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房企10年業績排名,誰才是真正的TOP1?碧桂園融創世茂萬達深度...

2021-01-20 網易

  話不多說上視頻

  

  視頻:2010~2020全國房企銷售業績10年累計排行榜

  

  視頻:2010~2020全國房企銷售業績單年累計排行榜

  1、從2010年~2020年這10年業績累計排名,萬科、碧桂園、恆大位列前三。龍頭房企在過去10年中創造了驚人的業績:萬科、碧桂園、恆大累計均超過3萬億,保利、綠地、融創超過2萬億。

  2、融創於2017正式踏入前十,2018升至第7名,2019升至第6名。萬達2010位居第6名,2018年降至第8名,於2019年跌出前十;

  3、這10年來的累計業績來看,萬科還是行業老大,但2020年預計要被碧桂園超越了。

  本文目錄:

  碧桂園:2017年打敗蟬聯行業第一的萬科,靠的是什麼?

  融創:10年間,從83億拼到行業TOP5 ,憑什麼?

  世茂:重返TOP10,房企「進步之星」。

  萬達:曾經地產行業TOP10的萬達商業緣何退出行業爭霸舞臺?

  正文

  P1

  碧桂園:2017年打敗蟬聯行業第一的萬科,靠的是什麼?

  01

  從「成就共享」到「同心共享」,合伙人機制收效顯著

  2012年底,秉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碧桂園提出「成就共享」策略,將管理層、普通員工和股東的利益緊密捆綁。

  2013年,碧桂園又提出「全民營銷」模式,在強勁的銷售攻勢下,碧桂園業績迎來爆發式增長,從此正式邁入千億房企門檻,且增速在千億房企中居首位。

  2016年,碧桂園又提出了「同心共享」策略,作為2012年「成就共享」策略的升級版,「同心共享」策略將權利下放給每個人,員工也是「小股東」,可享受到項目紅利,此舉進一步激發員工和股東的積極性,催生每個人的「主人翁意識」。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帶動下,人的活力又一次得到了更大的釋放。

  兩輪激勵機制實施後,碧桂園項目開盤時間從之前的9~11個月縮短至6.9個月,淨利潤率從10%升至12%,年化自有資金收益率從30%提高到80%,現金流回正周期也由10~12個月縮短至9.1個月,合伙人機製成效顯著

  02

  高周轉,「讓利保量」

  2016年,在貨值充足的支持下,碧桂園致力於大幅擴張規模+高周轉的發展策略,全年平均回本期為8.4月。同時,「讓利保量」,在國內房地產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大背景下,將盈利做出讓步,以實現總體規模的大幅增長。

  03

  棄剛需,抓改善,三四線產品錯配

  2013年政策利好,激勵模式導致三四線城市留下巨量大盤庫存,風險初現。適逢國家層面「去庫存」的政策導向,為順應改善型市場需求。

  2016年,碧桂園轉換戰略思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重點推出三四線高性價比改善型產品,從郊區轉向城區,「勞斯萊斯」系列應運而生。憑藉自身成本控制能力的優勢,「勞斯萊斯」系列在同類型改善型產品中脫穎而出,為碧桂園帶來了新一輪業績爆發。

  P2

  融創:十年間,從83億拼到行業TOP5 ,憑什麼?

  01

  前瞻性的城市布局,城市深耕能力強

  融創的成功離不開合理的城市布局。2014年之前,作為最早一批將視線聚焦在發展潛力巨大的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房企,融創只布局9個城市,全年單城市產能73.6億元。

  2015年下半年,一線城市市場率先啟動,為避開高價廝殺,融創選擇布局供求關係合理、量有好轉的重點二線城市,包含濟南、西安、成都、武漢、合肥等,正趕上二線城市房價崛起的風口,再一次搶先其他房企一步,迅速完成了穩健且具備強大競爭力的戰略布局。

  

  城市深耕能力強。2014年全年單城市產能73.6億元,2017年共有12座城市合約銷售業績超100億元,12城合計業績貢獻率達到64%, 2018年百億城市數量達到16座,300億元以上2座, 200-300億元的5座,100億以上的9座;2019年百億城市數量為17座,300億以上城市3座,分別為上海、重慶、青島。

