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滄州」大運河(滄縣段)、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剪影

2020-11-05 滄州城事

秋風送爽,兩岸飄香,大運河(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沿岸的小遊園內,依次擺放著與大運河有關的三個著名的文化符號,分別是響徹運河兩岸的「船工號子」,乾隆皇帝改減河閘為壩治理水患的「事在人為」,清軍屢敗捻軍北上的飛馬傳書「捷報頻傳」。


乾隆碑碑身總高三米多,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親書詩文,是乾隆三十六年,乾隆下江南時在此下船查看分水河閘所修立。作為大運河歷史上的一座帝王御碑,乾隆碑被滄州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捷地減河北岸商貿步行街沿線有商鋪百餘家,統一採用明清北方傳統民居風格,和風貌區總體形成了集濱水休閒、運動娛樂、紅色宣傳、觀光購物、風味餐飲為一體的生態景觀帶。

位於減河旁的炮樓遺址是1937年侵華日軍為控制鐵路橋而建,是目前京滬鐵路沿線滄州段唯一留存下來的日軍侵華的有力罪證,也是華北地區唯一留存的炮樓。


捷地減河自西向東綿延85公裡,是全運河段唯一匯入渤海的河段。明弘治三年,減河首建閘控制洩水,為南運河的主要分洪河道之一,除分洪排澇之外,在古代也是重要的交通要塞。


御碑苑是依託捷地水利樞紐和乾隆碑為主要背景的水利人文景點。在御碑苑景區,二三百塊碑刻的京杭運河文學廊映入眼帘,真、草、隸、篆諸體兼備,與幽然的環境相得益彰。景區的治水園佔地5300多平米,水利專家學者題寫碑刻60塊,充分展現了水利人的治水理念。


行走運河畔,耳響號子聲。古老的大運河穿過滄州,北通京津,南抵蘇杭。在客貨航運中,船工號子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今捷地還有5名在世的老人會唱船工號子,也成為京杭大運河一種文化元素。


大運河滋養廣袤大地,哺育億萬民眾,千百年來傳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壯歌,積澱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大運河(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正展現出靚麗的姿態,喜迎八方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來源:網信滄縣

