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佛像需要具備哪些特點,才可以稱為收藏級佛像?

2021-01-10 大聖唐卡

隨著收藏熱潮的掀起,尼泊爾佛像也成為有信仰的師兄所收藏的重要藝術品。為了更好的區分,大聖.佛像將尼泊爾佛像按照不同的匠人、工藝以及材質,結合佛像自身的價值將佛像大致分為收藏級佛像和供奉級佛像。

收藏級佛像所具有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供奉級佛像則更傾向於家庭供奉。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想要成為尼泊爾佛像中的收藏級佛像,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原創

是否為原創作品是現代佛像是否為收藏級佛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非專業人士的眼裡,也許不能很好的辨別出原創作品與非原創作品的區別,但對於工藝師來說,這二者傾注的心血和精力是完全不能比擬的。

一尊殊勝的原創尼泊爾佛像,在初見它是便覺似曾相識,且很有辨識度,身形比例也幾近完美無缺,在工藝師的精心塑造下,一尊尊原創作品似有靈魂般殊勝。

||用料和工藝

在用料方面,大量使用黃金的作品定然比純銅的作品價格更高,也更值得收藏,而使用大量珠寶鑲嵌的作品則更加貴重,工藝繁雜的作品比工藝簡練的更有收藏價值,如運用傳統手法掐絲等工藝手法的作品。