  

  數據來源:巧芯科技

  

  數據來源:億翰智庫

  02

  快速極致的收併購策略,助推融創業績實現突破式增長

  從2014年開始,融創便領先眾房企一步,開始對外積極尋求收併購機會。2016年以後收併購逐漸成為融創主要拿地方式。收購包括萊蒙國際、青島嘉凱城、融科置地等公司的股權及債權,據融創2016年年報披露,收購代價總計593.5億元。自此融創布局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鄭州、廈門、青島、南寧、昆明等城市,迅速完成了一線、環一線及核心城市的全國化布局

  到了2017年,融創新拿地面積中收併購佔據67%,投資350億元,而招拍掛僅佔33%,投資810億元。2017和2018年,萬達為降低負債,將旗下的文旅、酒店、地產大量打包出售,融創果斷接下了這個規模龐大的盤。對萬達的收購,使融創的規模擴充一倍,進駐的城市多了70個,這些充盈進來的土儲在以後的數年間都成為了融創源源不斷的彈藥。此後融創收併購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歇。

  2019年,融創又相繼收購了泛海旗下若干項目、華僑城旗下股權以及雲南城投旗下的環球世紀公司的股權,涉及交易總價值432.37億元。

  融創的收併購為什麼能夠做的好?

  打造收併購形象,讓信息主動聚集

  優質資源有限,市場上講求「早」和「快」,融創憑藉豐厚的資金實力和較高的決策效率獲得市場的認可,眾多房企紛紛上門要求合作;

  項目選擇上提前規避風險融創會選擇涉及負債清償較少、能實現快速周轉的項目進行收購,用部分銷售回款來償還分期付款,或通過併購貸、開發貸覆蓋前期成本;

  操作流程優化。融創收併購具備高效、靈活的決策力——權力下放、區域公司享有自主權、抓大放小、自上而下流程對接成熟,最大程度簡化和優化操作流程。

  一般情況下,融創從信息獲取到籤正式協議1-2周就能完成,完整交易過程一般不超過1個月。

  極度重視現金流

  正如融創2015年年報中,對2016年投資展望的描述——「本公司在新項目投資上會保持審慎,將在現金流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同時關注公開市場和發揮本公司在併購市場的優勢,通過靈活的方式繼續獲取價格合理的土地儲備。」

  短期融資能力強

  2017年7月,融創收購萬達13個文化旅遊項目公司91%的權益,通過配售、質押股權、債券融資,十天內融資100多億,並快速銷售以回籠資金。

  03

  風口之年2017,大股東增持提振股價

  2017年,此時的融創規模已經達到了萬科的三分之一,然而資本市場的估值卻不到萬科的二十分之一。2016年9月,融創以6.18港元的價格向大股東孫宏斌進行溢價配股,共籌資28億港元。但出錢的不是孫宏斌,是用孫宏斌持有的融創股權做質押,進而完成了股權增持。這次動作不僅使孫宏斌的股權增加到了50%以上,同時大股東增持無疑讓融創在資本市場裡腰板挺得更直,融創的股價也一路走高。

  P3

  世茂:重返TOP10,房企「進步之星」

  01

  看準時機加大收併購力度,獲取優質低成本資源

  2015年前後,世茂面臨土地市場機會的猶豫不決,造成銷售規模增長一度停滯,維持在低迷狀態,曾經的地產十強選手被遠遠甩在前十之外,直到2017年開始才重新回歸。對於房企而言,規模是企業持續發展下去的根本所以自2017年世茂正式跨入千億陣營後就一直在規模擴張上找尋突破機會。

  2018年下半年以來,世茂馬不停蹄的奔走在收併購的路上,從3月份開始,前後相繼收購了泰禾、粵泰、明發、萬通等近20個項目,貨值將近200億。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土地建築面積1412萬平米,其中通過收併購方式獲取的約為900萬平方米,預計貨值為1800億元。這些項目多數位於核心城市,例如杭州、南京等。

