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探秘:漳浦漁村「拼死吃河豚」 「危險美食」泛濫不成災

2020-12-15 人民網福建頻道

本網探秘:漳浦漁村「拼死吃河豚」 「危險美食」泛濫不成災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2014年06月19日07:55


漳浦縣佛曇鎮東坂村的養殖蝦池裡混養著河豚,這裡因為萬畝養殖河豚而聞名 (林長生 攝)

人民網漳浦6月19日電(林長生)「拼死吃河豚」,這樣一種危險的遊戲一直在流傳,而圍繞河豚的食用爭議從古至今也一直沒有停止過。然而,這樣的一種恐懼與誘惑、爭議與不安在福建漳浦的一個小漁村似乎達成了平衡。

剁椒河豚魚頭、鐵板河豚肉、撈拌河豚皮、刺身河豚魚、紅燒河豚肝、河豚精白西施乳……戴慶陽一張張展示他做的河豚菜餚圖片。他告訴人民網記者,用不同的烹飪方法加上不同的食材,他能做一百多道河豚菜而不重複,他還自己釀製出河豚魚皮酒、魚骨酒、魚鰭酒、魚精白酒等「自創品牌」。

眼前的戴慶陽眼睛很大,說話聲音洪亮,據說還練過武術。他的河豚美食館在佛曇鎮東坂村「河豚美食一條街」是最大的。在中式高級烹調師戴慶陽的像酒店房卡的名片上,寫著中國漁業協會河豚分會常務理事、漳浦縣佛曇河豚協會創始人、漳浦河豚推廣形象大使、漳浦縣慶陽水產專業合作社董事長等等一長串的頭銜,另一個沒上名片的身份是村幹部。

戴慶陽很有經濟頭腦,是當地養殖大戶和河豚魚收購者。從他這種「啥都敢幹」的個性中,記者似乎約略感受到他的村子何以成為著名的河豚養殖地和食用河豚的輸出地。

為什麼想吃河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加禁忌的快感

喜歡海釣的陳皓不時會釣到天然的河豚魚,他說河豚「很討厭」,經常會咬斷釣鉤的線。他們會在海邊直接煮釣上來的海鮮,但都把河豚魚扔掉。不過,他說海邊的漁民會帶回家去吃。

「河豚魚經常被當作高端美食的主菜,每份在400-800元之間。」時常要到各地奔跑的吳樹藤說,他除了在北京和江蘇吃過,也在福建省內的寧德、廈門、漳州吃過河豚。他對河豚魚的印象是:肉質鮮美,湯汁白潤,多為蒸燉做法。

河豚美味,讓長江邊的人有心照不宣的「拼死吃河豚」的傳統「潛規則」。而據稱,有史料記載的中國吃河豚的文化歷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日本吃河豚的歷史只有3000多年。吃河豚,已經變成一種悠久的文化傳統。

1克河豚魚毒素能毒死500人,這個毒比砒霜強50倍。這樣的數據讓人不寒而慄。「有些人,在吃河豚時追求那種有點麻麻的感覺,有點像吸食毒品。」採訪中,閩南的一些受訪者表示,漳浦和龍海有些漁民,會去吃野生的河豚,有些饕客也會偷偷找人家買,追求「越毒越鮮美」的刺激,導致發生中毒事件。

戴慶陽說到,幾年來,漳浦人有吃野生河豚中毒的,而東坂村十幾年來吃養殖的河豚魚,沒有發生過一例中毒事件。有些人第一次吃養殖河豚,會有頭暈的感覺,有心理緊張和精神刺激的因素,也可能是煮河豚過程中使用酒所引發的。

河豚毒素是神經性毒素,可以加工利用,作為癌症晚期病人的鎮痛劑。在河豚「毒死人」的另一面,人類發現,河豚的毒卵巢可制河豚毒,供醫藥用;河豚皮膠原蛋白含量非常高,可制魚皮膠;河豚肝可提河豚油;河豚精卵巢可制魚精蛋白;河豚骨可制魚粉。

為什麼能吃河豚:養殖品種加過硬的宰殺標準加「驗毒試劑」

漳浦盛產美食,當地人也愛吃,會吃。在佛曇鎮「拉動內需」的推廣下,食用河豚變成一種「不足為外人道」的新愛好。

漳浦河豚魚協會的人說,如今,在漳州和廈門,一天吃掉的佛曇養殖河豚1-2噸,而清明前後一天可以內銷2噸,使得河豚的價格不至於被外地市場壓價,為當地人增加了收入。

河豚魚有100多種,不是每種魚都能吃,也不是每種河豚都適合養殖。資料顯示,中國沿海常見的河豚魚有43種,可以食用的有21種。漳浦當地主要養殖菊黃東方魨和雙斑東方魨兩種河豚魚,這兩個品種的河豚魚毒性低,育苗和養殖技術也比較成熟,適合規模化養殖,也比較容易賺錢。

