在白白的米飯上,放上一塊顏色鮮亮的大排,再澆點湯汁,在肉食不充裕的年代,足夠令人記憶深刻。

甚至一些家庭的年夜飯裡,都會出現大排的身影。

作為上海人的第一「當家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排的名聲確實很大,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都要吃上一碗大排面。

在當時,大排甚至還成為上海的一種美食形象與文化,對外輸出和傳播。

上世紀90年代中早期,遠在北方沿海的大連,就受到上海大排面的影響,用北方的拉麵做面底,用大排做澆頭,創造出在北方不多見的豬肉拉麵。

直至今天,大排面、大肉麵仍然是大連拉麵館裡翻牌率最高的單品。

當然,除了上海,包郵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大排的存在,最常見的就是紅燒大排,也有蘇州人最愛的面拖排骨,一種有些類似於炸豬排的存在。

西南內陸的貴陽,也有吃大排面、大排粉的習慣,它的大排緣起於抗戰期間內遷的冠生園。

▲貴陽大排面

02

到底什麼才是「大排」?

在包郵區大排很常見,但是到了北方,大排就不多見了,於是很多人也會疑惑,這大排到底是豬身上的什麼部位?

按照國家標準 GB/T 9959.3-2019 中所表述的,大排是豬的第五、第六胸椎間至腰薦椎的連接部位,距脊椎骨下4-6釐米平行切下,是帶脊的部位肉。

好吧,國家標準說得很嚴謹,就是不太好懂。

翻譯一下,豬脊椎骨內側的條狀嫩肉,我們叫它裡脊,它幾乎是豬身上最嫩的肉了。

而在脊椎骨的外側,也有一塊瘦肉,我們通常叫通脊或者外脊,相比於裡脊,它的肉質要稍微老一些。

如果在分割豬肉時,將外脊肉連帶部分脊骨一起切下來,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大排,它通常就是一大片。

這種豬肉的分割方式與食用方法,在中國古代似乎並不常見,在《隨園食單》等著作中,也並沒有大排的蹤影。

那紅燒大排、蔥烤大排這些菜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似乎可以從這兩道菜的近親——炸豬排中得到答案。

