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消逝的老味道

2020-12-18 鹿鹿平安

武漢的早點很早就聲名遠揚,不光是種類多,有特色,還很精緻。一些老字號.到現在武漢人還如數家珍:蔡林記的熱乾麵,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談炎記的水餃,順香居的燒麥等等,這些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老字號的招牌在適應如今日新月益的市場的同時也己經把老味道做成了創新,也漸漸少了一些原本的特色,有誰還記得蔡林記的熱乾麵以前是用陶碗裝的,就是現在摔碗酒的這種碗,誰還記得芝麻醬原本就是用油調的,哪有什麼黑色的芝麻醬,四季美的湯包原本是可以用吸管吸的,皮薄湯鮮,夾著褶子皮可以拎起來,老通城的豆皮裡,豆皮的「豆」必須是脫殼綠豆;豆皮的「皮」必須是精製米漿;豆皮的餡,必須是湘產糯米;豆皮的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蛋、鮮蝦.也有一種說法是必須有鮮肉、鮮菇和鮮筍;豆皮的形,必須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須是金而黃;豆皮的味,必須是香而醉。從選料到做功無一不精,不然也不會成為被毛主席稱道的小吃。

老武漢味道

不要說我挑剔,作為一個從小生長在武漢市的人,豆皮和湯包我是很久之前就不吃了,為什麼?因為找不到那個味道了,街上有沒有賣豆皮的?有,有沒有賣湯包的,也有。樣子還是那個樣子,裡面的內容和味道早就變了。熱乾麵前幾年還找到一家不錯的,老漢口火車站牌樓現在的車站路側巷虞太婆家,據說這個虞太婆從17歲到武漢學下熱乾麵,生生地把一個街邊小攤做成了遠近聞名的熱乾麵大王,這個虞太婆面下得好,更出名的是她的「拽」,拽到什麼程度,我可以舉個例子,之前老婆懷孕時,想吃熱乾麵,還就認她家的,和爸媽一起四個人去,去早了,到她家店門口才七點鐘(虞太婆家營業時間是早上七點半到十點半,晚點九點到十點半),正好看到虞太婆在門口洗碗,我們問了一句幾點開門,她頭也不抬的回了一句還有半個小時,爸媽都不想等,可老婆和我都願等,就和爸媽說了一句:那就等一下吧。這時候就聽虞太婆飆了一句:不用等,隔壁家也有熱乾麵。這句話說完當時把我們一家人梗的受不了了。可轉了一圈還是到她家吃的熱乾麵,不得不說有手藝的就是這麼拽,拽的你還沒話說,因為什麼,因為她家的面比一般的要粗,是呈六邊形,還勁道。因為她家的面不放滷水,只放芝麻醬,鹽,味精,蔥花。因為她家的面一直都堅持分二兩面,三兩面的賣,讓大食量的食客有的選。虞太婆去世後,這種熱乾麵再也吃不到了。

重油燒麥

外地來的遊客一般去比較有名的位置,像什麼戶部巷,蔡林記啊,四季美,五芳齋,民生甜食館啊,不是說這些店做的不好,而是在於為迎合顧客所做的改變。山海關路我也常去,算是還有些老味道的,進門第二家專賣餛飩的,大骨熬湯,鮮肉餛飩現包,蝦皮和紫菜,味道也調的不錯。對面一家賣糯米包油條的,能包出十幾種味道。往前走潤發的湯包,還有隔壁一條巷子賣鮮魚糊湯粉的,都還不錯。再還有就是蔡家田老三五醇酒店旁的大武漢風味小吃店的重油燒麥,我說的這幾個地方都是偏冷門的,藏在深巷裡,但確實是我所認為還能保留武漢的老味道的。

原湯餛飩

武漢的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這些武漢的老味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慢慢消逝,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包含歷史古蹟,也少不了這些老味道,希望這些老味道都能得到傳承,把手藝一代一代傳下去並發揚光大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武漢—消逝的老味道)的問題,你的看法是什麼呢?說出來一起交流一下吧