  2019年全年,世茂新增土地儲備3092萬平方米,較2018年同比增長91.46%,新增土地儲備貨值約5000億元,其中以收併購方式獲取土地面積佔總面積67%,獲取貨值約全年獲取項目總貨值的70%。2019年投銷比(新增土地儲備/籤約銷售面積)高達2.11,於此同時,2019年公司拿地均價/銷售均價比率為28%,遠低於2018年的31%。

  由世茂收併購而來的項目,絕大多數都交由旗下的世茂海峽接手,而這些收購而來的資產從接手到上市銷售最快僅要4個月,可見世茂對資產包處理能力和收購資產轉化效率之高。值得一提的是,多年積累下的產品、營銷以及品牌溢價能力,使得不乏停滯項目經世茂之手後搖身一變成豪宅的例子,例如世茂天越和從粵泰股份收購而來的天鵝灣等等。

  02

  融資成本降至5.6%,財務指標穩健,助力規模擴張

  大舉收併購的背後,世茂較低的融資成本和穩健的財務指標是他的底氣。

  2019年政策調控加碼,但世茂在融資方面成績不錯。2019年世茂的融資成本為5.6%,較2018年降低0.2個百分點。2019年房企平均融資成本為7.07%,較世茂高出1.47%。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更加考驗房企的融資能力。2020年3月,世茂建設再度成功發行公司債45億元,其中3年期債券利率為3.23%,7年期債券利率為3.9%,融資成本更是較2019年大幅下調。

  世茂大手筆收併購之下,財務數據依舊保持穩健。貨幣資金充裕,財務槓桿也合理,常年保持在60%左右,體現出世茂較強的綜合運營能力以及風險管控水平。

  03

  項目布局重點區域,有力支撐業績增長

  2019年世茂的土儲布局緊密跟隨國家重點城市發展區域,從土地儲備貨值區域分布來看,大灣區和長三角貨值最高,從拿地區域來看,公司目前72%的土儲分布在一二線城市,89%的土儲分布在一二線及強三四線城市。

  總體來講,世茂依舊是全國性布局,這有助於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同時以一二線和強三四線城市為核心布局,可以跟隨城市經濟圈的機遇坐享政策紅利帶來的業績增長。

  P4

  萬達:曾經地產行業TOP10的萬達商業緣何退出行業爭霸舞臺?

  決心「去地產化」,走「輕資產」路線。2016年,房地產市場一路高歌,多家企業迎來業績大漲、高速擴張,而萬達卻出現業績下滑。在上半年業績榜單中,萬達尚排在第十位,到年底TOP10榜單中已不見萬達身影。說到底是由於萬達的戰略調整——2015年,王健林提出「輕資產」轉型戰略,即萬達要走輕資產、低負債發展的戰略。

  2016年初萬達集團工作會議上,王健林表示,房地產萬達還會一直做下去,只是把收入規模穩定在千億左右,不再擴大規模,增長主要靠其它產業,改走「輕資產」路線。

  輕資產模式是商業地產發展的趨勢。輕資產模式下,房企不用背負巨大的資金壓力,可以不用受房地產周期的束縛,只需要發揮商業資源和運營能力,做好品牌管理,把控租金收入即可。因此萬達毅然決然的向輕資產戰略轉型。

  說好走「輕資產」路線的萬達,如今怎麼樣了?

  01

  甩賣資產,以資抵債

  2017年是萬達的一個轉折點,隨著6月份銀監會命各家銀行排查各大房企授信風險,銀行斷貸、股權雙殺,萬達資金鍊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資產大縮水,不得不變賣資產,降低負債,同時也是為「去地產化」,走向「輕資產」做準備。斷臂求生的日子不好過,從2017到2019,萬達揮淚甩賣了13個萬達城、70多家酒店、37家萬達百貨、一大堆萬達廣場、長白山度假區……儼然一副被掏空的架勢。

