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新疆好地方呀!天山南北好牧場。戈壁沙灘變良田,積雪融化灌農莊。」這個旋律響起你會想到什麼?一望無垠的伊犁草原?飛沙走石的沙漠戈壁?可別忘了吐魯番火焰山腳下的坎兒井哦!
坎兒井是吐魯番盆地特有的一種古老水利工程,是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地巨大成就,擁有一定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漢代,就分布於新疆和甘肅一帶。我想,來旅遊的小夥伴都會鑽到地下才能看到清澈的渠水,這就與坎兒井特殊的構造形式有關。
坎兒井由人工挖掘的豎井和具有一定縱坡坡度的暗渠組成,在地面還有輸水的明渠,在地下有儲水用的澇壩。坎兒井的暗渠長度一般在四五公裡,最短的有數百米的,最長的可以達到十公裡。
在暗渠上每隔一段距離就分布著豎井,豎井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為了集水,另一個為了在開挖暗渠是通風出土及後期維修。豎井的開挖深度一般在幾米到十幾米,豎井口叫龍口,將挖出的土圍在龍口周圍,在空中俯瞰,綿延的坎兒井就像是一條長長的串珠鏈。
坎兒井千百年來滋潤著吐魯番盆地的人民和綠洲,構成了沙漠地區別具一格、引人入勝的獨特地域景觀。坎兒井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林則徐被貶新疆時,途徑吐魯番看到坎兒井時,驚奇之餘寫下日記:「卡井應準酌開也,查吐魯番境內,地方多系掘井取水以資澆灌,名曰卡井,每隔丈餘挖一口環,導引水由井內通流,其利勘溥,其法頗奇,詢為關內外所僅見。」
林則徐到了伊犁之後是非常重視農業,興修水利工程。而左宗棠進入新疆後更是號召軍民大興水利,僅在吐魯番市就開挖維修了坎兒井200多處,使當地的農業得到了大力發展。
關於坎兒井源自何處,有三種說法:一是說源於漢代關中井渠說;二是林則徐謫戍新疆時創造說;三是源于波斯傳自中亞說。我國學者主張第一種說法,而西方學者主張第三種說法,這個爭論到現在也還沒有準確的答案。
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裡間。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史記·河渠書》
《史記·河渠書》裡記載的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109年,那時候還沒有通西域。在《漢書·烏孫傳》中還記載:「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鞋侯井以西。」孟康註:「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白龍堆位於羅布泊東北部,古絲綢之路進入羅布泊中道就是從白龍堆穿過,在古商道中屬較重要的道口。
而且,在《沙州圖經》中記錄:「大井澤在州北十五裡」。從敦煌城北一直延續到白龍堆,再到鄯善、吐魯番是極有可能的。所以吐魯番的坎兒井和漢代井渠是有聯繫的。不光是文獻中記載,在對鄭國渠的考古中也發現在北經河上遊有一段三百多米長的井渠,一字型排列著七個礫巖大坑,下面還有暗渠,類似於坎兒井。
但是要說漢代丼渠等同於坎兒井也是不對,因為二者的目的不一樣,而內部構造也有差異。漢代井渠的目的單純為了地下渠道開掘和修浚時的出土和通風,因而豎井間的距離不一樣、豎井的深度也不一樣。而坎兒井的豎井間距是一定的,而豎井的深度也是呈規律線性關係。
另外,關於文獻資料裡記載的漢代丼渠從中原傳到河西居延、敦煌一帶,做過不少考古考察卻沒有發現歷史遺存,而在歷代相關西域的文獻記載中也沒有坎兒井的影子,反而是反應出吐魯番一直以來都在用明渠灌溉和鑿井灌溉。
推翻了坎兒井來源於漢代井渠,再來看看是不是個林則徐有關。從各種文獻資料來看,林則徐到達吐魯番之前坎兒井就已經存在,他只是加大了規模而已,並非林所創。那時候坎兒井數量較少,存在的範圍也很小,也只有30餘處。是林則徐推廣到了周邊,數量翻了一倍。
現在還有最後一說法是源自於中亞,提出這種說法的是美國人亨丁頓,他是在新疆搞實地調查時,魯克沁的伯克和毛拉給他說:「坎兒井系斯堪達爾、王努斯及在吐魯番建立大磚塔的素責滿諸土王統治時,於一七八年從波斯的外裏海地方傳來的。」後來的西方學者如斯坦因、伯希和、拉鐵摩爾等都贊同這種說法。
從形制結構和建造方法上來看坎兒井和波斯的Karez是完全相同的,而Karez也分布于波斯與伊朗文化傳播和影響的地方,再加上讀音太像了。所以,這第三種說法的可信度還挺高的。
在浦熙修《新疆紀行》中記載和坎兒井工人談話時獲悉坎兒井已經有了170多年歷史,按時間回溯打給就是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與魯克沁伯克及毛拉所說的時間正好吻合。
後來又經過嶋崎昌推測坎兒井是從費爾幹盆地傳入,而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時期這裡有浩罕、布哈爾、基瓦三個汗國,浩罕離新疆最近,交通和商業往來比較頻繁,所以從浩罕傳來最為可能。
除了這樣的推測,在歷史地理與考古上的實地考察中也可以證明坎兒井是近代才開始開鑿的。考古學者在吐魯番地區的古城、古遺址、古烽燧、古河渠等考古考察時,也沒有發現與遺蹟同時代的坎兒井,只發現有明渠灌溉遺蹟。在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都是引水到城的周圍解決農業灌溉。
經過考察在吐魯番的坎兒井也找不到與之有關的古蹟古物,現存的坎兒井全為近代、現代所開,已經廢棄的坎兒井距離現在也是不遠。所以,可以證明吐魯番的坎兒井大概興起於清代。
綜合上面的內容,我倒是更覺得坎兒井是東西方文化和技術在西域大地上的碰撞和交融的結果。當然,坎兒井傳自中亞又向外擴散傳播這個結論是最能信服的。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