相關焦點

  • 武漢煙火重生!「漢煨」堅守傳統煨湯手藝,守護武漢人老味道
    文武炭火煨足9小時,民間匠心煨煮一罐好湯一把蒲扇,一爐煤火,一個老銚子,煨出記憶裡家的味道。在潛心復原老武漢煨湯手法的過程中,「漢煨」走訪了多位武漢老市民及華農、武漢水產研究所等機構的專家,向他們請教煨湯的經驗;並向楚菜掌門人、中國烹飪大師盧永良大師取經,在新楚菜代表童振中大師團隊的帶領下,對煨湯過程各項技術指標的上千次測定,將三鎮炭火煨湯老手藝的精髓,提煉為文武火力和恆溫控制合計9小時的最佳標準。
  • 武漢的6大美食街,這裡既有網紅小吃也有「老武漢」的味道
    武漢是大家都知道的城市,畢竟這個城市是非常的「火熱」的,聽說每一年全國夏天的最高溫度都是這裡刷新的!厲害了!我的大武漢!而且武漢還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來這裡旅遊的朋友們非常的多,這裡的美景非常動人!而除了美景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武漢的美食了!
  • 傳統煨湯技藝 文武炭火老銚子 重拾武漢老味道
    這家位於武漢火車站黃鶴路特1號的漢煨老手藝煨湯專門店。以「文武炭火老銚子、每罐煨足9小時」的傳統煨湯工藝,復刻大武漢飲食生活持續變遷中的堅守與傳承。 這麼多真正的老味道,當然值得專門來一趟,也可以在乘坐高鐵時錯峰出行,先喝碗湯再走,或是喝碗湯再回家。
  • 漢口有個「小戶部巷」,藏著老武漢的味道
    架鍋,生火,水汽蒸騰起來雲霧繚繞,空氣裡味道和聲音漸漸多了起來。滷水的香,芝麻醬的濃,還有滋滋啦啦炸餃子的聲音,各種滾燙熱辣,有種令人安心的幸福感。 巷子叫聯合村。五六百米長,一頭連著解放大道,一頭挨著西馬路菜場,細細窄窄,走一遍用不了10分鐘。巷子背後是聯合村和熊家臺社區,住了近千戶人家,面上則密密麻麻擠了幾十家店鋪,多是早點鋪面,大清早已是一派忙碌。
  • 這3家隱藏在古巷的美味老店,定格了老武漢原汁原味的夏天味道.
    白天家裡餐桌上的下飯泡菜;晚上出門宵夜,光著膀子一口酒下一口滷菜,是幾十年來武漢人過夏天的標配。我們用一個下午,去了武漢3家藏在武漢老街道裡的人氣老店,去回憶原汁原味的老武漢夏天味道。車二泡菜「三德裡在地圖上找不到,你要直接定位車二泡菜」
  • 《武漢味道》|武漢牛肉麵指南!
    推薦理由:牛肉厚厚的一塊,燉的很軟爛,很有嚼勁,而且也不老,看著就很紮實。面是熱乾麵的圓面,吃起來有點鹹,口感相比粉差了些。湯上面有一層紅油,顏色很重,因為期待太高,吃到嘴裡反而覺得味道平平。生燙的牛肉特別的嫩,和那些用嫩肉粉醃過的味道都不一樣,能夠吃到牛肉特有的嚼勁。腰花切得薄,據說是把腰花凍得不軟不硬的時候用刀削的,吃起來又嫩又脆。地址:解放大道解放公園路口解放中學對面16.老地方特色牛肉粉麵館
  • 幸福海 ▏武漢最美十大老街巷,真的很有味道
    說起武漢的老街老巷,大多人都會推薦曇華林。但是武漢的古街道可不止它,幸福海為你匯總十條老街,排名不分先後,都很有味道。
  • 慕名而來戀上此家,老武漢的味道竟藏在漢口的這家菜館裡!
    這是很多武漢遊子衣錦還鄉後,大快朵頤家鄉美食的笑談。過早的熱乾麵雷打不動,傍晚的燒烤攤醉到深夜、遍布三鎮的龍蝦店撮到雙手流油,更重要的是,隔三差五還要嘗一嘗武漢本幫菜的味道。這種味道從童年時期就深深植入每個武漢人的味覺裡。戀上這個味後,縱使時間再久遠,味蕾深中卻仍有消磨不去的記憶,一碰觸便如山洪暴發,無以抵擋。
  • 老武漢的砂吊子煨湯
    老武漢人都知道小桃園煨湯館,那是老武漢的一張名信片。該店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八卦湯、甲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有名,但在老武漢人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以前過年過節餐桌上以砂吊子煨出來的排骨藕湯,武漢人的節氣或年夜飯必須有一吊子經過五六個小時煨出來的排骨藕湯上桌才能顯出對親戚朋友的重視,屬於飯桌標配。這個老武漢人稱之為砂吊子的容器很有講究,書面解釋是類似於砂鍋的細砂陶罐,為煨湯炊具之一。
  • 武漢熱乾麵老闆的復工忐忑:怕「丟」了老味道,也怕開業就虧本
    但從事這個行業這麼久了,我們更希望能夠堅持下去,把老味道繼續傳承下去」。 、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從事過金融工作近20年,在外地打拼期間,一直對家鄉味戀戀不忘,最想吃的就是熱乾麵,卻總難吃到記憶深刻的老味道。
  • 在南京的武漢味道
    5月8日,武漢「解封」滿月!這過去的3個月對於武漢人來說是漫長的,進不去出不來,為了抗疫的勝利,武漢人為此付出了太多!還有,一起被「封存」的武漢味道。隨著城市的解封、復甦,那些在南京的武漢味道也都逐漸回歸。
  • 正在消逝的味道:大澳百年蝦醬