  02

  海外資產也「一鍵清空」

  2012年起,萬達就在海外開啟「買買買」模式,買下了英國倫敦One Nine Elms摩天大樓,買下了雪梨的Circular Quay公寓和酒店項目、買下了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項目,不管是房地產、文娛還是酒店、體育,統統收入囊中。錢從哪來呢?海外併購,靠的無疑是銀行貸款、債券等方式,表面風光的買買買背後,是國內金融風險的持續加強,對融資的賴度加劇。

  2017年,銀行斷貸、融資收緊,資金鍊立馬面臨斷裂危機,為了償還海外債務,維持現金流穩定,曾經的「買買買」變成了「賣賣賣」,揮淚大甩賣。截至2020年11月,萬達已將海外地產項目全部賣完。

  03

  疫情衝擊,三道紅線施壓,連續虧損,「壓力山大」

  2019年底,萬達宣布,已經徹底將房地產業務剝離,萬達商管的主體資產內將不再包括萬達廣場的產權,只輸出品牌,負責設計、建設與運營,並分得收益。截至2020年上半年,萬達商管的總資產為5563.2億,總負債2834億,資產負債率降到了約50.9%。

  萬達終於「輕了」,王健林說「最慘烈的兩年過去了」,可萬萬沒想到,今年開年之際又慘遇疫情,年初的疫情,對整個國內商業、影視、文旅影響極為重大,而這幾個方面直中萬達要害。導致萬達旗下實體產業貨賣不出去、線下門店遭遇關閉、客流量持續低迷、萬達影業票房一片蕭條,無論是萬達影院還是依靠收租金的萬達廣場,統統面臨巨大虧損。況且政策方面遭到三道紅線的衝擊,還有一大批即將到期的債務,局勢不容樂觀。

  結語

  一個企業的成功,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必不可少,時代的推動、政策的紅利、企業家對趨勢的精準判斷、勠力同心且有執行力的團隊,推動著企業快速成長。

  過去十年,是中國綜合國力快速崛起的十年,隨著城鎮化、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大,人口紅利的持續釋放,時代推動著地產行業一路狂奔。

  未來十年,隨著對房地產行業定調的調整,城市發展的新階段、人群需求的新特徵、行業格局的新變化,垂直市場、細分市場仍然會不斷湧現出新的機遇,誰能提前布局,仍能有超越的機會。

