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 系當地群眾自發捐資所為

2020-12-13 四川新聞網

  近期,網上和多家媒體報導了「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國家文物局官網通報,四川省文物局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經現場調查確認,涉事地區現有石刻造像類遺址13處,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妝彩重塑」,當時地方文物部門進行了及時制止;2006年至2013年間,這批石刻造像大部分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間地方文物部門切實履行了監管責任,規範民間宗教活動,未發現「妝彩重塑」現象。

  事發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據介紹,涉事地區13處石刻造像類遺址為淨慧巖摩崖造像、木魚山摩崖造像、玄妙觀摩崖造像、庵堂寺摩崖造像、峰門寺摩崖造像、千佛寨摩崖造像、睏佛寺摩崖造像、半月山摩崖造像、丹山塔、巍峰寺、騎龍坳大佛、金鳳山摩崖造像、羅漢洞。經四川省文物局調查,妝彩重塑事件主要發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近年來因加強了維護,未再出現重繪現象。

  其中,安嶽縣玄妙觀摩崖造像1993年由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對該造像進行妝彩重塑,縣文管所及時制止。除老君龕主像被補修妝彩之外,其餘文物造像均未妝彩重塑。2006年,該處已聘請專職文保員進行日常維護,並對玄妙觀摩崖造像安裝監控報警設施,加強日常監護。近年來,玄妙觀摩崖造像並未再次發生妝彩重塑事件。

  開鑿於晚唐五代時期的庵堂寺摩崖造像於1985年由當地群眾自發捐資進行妝彩重塑。當時縣文管所了解到情況後,及時進行了制止。除觀無量壽經變、十六羅漢、三身佛、千手觀音等幾龕被妝彩重塑外,其餘造像均未妝彩重塑。2007年,該處文物保護單位已聘請專職文保員進行日常維護。近年來,庵堂寺摩崖造像未再次發生妝彩重塑事件。

  樂至縣睏佛寺摩崖造像始建於隋,共有造像33龕1000餘尊,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地群眾自發捐資修建簡易保護用房對造像進行保護,1992年又由當地群眾捐資對主造像進行貼金修飾,縣文管所聯合當地政府及時制止。睏佛寺摩崖造像除主尊造像以外,其餘造像未妝彩、重繪、貼金。目前,主尊造像表面金箔逐漸脫落,造像原貌逐步恢復,縣文廣新局已加強對摩崖造像的保護看護,安裝監控設施,進行實時監控,並加強對文物保護法的宣傳。

  近年來未出現造像重繪現象

  峰門寺摩崖造像位於資陽市安嶽縣,開鑿於南宋,現存摩崖造像3龕23尊。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6月,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在峰門寺修建保護房30餘平方米並聘請當地工匠對龕內造像進行重繪。當縣文管所工作人員趕往現場時,主尊造像已被重繪,工作人員隨即對其餘造像重繪進行制止,並對群眾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安排當地群眾對峰門寺進行看護。2001年,縣文管所改制為文管局後,立即落實專職文物管理員對峰門寺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進行看護,近年來未出現造像重繪現象。

  羅漢洞(東巖摩崖造像) 位於內江市資中縣,建於宋代。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摩崖造像部分龕內造像頭部損毀,被妝彩重繪的該摩崖造像第三龕「拈花微笑佛」保存較完整。1998年,當地群眾自籌資金對羅漢洞內「拈花微笑佛」進行妝彩重繪,當時縣文管所立即將情況上報,鎮政府和文管所趕赴現場,對妝彩進行制止。2007年縣文管局落實一名義務看守員進行日常看守。目前該摩崖造像除第三龕「拈花微笑佛」外,其餘造像無妝彩重塑現象。

  金鳳山摩崖造像(俗稱水月觀音) 開鑿於宋代,位於廣安市經開區,造像共2龕,1983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3月,當地群眾自募資金對造像的殘缺部位進行了修補,並塗上紅、藍、青三色油漆,同時在文物保護單位附近擅自新建了部分佛像。廣安縣文物管理所發現後,立即將情況上報,縣人大、文化局、公安局等部門趕赴現場查處,並落實了一名文保員進行日常看護管理。2015年當地信眾對文物保護單位附近自建佛像部分進行重繪,文物保護單位(水月觀音等兩龕)未重繪。

