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文物局實地勘察摩崖石刻被「妝彩重塑」情況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近日,網上和多家媒體報導了「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報導稱「這些石刻造像多屬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稱是民眾自發所為。」得知這一消息後,四川省文物局立即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揭開石刻被「濃妝豔抹」的真相。
-
國家文物局:全面拉網式調查四川文物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情況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號8月16日消息,近日,網上和多家媒體報導了「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報導稱「這些石刻造像多屬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稱是民眾自發所為。」得知這一消息後,四川省文物局立即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揭開石刻被「濃妝豔抹」的真相。
-
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 系當地群眾自發捐資所為
國家文物局官網通報,四川省文物局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經現場調查確認,涉事地區現有石刻造像類遺址13處,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妝彩重塑」,當時地方文物部門進行了及時制止;2006年至2013年間,這批石刻造像大部分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間地方文物部門切實履行了監管責任,規範民間宗教活動,未發現「妝彩重塑」現象
-
宋新潮率隊調研安嶽石刻保護工作
8月2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率隊調研安嶽石刻保護工作。國家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閆亞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毅,資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劉華彬陪同調研。,詳細了解了安嶽在摩崖石刻保護與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工作開展情況,對圓覺洞、毗盧洞石窟部分險情提出了解決方案。
-
佛文化的傳承與守護:四川安嶽石刻的十萬古佛,君可曾知?
按照媒體消息,2016年12月中旬,四川資陽市旅遊局重提安嶽石刻申遺。安嶽縣文物局則表示,2017年初將恢復安嶽石窟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並力爭2017年底前將安嶽石窟寫進《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國內最大摩崖經窟藏身安嶽將重啟申遺工作
安嶽石窟被專家譽為「古多精美」,擁有幾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側石刻臥佛以及21萬字石刻佛經、中國最精美的觀音經變像—毗盧洞北宋紫竹觀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觀等。近日,記者從安嶽縣文物局獲悉,《四川省安嶽石窟—臥佛院(經文洞)摩崖造像防滲排水搶險保護工程》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力爭於今年啟動。
-
大足石刻牽手樂山大佛、安嶽石刻,加強石刻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
為促進資源整合,加強石質文物的保護。近日,在2020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啟動儀式上,四川省樂山市、資陽市和重慶市大足區文旅部門籤訂了《石刻藝術文化精品旅遊線路產品推廣聯盟合作協議》。為促進以大足石刻、樂山大佛、安嶽石刻為代表的精品石刻藝術文化資源的聯動開發,根據協議內容,接下來樂山市、資陽市和大足區將從文物保護、宣傳營銷、景區開發、線路打造、人才培育等方面合作。
-
給唐宋佛像「濃妝豔抹」遭網友譴責:「毀容式」文物修復
該處造像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多次重繪、培修。隨後,該網友又發布了數條信息,顯示廣安市金鳳山摩崖造像、安嶽淨慧巖造像,內江市資中縣東巖造像等多處文保單位造像均遭到彩繪。
-
四川安嶽石刻之臥佛院紀行
中國石刻藝術聞名於世,重慶大足石刻和四川安石刻享譽全國。大足和安嶽兩縣相鄰,大足石刻相對比較集中在兩處,而安嶽石刻幾乎遍及各鄉鎮。因鄉村交通不便,人多損壞少,保存相對完整。據史料記載,安嶽石窟最早開鑿於南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唐宋兩代十分興盛,盛況一直延續至明清兩代直到民國初期,幾乎每個鄉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遺址,多為民間結社造像,其中以佛教石窟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數。
-
犯低級歷史錯誤 文物修復引爭議
