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上和多家媒體報導了「四川多處摩崖造像被妝彩重塑、人為破壞」的消息,引發多方關注。國家文物局官網通報,四川省文物局派專人前往涉事地點對摩崖石刻類文物開展了全面的實地勘察,經現場調查確認,涉事地區現有石刻造像類遺址13處,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妝彩重塑」,當時地方文物部門進行了及時制止;2006年至2013年間,這批石刻造像大部分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間地方文物部門切實履行了監管責任,規範民間宗教活動,未發現「妝彩重塑」現象。
事發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據介紹,涉事地區13處石刻造像類遺址為淨慧巖摩崖造像、木魚山摩崖造像、玄妙觀摩崖造像、庵堂寺摩崖造像、峰門寺摩崖造像、千佛寨摩崖造像、睏佛寺摩崖造像、半月山摩崖造像、丹山塔、巍峰寺、騎龍坳大佛、金鳳山摩崖造像、羅漢洞。經四川省文物局調查,妝彩重塑事件主要發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近年來因加強了維護,未再出現重繪現象。
其中,安嶽縣玄妙觀摩崖造像1993年由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對該造像進行妝彩重塑,縣文管所及時制止。除老君龕主像被補修妝彩之外,其餘文物造像均未妝彩重塑。2006年,該處已聘請專職文保員進行日常維護,並對玄妙觀摩崖造像安裝監控報警設施,加強日常監護。近年來,玄妙觀摩崖造像並未再次發生妝彩重塑事件。
開鑿於晚唐五代時期的庵堂寺摩崖造像於1985年由當地群眾自發捐資進行妝彩重塑。當時縣文管所了解到情況後,及時進行了制止。除觀無量壽經變、十六羅漢、三身佛、千手觀音等幾龕被妝彩重塑外,其餘造像均未妝彩重塑。2007年,該處文物保護單位已聘請專職文保員進行日常維護。近年來,庵堂寺摩崖造像未再次發生妝彩重塑事件。
樂至縣睏佛寺摩崖造像始建於隋,共有造像33龕1000餘尊,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地群眾自發捐資修建簡易保護用房對造像進行保護,1992年又由當地群眾捐資對主造像進行貼金修飾,縣文管所聯合當地政府及時制止。睏佛寺摩崖造像除主尊造像以外,其餘造像未妝彩、重繪、貼金。目前,主尊造像表面金箔逐漸脫落,造像原貌逐步恢復,縣文廣新局已加強對摩崖造像的保護看護,安裝監控設施,進行實時監控,並加強對文物保護法的宣傳。
近年來未出現造像重繪現象
峰門寺摩崖造像位於資陽市安嶽縣,開鑿於南宋,現存摩崖造像3龕23尊。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6月,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在峰門寺修建保護房30餘平方米並聘請當地工匠對龕內造像進行重繪。當縣文管所工作人員趕往現場時,主尊造像已被重繪,工作人員隨即對其餘造像重繪進行制止,並對群眾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安排當地群眾對峰門寺進行看護。2001年,縣文管所改制為文管局後,立即落實專職文物管理員對峰門寺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進行看護,近年來未出現造像重繪現象。
羅漢洞(東巖摩崖造像) 位於內江市資中縣,建於宋代。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摩崖造像部分龕內造像頭部損毀,被妝彩重繪的該摩崖造像第三龕「拈花微笑佛」保存較完整。1998年,當地群眾自籌資金對羅漢洞內「拈花微笑佛」進行妝彩重繪,當時縣文管所立即將情況上報,鎮政府和文管所趕赴現場,對妝彩進行制止。2007年縣文管局落實一名義務看守員進行日常看守。目前該摩崖造像除第三龕「拈花微笑佛」外,其餘造像無妝彩重塑現象。
金鳳山摩崖造像(俗稱水月觀音) 開鑿於宋代,位於廣安市經開區,造像共2龕,1983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3月,當地群眾自募資金對造像的殘缺部位進行了修補,並塗上紅、藍、青三色油漆,同時在文物保護單位附近擅自新建了部分佛像。廣安縣文物管理所發現後,立即將情況上報,縣人大、文化局、公安局等部門趕赴現場查處,並落實了一名文保員進行日常看護管理。2015年當地信眾對文物保護單位附近自建佛像部分進行重繪,文物保護單位(水月觀音等兩龕)未重繪。
四川省文物局排查文物點
據悉,四川省文物局表示,下一步將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主動排查,及時上報。目前省文物局已督促地方各級文物(文化)部門近期對轄區內所有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進行現場排查並調閱檔案資料,明確各地區文物妝彩重修及人為破壞情況,整理資料後上報省局備案。二是聯合宗教部門,規範宗教活動,避免對文物本體及其周邊環境產生破壞。三是聯合宣傳部門,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引導群眾合理合法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四是加強日常管理,落實每一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管理員(義務看守員),加強對文物管理員(義務看守員)的業務培訓,嚴格執行文物巡查制度,梳理管理漏洞,完善保護措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護意識,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