  四川省文物局排查文物點

  據悉,四川省文物局表示,下一步將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主動排查,及時上報。目前省文物局已督促地方各級文物(文化)部門近期對轄區內所有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進行現場排查並調閱檔案資料,明確各地區文物妝彩重修及人為破壞情況,整理資料後上報省局備案。二是聯合宗教部門,規範宗教活動,避免對文物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產生破壞。三是聯合宣傳部門,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引導群眾合理合法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四是加強日常管理,落實每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管理員(義務看守員),加強對文物管理員(義務看守員)的業務培訓,嚴格執行文物巡查制度,梳理管理漏洞,完善保護措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護意識,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相關焦點

  • 四川省文物局實地勘察摩崖石刻被「妝彩重塑」情況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近日,網上和多家媒體報導了「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報導稱「這些石刻造像多屬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稱是民眾自發所為。」得知這一消息後,四川省文物局立即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揭開石刻被「濃妝豔抹」的真相。
  • 四川省文物局實地勘察安嶽13處被塗妝石刻 其中大部分為縣級文物...
    隨後資陽市安嶽縣官方微博「安嶽之聲」回應稱,造像為20多年前群眾自發塗妝,相關部門及時制止。千佛寨摩崖造像現狀國家文物局發布信息顯示,「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有媒體報導稱「這些石刻造像多屬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稱是民眾自發所為。」得知這一消息後,四川省文物局立即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揭開石刻被「濃妝豔抹」的真相。
  • 國家文物局:全面拉網式調查四川文物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情況
    「國家文物局」微信公號8月16日消息,近日,網上和多家媒體報導了「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報導稱「這些石刻造像多屬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稱是民眾自發所為。」得知這一消息後,四川省文物局立即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揭開石刻被「濃妝豔抹」的真相。
  • 四川巴中:遊覽南龕摩崖造像
    這裡擁有大量的摩崖造像,素有「石窟之鄉」的美譽,以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的石窟保存最好,形神兼備,氣勢恢宏——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2019年2月7日,春節假期的時候,我第一次來到巴中市,便直奔南龕摩崖造像。這裡位於巴中城南的山坡上,乃當地重要的風景名勝,車輛擁擠,人頭攢動。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曹念 ‖ 唐宋榮州興盛的摩崖造像
    目前有歷史記載和推論的,起碼在隋末、初唐時期就有,四川考古研究院出版的《四川唐宋佛道龕窟總錄·自貢卷》就定論了榮縣現存最早的部分摩崖佛像。在白雀寺和榮州的呂仙崖部分山上,是初唐時期已經有的摩崖佛像。 要造摩崖石刻佛像,在古代是浩大的工程,一定要有大量的經濟投入。
  • 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這些石像被稱為摩崖造像,雖然其數量只有24尊,但已經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以道教為題材的明代石像群了。而那些神態各異的摩崖造像,無形中給這個小山村增添了幾分神秘。摩崖造像是摩崖石刻的一種,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清代馮雲鵬所著的《金石索》載:「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意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統稱為摩崖石刻。
  • 佛教造像:四川看燈山大佛窟摩崖造像
    佛教在線11月6日消息:看燈山位於中國大陸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朝陽鄉尖峰村,此處摩崖造像共有十三龕,計二百八十五尊。大佛窟共有造像一百三十八尊,主尊佛是彌勒佛。此窟造像年代據現存題記有唐代鹹通六年、鹹通七年、鹹通十年、鹹通十二年等。此力士像位於窟門左右兩側,圖為右側造像,右手臂及右小腿已殘損不全。
  • 長江邊藏著一處摩崖造像,是大夏國鑿刻的,有600多歲了
    由於這裡的摩崖造像風化和微生物病害嚴重,已經到了不得不「醫」的地步,前不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修復人員開始對此進行修繕。修繕完成後,南岸區將以這裡的摩崖造像為核心,打造一處文化遺產公園。期待大佛重新煥發光彩的同時,一些疑問縈繞在人們心頭:明玉珍政權為何選擇在長江邊的山崖上鑿刻大佛?鑿刻大佛的目的是什麼?不久後將亮相的文化遺產公園是一個什麼模樣?
