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韓愈都是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歷史上並稱「韓柳」。他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說理文邏輯嚴密,思想性強;他的諷刺文尖銳潑辣,富有戰鬥特色;他的傳記文形象感人,充滿生活氣息;他的山水記更為精彩,能抓住各地山水的特徵,用最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不同山水的鮮明形象,很有詩情畫意。明朝人張岱曾說:「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可見柳宗元的山水記是早就受人們推崇的。這些山水記,有的單記一地的景物;有的則是連續性的,從一個地點出發,接著有新的景物發現,就一連串寫了幾篇,比如著名的《永州八記》簡直像一幅幅連續的山水畫卷。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官永州時寫的八篇記述山水的優秀散文的總稱。《小石潭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的簡稱,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歷來為人們所喜受。《小石潭記》是緊接著《鈷潭西小丘記》之後寫的,因而開頭聯繫上一篇記裡的小丘來指明小石潭的位置,給讀者一個清晰的印象。接著寫小石潭。
作者採取由遠及近的寫法,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再寫近見「水尤清冽」,景物由隱到現,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寫了潭水,就寫構成這水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石。這石是這潭得名的由來,潭底是整塊的磐石,潭周怪石交錯,「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變化多姿,各有特色。水清,石奇,潭邊的樹木也不同一般,青青的樹木纏滿了碧綠的藤蔓,它們蒙蓋著,纏繞著搖擺著,連綴著,或高或低,自然地垂掛著,隨風拂動著。至此,小石潭的概貌就勾畫出來了。
接著作者用一個段落來描寫潭中的遊魚,寫得分外精彩,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靜態的魚是那樣的安靜,絲不動;動態的魚卻是那樣活躍,遊得迅疾歡快。忽靜忽動,情趣橫生,一幅鮮明的魚影圖就這樣呈現於讀者的面前了。既然寫了遊魚,就得寫水。但是作者卻不直接寫水,而是說潭中遊魚可數,「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過對魚的描寫來形象地襯託出潭水的清澄透明,還給上文「水尤清冽」作了說明。
文章由遠及近寫了水、石、樹、魚四個方面的近景,接著又從近至遠,寫了遠望中所見的潭水源流。這溪水「折蛇行」,時隱時現地從西南方順著「犬牙差互」的溪岸流來,也不知發源在何處。巧妙地讓近景和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的迷人。最後,作者說明這一幽靜環境雖然很美,但過於悽清,「不可久居」,所以只題了字就舍此而去。並記下了同遊者的姓名。
山水遊記是以客觀景物的描繪、環境形象的刻畫為對象的。但是柳宗元往往通過某山某水的登覽,一丘一壑的宴遊,來抒寫自己的情感。或嘆遭時之不遇,或發思古之幽情。在描寫景物時,圍繞這個核心,把寫景和抒情結合得非常緊密。本文是一篇遊記,以寫景為主,作者通過對小石潭的遠近景色的細緻描寫,使祖國秀麗的山川顯露出來傳誦於世以豐富人民的生活,引起後人的懷戀。但文中也隱隱約約地表露了作者的情懷。
由於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抑制,被貶到遠離京都的永州當地方官,所以對於景物的悽清特別敏感。本篇著重描寫潭水的清和環境的清,就是這一情緒的反映。結語式的「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句,更是他從自己的政治生活體驗中參悟出來的話了。不過他並沒有直接發表議論,而是寓情於景,在寫景中悄悄地抒寫了寂寞的心情,表達了對久謫遠荒的不滿。
參考資料
《小石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