    圖:Nora Tam如果氣味能代表一種文化,那麼蝦醬的鹹香味無疑是古老大澳的標誌性味道。百餘年來,蝦醬的味道瀰漫在大嶼山的漁村中。而今,蝦醬卻和這裡的居民及社區的傳統身份一樣,正在漸漸消逝。59歲的鄭啟強從小就在自家的蝦醬廠裡幫工,他慨嘆道: 「上個世紀60年代,大澳有近10間蝦醬廠,現在只剩兩間嘍。」
  • 老銚子煨藕湯 武漢老巷子美食搬進大酒店
    (武漢晚報)四方桌長條凳,青灰石板路,小攤酒肆,巷子和深藏其中的美食是不少老武漢人念念不忘的城市記憶。昨天,武漢豔陽天酒家寶豐路店一樓變身「漢口巷子」,把原本深藏在老武漢巷子裡的漢味美食搬進來,讓人直呼穿越了。
  • 老綏元燒麥首次走進武漢美食節
    味道鮮美、賣相俊美的老綏元燒麥引起武漢市民極大興趣 人民網呼和浩特9月26日電(記者 白建平 張桂梅)「這一趟來得太值了!」這幾天,對呼和浩特市老綏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梁玉來說,累並快樂著,「我們老綏元每天的燒麥都供不應求,武漢市民對內蒙古大草原美食的喜愛超乎想像。」在9月24日開幕的武漢市第十五屆中國美食節上,老綏元燒麥代表內蒙古美食首次走進武漢。味道鮮美、賣相俊美的老綏元燒麥,在展會上引起了眾多參觀者的關注和極大興趣。市民們寧願排隊等候,也要品嘗試吃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新鮮美食。
  • 不去東湖不去黃鶴樓,在巷弄裡尋找老武漢的味道
    不知道是不是天生對老街的偏愛,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我總想著能找尋一些老舊的記憶,所以只要看到稍微復古些或者說是破舊些的建築,我就會把腳步放慢——武漢的得勝橋一帶就是我在閒逛時偶然間發現的。除了得勝橋一帶,曇華林也算是老武漢的文藝街區了。歷史上的曇華林是指與戈甲營出口相連的以東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當局將戈甲營出口以西的正衛街和遊家巷併入統稱為曇華林後,其街名一直沿襲至今。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現曇華林街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
  • 武漢味道:三十年老味道的紅燒蹄膀,江城一絕
    其實,劉華清與武漢有著深厚的交集。早年,他常在武漢活動,一個是為了推動潛艇的研發,一個是推動了海軍工程大學的建設。劉華清也愛美食,北京烤鴨就是所愛之一,不過在武漢的話,他更愛紫陽湖賓館的紅燒蹄膀。在武漢,只要一提起紅燒蹄膀,總少不了一系列大名鼎鼎的人物,李先念、劉華清、王任重……如今,紫陽湖賓館的紅燒蹄膀仍在延續,這張老照片就在趙家條地鐵站G口蹄花大王的牆上。據小店老闆周師傅說,1990年,他進入紫陽湖賓館,成為第一批燒膀時候,那時只有四個持有工作證的師傅,他是其中之一。
  • 尋味武漢經典|20年前的老武漢記憶,都在這家燒菜館裡
    地處漢口核心位置,味道和顏值兼具,置身其中,像穿越回兒時的老武漢。新潮和復古共容,熱氣和記憶交織,浸潤著快意江湖的煙火。環境復古,風味地道,這個冬天,你當然不能錯過。01晚上六點,拐進熱鬧的臺北路6號,燈火通明的「利友誠」跳進眼帘。
  • 舌尖上的老武漢:始於1927年的老字號,一道青魚划水名揚江城
    1武漢的徽幫菜當年,武漢有不少的徽菜館,這跟「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徽商在武漢佔據重要位置相關。舊時,徽菜館以數量多,檔次高,執武漢餐飲之牛耳。「中華談吃第一人」唐魯孫先生提及「武漢三鎮沒有一家自命湖北菜的飯館,一般古樸典雅的老飯館,大多挑著徽館牌號。」
  • 武漢一文藝街區,幾十棟百年老建築,一磚一瓦都是老武漢的歷史
    其實,每一座旅遊城市都會有一條特別小清新的街道,而屬於武漢的,就叫做曇華林,我想一個林字就能夠看出這裡的一切那麼閒適與輕鬆吧,這也是武漢最為文藝的街區。這曇華林,就在武昌區的胭脂路。這條街道不長,據資料上來看的話,大約有1200米左右,武昌花園山以北、鳳凰山以南,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聚集了許多咖啡店和特色小店,還有幾十處百年老建築,是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後逐漸形成的一條老街。各流派建築於此,中西文化交匯,風雨不變百年古街,一磚一瓦都刻著老武漢的歷史記憶。
  • 老武漢刁角美食裡的夜雨江湖
    在武漢人的心裡,有一種美食叫「刁角美食」。這裡藏著武漢土著最熟悉的味道,沒有什麼山珍海味的稀有昂貴,只有武漢伢改不掉的習慣。無論是藏在巷尾深處的夫妻店,還是隱於民居裡弄的老味道,亦或夜市排檔的深夜食堂,都不曾旁落於武漢人的美食地圖之外。用最少的錢,就能吃到最美味的食物。是這座充滿江湖氣的城市,給每一位吃貨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