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為什麼會澀?

2020-12-21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這個季節,太姥山的柿子熟了。

去年這時候,村姑陳和李麻花,在太姥山上摘柿子。

李麻花說,她從小喜歡柿子,但是學中醫的老李說,柿子太鋒利,不適合她的體質。

於是,她就偷偷用省下的早飯錢買柿子吃。

現在回想起來,柿子的味道,就是東躲西藏,在冷風中吃完還要檢查衣服和臉上,確定沒有帶幌子回家的那種偷吃的心驚膽跳。

有一次,一粒柿子塞在包裡,忘記取出來了,到了晚上整理書包,發現壓在底下,裂開了大嘴,汁液湛出來,把書本的角落都沾溼了。

嚇得她用紙巾擦拭了半晚上。

大冷天的,還開窗透著氣,生怕被老李聞出味道來。

李麻花這個人,什麼時候都不改吃貨的本質。

她上美院的時候,冬天畫人體,怕模特冷,畫室裡開著暖氣,結果她們還嫌不夠暖和,又專門生了個炭火盆。其實是方便了一幫吃貨——到了中場休息的環節,模特穿上衣服,跟她們一起圍在火盆邊,扒出烤得焦香四溢的地瓜、土豆、核桃、花生、芋頭,吃得不亦樂乎,一室皆春。

跑題了,回來說柿子。

去年,李麻花仗著腿夠長,用長長的竹竿,跳了十來下,把太姥山腰的那棵柿子樹,打下來兩粒半青的柿子。

聞了聞,說沒熟,很澀,不能吃。只放在陽光下拍了幾張照片。

我們坐在山上的大石塊上,陽光溫煦地灑在我們身上,頭上,兩個人喝著秋香壽眉,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仿佛回到了初中的時候。

問她,柿子最好吃的是什麼味道?

她說,是那種濃鬱的香甜,稠稠的果肉,像凝凍似的。

李麻花喜歡一切凝凍狀的食物,比如許留山的芒果布丁,在香港的時候大半夜還要跑出去吃;比如水晶肘子,一點油花不見,只有膠原蛋白的脆和韌,以及QQ的彈勁;比如鹹蛋黃焗冬瓜,每次去上海必須要來一盤.....

再問,那柿子最難吃的是什麼味道?

「澀!」幾乎是迅速的反應。「澀到舌苔變厚,澀到口腔發麻,澀到至少半小時舌面沒有任何感覺,像穿上一件塑料雨衣......」

《2》

想起,好茶的標準,也是澀味低。

有一部分人總是會講,不苦不澀,不是茶。

仿佛,要帶著苦味和澀味,才是茶的正常味道一樣。

這讓人容易產生誤區,認為茶就是自帶澀味的,就像自帶光環一樣。

然而並不是這樣。

澀味,是茶葉當中不可避免會形成的一種味道,但是,一款茶葉裡,澀味的多與寡,在技術層面上,是可以控制的。

技術好的人,可以極大程度地控制好茶葉中的澀味,讓它們轉化,合成,不輕易釋放出來。

茶的澀味,是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是一種起初麻麻的,後來讓舌面起皺褶的,像高山的溝壑那樣的,感覺舌苔變得很厚的感覺。

澀過頭之後的舌面,像別裡科夫一樣,仿佛穿在一件厚厚的雨衣裡,外面悶熱,而裡面,透不出任何氣......

就像吃了一顆不熟的柿子,就像吃了一片沒煮熟的青筍,就像喝了一杯麻黃根水,就像喝了一杯劣質的葡萄酒。

總之,澀味是一種讓舌面極為不舒服的,極為難受的感覺。

是幾大味道裡,對舌面最刺激,最具有毀滅性的一種味道。

《3》

茶葉中的澀味是如何產生的呢?