相關焦點

  • 【印象·滄州】大運河(滄縣段)、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剪影
    (滄縣段)和捷地減河生態文化帶沿岸的小遊園內,依次擺放著與大運河有關的三個著名的文化符號,分別是響徹運河兩岸的「船工號子」,乾隆皇帝改減河閘為壩治理水患的「事在人為」,清軍屢敗捻軍北上的飛馬傳書「捷報頻傳」。
  • 加快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做好區域整合文章市政協委員 董永盛近年來,滄州市區及大運河沿線各縣(市)重點建成了一批節點項目,滄縣段大運河文化帶各項規劃建設正在積極推進。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中心,構建「一帶、四區、八節點」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 來滄州,發現大運河的美! 「走訪獅城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活動圓滿落幕
    來自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等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先後走訪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區、滄縣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青縣紅木小鎮、東光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地,以融媒體新聞報導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大運河滄州段的風貌與魅力。
  • 「一線多珠」——12個旅遊景點將開啟滄州「運河時代」!
    作為大運河流經裡程最長的城市,近年來,滄州全面開創「運河時代」,積極謀劃「一線多珠」發展格局,推進文化、產業和旅遊融合,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新進展。今年以來,滄州市持續鞏固疫情防控成果,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相關項目復工復產。2020年,滄州市結合運河沿線各縣(市、區)的產業特點、文化優勢和生態資源,初步形成的「一線多珠」發展格局,又謀劃實施了61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項目,總投資276億元。
  • 滄州舉行「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
    10月23日至24日,由滄州市委網信辦主辦的「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在滄州舉行。來自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等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先後走訪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區、滄縣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青縣紅木小鎮、東光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地,以融媒體新聞報導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大運河滄州段的風貌與魅力。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內,一望無際的草坪與蜿蜒流淌的運河相得益彰。
  • 滄州市委網信辦開展「千年運河 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
    為讓世人進一步了解大運河滄州段建設成果,感受「獅城」文化底蘊和風俗人情,提升滄州市綜合影響力,9月22、23日,由滄州市網信辦主辦,中國新聞社圖片網絡中心、中國新聞社河北分社承辦的「千年運河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採風活動正式開展
  • 【代表委員共話大運河】一條河一座城 悠悠千年運河水給滄州烙上了...
    全國兩會期間,長城新媒體集團聯合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7地的主流媒體推出「代表委員話運河」專題報導,共同講好運河故事,傳承運河文化!  運河故事之河北——打開河北地圖,全長約530餘公裡的大運河河北段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5個市及雄安新區,流淌2500餘年,廣袤土地、億萬民眾得以滋潤、繁衍,一座座城鎮因之崛起、繁榮。
  • 許昆林乘船考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精心打造蘇州「運河十景」
    今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許昆林專題調研大運河文化帶和水環境建設工作,沿大運河蘇州段由北向南,乘船考察了兩岸風貌和稻香望亭、滸墅關、楓橋夜泊、橫塘驛站、寶帶橋等五個規劃建設中的蘇州「運河十景」景點。精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做美大運河蘇州段「第一印象」蘇州相城 稻香望亭千年運河蘇州段由此而始作為運河吳門第一鎮望亭是當之無愧的「門面擔當」
  • 河北滄州啟動秋冬季造林綠化工程
    秋冬季造林綠化的總體目標是54萬畝,其中,大運河沿線33.8萬畝、中心城區高速圍合區15萬畝、其他工程5.2萬畝。滄州地處九河下梢、黑龍港地區,全境為平原,可以綠化造林的沙荒地多、鹽鹼地多、河渠道路多,全市尚有近百萬畝的可綠化土地。特別是滄州有著密集的道路交通網和貫穿全市的河渠網,開展大方大片造林和綠廊綠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992|推薦」除了看鐵獅子,滄州還有哪些好玩的?這篇最新出遊攻略...
    河海之城·文武滄州10月18日晚,2019年滄州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滄州啟幕,大會以「河海相濟文武滄州」為口號,以「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著力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努力實現旅遊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由滄縣、青縣、肅寧、獻縣共同承辦。
  • 京杭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對話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雙城記」就此拉開序幕。  亮點1  兩地籤署協議推動產業合作  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文化與科技推動大運河復興」為主題,充分調動運河沿線城市的資源和力量,構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共同體。京杭兩地嘉賓就《大運河文化與杭州》《大運河文化帶北京實踐》發表主旨演講。
  •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講活大運河歷史和當代故事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藍皮書;生態 作者簡介:   2月28日,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2018年《中國大運河藍皮書》發布會暨「大運河文化帶」研討會在京舉行。
  • 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舉行
    12月16日,「建設最精彩一段大運河」——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在美麗的蘇州大運河畔召開。各界來賓圍繞蘇州段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水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品牌傳播等多維度,集思廣益,獻言獻策,共議大運河的建設與保護,共商生態大運河文化帶打造與復興。
  • 「大運河·印象」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
    千年運河滋潤沃野田疇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 ——中國大運河衡水段·阜城印象悠悠運河,漫漫歷史,中國大運河靜靜流淌,與運河沿岸的百姓朝夕相處、休戚與共而千年不渝,他那博大的胸懷和溫潤的性格,孕育了阜城豐富深邃的運河文化。
  • 通州大運河文化帶《規劃》+《行動計劃》發布
    6月21日,《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發布。按照該《規劃》和《行動計劃》,通州將按照「一河、三區、多點」發展格局——著力將通州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為內涵豐富、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產業興旺的中國大運河文化金名片。
  • 故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
    把文化元素和點位串聯起來,規劃建設運河全域旅遊文化帶故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陳鳳來)今年以來,故城縣把加速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縣域經濟「增比晉位、跨越圖強」的四大發展新引擎之一,圍繞爭列全省乃至全國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周邊城市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全面推動大運河故城段文化帶建設高質量快速發展,加速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破題開篇。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
    (11月14日攝)。作為大運河的生長「原點」,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示範重點。近年來,江蘇以頂層設計引領保護傳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遊長廊,昔日溝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化作「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江蘇的精彩實踐。
  • 小康之治·文化帶篇|大運河文化帶,多元業態鉤織文旅消費鏈
    而經過前幾年的籌劃、調研,如今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的發展定位已越來越明晰。  就在一個月前,北京大運河文化帶途經的重要行政區之一通州區,正式發布了《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並明確提出了「一河、三區、多點」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