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我們想很多工作 都轉化成抖音

2020-12-12 光明網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抖音宣布與全國20餘家博物館推出「雲端博物館」活動,邀請博物館館長、文化名人通過抖音直播帶領觀眾線上看展,讓更多人走近博物館,了解博物館,體驗博物館的魅力。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

  在直播之前,我們也與劉樹臣副館長進行了一次對話,聊了聊中國地質博物館對於新技術、新平臺的看法,博物館視頻化、數位化的發展趨勢。

  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樣性與包容性。博物館是一個多元與包容的空間,每個人都有權平等地走進、感受博物館。

  抖音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信息普惠,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知識。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抖音希望通過線上看展的方式激發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讓更多網友能夠真正走進博物館。希望這次的活動讓你喜歡。

  以下為對話內容整理:

  抖音:這次展覽選擇了北京人頭蓋骨和恐龍展區,為什麼選擇這些展區跟抖音用戶交流?

  嘉賓: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最有特色藏品之一,就是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這次跟大家展示的藏品,一部分是公眾感興趣的,比如恐龍;一部分是社會非常關注的,比如北京猿人頭蓋骨。

  北京猿人頭蓋骨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古人類研究方面重大的科學發現,對世界整個古人類學的研究,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發現古人類有用火的確切證據,這說明咱們人類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能使用火了,意義重大。其次,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在抗戰時期,原件全都丟失了,很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但是如何丟失的,仍然是個謎。我們現在擁有的複製品,是中國人自己複製的,他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老館員胡承志老先生,複製技術又非常精湛,所以從這一點上看,也非常有意義。

  中華龍鳥也是我們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種帶有羽毛的恐龍,發現於1996年,1997年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發現。中華龍鳥的發現,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提供的新的證據,引發了人們對鳥類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熱潮。可以說,中華龍鳥的發現,以及後來發現的一系列帶有羽毛的恐龍,有力的證明了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大家一般都認為,恐龍身軀很龐大,怎麼會跟鳥類有關係呢?實際上,恐龍裡面有一個小的分支——小型獸腳類恐龍,逐漸發育了羽毛,演化成鳥,飛上了藍天。

  抖音:中國地質博物館是這次唯一參與抖音直播的自然類博物館,它跟人文類的博物館有什麼差別?

  嘉賓:是的,本次直播只有中國地質博物館是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他跟人文類的博物館相比,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區別:第一,從展示的展品,或者說從收藏的標本來看,人文歷史類博物館主要展示的是人類活動留下的一些物品和痕跡,它反映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而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它保存的是天然的產物,更多反映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物華天寶。

  第二,記年方式或者單位有著巨大的差別。人文類博物館通常以朝代劃分,最多到幾千年前。但是自然類的博物館一般都是以百萬年,甚至億年來計算的。

  第三,參觀人文類的博物館和自然類的博物館,觀眾所得到的啟示,會有很大的差別。人文類的博物館,觀眾看完會感嘆祖先的聰明智慧,思考如何進行繼承和發揚人類文明。自然類的博物館,人們參觀完首先會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給我們啟示的恰恰是,大自然是不可抗逆的,人類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還有很多礦物,常常讓我感到很「精美」,礦物的形成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歷史,看到這些神奇又不可再生的資源時,我相信大家對於保護自然和珍惜資源,可能會有更深的感受。我也希望通過大家參觀地質博物館,通過這次直播,使觀眾得到這方面的啟示。

  抖音:為了這場直播,中國地質博物館做了哪方面的準備?

  嘉賓:因為今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也讓中國地質博物館嘗試「雲端」展示的方式。做直播,首先是確定主題,內容非常重要,其次,還要考慮表現方式。比如說我們在地球日的雲遊活動,讓講解員和專業人員搭檔,一邊講解,一邊帶觀眾雲遊展廳。

  這次,抖音方面也希望讓博物館的館長來當「講解員」,我們就精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寶,給大家展示出來。這些國寶在世界上都是很難得一見的,我們自己設計了一場對話,以這樣的互動方式把它們介紹給大家。

  本次直播,我還想把背後的故事也給大家講一講。單純的展覽可能一晃就過了,但是它背後有很多有趣且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覺得從科學傳播的角度來說可能更有意義。

  抖音:您剛才提到地球日也進行了線上直播,您覺得線上來逛博物館,與實際走進博物館,有什麼區別?