中國每年產河豚6萬噸左右。國際上最受歡迎的是紅鰭東方魨。中國紅鰭東方魨主要出口日本和韓國,量不足一萬噸。漳浦當地養殖的條紋東方魨和菊黃東方魨主要在國內市場上銷售。

除了選擇長期經受考驗的養殖品種外,為了降低吃河豚中毒的風險,當地專門請來農業部漁業協會河豚魚分會理事、中國河豚魚安全食用技術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徐權做培訓,用宰殺野生河豚的標準來宰殺養殖河豚,也給吃河豚再上了一道保險。

另外,據專家介紹,高溫加鹼性處理,也有助於化解部分毒素。在漳州採訪時,漳浦佛曇鎮有關領導也向記者展示 「河豚毒素半定量快速檢測試劑盒」。有了這個「河豚毒素檢測」利器,也給河豚美食愛好者提供了另一道安全保障。

記者到達東坂村的這個季節,已經是屬於河豚的淡季了。廚師戴劍英剛參加完6月2日這期河豚烹飪培訓不久。傍晚,他正在「慶陽河豚美食館」的廚房殺河豚。只見他用小剪刀把河豚的胸鰭和尾鰭先分別剪到不同的小盆裡,再挖掉河豚的兩隻眼睛,又動作利索地開膛,掏掉河豚的內臟等這些有毒部位。

戴劍英又把河豚體內的尾鰭處的脆骨另外剪下來,說是清洗完血漬後可以當「掌中寶」烹調。他還把河豚的肝臟放在清水裡泡著。在記者提出肝臟有毒的疑問時,他示範著把肝臟靠近水龍頭旁,邊擠壓裡面的血汁邊用流動的水衝洗著。

是夜,餐桌上擺上了河豚魚奶湯、剁椒河豚魚、清蒸河豚魚、河豚魚刺身和紅燒河豚肝等經典菜餚。食客蔡慶道說,廚師都試過了,沒事。他說自己吃過不少地方的河豚,「感覺這裡的菜做得相當不錯」。

在記者有些忐忑的品嘗中,河豚肝有點類似炸過的豆腐而入湯汁煮過的味道,清蒸自然味道鮮香,紅燒的河豚魚湯澆飯也稱得上美味,而河豚肚子部位的膠質很豐富的同時,會咀嚼到類似一堆粗大的沙粒的感覺。總體上說,即將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河豚值得一嘗。一生至少吃一次河豚吧。

為什麼是漳浦人先開禁:骨子裡有敢闖敢拼的海洋性格

福建人吃河豚,這在小圈子內是心照不宣的,因為政策法規只允許養殖,還沒公開說能上餐桌吃。這一次,佛曇鎮東坂村大張旗鼓地展示「先行」精神了。

「幾乎有蝦池的都同時養河豚了。」戴慶陽介紹說,在東坂村,約莫一公裡長的「河豚美食一條街」,有20家左右的河豚加工餐館。而整個東坂村的河豚養殖面積有一萬多畝,佛曇鎮的養殖面積有3萬多畝,漳浦縣有10多萬畝。

養殖一畝河豚產量50斤左右,照此計算,東坂村的河豚產量確實達到6000噸。這個數據在不同人的表述中有些出入。不過,2004年「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東坂示範區」就有一萬多畝,佛曇鎮號稱是「福建全省乃至大陸最大水產品繁、養集散區和全省最大海水科研集散地、輻射地」,佛曇鎮東坂村的河豚地位還是顯而易見的。

說到養殖河豚,東坂人還提到十幾年前的因緣。

當地人說,1998年,龍海有人到東坂村來合作養河豚。當時,河豚「魚母」是從青島買回來繁殖的。後來,經過漁民的摸索,漸漸掌握了一套養殖技術。

在東坂村,河豚魚和蝦混合的生態養殖成為一種共識。漳浦海邊以養蝦著稱,因為高密度的養殖,養殖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東坂人嘗試著把河豚和蝦混養,河豚會把病蝦吃掉的同時,增加了蝦的活力,甚至增加了蝦池的產量。這個「鯰魚效應」的偶然發現,使得當地的河豚魚養殖規模迅速擴大。漳浦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六三也證實:「生態混養確實有效,河豚吃掉病蝦,魚蝦的糞便由別的魚或貝類吃掉,可以不使用藥物。」