▲維也納炸牛排

炸豬排是海派西餐的代表菜式之一,它的原型其實是源自於奧地利的維也納炸牛排。

傳入中國之後,因為成本和口味等原因,便用豬排代替了牛排。

其實,就算在歐洲,豬排也成為維也納炸牛排的普遍替代品,畢竟豬排便宜。

根據現有資料推斷,上海人除了將炸豬排改良,加入獨一無二的辣醬油以外,很可能還將豬排與中餐做法融合,創造出了紅燒大排和蔥烤大排。

03

紅燒和蔥烤,大排界「雙雄」

大排雖然不是大菜,但做起來也頗費工夫。

選兩釐米左右厚度的大排,最好邊緣帶一段肥膘,這不多的脂肪,給原本偏瘦的大排,帶來了不同的豐腴口感。

洗乾淨之後,用刀背或是松肉錘仔細地將大排敲打一遍,使它的纖維斷裂,這樣入口才不會太柴。

敲好之後的大排,用醬油和料酒醃好。

紅燒大排是食堂最常見的做法,將醃好的大排裹上麵粉,入油鍋炸,麵粉表面發脹,大排看起來會更大,賣相更好。

然後再用濃油赤醬來紅燒,燒好後的大排絕對是食堂裡最靚的仔。

如果到了講究的麵館或者家裡的廚房,蔥烤大排就是第一選擇了。

蔥烤大排,不是「烤」大排,原來的字應該是「」,本意是慢慢地用文火燉,小火收幹、濃厚入味的過程。

這種說法是源自於寧波,比如「寧波烤菜」,就是用天菜芯加入調料,小火慢煨,至菜完全軟塌入味。

在上海,還有類似的「蔥烤鯽魚」。

至於蔥烤大排,除了大排,很重要的就是蔥,小蔥和大排的比例,至少要達到1:1。

油鍋燒熱之後,先下入捆好的小蔥。煸蔥需要耐心,火不能太大,要一直把蔥煸到幹而不焦。

煸好蔥後,將炸好的大排放入鍋內,再加入調料和水,燒上二三十分鐘,燒到筷子能夠輕鬆穿過大排。

然後大火收汁,就能起鍋了。

收汁一定不能把湯汁收得太幹,這燒大排的湯汁,無論是用來拌飯還是拌麵,都是極品。

還有那些烤到黑亮的小蔥,吸飽了油脂和滋味,特別特別香。

大排這東西,今天看來不昂貴、不稀奇,卻是在缺少油水的歲月裡,對平淡生活的一種恩賜。

就算到了現在,這油光閃亮、肉香四溢的大排,也難以令人 Say No !

END

來源 : 公眾號 "三個料理人"

編輯 : 劉海波

審校 : 娜拉

現微店購買《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作家文摘25周年珍藏本》組合套裝,立減100元