一尊殊勝優質的收藏級尼泊爾佛像製作流程非常嚴格 ,其圖像及藝術形態皆源自大乘佛法。

採用天然純紫銅材質,金銀寶石均保證材質的純度和分量,超過三十層的鎏金,使佛像可以數百年不褪色,不失光。

收藏級佛像的設計和製作秉承傳統,注重神韻,展現佛教造像藝術的高超境界,他們希望能以正統的造像藝術來提升信眾對佛教文化深層的理解和信仰。

全程手工製作,每個工序和部件均由不同工藝師獨立完成,最後進行組裝和修飾,以保證特殊工藝和一些絕技不會外洩並發生變化,很好地保存了工藝體系,得以傳承千年。

相關焦點

  • 成為尼泊爾釋迦族佛像中的收藏級,要具備哪些特質?
    在迦雅的淘寶店和官網裡,Ruby將佛像大致分為了收藏級和供奉級。簡而言之,收藏級的佛像是具有傳世價值的,極具收藏價值的作品;供奉級的作品則更多的傾向於以家庭供奉為屬性,是極具性價比的經典尼泊爾手工造像。很多師兄問我,你是如何分類收藏級和供奉級佛像?有何標準嗎?
  • 尼泊爾釋迦族佛像,為什麼會成為手工佛像標誌性的存在?
    尼泊爾的佛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風格獨特,是尼泊爾古代文明中最為璀璨的一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釋迦族手工佛像已成為手工佛像的標杆。那麼,釋迦族佛像為什麼會成為手工佛像標誌性的存在?其工藝有什麼特點?尼泊爾佛像在宗教上的表現即以密宗為主題,所鍛造的佛像造型複雜,衣飾繁縟,往往能給人以神秘之感。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尼泊爾佛像以金銅造像為主。
  • 尼泊爾佛像中為什麼釋迦族佛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殊勝的佛像?
    世界上各個角落的佛弟子都知道,尼泊爾佛像被認為是世上最好的佛像,而尼泊爾佛像中,又以釋迦族佛為著稱。每一位想要虔誠供奉或收藏者,都想恭請到一尊釋迦族做的尼泊爾佛像,並以此感到無比法喜。那麼,到底為什麼釋迦族人所做的佛像會成為尼泊爾佛像中的標杆: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而尼泊爾釋迦族佛像卻是兩者兼有。追其根源,要從琉璃王滅釋迦族說起:在法顯大師和《釋迦譜》的記錄中,都記載了琉璃王誅釋種,殺了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血流成河。
  • 尼泊爾鎏金佛像、鍍金佛像和貼金佛像哪個更好?
    在尼泊爾佛像中,鎏金工藝被廣泛應用。鎏金是一種古老的工藝裝飾技法,傳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具體操作是將金和水銀混合成金汞劑,均勻的塗在佛像的表面,然後進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會附著在表面且不脫落。
  • 尼泊爾佛像為什麼看起來差不多,價格卻差很多
    原創作品,即工藝師創造設計製作出的第一尊作品,在尼泊爾當地,這類的作品通常被稱為「Master piece」(大師級作品)。既然能夠被稱為「大師級」,工藝師在技藝上必然已達到一定水平,有公認的知名度。但並不是每個工藝師都具備原創的能力,Ruby經常看到一些佛造像造型風格迥異,設計突兀,在鏨刻和鑲嵌上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但實在稱不上是獨具匠心的佳作。
  • 密宗佛像、藏傳佛像、尼泊爾佛像,哪個價格更高?
    偶然看到有師兄這樣詢問:密宗佛像跟藏傳佛像和尼泊爾佛像,哪個更好?哪個價格更高?對於這三者,確實容易造成混淆,今天我們來詳細聊聊這三者的關係與區別:藏傳佛像的體系較為龐大,造像也比較複雜。 密宗佛像是藏傳佛像的一種,密宗佛像在眾多佛像中佔有較大的比例。一般以弘揚佛法無邊為其傳神點,正如佛教經典中所說,佛教認為一部分極為猙獰可怖的密宗佛像在好人眼中都是慈悲美好的。人頭瓔珞和骼骸碗是一種吹醒「人世無常」義理的警句,火焰光環是蓮花光環,而只有在惡人眼中才是極為恐怖可怕的。
  • 尼泊爾釋迦族佛像定製的緣起
    2014年,迦雅在杭州成立工作室▲而國內的絕大部分同行,都不得不親自在尼泊爾採購現貨佛像運回國內,很多同行常常都需要遊走在加德滿都的大街小巷去尋覓佛像。Mahesh和他的朋友擅長鏨刻,所以迦雅的絕大部分佛像鏨刻都由其家族兄弟和朋友分工完成,好的佛像需要精修,這需要由鏨刻的工匠和設計者反覆溝通確認,打磨到沒有問題後再鎏金,最後由開臉的師傅或手繪或鏨刻開臉。
  • 迦雅|尼泊爾佛像的驚豔之作——蓮花生大師
    蓮花生大士心咒是西藏最有名的兩種咒之一,稱為金剛上師咒。蓮花生作為阿彌陀佛的化身,作為本師釋迦牟尼的補處,對於藏民的恩德,是難以言表的。蓮花生是藏傳佛教實際的開創者和奠基者。藏密各宗派都尊崇蓮花生大師,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身、語、意三密的化身。
  • 木雕佛像收藏:一寸斑駁,一份歷史
    佛像堂中甚至有一件只剩下頭部的藏品,當初這尊佛像置於廟堂時的挺拔壯偉,僅此可以想見。「很多歐美大館,比如大英博物館中的木雕,也都是殘缺得很厲害,但依然不影響其美感和收藏價值。」詹文靜說。    殘缺斑駁間,古味頓生  詹家兩年前從內地資深藏家處請得一尊元代木雕披絹宮廷漢藏結合風格釋迦牟尼像,可稱罕有精品。
  • 大中華銅鎏金觀音佛像介紹及收藏價值 盛世皇廷拍賣
    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單尊或組合式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類佛像的生產,當初是供宮廷、寺廟等所使用的;它的出現始於東漢,究竟什麼是金銅佛像? 行於隋唐,延續至清末民初。如今,金銅佛像仍然被亞洲廣大地區的信佛人士所供奉,同時亦為收藏家所珍藏。