曾經在漳浦佛曇鎮當掛職幹部的洪振斌說,漳浦佛曇鎮20個村中有11個是沿海村,海岸線有10多公裡,而海邊的人天生有敢闖敢拼的性格。他2012年5月剛到佛曇鎮時,當地的養殖河豚除了傳統的食用外,大部分銷往江蘇。在2013年,河豚的收購價格曾經跌到谷底的14元/斤。隨著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今年的河豚收購價格翻了幾番,在清明前後河豚最肥美的季節達到每公斤150元左右。

洪振斌說,佛曇鎮黨委書記陳福強是法學碩士,他到任後,發現當地家家戶戶在養河豚,也有宰殺河豚的習慣,卻沒發現中毒事故。陳福強覺得不能等閒視之。他深思熟慮後,決定疏而不堵,和縣裡有關領導跑去江蘇考察河豚市場。回來後,漳浦縣佛曇鎮又是成立河豚魚協會,又是開展河豚魚加工烹飪技術培訓,引導當地河豚養殖和食用走上規範化道路。

「河豚文化是一種信任文化,你敢吃河豚,說明你信任對方。」陳福強告訴記者,要給信任提供剛性的保障,需要精細化的管理。他希望有朝一日人大能立法,宣告養殖河豚可以食用,讓整個河豚產業健康發展起來。

6月17日下午,河豚烹飪專家徐權告訴記者,他兩次到福建培訓河豚烹飪,都是接受漳浦政府部門的邀請,而他更多時候是接受企業或研究機構的邀請去講課,從中可見漳浦打造河豚文化產業的決心。

佛曇鎮位於漳浦縣東北突出部,東臨臺灣海峽,屬廈門港半小時經濟圈。佛曇人多有往外跑的闖蕩精神,旅居海內外僑胞1.7萬人。漳浦在深圳、上海、廈門等多地的商會會長都是佛曇人。

這樣一個地理位置方便的鎮,在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有「小香港」之稱,它的繁榮和出現毒品買賣都曾經成為關注的焦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佛曇鎮的負面影響漸漸淡去,但 「敢為人先」的闖蕩精神沒有消退。如今,佛曇東坂村有不少人到福建沿海縣市甚至廣東海南等地去養殖河豚了。

從東坂村蔓延開來的「河豚先行」,會成為「改革創新」的「中國好味道」嗎?

(責編:張子劍、劉必泳)

