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喜
很多人一出生可能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說到我國的富二代,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用5億元賺到63億的王思聰;多次成為中國女首富的楊惠妍;26歲掌管千億帝國的謝其潤;「娃哈哈公主」宗馥莉等。雖然他們都是富二代,但並沒有在父母的光環下「屈居」,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來闖出一番天地。
說到富三代,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被譽為澳門賭王的何鴻燊;無錫榮氏家族的榮智健等,相較於王思聰、謝其潤等「富二代」,除了何鴻燊之外,很多「富三代」的名氣要低一些。正如許多人常說的,富不過三代。在很多老人眼裡,一個家族要富到第三代是很難的。要想富過四、五代甚至更多代,幾乎是不會存在的。
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誠有兩個非常能幹的兒子。即使沒有父親的幫助,他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創建自己的企業。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現在是長和系的領頭人。李嘉誠對李澤鉅接任後的成就也非常滿意。
新世界和周大福的創始人鄭裕彤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退休,把家族企業交給兒子鄭家純。然而,由於鄭家純的能力不足,鄭裕彤後來再次出山。不過,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也非常爭氣,接手這個2100億商業帝國,沒有像鄭家純一樣無所作為,反倒繼續將輝煌持續下去。
然而,與李嘉誠家族、鄭裕彤家族相比,中國還有一個家族可以說是更「強勢」的。它不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而且達到了世界上罕見的第17代。這個家庭是蘇州的貝氏家族。也許很多人不熟悉貝氏家族,但你應該聽說過貝聿銘的名字。去年5月16日,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建築大師」的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令無數人哀悼。
貝聿銘是貝氏家族的第15代,也是國內外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廣州,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貝聿銘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後來貝聿銘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象牙塔跨入真正的建築領域,以其傑出的設計才能逐漸在美國建築界嶄露頭角。
1960年,貝聿銘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從那時起,貝聿銘獲得了許多重量級獎項,如美國建築學會金獎、法國建築學金獎、日本帝賞獎、普利茲克獎等。貝聿銘被稱為「最後的現代建築大師」,他的代表作有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秀美術館、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等等。他的名字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建築。從蘇州到紐約,貝聿銘的一生不僅詮釋了蘇州貝氏家族的傳承,也成為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如果說貝氏家族的發展,則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當時,貝氏家族居住在蘇州,通過「行醫賣藥」逐漸發展起來。到了清代,貝氏家族已成為蘇州四大家族之一。傳承到第13代後,第13代的後代貝潤生花大手筆買下並修繕了蘇州的獅子林。而後,還花高價在上海買下了多處房產,到了二十世紀40-50年代時,貝潤生在已有近千套的上海房子。
如今,貝氏家族的後代已經移居美國。作為十五代傳人的貝聿銘,他在建築界頗有造詣,而他的兒子和他一樣,也步入進建築圈,並且也有了不小的成就,而他的孫女也有頗高的商業頭腦,可謂遵循了家族傳統,也去了哈佛大學讀書。
作為一個富到17代的大家族,貝氏一族這麼多年也見證了自己家族的發展史,也見證了許多家族從繁榮到衰敗,更見證了我國的發展。對此您怎麼看?
本文由大話企業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