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兩岸飄香,大運河(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沿岸的小遊園內,依次擺放著與大運河有關的三個著名的文化符號,分別是響徹運河兩岸的「船工號子」,乾隆皇帝改減河閘為壩治理水患的「事在人為」,清軍屢敗捻軍北上的飛馬傳書「捷報頻傳」。
乾隆碑碑身總高三米多,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親書詩文,是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下江南時在此下船查看分水河閘所修立。作為大運河歷史上的一座帝王御碑,乾隆碑被滄州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捷地減河北岸商貿步行街沿線有商鋪百餘家,統一採用明清北方傳統民居風格,和風貌區總體形成了集濱水休閒、運動娛樂、紅色宣傳、觀光購物、風味餐飲為一體的生態景觀帶。
位於減河旁的炮樓遺址是1937年侵華日軍為控制鐵路橋而建,是目前京滬鐵路沿線滄州段唯一留存下來的日軍侵華的有力罪證,也是華北地區唯一留存的炮樓。
捷地減河自西向東綿延85公裡,是全運河段唯一匯入渤海的河段。明弘治三年,減河首建閘控制洩水,為南運河的主要分洪河道之一,除分洪排澇之外,在古代也是重要的交通要塞。
御碑苑是依託捷地水利樞紐和乾隆碑為主要背景的水利人文景點。在御碑苑景區,二三百塊碑刻的京杭運河文學廊映入眼帘,真、草、隸、篆諸體兼備,與幽然的環境相得益彰。景區的治水園佔地5300多平米,水利專家學者題寫碑刻60塊,充分展現了水利人的治水理念。
行走運河畔,耳響號子聲。古老的大運河穿過滄州,北通京津,南抵蘇杭。在客貨航運中,船工號子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今捷地還有5名在世的老人會唱船工號子,也成為京杭大運河一種文化元素。
大運河滋養廣袤大地,哺育億萬民眾,千百年來傳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壯歌,積澱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大運河(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正展現出靚麗的姿態,喜迎八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來源:網信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