相關焦點

  • 拼死也要吃的美食——河豚
    ▲古人吃河豚的應急方案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據說過去吃河豚,桌旁要備一桶稀釋後的糞便,有中毒跡象立馬灌糞催吐。在追求河豚極致味道的道路上,不少廚師和食客用生命做賭注,運氣差一點,就是最後的晚餐了。
  • 拼死吃河豚險喪命 可能肝臟等部位處理不到位
    拼死吃河豚險喪命 可能肝臟等部位處理不到位時間:2016-03-14 17:14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拼死吃河豚險喪命 可能肝臟等部位處理不到位 吃河豚險喪命,男子洗胃8次才脫險,真是太驚險了,3月12日晚,一男子拼死吃河豚險喪命,洗胃8次才脫險,王某和7位朋友約在海鮮館聚餐
  • 拼死吃河豚險喪命 告訴你河豚的哪些部位有毒
    拼死吃河豚險喪命,洗胃8次才脫險,這是怎麼回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河豚味道鮮美,而且具有毒性,我們在食用時肯定會清洗乾淨以防中毒,但是沒想到有家海鮮館在用海豚做菜時竟然處理不當,將帶毒的海豚端給顧客食用,導致有位顧客食用後中毒,險些喪命,十分嚴重。要知道河豚的肝脾腎也就是內臟大部分是有毒的,河豚的卵和卵巢最毒,河豚的皮膚和眼睛也有毒,所以吃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哦!
  • 拼死吃河豚,值得嗎?
    在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在嗜好食用河豚的鄰國日本,為嘗試河豚美味而死於河豚中毒的「勇者」也不在少數。然而,河豚料理真的這麼危險嗎?這種拼死一吃的美味值不值得?了往今來,因貪圖食物美味而致死的食客不在少數,而因食用有毒河豚而死亡的人,大約是其中最著名的群體之一。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還流傳著不少關於此事的笑話段子。在嗜好食用河豚的鄰國日本,為嘗試河豚美味而死於河豚中毒的「勇者」也不在少數。
  • 我在魏村拼死吃了頓河豚!
    而對於吃貨來說,來回趕了60公裡的路,卻是為了嘗一嘗長江三鮮之一的河豚。從水裡撈出河豚的時候,大概它是感覺到自己即將成為盤中之物,生氣得脹大了它的肚子,露出一口萌萌的牙。別看它一臉萌相,野生河豚的牙口,足以咬斷人的手指。沒吃過河豚的,實在很難想像這麼可愛的生物究竟有什麼魅力,一邊釋放著致命的毒素,一邊卻讓人「拼死」只為這一口滋味!
  • 拼死吃河豚,古人為何喜歡吃這種劇毒之物?日本人更是不要命的吃
    古有拼死吃河豚一說,河豚肉質鮮美,但毒性也很強,做不好便會使人喪命,而河豚也是一個有趣的動物,他只要遇見危險就會把自己漲成一個皮球。河豚魚肉含的毒較小,而卵巢、肝臟和血液都含有較多的毒素。河豚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遊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劇毒了。到如今,無論是吃過河豚還是沒吃過河豚的人,都聽過一句話「拼死吃河豚」,用以形容河豚的劇毒和鮮美。其實,這句話緣自於蘇東坡。據介紹,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宋代,蘇東坡謫居常州。
  • 不用再「拼死吃河豚」了!上海崇明有了能安全吃河豚魚的餐廳
    不用再「拼死吃河豚」了!>  「長江三鮮」之一的河魨魚(俗稱河豚魚),肉質鮮美卻含有劇毒,讓「老饕客」們又愛又恨,以往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吳仲亨&nbsp攝  以往「危險的美味」已不再危險    1990年,當時的衛生部發布了《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2016年11月,農業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加工經營的通知》,這意味著自1990年起不得流入市場的河魨開始「有條件解禁」。
  • 河豚刺身不可辜負美食,拼死也要吃河豚,你再毒也狠不過我的胃
    河魨就是河豚,是一道不可辜負的美食,食用方法也比較多。比如刺身生食、清燉、紅燒,要論其最佳食用方法當屬刺身生吃。河魨魚肉白嫩細膩,入口肥美,高含量的蛋白質,豐富的營養成分。原料 :河豚。刺身河豚的處理方法:1.河豚沿脊骨開刀,撕下魚皮,去掉魚頭,清理內臟,然後活水反覆清洗魚肉,必須清洗至肉無血色,晶瑩剔透。2.撈出魚肉控水,處理成透明薄片,將其放入冰塊和水混合物中冰鎮10分鐘左右。
  • 拼死吃河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梅堯臣也曾留下五言詩描寫河豚致命的美味。「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流傳已久,河豚毒素絕非浪得虛名,發病快,無解藥,致死率極高。肝臟與卵巢部分最為美味,卻也是毒性最烈處。古人貪享河豚,生死由命,而今若食河豚致死,必涉刑案。觀諸多案例常依兩罪斷案:過失致人死亡(重傷)或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
  • 暮秋時節遊曹妃甸、體驗十裏海網紅民宿,感受漁村美食與文化
    以至於這個漁村或者小鎮,已經升級為了北方地區,小有名氣的網紅漁村或河豚小鎮了!河豚,成了這個小漁村的主打牌,從一進村子,就可以看見無處不在的河豚元素。牆山上畫的壁畫;廣場上的雕塑;甚至庭院門前的石墩造型,都不難看出那圓滾滾胖乎乎的河豚魚的形象。
