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早點很早就聲名遠揚,不光是種類多,有特色,還很精緻。一些老字號.到現在武漢人還如數家珍:蔡林記的熱乾麵,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談炎記的水餃,順香居的燒麥等等,這些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老字號的招牌在適應如今日新月益的市場的同時也己經把老味道做成了創新,也漸漸少了一些原本的特色,有誰還記得蔡林記的熱乾麵以前是用陶碗裝的,就是現在摔碗酒的這種碗,誰還記得芝麻醬原本就是用油調的,哪有什麼黑色的芝麻醬,四季美的湯包原本是可以用吸管吸的,皮薄湯鮮,夾著褶子皮可以拎起來,老通城的豆皮裡,豆皮的「豆」必須是脫殼綠豆;豆皮的「皮」必須是精製米漿;豆皮的餡,必須是湘產糯米;豆皮的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蛋、鮮蝦.也有一種說法是必須有鮮肉、鮮菇和鮮筍;豆皮的形,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醉。從選料到做功無一不精,不然也不會成為被毛主席稱道的小吃。
不要說我挑剔,作為一個從小生長在武漢市的人,豆皮和湯包我是很久之前就不吃了,為什麼?因為找不到那個味道了,街上有沒有賣豆皮的?有,有沒有賣湯包的,也有。樣子還是那個樣子,裡面的內容和味道早就變了。熱乾麵前幾年還找到一家不錯的,老漢口火車站牌樓現在的車站路側巷虞太婆家,據說這個虞太婆從17歲到武漢學下熱乾麵,生生地把一個街邊小攤做成了遠近聞名的熱乾麵大王,這個虞太婆面下得好,更出名的是她的「拽」,拽到什麼程度,我可以舉個例子,之前老婆懷孕時,想吃熱乾麵,還就認她家的,和爸媽一起四個人去,去早了,到她家店門口才七點鐘(虞太婆家營業時間是早上七點半到十點半,晚點九點到十點半),正好看到虞太婆在門口洗碗,我們問了一句幾點開門,她頭也不抬的回了一句還有半個小時,爸媽都不想等,可老婆和我都願等,就和爸媽說了一句:那就等一下吧。這時候就聽虞太婆飆了一句:不用等,隔壁家也有熱乾麵。這句話說完當時把我們一家人梗的受不了了。可轉了一圈還是到她家吃的熱乾麵,不得不說有手藝的就是這麼拽,拽的你還沒話說,因為什麼,因為她家的面比一般的要粗,是呈六邊形,還勁道。因為她家的面不放滷水,只放芝麻醬,鹽,味精,蔥花。因為她家的面一直都堅持分二兩面,三兩面的賣,讓大食量的食客有的選。虞太婆去世後,這種熱乾麵再也吃不到了。
外地來的遊客一般去比較有名的位置,像什麼戶部巷,蔡林記啊,四季美,五芳齋,民生甜食館啊,不是說這些店做的不好,而是在於為迎合顧客所做的改變。山海關路我也常去,算是還有些老味道的,進門第二家專賣餛飩的,大骨熬湯,鮮肉餛飩現包,蝦皮和紫菜,味道也調的不錯。對面一家賣糯米包油條的,能包出十幾種味道。往前走潤發的湯包,還有隔壁一條巷子賣鮮魚糊湯粉的,都還不錯。再還有就是蔡家田老三五醇酒店旁的大武漢風味小吃店的重油燒麥,我說的這幾個地方都是偏冷門的,藏在深巷裡,但確實是我所認為還能保留武漢的老味道的。
武漢的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這些武漢的老味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慢慢消逝,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包含歷史古蹟,也少不了這些老味道,希望這些老味道都能得到傳承,把手藝一代一代傳下去並發揚光大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武漢—消逝的老味道)的問題,你的看法是什麼呢?說出來一起交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