1.山場不好

我們知道,茶葉中形成的澀味物質,主要有茶多酚類、醛、鐵等,其中兒茶素類起的作用最大。

而茶多酚類物質,在溫度高,光照強,散熱慢的茶園裡,最容易形成。

也就是說,平地茶園,海邊茶園,或者低海拔地區的茶園,由於距離人類活動的區域極近,由於溫度較高,由於無遮擋而光照較強,由於處於平地散熱通道少,所出產的茶葉,多酚類的含量是很高的。

這一點,從日本人種植綠茶的特殊方式上可以看出來。

日本人種植綠茶用以製作抹茶,採摘的是整片葉子,用中國人傳統的炒青工藝加工製作。

由於他們的抹茶,是把茶葉末子一併吃進肚子裡去,所以,更加著重要去除掉茶葉葉片中的苦澀物質——多酚類。

那麼,日本人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的茶園,不可能每次都開墾在高山,在空氣光照溫度都適宜的高海拔山區。

故而,當茶園在平地,溫度和光照都較強的時候,他們會給茶園搭上棚子,讓茶樹們在遮蔭蔽日的環境裡生長,茶園裡還有自動澆灌系統,讓茶樹生活在人工合成的、類似高山的低溫、高溼、無陽光直射的環境裡,人為地給茶樹營造一片適宜生長出豐富茶氨酸,而減少多酚類生成的氣候環境。

在這樣的人工環境裡,茶樹們得到了與高山茶相似的生長條件,長成之後,也不會像普通的平地茶那樣,生出大量的茶多酚,呈現出濃鬱的苦澀味。

在中國,目前,平地茶園和低海拔的茶園,還沒有如此先進的人工條件去改善生長環境,故而,這些茶園裡的茶葉當中,呈澀味的多酚類物質,含量極高,如果工藝不到位,或者衝泡不得法,便極容易讓茶湯,呈現出極濃鬱的澀味。

2.工藝不好

工藝不好的茶,也是會有澀味出現的,並且很濃鬱。

這是在制茶過程中,由於制茶工藝不到位,沒有讓茶葉當中的多酚類物質儘可能多地散失,反而大量囤積下來所造成的。

茶葉當中,是天然會含有多酚類物質的。多酚類物質雖然會形成澀味,但它也會對茶湯的風味形成,產生另一種促進作用。

同時,它的存在還會讓茶湯的內容更加豐富,層次感更強。

當然,清熱解毒,補充雌激素方面,它也能起挺大的作用。

故而,它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

那麼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就不能是徹底的拒之門外、完全不需要它。應該是讓它合理的存在——保持一個良好的程度,讓它不多也不少,並且,與其它的物質,如茶氨酸、咖啡鹼等,以一個均勻的比例,和平共存。

要達到這個平衡,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的狀態,對制茶師的技術水平要求,就很高。

