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裡面有個故事,說張季鷹在洛陽當官,秋風起的時候,因為思念家鄉的蓴菜羹和鱸魚,遂辭官回家。後世叫這個故事蓴鱸之。
每次我從上海趕回老家襄陽,第一件惦記的事情就是去吃一碗襄陽牛肉麵。
其實這些街頭的麵攤,衛生條件自然很不樂觀。大多數都是被油煙燻得烏漆墨黑的店面,無論是灶臺還是桌椅,永遠都是一層油膩膩的感覺。麵條和各種調料、澆頭自然都燙熟了,不過這吃麵的碗估計從來都沒有洗乾淨過。
但是這牛油麵,我們從小吃到大,只會覺得親切,從來不計較它的衛生條件。
襄陽的牛肉麵,用的是鹼水面,和武漢的熱乾麵是同一種,應該原本也是來自武漢。但裡面的牛肉和牛雜澆頭,用牛油熬製,是地道的襄陽特產。如果不加葷菜澆頭,只加一點牛油熬的湯,就更便宜一些。當年我們本地初中和高中食堂的早餐,就是這種牛油麵。
吃上這麼一口面,兒時的回憶就全都回來了。
每次過年,自然都要把家鄉的各種經典菜統統再吃上一遍。這些食物,離開了湖北老家,再也做不出那種味道來。
比如咱們團年飯,中間的必備硬菜是排骨燉藕。咱們湖北是千湖之省,吃遍全國也沒有哪個地方的蓮藕比這裡的好吃,冬天用排骨燉個藕,味道特別香。
其它的特色菜,就是周邊一圈的涼菜,都是各種滷煮,包括豬頭肉、豬耳朵、豬舌頭,最好吃的我覺得是這個滷卷蹄。
這個是用蹄髈上的肉,肥瘦相宜,加上各種滷煮香料在鍋裡熬煮幾個鐘頭,要吃的時候切成薄片,蘸醬油醋調製的調料即可。
其它的涼菜主要是自製香腸,也是滷煮熬製。
這些涼菜多的可以弄出7、8個,佔據方桌一半位置。因為過年嘛,講究菜越多越好,以前冬天根本吃不上新鮮蔬菜,要想增加菜的花樣,這些滷煮涼菜就就派上大用場了。
說到咱們這裡的特色食物,還有這個也少不了,油炸湯圓。
全國各地湯圓大多數都是煮著吃,好像除了咱們湖北鄂西北這片,還真沒聽說哪裡的湯圓是油煎吃法。而且我們這裡的湯圓也都是自己手工製作,這種味道比水煮湯圓要好吃得多啊。
年味,年味,說白了其實就是過年吃的東西的味道。其實最後吃到嘴裡只是一方面,年味更多還是親手參與製作這種味道的過程。
前面說的這些各種食物製作過程,在我們小孩子看來,是過年時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滷煮這個卷蹄,前前後後要花好幾個鐘頭,小孩子自然也要幫忙燒個柴火啊,等在鍋裡煮得差不多,撈一塊出來先嘗個鮮,那個味道,真是美啊。
說到豬肉,咱們鄉下過去都是自己殺豬。
整個全過程,旁邊一堆小朋友圍觀,最後自家豬的膀胱,我們叫豬尿泡,是一定要討過來,吹成氣球。
還有的,用毛線把它纏得嚴嚴實實,做成了一個皮球。等寒假結束開了學,拿去學校裡,和小夥伴們一起在操場上拍得砰砰響。
這種味道似乎一去幾十年,一直沒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