「原來是五孔橋,現在卻變成四孔橋,其中一個孔洞被石塊填充了。」宋世鋒說。此外他還發現橋邊的介紹牌上面竟寫著--「光緒始建,道光重建」。「應該是道光始建,光緒重建。」不過在現場記者看到介紹牌上已被塗改。「介紹牌上的文字確實出錯了,目前正緊急製作新牌。」鰲江鎮文保所所長施世建這樣回應。
-
中青報:南宋石刻被塗成廟會風 文物經不起如此折騰
原標題:南宋石刻被塗成廟會風 文物經不起如此折騰 文物保護是一個系統過程,需要政策機制、資本引流、社會認知形成合力。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四川安嶽南宋時代的石刻文物佛像被重繪修復,並上傳比對照片,質疑「現代社會竟有如此文物保護」。
-
安嶽石刻之千佛寨紀行
安嶽千佛寨位於安嶽縣賈島村大雲山,距縣城西3公裡,因在山頂四周的天然巖石上雕刻有千餘尊佛像而得名。千佛寨森林公園景區自東向西呈狹長形,面積約150畝。195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入選「安嶽石窟千佛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寨摩巖石窟造像,開創於唐代,興盛於宋代。現存大小龕窟105個,造像3061軀,摩巖佛塔或浮圖7座,唐碑3塊,題記26處。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安嶽主要以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享有上承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國古代石刻又一偉大寶庫」之譽稱。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漸少,民國為數最少。全縣境內現有摩崖造像200餘處,10萬餘尊,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們是八廟臥佛院,石羊毗盧洞,鼎新華嚴洞、茗山寺,黃桷玄廟觀,城郊圓覺洞、千佛寨、孔雀洞、石仿木古建築—木門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尤以馳名中外的唐代左側臥佛和有「東方美神」之稱的北宋紫竹觀音評價最高,最受世人矚目。
-
安嶽石刻:毗盧洞 駐足凡塵的聖界之美
毗盧洞柳本尊十劫行化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塔子山上。距安嶽縣縣城50公裡,重慶市大足縣30餘公裡。安大(安嶽-大足)旅遊公路可直達景區。毗盧洞主要開創於北宋時期後來各代都進行了培修、補刻,是北宋時期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是安嶽石刻旅遊景區內集休閒、娛樂於一體的著名文物旅遊景點。毗盧洞所在的塔子山,峰迴路曲,谷幽石秀。
-
安嶽石刻——圓覺洞
安嶽圓覺洞座落於安嶽縣城不遠處的雲居山上。佛教有「覺你,覺我,覺他」之說,即渡眾生覺醒。所謂圓覺。其中,蹲獅銜璧,蹲獅銜結,雙龍戲珠,三英戰呂布,以及菊花,牡丹,各種蓮瓣,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國內最大的一尊唐代左側臥佛造像,其真跡是在安嶽城北八廟鄉臥佛溝。而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尊圓覺洞的臥佛,是1992年摩刻,大小僅僅為原像的二分之一。
-
南宋時期文物佛像被塗得五顏六色,「毀容式」修復誰之過?
檢察日報 圖8月4日,微博認證為「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的網友「許鑫NixUx」發布了這張對比照片,稱是「好友發的安嶽石窟造像近期的佛像重繪」,圖中這尊南宋時期的文物佛像被塗得五顏六色,既影響寶相莊嚴,也缺乏美感,還有可能對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安嶽主要以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在我國石窟藝術中享有上承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重要位置,有「中國古代石刻又一偉大寶庫」之譽稱。安嶽石刻盛於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漸少,民國為數最少。全縣境內現有摩崖造像200餘處,10萬餘尊,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們是八廟臥佛院,石羊毗盧洞,鼎新華嚴洞、茗山寺,黃桷玄廟觀,城郊圓覺洞、千佛寨、孔雀洞、石仿木古建築—木門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尤以馳名中外的唐代左側臥佛和有「東方美神」之稱的北宋紫竹觀音評價最高,最受世人矚目。
-
安嶽毗盧洞石刻:觀音柔美講經莊嚴
毗盧洞石刻造像是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毗盧洞位於安嶽縣城東南的石羊鎮赤雲片區油坪村塔子山上,距縣城45公裡。安嶽至大足的公路橫穿塔子山腳。這裡,山巒疊翠,巖石峭立,毗盧洞就鑿在這些磊磊秀石之中。
-
2020年全國旅遊簡介(四川省)之《資陽市》主推幾大景點
,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四川省紀委、四川省監察廳頒布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其中,陳毅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毅紀念館被國家文物局頒布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圓覺洞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安嶽縣城東南1公裡處的雲居山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