相關焦點

  • 裡脊大排怎麼做才好吃!
    大家好這裡是廚之味,今天我們用裡脊肉做大排!去外面吃飯經常會點到大排面,或則大排蓋澆飯!大排吃起來外面酥香,裡面的肉味鮮有筋道到底怎麼做的我們今天就講解給大家!下一步就是過油炸,油溫七八成熱下入裡脊肉,小火炸三分鐘,兩面均勻的翻動,不要炸糊了,看到麵包糠發黃,裡脊肉沒有什麼氣泡冒出的時候就可以撈出來了,然後把油溫繼續升高,裡脊肉再次放裡面復炸一次。這個過程要短,基本上十幾秒就出鍋了,不然油溫過高會使麵包糠炸糊,影響色相!
  • 最「煞根」的肉菜 大排,上海第一菜[圖]
    插圖/顧汀汀  「大排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儂哪能看?」  「這是一個好問題呀……伊曾經撫慰過多少上海人的心啊。」  每一代人有他們心目中的大排。  在70年代初生人俞挺的記憶裡,大排首要看膘峰。大排幾乎是這代人青春期裡最「煞根」的肉菜之一。  而我們的另一位受訪者陳昕雲出生於80年代初,他吃大排首要看的是色面,要深、要濃、要能下飯。
  • 上海大排正宗做法,選排一定要選母豬排
    要問起上海最為正宗的「正宗上海大排」做法是什麼,那麼其實光看這個問題就能看出來提問者並非上海本地人了,為什麼?因為上海本地人一般都知道,上海最為好吃且地道的大排菜就叫——「蔥(kao,第三聲)大排」,沒錯,這裡因為諧音所以很多人也誤以為這道菜就叫「蔥烤大排」,久而久之就相互傳開,但其實這道菜的正宗做法裡面,是完全沒有用到「烤」這個工序的,這裡面的「」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烹飪方式。
  • 上海大排家常做法,教大家怎樣足不出戶吃到正宗上海本幫菜
    如果說上海的正宗大排我給大家推薦的是蔥大排和大排面,相信去過上海的朋友這兩道上海本幫美食肯定都吃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也是這2道美食的具體製作步驟。先給大家說一下蔥大排,上海本幫菜中一道特別受歡迎的排骨菜蔥大排,原料只是大排和蔥,卻能燒得香濃入味,滿口留香。做法實則非常簡單,用「」的方法,以小火讓醬汁慢慢滲透進大排裡,蔥的香味則充分釋放,是一種屬於媽媽味道的家常美味。
  • 紅燒大排好吃有訣竅,處理大排時多一步,大排入味更鮮嫩
    2、 今天劉嫂就來分享一下「紅燒大排」做法,喜歡的朋友可以先收藏,有空自己試一下。3、下面開始介紹所需要的食材:大排、生粉、冰糖、花椒粒、生薑、幹辣椒、八角、雞蛋、小蔥4、先把生薑切片,小蔥一半切段一半切末,大排用刀背正反面給它敲松敲薄,使大排明顯變大,雞蛋打入碗內攪成蛋液5、再把敲好的大排放入一個大一點的盆中醃製下,再放入料酒
  • 蔥開、蔥油餅、蔥烤大排,上海人究竟能用蔥做出多少好吃的
    蔥開、蔥油餅、蔥烤大排,上海人究竟能用蔥做出多少好吃的 2020-07-0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炸大排,香酥皮脆!
    炸大排By 食無涯原料:大排、麵包糠、蔥、姜、蒜、生抽、老抽、黑胡椒粉、炸粉、雞蛋。做法步驟:第1步、大排洗淨瀝乾水份,用肉錘把肉肉兩面錘松。第2步、蒜頭剁成蒜泥,把所有調料放入大排裡面,抓揉均勻,醃製1小時以上。第3步、炸粉加一顆雞蛋和清水調成粉漿。
  • 諸肉不如豬肉香——口水直流的三種大排做法
    我們既不要學我那女兒曾經只挑菜葉吃,生生成了一孱弱女幼童,也莫要學我那兒子,做「一日不見肉就思之如狂」的標準「食肉族」……   說到豬排,炸豬排算是很有上海特色的小吃了。   老上海對豬排的愛大多是從童年開始的。一塊炸豬排加一碟泰康辣醬油是很多人回憶裡幸福的味道。
  • 你知道大蔥大排怎麼做才好吃嗎?
    「大蔥大排」是一道上海比較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餚,也是上海人的家常菜,一般以豬大排為主,與洋蔥、雞蛋、澱粉、姜、料酒、生抽、老抽、白糖、鹽、高湯等配料一起烹調,因其本身製作工藝不多,但因其色澤誘人,香味鮮美,多汁入味,下飯時喝點酒,營養豐富,又能解饞,目前大蔥大排已逐漸出名,這裡的大蔥大排正宗地學會了這道大蔥大排
  • 不止上海人愛吃!上海人超級喜愛的食物之一:蔥燒大排的做法
    說起來上海菜一直以來都被甜所標記,其實作為北方人我去上海的時候,吃的上海菜覺得還行,沒有覺得不好吃的感覺。而且有些微甜口的菜更是讓人喜歡,也許是個人口感的問題,但是這個蔥燒大排真的是我全家都愛的美食,一起來看!
  • 飯店的大排為什麼特好吃?原來訣竅這麼簡單,大排鮮嫩又入味!
