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韓愈,我們都知道他的名氣,他是唐宋八大家,他和柳宗元一起是古文運動的領袖。文學史上說他是百代文宗,文章巨公,說他文起八代之衰。他不但是文學家,而且是思想家和哲學家。
韓愈唐代宗大曆三年即768年出生,河南河陽人。三歲時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唐德宗貞元八年第四次進士考試及第,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擔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出徵淮西,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吳元濟,一舉掃除了割據勢力,為唐朝平定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年十二月隨宰相裴度回朝,因功勞擢升為刑部侍郎。後按唐玄宗的要求,撰寫《平淮西碑》。由於李愬之妻在唐憲宗面前攛掇,碑文被磨平,由段文昌重新撰文立碑。韓愈由此鬧了一個笑話。
接著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要搞一個聲勢浩大的佛事活動,讓宦官去鳳翔的法門寺迎接釋迦文佛的一段指骨,送進宮內供奉,然後再送往各寺廟讓官民百姓焚香禮拜。
韓愈時任刑部侍郎,得知此事,趕忙寫了一篇奏摺《論佛骨表》,疏文裡勸導阻止唐憲宗,此事於國於民不利。而且有些信徒狂熱起來,還會自殘,或做出更離譜的事情來。
這個奏摺唐憲宗看到後怒火萬丈,特別是裡面說佛教不會顯靈,東漢以來信佛的君主反而多是短命,這些話刺激了唐憲宗,認為是大逆不道,要把他處死。
幸虧是宰相裴度等人力勸,唐憲宗才放了他一條生路,把他貶謫到離京城約有八千裡路之遙的廣東潮州。命令即刻離開京城,不得延遲。
由於事情來得太突然,性質又太嚴重,韓愈不敢違命,只得帶了幾個傭人先上路,往潮州去上任。家裡妻子兒女收拾妥當了,再隨後而來。
韓愈走到陝西藍田關的時候,路遇大雪,山高坡陡,看不清道路,又加上天氣寒冷,不能行走。這時侄孫韓湘從後面趕來,準備一路護送到潮州。韓愈一時感傷,寫下了七律詩一首。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詩題裡表明了這首詩是由侄孫韓湘的到來而感發的,左遷就是貶謫的意思,藍關就是陝西的藍田關,是指寫這首詩時他們困阻不前的地方。
首聯交代此次左遷的原因。早晨一篇《論佛骨表》剛呈上,就觸怒了九天之上的龍顏,大發雷霆,下午就把他貶謫到約八千裡外的潮州。
看來事情的性質很嚴重,否則不會下此狠手。八千裡路,翻山越嶺,要走多長時間,這不是置人於死地嗎?。要知道白居易被貶也是先到九江,柳宗元是先到永州,蘇東坡是先到黃州。
頷聯是韓愈表明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他雖然被貶,也是問心無愧,也是毫無怨言。他說自己上書勸阻迎接佛骨,是為了去除弊端,作為臣子怎麼能夠愛惜自己的身體,置國家大事於不顧呢?
這裡韓愈說話膽子真大,這不是在明說自己有理,而唐憲宗是愚昧和殘忍嗎?如果此詩當時傳到唐憲宗那裡,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頸聯借景抒情,再次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作者抬望眼,雲遮霧罩,終南山擋住了視線。努力了大半輩子,家在哪裡,長安在哪裡?眼前大雪紛飛,是難以逾越的藍田關。
尾聯再次點題,此時韓愈已經52歲,他認為自己就終老在潮陽了。表面上是向侄孫韓湘交代後事,讓他在瘴江邊幫忙收拾屍骨,實際上也是一種憤激之情。忠心報國得到的卻是懲罰,作者內心的冤屈可想而知。
韓愈的這首詩和他的《論佛骨表》是詩文雙璧,既是他進步思想的表現,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歷來被人們稱道。韓愈的散文寫得好,眾所周知。不料這首詩也如此出色,其中雖有以文為詩的特點,但還是兼有杜甫七律的神韻,沉鬱頓挫,蒼涼悲壯。
大家對韓愈剛正不阿,頑強不屈的人格了解多少,如果不太了解,不要緊,這裡推薦一本韓愈的作品集《韓愈集全鑑》,裡面有很多優秀的散文和詩歌,供你選讀欣賞。
我是讀書工,專注於唐詩宋詞、賞花詩詞和紅樓夢等文化方面的欣賞解讀,歡迎收藏、轉發、關注和評論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