  下一個十年,仍然充滿了變化和期待。

  《》

  《》

  《 》

  《》

  《》

  《》

  《!》

  今日互動

  (點擊右下角「在看」,是一種美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萬達、恆大、萬科等龍頭房企紛紛投資東北 許家印喊話投資一定要過...
    從年初的粵港澳大灣區到年中的長三角,2019年無疑是中國城市的主場之年,年底將至,東北又迎來一波熱度。近日,萬達、恆大、融創等眾多龍頭房企紛紛喊出投資東北的口號。房企紛紛投資東北10月12日,萬達拿下瀋陽三個地塊。根據瀋陽市自然資源局官方顯示,三個地塊均位於瀋北新區,其中兩塊住宅用地,一塊零售商業用地,三宗地塊的規劃總建築面積為332318平方米,均以底價成交,成交總價19.69億元。
  • 5家房企入圍《財富》世界500強,碧桂園全球房企排名第一
    排行榜顯示,世界500強中,有5家房企,全部來自於中國,分別為碧桂園、中國恆大、綠地控股、保利集團、萬科,其中,碧桂園以第147位位居中國以及全球房企第一。工、農、建三大中國銀行繼續位列利潤榜前10位。微軟公司憑藉雲業務的出色表現,利潤同比暴增近137%,進入利潤榜10強,位居第五。而從淨資產收益率(ROE)來看,美國勞氏公司躍升至首位;而中國公司中排位靠前的是恆力集團、泰康保險、青山控股、碧桂園和中國人壽保險。
  • 2017年1-12月全國各區域典型房企銷售業績TOP10
    在本次推出的10個區域榜單中,碧桂園入榜7個,並一舉摘得四區域桂冠,稱霸廣東、江蘇、安徽、湖南。宇宙第一大房企不僅在總規模上遙遙領先,在區域深耕上也一騎絕塵。  圖表:碧桂園銷售佔比   2017年三四線的市場熱度助推恆大區域業績爆發。恆大2017年銷售金額5140億,同比增長38%。
  • 房企4月銷售業績穩定增長 碧桂園月銷695.5億奪冠
    4月,27家房企公布4月份銷售業績,22家房企銷售業績實現同比增長,房企4月銷售業績表現樂觀,其中碧桂園以695.5億元的銷售額位居榜首,同比增速30%;在22家實現業績同比增長的房企中,金茂、建業和融創的銷售額同比增幅較大,增長迅速,其中金茂銷售額同比增長434.7%達100.2億元。
  • 曝萬達、龍湖等十大房企福利 看待遇都如何
    年關將至,盤一盤各大房企坊間傳聞的福利情況吧,以茲大家跳槽參考。綜合考慮各大房企薪酬獎金+福利兩方面,以薪酬獎金為主,各種貼心小福利為輔,為各位網羅了這10大福利房企,看看「別人家的房企」到底有多好吧!備註:1、房企的薪酬待遇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城市、不同項目而千差萬別;2、以下部分資料為坊間傳聞;3、以下房企按照房企首字母先後順序排序。
  • 鳳凰網&風財訊《2020年度房企官微運營白皮書》發布
    據《2020年度房企官方微信影響力(REWI)100強》榜單顯示,影響力排名前10的企業微信分別為金科股份、房車寶好房好車(原名:恆大恆房通)、中國中鐵、碧桂園、北京城建集團、萬達集團、萬科周刊、綠地集團、雅居樂地產、遠洋集團控股。金科官方微信在年度榜單中位列第一。
  • 碧桂園、萬科、恆大……千億房企們的社區商業誰將率先突圍?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社區商業總體量在10億平方米以上,頭部開發商80%以上都建立了社區商業產品線。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幾家頭部開發商:碧桂園、萬科、恆大、保利……都已經扎堆做社區商業做了很久。那這些頭部開發商們的社區商業,做得究竟怎麼樣?
  • 營收、毛利潤、淨利潤大幅增長 碧桂園2019年業績持續領先
    3月27日,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2007.HK)披露2019年全年業績。截至2019年12月31日,碧桂園共實現權益合同銷售金額約5522億元,權益合同銷售面積約6237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10%和15.2%,銷售繼續領跑行業。
  • 10年前學萬科,5年前學碧桂園!現在該學誰呢?
    過去多年來,各房企都曾對標一家或數家標杆。不少房企因此以黑馬的姿態實現了逆襲。然而,最近一年,不少房企高管卻跟明源君說,有點迷茫,因為以前學習的標杆很明確——先是萬科、龍湖等,之後是碧桂園等;現在變化太快,不知道該學誰了。
  • 2018年1月房企上海銷售榜單
    (1)2018年1月,上海商品房銷售額TOP10房企累計銷售額為81.22億元,佔上海地區1月商品房銷售總額的29.48%。從榜單來看,排在前三名的依次為大發集團、碧桂園和東原地產,較之前變化較大,均為首次進入前三甲。對比上月房企上海銷售排行榜,大發集團、碧桂園、東原地產、中南置地、華誼集團、上實城開和泰禾集團均為新上榜企業,而萬科、綠地控股和融創中國長期深耕上海市場,排名較為穩定。
  • 碧桂園最新世界500強排名位居全球房企第一!
