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舌尖上的浙菜「東坡肉」大廚教你正宗的做法,入口即化
東坡肉是江南地區的特色名菜,做法講究,工序繁雜,很多飯店寧願做紅燒肉,還不想做耗時太久的東坡肉。東坡肉看上去像紅燒肉,但吃起來的口感完全不一樣,皮軟肉爛,香而不膩,入口即化的醬香味,回味無窮。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夾起,一口咬下去,汁感醇厚,完全不覺得肥肉膩口,無須咀嚼,只輕輕一抿,酥爛的肉質就在嘴裡化開了。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製。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裡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食材:
五花肉、香蔥、姜、老抽、生抽、料酒、冰糖、八角、花椒、桂皮、丁香。
烹飪方法:
1、生薑洗淨切片,香蔥洗淨切成段。把鍋燒熱,鍋熱後,把五花肉肉片朝下放入鍋中燙一下肉皮。把肉片燙成淺黃色,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去除豬皮上的毛,二是去腥,三是這樣做等會燒好的東坡肉會非常的紅潤,肉片成虎皮狀就可以了。
2、五花肉煮至七成熟後,撈出放涼,然後用刀切成兩寸的四方塊。(大概4釐米左右的四方塊)
3、鍋中加入適量的食用油然後放入冰糖用小火慢熬,熬製冒泡變棗紅色後放入煮好的五花肉翻炒上色後加入蔥、姜、幹辣椒、香葉、桂皮、八角、再來點適量的清水再來點生抽、蠔油、鹽、雞精、十三香攪拌一下。
4、然後蓋上鍋蓋燉1個小時然後大火收幹湯汁就完成了。(這裡沒有用黃酒而是選擇用的清水,這個根據個人口味選擇)
小貼士:
1、這個菜的關鍵就是五花三層,特別是肉皮下的第一層脂肪要厚一些。 肉買的不對,花再多時間,再好的配料,也很難做成,只有選對選好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做出來的肉才能層次分明,口感豐富不會變得乾巴巴的。
2、肉選上五花,也就是靠近背部的位置,比較厚燉煮不易變形,最好用糖色上色,更加的紅潤,加醬油的目的是增加底色和鹽味,所以不用單獨放鹽,整道菜是偏甜底味是淡淡的鹹,關鍵是加一瓶黃酒,不用加水,黃酒的陳香能讓肉更加的醇香。
3、醬料一定要配齊,否則味道差很多,跟五花肉做法差不多,最好備一個砂鍋。
4、肉焯水用冷水,而不是熱水,只有用砂鍋燉才能保證2個小時的小火慢燉不會幹鍋,要是用別的鍋中途一定要注意看著,別糊鍋了,黃酒在燜煮的過程中,酒精都揮發掉了,孩子是可以吃的。
5、有些人做東坡肉會省略蒸的這一步,其實我是不建議的,因為在蒸的過程中會把肉中的油脂蒸出來,這樣吃起來才會肥而不膩,另外肉中的膽固醇也會降低,更有益於健康。
6、加入白酒的目的不僅是可以去除肉的腥味,而且還可以使肉質酥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