  • 北京延慶摩崖造像揭秘
    本版圖片均為高文瑞攝影 3 村民義務守護30年 燒窯峪村有不少村民對山上的摩崖造像懷有深厚的感情,多年來,村民們已經成為摩崖造像的保護者,李鳳君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李鳳君上山時,看到造像被人為破壞,就萌生了保護的念頭:「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在咱這輩人手中弄丟了。」
  • 石門寺摩崖造像:米倉道上的大唐遺風
    從登高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旁的石梯拾級而上,20餘步路程便可看石門寺摩崖造像,精美的雕刻、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千年前的盛唐遺風。 關於石門寺摩崖造像的位置,《四川通志》記載:「石門山在巴州城北三十裡,兩旁峭壁摩空,迴環三、四裡,亦也隘道也,行者戒之」。《巴州志》記載:「石門寺古名回龍場,因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建回龍寺而得名。」
  • 揭秘:平陰天池山摩崖造像
    在《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中所顯示的唐代造像,下體的長裙亦多為垂帳式的「曹衣出水」的藝術手法,與此風格是同樣的。造像每尊都有紀名,根據三尊造像的形態內容,應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西方三聖」,是一佛二菩薩的組合形式。中間造像的紀名應是「阿彌陀佛」,左側的是「觀世音菩薩」,右側的是「大勢至菩薩」,整體造像顯示出唐中晚期的時代風格,證明在唐代中晚期相關寺院奉行的佛教宗派是淨土宗道場。
  • 世界八大石窟之一,重慶大足石刻,擁有102處摩崖造像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
  • 重慶釣魚城丨摩崖造像和宋墓石刻
    探訪釣魚城,在一覽江山形勝,祭拜千秋忠烈外,欣賞山間摩崖造像和石刻遺蹟也是一件樂事。這座城,一面是戰爭,另一面是平和。從釣魚臺石碑處下行,首先看到的是三行佛名大字,「無量壽佛、釋迦文佛、彌勒尊佛」,為北宋書法家石曼卿的手筆。石曼卿「懷才不遇,嗜飲自放,奇篇寶墨多得於醉中」。
  • 國家文物局趕赴四川廣元巴中走基層 調研摩崖造像安全防範解難題
    中國旅遊新聞網訊(王月婷 趙蝶) 記者從四川有關部門獲悉,為有效推進四川石窟寺及石刻文物安全防範及方案編制工作,近日,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長劉銘威及相關處室業務人員專程趕赴四川廣元、巴中,調研了摩崖造像安全防範工作,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長濮新陪同調研。
  • 鄧宏亞 | 四川仁壽唐代道教摩崖造像「三寶龕」再研究
    [5]諸位前輩學者的看法很有見地,我們認同龕內正壁前所造三主尊為天寶君、靈寶君和神寶君,但並非三清;左壁主尊為太上老君,而非唐代帝王。《觀記》所載「三寶像」,不僅包括位於正壁的三寶君,更代表了道教的「三寶」義,即「道、經、師」三寶,是具體三寶神與三寶義的合一。本文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對三寶龕造像內容、開鑿依據及發現價值與意義方面作進一步探討。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 延慶的偏僻小山村,卻隱藏著一處鮮為人知的摩崖造像
    燒窯峪村位於延慶舊縣鎮,算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平時很少有遊人光顧,但是在村北的山崖上,卻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摩崖造像,於是野鵝這次前來探訪,看一看古蹟的真面目。走上去差不多10多分鐘,現在山上的摩崖造像已經得到很好的保護,時常有慕名而來的遊人到此。這裡是目前北京地區已發現的道教題材的龕窟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仍有人在供奉。據史料記載,這可能是明代開鑿的,有的石像已經嚴重風化,很難辨認了。
  • 我愛蒲江——白巖寺摩崖造像
    蒲江縣壽安鎮白巖寺村白巖寺摩崖造像 白巖寺摩崖造像,位於蒲江縣長秋山南麓之壽安鎮白巖寺村。該造像始鑿於唐代中期,現存造像37龕共310尊,距今約有1300年的歷史。 蒲江摩崖造像與佛教的興旺、寺院的建立,往往如影隨形,密切攸關。白巖寺摩崖造像與白巖寺的歷史也是如此。 白巖寺,一作仙巖寺。
  • 七絕:觀寶頂山摩崖造像
    來到山城重慶,不到寶頂山來觀看摩崖造像,那就真的太遺憾了。半山腰的佛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經歷了千年風雨,依然笑看今朝。有詩為證,請你分享。莊嚴佛像踞山腰,兩側懸崖萬仞高。註解: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裡的寶頂山。以大佛灣為主、包括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等處。寶頂山摩崖造像,鑿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歷七十餘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100多年前唐代摩崖造像群驚現四川蒲江壽安鎮
    四川新聞網消息  昨日上午,一處龐大的唐代摩崖造像群和寺院遺址驚現於蒲江縣壽安鎮長秋山谷中。據不完全統計,現已發現造像70龕、226尊,數量僅次於早已聞名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蒲江縣飛仙閣唐代摩崖造像。據文管部門推算,這些摩崖造像群留存至今,已有整整11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