一般來說,技術好的制茶師,五年以上制茶經驗的,就應該知道,如何讓茶葉當中多餘的茶多酚,順利蒸發。

當然,也不是每個制茶師都擁有慧質蘭心的制茶技術。

有的人,就算做了一輩子茶,也未見得會認為茶葉當中有澀味是不好的,也許,他們正正覺得,要有澀味,才是符合茶葉的身份。

不重視,就不會去鑽研,自然就做不好茶。

3.衝泡不得法

還有一個因素,讓茶湯有澀味,那就是「衝泡方法不正確」。

泡茶,是有方法的。

當然,並不是像電視裡演的那樣,穿上茶服,梳上髮型,鋪上茶席,擺上專業的道具,來幾手懸壺高衝或者關公巡城,就算是懂得泡茶、泡得一手好茶。

帶著表演性質的泡茶,僅僅能帶給人感官上的愉悅,卻不能讓茶湯變得好喝。

茶湯要口感好,一定要有好的泡茶技術,要有更加精深的技能。

但是,要想讓一泡茶不那麼難喝,那麼,「快出水,不坐杯」,是第一門絕技。

很多喝慣了普洱的人,老是習慣性地坐杯,泡個三五分鐘才出湯,讓熱水在蓋碗裡悶著,讓茶葉在熱水裡悶著,這樣的泡法,茶多酚和咖啡鹼不大量釋放到湯裡才怪。

浸泡,是讓茶多酚大量出現在茶湯裡的第一個「黑手」。

因此,我們泡茶,必定要講究快出水,不坐杯,才能既保住茶湯裡原汁原味的花香,又能阻止多酚類物質大量釋放在茶湯裡,引起澀味。

《4》

茶,是拿來喝的。

所以,茶的好喝與否、順口與否,很重要。

假如一泡茶,產區正,工藝好,未衝泡前葉片中的養分非常豐富,是一泡不可多得的好茶。但它被泡得又苦又澀,你還喝得下去嗎?

就算喝得下去,也不能喝它——悶杯後大量釋放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會刺激你的腸胃,喝下去只怕是有害無益吧。