    剛剛,《財富》雜誌發布2020年世界500強排行榜,碧桂園(股票代碼:2007.HK)位列147名,較2019年上升30位,居全球房地產行業首位。從行業看,今年的榜單上有5家房地產公司,碧桂園從2019年的177位提升到147位,位列全球房企第一。
  • 惠州金山湖片區成房企「香餑餑」 碧桂園、萬達、隆生等已搶先布局
    目前惠州本地開發商隆生、方直,以及外來房企碧桂園、奧園、中洲、萬達等已搶先布局。     本地與外來房企爭相進駐金山湖 既是機遇也有挑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進駐金山湖片區的企業實力參差不齊,既有本土開發商隆生、方直、浩盛,也有外來房企碧桂園、中洲、奧園等,萬達此前也宣布擬選址於此。另據業內人士透露,印力有意向於此打造印象匯系列產品,但尚未立項。
  • 1-11月西安房企銷售業績出爐!已誕生5家百億房企!
    1 萬科繼續領跑,融創11月份增幅最大 從2014年萬科坐上西安房企銷售額NO.1的寶座算起,萬科已經蟬聯了6年西安房企銷售額NO.1。雖然說這幾年融創、碧桂園等房企都曾向NO.1的寶座發起衝刺,但截至目前依然沒能能夠撼動萬科的地位。
  • 每經頭條 | 履新萬達電影董事長,曾茂軍:行業迎來真正洗牌,29.3億...
    萬達電影在三季報中稱,2020年前三季度萬達影視主投主控的電影均未能如期上映,經營業績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2020年預計無法完成業績承諾。   「今年確實情況特殊,因為疫情很多項目都停擺了,電影內容都播不了,但這個屬於行業的影響,是不可抗力。」曾茂軍表示,影院關門、新片撤檔,自己作為市值近400億元公司的掌舵人,不可能沒有壓力。
  • 【前9月21家房企銷售額超千億元,碧桂園、恆大、萬科排前三】中國...
    文 / 冷靜2020-10-14 15:37:36來源:FX168 【前9月21家房企銷售額超千億元,碧桂園、恆大、萬科排前三】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2020年1-9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100》數據報告,數據顯示,今年前9月,有21家房企的銷售額超過千億,TOP100房企銷售額均值為864.6億元。
  • 碧桂園的雲梯與護城河
    今天,碧桂園(02007.HK)發布了2019年中報,業績堪稱奪目,公司實現淨利潤人民幣230.6億元,同比增長41.3%;實現歸屬股東的淨利潤、歸屬股東的核心淨利潤分別為156.4億元、159.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8%、23.4%;公司收入約為人民幣202,006百萬元,較2018年同期的約人民幣131,894百萬元增加約53.2%。
  • 魯樓觀察|青島房企半年榜②TOP10「腰部」洗牌:保利碧桂園逆襲...
    文 | 單爍據銳理新媒體7月1日發布的青島房企2020年上半年銷售排名,今年前六個月銷售額位居前列的,多數仍是青島樓市多年來耳熟能詳的老面孔從排名中可以看到,在疫情的影響下,上半年的在青房企呈現著眾生百態——有的房企在在危機之中覓得生機,完成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例如保利成交金額位居全市第4名、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個名次,碧桂園從11
  • 履新萬達電影董事長,曾茂軍:行業迎來真正洗牌,29.3億募資為整合留...
    展望未來,萬達電影有著星辰大海,但2020年是萬達電影最難的一年。10月29日,萬達電影發布三季度報告。萬達電影在三季報中稱,2020年前三季度萬達影視主投主控的電影均未能如期上映,經營業績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2020年預計無法完成業績承諾。「今年確實情況特殊,因為疫情很多項目都停擺了,電影內容都播不了,但這個屬於行業的影響,是不可抗力。」曾茂軍表示,影院關門、新片撤檔,自己作為市值近400億元公司的掌舵人,不可能沒有壓力。
  • 2019年蘇州市區房企銷售TOP30出爐!
    今日,克而瑞蘇州機構正式發布《2019年蘇州市(含吳江)房企銷售業績TOP30》,從權益和流量兩大維度,客觀全面地反映2019年度在蘇房企的銷售運營和綜合開發實力。
  • 2020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百強揭曉 排名前十房企均已落地雲南
    根據《2020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前十企業整體沒有變化,僅排名出現微調。其中,萬科、恆大、碧桂園位列前三;融創中國排名提升較大,位列第四;中國海外發展排名與上年一致,位列第五;保利地產排名下降兩位,排名第六;華潤置地、龍湖集團、新城控股和富力地產分列第七至第十位。實力榜名單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