  • 上行道帶你鑑賞尼泊爾手工佛像象鼻財神
    這次去往尼泊爾正趕上他們過節。尼泊爾的節日非常之多,每每過節之際人們載歌載舞街上人潮湧動,好不熱鬧。本來我們提前就預訂了幾尊精品的大佛像,結果因為過節也擱淺了。在尼泊爾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做生意的隨心。不開心不做,過節不做,各種感情家庭問題也可以成其為不工作的理由,總之就是非常隨意了。對比之下,國人真是勞模啊,且不說不給加班費的996了,如果給加班費那真是命都可以豁出去。在一個有信仰的國度裡,幸福感非常之高,有太多讓自己開心的事了,錢永遠不是第一位的。所以,給錢也不做的尼泊爾匠人真的讓我們非常羨慕。這次帶大家欣賞的是兩尊象鼻財神。
  • 明清時期金銅佛像惹眼佛像收藏市場
    佛教在線4月8日消息  據中國商報報導:近年來銅佛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市場價格也不斷上漲。10多年前,一件大小適中的銅佛像在地攤市場只買數百元、數千元,如今則升高至數萬元。如果是工藝精湛的造型,價格還會更高。
  • 尼泊爾釋迦族紫銅佛像居然可以這麼美!
    我們在造像中見到的紅銅是最為接近純銅的金屬,尼泊爾尤其盛產天然紅銅,有些紅銅的純度能達到98% 以上。紅銅色澤紅亮溫潤,延展性好。在造像上非常有利於佛像錘碟鏨刻。今天ruby就為大家介紹幾尊尼泊爾釋迦族人製作的紫銅佛像釋迦牟尼佛這尊釋迦牟尼佛總高為30公分,佛祖五官立體,面容深沉慈悲。軀體渾厚,四肢粗壯結實,全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著袒右肩袈裟,衣緣鏨刻精美。
  • 密宗佛像釋迦牟尼佛像價值多少錢一尊?真實價格有成百上千萬嗎?
    ,眾所周知且被大家普遍認可的,當屬尼泊爾佛像;其次是藏區佛像,西藏的佛像與尼泊爾佛像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除了尼泊爾和藏區的密宗佛像,在內地也有不少製作密宗佛像的廠家,但不同於尼泊爾佛像的純手工製作,內地的密宗佛像基本為機械化批量生產製作,其殊勝程度自然是無法與尼泊爾佛像所比擬。
  • 密宗佛像風格的演變
    密宗佛像藝術在千百年歷史發展中,不斷地吸收融合尼泊爾漢地風格等不同的造像風格,逐漸形成了特點鮮明獨樹一幟的密宗佛像體系,造像的種類風格多樣,做工精細,造型各異,造像藝術輝煌燦爛。這些造像不僅反映出藏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審美情趣,還折射出當時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宗佛像是我們了解西藏社會歷史和宗教文化的一面重要鑑鏡。
  • 網店請佛像供奉,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
    德化佛像-千手觀音2.建白土和漢白玉瓷有什麼區別?德化陶瓷佛像-西方三聖3.素燒和上釉有什麼區別?答:素燒的是沒有上釉的(是啞光的),師傅手工雕刻的線條、紋理來龍去脈清晰可見,能細膩的體現德化瓷雕的特點,發揮了傳統瓷塑「傳神寫意」的長處,微妙地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富有神韻。上釉(是亮光的)是胎與釉結合緊密,釉色純淨,透光性及其良好,溫潤細膩,更具有玉器的質感效果,更易於清洗。
  • 聯合共鑑:各個朝代佛像不同的特點
    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徵:十六國(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這一時期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且大多是青銅佛像。這一時期佛造像的一個鮮明特點是:身材粗壯,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與後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此時的佛造像頭頂肉髻已經全是螺紋發,菩薩多戴花冠。
  • 專家指出清代金銅佛像乏善可陳(圖)
    元代時間短,佛像的風格屬於過渡造像。明、清造像制式化比較明顯,反映出兩朝佛教文化的成熟。   至於藏傳佛像,鄭華星認為,從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漢藏文化就產生了一次空前的融合,因此,7世紀至8世紀的西藏造像有著極為明顯的唐人審美風尚。不過總體而言,藏傳佛像在14世紀前主要還是受印度、尼泊爾風格的影響,到元朝之後與中原的關係加強,體態、面容、服飾上才進一步融入中原的審美元素。
  • 木雕佛像大全(高清大圖)
    「無量壽佛」, 這應是木雕佛像的先例。     木雕佛像有南北風格之別,亦有諸多題材之分,品類極細。但最令人著迷之處,仍在於深埋其中又容易碰觸的歷史感。龜裂、斑駁、脫漆、某一肢體的殘破掉落,都可能衍生出特有古味。傳世的佛像中甚至有隻剩下頭部的藏品,當初這尊佛像置於廟堂時的挺拔壯偉,僅此可以想見。
  • 我們家裡請的佛像需要「開光嗎?」
    一些寺院佛像的落成都會請一些高僧大德去進行「開光」儀式。我們家裡請的一些佛像、神像也要請一些有「能量」的高人進行開光。一些出售佛教用品的店鋪也都打著「本店佛像已開光」的幌子。具有般若智慧的佛那麼佛像真的需要「開光」嗎?佛是自性清淨,具備般若智慧,五眼六通的覺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