  • 深圳食客爭相「拼死」吃河豚 沒熟人帶領吃不到
    宋人梅堯臣一詩道出了河豚之珍美,但因河豚魚有劇毒,故又有「拼死吃河豚」之說。早在1990年,我國就明令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10月至12月,又是一年河豚肥美時,記者走訪市場發現,深圳多個餐館有供應河豚魚這道菜,專門而來的拼死食客亦絡繹不絕。  暗訪:  河豚成餐館「招牌菜」  「深圳哪裡有河豚吃?」
  • 你拼死要吃的,到底是「河豚」還是「河魨」?
    只有視吃如歸的骨灰級老饕,才敢於品嘗它們可能致命的絕妙滋味。宋代大文豪東坡居士,為這些魚兒寫下了「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佳句。現代大文豪汪曾祺先生,卻發出「六十年來餘一恨,不曾拼死吃河魨」的吃貨式慨嘆。那麼問題來了,饞得汪老先生準備拼死一吃的魚兒,到底應該叫「河豚」還是「河魨」呢?「河豚」還是「河魨」?這是個問題。
  • 為何日本人「拼死吃河豚」,稍不注意就會中毒,讓人難以理解
    河豚味美,如果烹飪得法的話,那將是人間的極至美味,可是河豚有毒又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在日本一直就有「拼死吃河豚」的就法,特別是在陽春三月河豚魚肉質最鮮嫩的時候,許多日本人是甘願冒著丟失生命的風險來品嘗一番其中美味的。
  • 饕餮中國︱何以「拼死吃河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吃了河豚,才知道做人還是值得的。」——[日]北大路魯山人(1883-1959年)「豚」還是「魨」河豚是一種海洋魚類,只在一定季節進入江河作生殖洄遊。至於食河豚之風之所以在江南興起,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江南地區自古「飯稻羹魚」,有青睞水產品的傳統;而就像明人姚可成在《食物本草》裡斷言的那樣,「河豚,今吳越最多」。這是因為長江本就是河豚魚洄遊量最大的一條河流,每逢農曆初春,成群的河豚從江口溯流而上,到達揚州、鎮江江域時種群極多,而後分群上溯,所以南京江域以上,魚群便不似下段水域這樣密集。
  • 不用拼死也能吃河豚
    學日料之前,他對河豚就不陌生,他老家在煙臺,鄰居是漁民,出海捕魚總能撈到一兩條,會找有經驗的老漁民處理完後分給他家。「那時年紀小,完全不知道河豚有毒,現在想來反而有些後怕。」王成濤料理魚,用的是跟日本師傅學來的方法,被稱為「關東二十一刀」,這是分解河豚最謹慎規矩的料理手法。「雖然國內吃的兩種河豚已經被馴化,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堅持這樣的刀法。
  • 日本河豚泛濫,為什么半個月才吃一次?廚師:有得吃還嫌棄
    河豚是餐桌上的一種美味的食物,不過它的分布較少,所以是比較稀有的,但在日本這個四海環繞的島國,最不缺的就是海鮮了,尤其是河豚數量都多過大熊貓好幾倍了,且河豚肉質十分鮮嫩、美味,因此很多人都很喜歡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日本河豚泛濫,為什么半個月才吃一次?廚師:有得吃還嫌棄!!
  • 拼死吃河豚險喪命 男子洗胃8次才脫險 揭吃河豚為什麼易中毒
    【拼死吃河豚險喪命】吃河豚中毒後怎麼急救?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一點,河豚的毒素是很猛烈的,一旦中毒,會讓人的神經系統癱瘓,並讓人最後死於呼吸衰竭,而且河豚毒素髮作時間是很快的,沒有什麼潛伏期,所以,一旦發作,就必須快速施救,不然是會造成生命危險的。  第一步,我們必須要進行催吐,讓病人把吃進肚子裡的河豚都全部吐掉,可以通過吃肥皂水,扣喉嚨等方式,讓病人劇烈嘔吐掉胃裡的食物殘渣。
  • 無毒不河豚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
    「無毒不丈夫」,無毒也不河豚。要是說河豚一點毒都沒有,美食的挑戰性頓時消失,反而有點無趣。
  • 拼死吃河豚,吃貨們為一條魚真的需要這樣拼嗎?
    古詩「春江鴨暖水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就是最好的寫照。呃……好像那裡不對,算了本人懶,大伙兒自己找去吧。但它的毒性在所有食材中也算是獨步天下了,不是嗎?它的神經性毒素只需要一點兒就可以讓一個成年人,在三分鐘之內恢復出廠設置,不過時間有點兒長。所以沒事兒別好奇心太重去以身試毒。雖然它看上去蠢萌蠢萌的,但不是好惹的。
  • 美食科普之「河豚」:為何日本人賭上命也要吃河豚?
    話說吃貨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什麼都吃,來者不拒。如果一種食物美味到極致,但是有劇毒了,比如河豚是必須吃不讓吃才要命。所以說真正的吃貨都是敢拼死吃河豚的壯士,河豚肉下死,做鬼也想瘦,你閉嘴。俗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吃了河豚才知道做人還是值得的。這句話可不是我杜撰的,它出自於日本國寶級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之口。人類吃河豚的歷史是一部關於競技與突破晉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