    大家好,這裡是【劉一手美食】,關注老劉,每天分享一道好吃又實用的家常菜1、紅燒大排屬於家常菜譜,主要原料是豬肉,口味:鹹香,工藝:燒,烹飪難度屬於中級。2、 今天老劉就來分享一下「紅燒大排」做法,喜歡的朋友可以先收藏,有空自己試一下。
  • 蘇州人吃麵拖大排有多野?
    都說上海人愛吃「炸豬排」,卻和蘇州的「面拖大排」完全不相同。蘇式面拖大排的魅力在於,它不用蘸取任何醬汁,單單靠著炸物本身的滋味,就能吸引一大票粉絲。很多人說,面拖大排沒有正宗之說,因為麵糊不同、排骨不同,用油不同,自然口味也就不一樣了。雖然製作面拖大排的過程並不複雜,但還是很講究。一塊完美的大排,外皮要酥脆,肉質要鮮嫩,多汁而口感好,這些是面拖大排的基本素養。
  • 老上海酥炸大排面,大排過癮,麵條滋潤,太好吃了
    老上海酥炸大排面By Meggy跳舞的蘋果上海的特色麵條有很多,除了注重湯頭的陽春麵,還有很多特色面。比如老上海的酥炸大排面,大排過癮,麵條滋潤,別看是豬肉,但是脂肪含量少,肉厚嫩不膩,適合男女老少。大排面用帶骨豬大排做澆頭,再輔以青菜,色香味俱佳。
  • 上海家鄉菜!大叔做的蔥烤大排,鹹甜適口,鮮香肉嫩,家人愛吃!
    本文由「大叔下廚房」發布,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朋友圈,分享是一種美德~文|愛下廚的大叔上海家鄉菜!大叔做的蔥烤大排,鹹甜適口,鮮香肉嫩,家人愛吃!蔥烤大排是上海人的傳統菜,大叔一直覺得,上海人會過日子的最佳證明是對蔥的態度。這是外地人很難理解的,小菜場裡最便宜的蔥,在上海人桌上就能做出花。從前弄堂裡條件再不好的人家,熬個蔥油也能香出一條弄堂,包碗小餛飩,最後一定撒上切得整整齊齊的蔥花。難般燒個蔥烤大排,飄到圍牆隔壁「走資派」的洋房裡,洋房裡的小姐也大概也會饞嘴,上海人總有辦法讓自己體面地吃好飯。
  • 上海那些超拽的本幫小館!對你愛理不理,卻天天大排長龍!
    但依舊十年如一日的大排長隊!之所以如此硬氣,全因為這裡藏著最地道的本幫味道!讓我們心甘情願為之買單。今天小儂就要帶你一起去探尋這些本幫小飯店的魅力所在,很多上海人可能都不知道哦!上幾個月,國民老公王思聰和新女友在上海一家小餐館吃飯被人拍到了,就是這家海金滋哦。
  • 紅燒大排好吃有訣竅,一拍二炸三煮,簡單三步,大排鮮嫩又入味
    紅燒大排好吃有訣竅,一拍二炸三煮,簡單三步,大排鮮嫩又入味大排也叫肉排,是排骨中肉最多的部分,大排,作為一道家常菜經常會出現在百姓的餐桌上,但正因為大排肉多,所以大排做得好與不好,相差十萬八千裡,做得好的大排,肉質鮮嫩
  • 紅燒豬大排 滿足喜歡吃肉的你
    大家好,我是迷鼠,作為一個超級喜歡吃和喜歡做飯的人來說,能分享有關美食的內容,真的是非常興奮和激動的,下面本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驗來分享一下「紅燒豬大排」的做法,希望能有所幫助。1.食材準備:豬大排1塊,雞蛋2個,生薑4片,大蒜2瓣,小蔥2根,澱粉適量;2.大排清洗乾淨,用刀背將正反兩面肉敲松,加入鹽、料酒、生抽、薑片、小蔥段醃製30分鐘;3.雞蛋打散,放入大排,使其表面沾滿蛋液;4.把裹滿蛋液的大排放到澱粉裡面裹上澱粉
  • 淮安美食 | 車站飯店的糖醋大排
    淮安城裡現在四十歲左右的很多人都曾在車站飯店裡品嘗過糖醋大排這道菜,現在談起這道菜,還像當初品嘗時的津津有味。筆者業餘愛好喜歡烹飪淮揚菜。每當親朋好友家逢到「喜事」、「過生日」,需要請廚師都會來約請我去充當「二把刀」的角色,而糖醋大排這道菜是必做的。我也曾多次拿過人家「紅包」(淮安人稱之「廚掌錢」)。因筆者有幾位親戚都曾在車站飯店工作過,所以略知糖醋大排烹製方法。
  • 手把手教你做紅燒大排,處理大排的時候多一步,大排肉更好嚼
    紅燒大排我家有個愛吃肉的娃,只要菜裡有肉他就喜歡,外公還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小肉包。隔三差五我給他做一個大肉菜,讓他解解饞~這次做一個從老爸那裡學來的菜「紅燒大排」,過程有點複雜,不過出來成品味道很贊,時間長一點還是挺值得的一做的。
  • 油炸大排——它,是美味?還是長久的回味?
    今天秀一下我做的油炸大排!所需主材:豬大排。輔材:兩隻雞蛋、麵包糠、料酒、薑末、小蔥末、胡椒粉、鹽、生抽各少許。下面開始講解製作步驟:一、今天的主材很簡單,只有一種即豬大排。超市買賣回切好的豬大排六塊,每塊約1.5cm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