好茶,一定是口感好的。

香氣是落到水裡的,蓋香是高揚的,湯水是稠滑,淳和,綿軟而有勁道的。

要實現這些標準,產區必定是好的,工藝必定是好的,衝泡方法嘛,必定是恰當的。

唯有上述條件齊聚,才會讓你喝到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湯。

請記住,好茶是」香清甘活「的,這四個字裡,沒有「澀」字。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茶為什麼會苦呢?
    有的人會問茶問什麼會苦,又為什麼會甜呢?品中王小編就來說說這茶苦的秘密。飲茶時會有苦味非常澀,一般會有以下情況1、殺青時不夠,導致茶內的物質沒有辦法轉化2、季節因素,咱們都知道季節對茶的影響比較大,溫度高、日照強就會導致茶的味道苦澀3、不良的茶樹品種,病蟲危害,以及施肥過度都會導致茶苦澀難以下口。
  • 好茶該不該有「澀」味?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下:  浙江大學的茶學系副主任王嶽飛教授在他主編的《茶文化與茶健康》一書中曾經表達自己的觀點:「茶葉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質結合,在口腔內質形成一層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縮引起口腔的澀感,從而使我們覺得剛喝下去的茶會有苦澀感。
  • 茶葉「會苦會澀」,是誰的錯?怪茶葉本身麼?其實都是制茶師的錯
    「苦澀」奶茶的本味,從來都存在,愛喝茶的或者不愛喝茶的,很多都聽說過這一句話,其實讓茶體現出「苦澀」味,不是茶的錯,而是制茶人的錯。從制茶的角度來說,制茶師傅的目的:無非就是體現出茶葉的特徵,讓茶葉更香,滋味更好,喝起來口感更加柔和,儘量隱藏茶葉的「苦澀」感(弱化茶的苦澀),這就是制茶師傅的目的。小周喝茶經常以一口定論茶葉的好壞,只要入口會體現強烈的澀感,這絕對不是好茶,至少從工藝的角度來說,這茶就沒做好。
  • 茶友來信,武夷巖茶水仙,為什么喝起來會麻嘴呢?
    那麼話說起來,朋友找的的**水仙,為什么喝起來會麻嘴呢?《4》喝完茶後嘴巴發麻,是一種很不愉悅的感受。麻嘴,是舌面感覺不靈,或者感覺暫失的感覺。這一種「麻」的感覺,不由自主的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代入。澀,屬於武夷巖茶的負面滋味。澀感明顯的茶湯,嘗起來會讓舌面非常的不舒服。喝入一口湯水,一霎之間,就會澀到讓舌苔變厚,澀到口腔發麻,澀到十多分鐘舌頭內沒有任何知覺。好比是被打了麻藥那樣。
  • 保存3年的白毫銀針味道「澀」正常嗎?教你怎樣區分收斂性和澀感
    白毫銀針是白茶中的佳品,茶湯清澈明亮,茶香清新淡雅,茶味較為清淡。大多數茶友都知道,隨著歲月的沉澱才能漸漸地喝懂了老白茶,喜歡喝老白茶的茶友,大都是成熟的成功人士,不浮躁、不顯露、不迷失,對世間的沉浮一笑而過。
  • 人生如茶,茶中的鮮、甜、苦、澀,源自哪裡?
    我們的舌頭能嘗到百般滋味,比如我們喝茶時,會嘗到茶湯中的鮮、甜、苦、澀,那茶湯內究竟有哪些物質,會讓我們嘗到這麼多不同的味道呢?【鮮】——胺基酸茶湯內鮮爽的滋味,更或者說是一種口感。自然界中蛋白質的胺基酸都是L型的,所以,茶葉中蛋白質水解之後的胺基酸會給茶湯帶來的多為苦味,茶葉中游離的胺基酸構型雖難斷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給予茶湯的味道並非只有鮮,還有苦和甜。
  • 老徐談茶193:永德大雪山水路偏粗、澀感偏重?拼配後有何改善?
    今天重點就是講拼配,我會教大家拼配一個茶。這個茶是我經過無數次的調配,感覺到已經調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我會把用的每種茶,用的量,整個拼配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展示給大家,最關鍵的是,我們會把這次拼配的茶送給茶友,大家也來提意見。
  • 煮一口好喝的茶不能不知道的三大要點,煮不好,茶湯可能又苦又澀
    義芳君說茶 | 第681期原創茶說每年一進入秋冬時節,又開啟了一年一度養生進補的模式,茶圈裡不禁興起了一股煮茶熱。從優雅含蓄的衝泡,到粗獷古樸的煮茶,如同煲湯,最是講究慢工出細活。懂行的茶友都知道,煮茶重在煮,但不是煲,更不是熬。
  • 【學茶】紅茶,為什麼會有酸、苦、甜味?
    其中大部分的糖元素轉化成了單糖,同時茶葉中的胺基酸的隨之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甜味會比其它的茶類要來的比較明顯。一般說原料比較嫩的話,茶葉中的胺基酸的含量就會比較多,其茶湯就比較鮮甜,反之茶湯的鮮甜就比較少。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的茶樹,都是紅茶的製作工藝,但是金駿眉的品質就完全要高於正山小種一個等級的原因。
  • 紅酒喝到嘴裡又澀又酸這是為什麼
