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25日電題:山東煙臺:四十裡灣四十年
新華社記者張武嶽
沐浴在冬日暖陽中,山東煙臺四十裡灣沿岸的漁人碼頭從來不乏遊客。海天一色的碧藍背景下,氣派的歐式建築與典雅的海濱木棧道相互映襯。駐唱歌手低沉溫柔的聲音裡,40年變遷的時光靜靜流淌。
「附近的變化,真是想都不敢想。」在漁人碼頭散步的薛志忠對記者說。薛志忠今年70歲,是居住在海邊的「老煙臺」。他年輕時曾以打魚為生,20世紀80年代,他與幾個村民合夥,在四十裡灣從事扇貝養殖。
「寧上山,莫下海,無論出海打魚還是近岸養殖,都是風險大,效益低,長期靠天吃飯。」薛志忠說,1980年前後,四十裡灣是煙臺的近海漁業產區,主要養殖扇貝、海虹、海蠣子等,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不小,也給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困擾。
「特別是夏天,海邊堆積如山的扇貝和海蠣子殼,總是散發著腥臭。」煙臺萊山區海洋漁業局局長李朋元說。近海傳統養殖在收穫等環節存在汙染問題,雜亂的養殖設施也成為這一海濱城市的「黑點」。
進入新世紀,當地下決心讓筏式養殖退出「歷史舞臺」。李朋元介紹,自2001年起,萊山累計投入1億元補償資金,分階段拆除沿海3.6萬畝的養殖筏架,恢復海洋生態海域5萬畝。自此,當地海濱環境改善,優美的自然風光顯現。
近期,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給四十裡灣創造了更多可能性。清泉海洋牧場、「耕海1號」等一批海洋牧場設施在四十裡灣「紮根」,在帶來經濟效益之餘,還將資源保護和增殖、調整捕撈作業布局有機結合,使海域的生態、環境、資源和漁業生產處於良好平衡狀態。
從海岸邊遠眺,「耕海1號」等現代化海洋牧場,就像一朵朵「海上之花」,在一片蔚藍中綻放,成為吸引遊客的靚麗風景。依託良好的自然風光基礎,四十裡灣的海濱風景不斷升級。
「我們打造集生產、觀光、垂釣、餐飲、娛樂、文化、科普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濱海休閒度假區,濱海一線年均接待遊客達到400萬人次。」煙臺萊山區文旅局局長張志堅介紹。
漫步漁人碼頭景區之中,海昌鯨鯊館、雨岱山溫泉、美食風情街、特色商業街等設施一應俱全,讓人流連忘返。漂浮在四十裡灣中星星點點、大大小小的老式漁船,也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風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