    紅酒說白了就是用葡萄釀的酒,但是我們在生活中購買的紅酒又澀又酸呢,為什麼不像家裡釀葡萄酒很甜呢?如果您購買的是甜型的葡萄酒,就沒有那麼澀、酸。那麼紅酒中澀、酸的味道主要來源哪裡呢?這呀主要葡萄本身,其中「酸」是來時葡萄自身中的酒石酸(tataric)、蘋果酸(malic)和檸檬酸(citric),還有來著酒精發酵和細菌活動琥珀酸(amber)、乳酸(lactic)和醋酸(acetic)「澀」主要來自於單寧,單寧這個東西主要從在各種植物的種子、皮、葉種,它是一種天然的酚類物質,葡萄中自然也會含有這種物質
  • 煮茶有妙招,記住這5點,煮出來的茶湯不苦不澀
    文|小詹茶肆(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更多精彩白茶知識,歡迎關注【小詹茶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喝茶,其實茶葉可以用來衝泡之外,還可以用來煮,但很多人掌握不好煮茶的關鍵所在,煮出來的茶老是又苦又澀。
  • 你的身體比你更會「找茶」!
    那為什麼經常泡茶、喝茶的人能辨別出好茶呢?答案就在他們的身體上。茶葉的某些成分會刺激口腔收斂形成澀感及生津。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澀感都會生津。 舌面生津,茶湯經過口腔吞咽後,口內唾液徐徐分泌出來,感覺柔和順滑。舌頭上面不斷分泌出唾液,隨後流入舌頭兩邊的口腔。 舌底鳴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點在「鳴」,也就是接連不斷的意思。
  • 為什麼從茶店買回來一模一樣的茶,你泡著就不好喝
    同一片區域採摘下來的鮮葉經過不同的加工方式,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生茶性烈,屬寒,香氣高揚,茶湯多為清亮淺黃、黃色,口感出品有澀感,後又生津回甘。葉底為黃色或者綠色。熟茶性溫,屬暖,香氣為陳香,棗想居多。茶湯多為紅色、深紅。茶湯渾厚滑爽、幾乎無苦澀感。葉底多為深紅或紅黑色。 「為什麼買回來的茶和我在茶業店喝到的不一樣。」「為什麼這茶一會兒苦,一會兒澀?」
  • 為什麼好的茶反而口感「清淡」
    為什麼好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或者說為什麼不好的茶味道很重? 在茶會上,偶爾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是面對一些新手經常說:「這個茶這麼淡,為什麼值這個錢?」其實經常喝茶的人就有一個感覺,確實好茶滋味比較淡,但韻味悠長,回甘明顯,而且耐泡。
  • 做蜂蜜柚子茶,不能直接上鍋煮,多加一步,不苦不澀,酸甜又好喝
    導讀:做蜂蜜柚子茶,不能直接上鍋煮,多加一步,不苦不澀,酸甜又好喝柚子是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尤其是冬天,柚子的價格很便宜,紅柚一般在3塊錢一斤,而白柚就便宜點,兩塊五左右吧,因為紅柚的不酸,這就是價格稍微貴點的原因!
  • 不苦也不澀,那為什麼還說這泡武夷巖茶大紅袍不好?
    往往,到了這一環節,一款茶的優劣好壞,早已見分曉。茶湯薄,不醇不厚,沒有起伏,沒有層次變化,就已可以證明,這泡茶本身的內部物質積累,極為有限。畢竟,真正家底子厚,茶味物質積累充足的好茶,到了這時,早已經按耐不住的磅礴而發。
  • 精選一組關於茶的冷知識;茶葉又苦又澀的原因等
    一,茶葉又苦又澀,是因為茶葉中含酯型兒茶素(苦澀味的主要來源),黃酮醇也影響著茶葉的澀味。酯型兒茶素具有較強的苦澀味和收斂性,是茶湯的主體呈味成分。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中國茶藝在宋朝達到了巔峰。)四,有人作過統計,《金瓶梅》中提到茶的多達629處。
  • 本澀黑龍茶,一杯黑糖珍珠三種不同的體驗
    如今奶蓋茶、水果茶等茶飲盛行。但珍珠奶茶還是我們時不時會點上一杯的飲品。本澀黑龍茶給我們帶來一款獨特的黑糖珍珠,一杯黑糖珍珠三種溫度加上三種口感體驗,讓你一飲難忘。本澀黑龍茶  本澀黑龍茶-黑糖珍珠  本澀黑龍茶嚴選三種糖以黃金比例混合,
  • 【習茶班】一周一茶,三場習茶品鑑會,九份習茶筆記
    就這樣,一周一茶,三場品鑑茶會。因為每次人少,品鑑氛圍會比較安靜,所以我才敢隔天做一場。隔天周三,古城陰雨綿綿,第一次品鑑會開始了。珊珊今年第一次參加,拿到品鑑訓練表後仔細看了一下,以為以前那麼長的茶修班品鑑茶會中還是留下了一些品茶的底子,她也很快進入狀態。
  • 旅行趣聞:馬幫茶又苦又澀又鹹,當年走四方的馬幫人怎會愛上它?
    馬鍋頭是茶馬古道上馬幫馬隊的首領稱謂,趙宗銘是雲南省劍川縣羊岑鄉人,他就被人稱為現代的「馬鍋頭」,他對馬幫文化頗有研究,不僅對馬幫的組織形式、行走線路、運送貨物熟悉,甚至精通馬幫的飲食與煙、酒、茶的相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