  嘉賓:首先,線上和線下的博物館,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目前還沒開放展覽,現在的直播就是對線下展覽的有益補充,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第二,線上和線下的觀展感受是不一樣的。線上的觀展,我想用個詞,理性,線上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我們會講更多的科學上的故事,帶領大家思考。如果是線下,更多的是感性的,觀眾的參與性、沉浸式的科普教育更為豐富一些。

  第三,線上很大的優勢是,傳播更快,影響更廣。大家通過看直播,它不受空間的制約,不受人流的限制,只要你有網,你都可以打開來看。但如果實地來看的話,那可能我還有限流,外地的觀眾要過來,成本就更高了。

  中國地質博物館也建有數字地質博物館,有很多數位化的資源也在網上,但是它跟直播又不一樣,它相對比較死板,而在直播過程中,大家隨時提問,我們隨時交流,增加互動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數字博物館的劣勢。

  抖音:博物館是文明的地標,怎麼通過新技術讓博物館走近大眾?

  嘉賓:我覺得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博物館。博物館是現代文明很重要的標誌,人們去一個地方旅行,都會想著要去當地的博物館去看看。我覺得現代人的這種意識越來越強了,就是說更多的人願意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到博物館去。

  實際上我們向公眾呈現的這些歷史和文明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突破。特別是最近一些年,VR、AR這些技術的應用,實際上是能夠讓人更能夠像親臨其境,給博物館的傳統展示方式,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但是我還有另外一個觀點,我覺得這些都是辨證的,新技術、新媒體的應用,它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方式。

  抖音:您覺得抖音和博物館,還有哪些合作的可能性?

  嘉賓: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多使用抖音,我都快60歲的人了,也是跟年輕人在學習。我手機裡的抖音,也是我們家孩子幫我下載的。我覺得這方式挺好,我也看抖音,實際上我們在前段時間就一直在想,開通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官方抖音號。

  我們一直在思考抖音這種新的表現方式,我覺得抖音平臺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個更加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博物館以前更多採用傳統的表達方式,而對於新的表現形式,例如,抖音對傳統展示方法的衝擊,我們也在一直適應和改變。

  現代人基本上離不開手機了,那麼抖音的短視頻和直播,我覺得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尤其是抖音的視頻,我覺得這是很直觀的表現方式,我們現在也想把我們的很多工作,都轉化成這種新形式。因為上抖音平臺的人越來越多,它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也特別看重短視頻的這種方式。

  博物館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科學傳播是一個公益性的事業,我們也希望,通過後續的合作,能讓這樣公益性的活動,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李平)

[ 責編:楊亞楠 ]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博物館抖音直播揭秘「中華神鳥」化石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在直播之前,我們也與劉樹臣副館長進行了一次對話,聊了聊中國地質博物館對於新技術、新平臺的看法,博物館視頻化、數位化的發展趨勢。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樣性與包容性。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冀寶齋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說:「前不久出現的冀寶齋,那真是中國博物館的恥辱,如果我們的博物館、美術館發展成這個樣子,是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的」。論壇持續一天,分為三個單元進行,每單元設2—3場單人演講及一場圓桌討論。  民營美術館VS體制、經濟如何給官員排排坐?錢只靠基金行嗎?
  •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科普人物獎
    近日,中國地質學會公布了「第一屆科普獎——人物獎」的評選結果,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獲獎。本次評選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分會、科普專家團等分支結構推薦的候選人中,共選出5名科普人物獎獲得者。金利勇現任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兼恐龍演化研究中心主任、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博物館及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其帶頭開展的「長春龍動物群研究」,在國內外古脊椎動物學界有重要影響。在科學傳播工作方面,他致力科學普及推廣科技資源共享,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副館長人選公布 均為博士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日前(5月底)宣布,吳志華博士將出任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一職。吳於 2018 年 9 月已借調至西九作暫任館長,協助創立香港故宮,他將於今年 8 月 5 日履新。此前一個月(4月下旬),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委任王伊悠博士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
  • 王春法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圖/簡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月5日電 (記者高雷)據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現任領導」欄目顯示,王春法已任國家博物館館長。簡歷顯示,王春法此前擔任中國科協常委、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 王春法同志簡歷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希望年輕人到博物館辦婚禮
    日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美在博物館》為題和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博物館文化。以下為演講內容精編。我們知道,埃及前幾年發生了革命,離它不遠處的建築都被燒毀了,這個博物館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雖然,你在其中看到的展出內容令人驚嘆,可以了解到古埃及的燦爛歷史;但是,那些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畫,就那樣隨便地放在樓道地面上展出。我去年又去了一次埃及博物館,我發現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既沒有商店、也沒有餐廳,想喝一口水都沒有辦法買到的國家博物館。
  •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我們的博物館教育功能薄弱
    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身份之外,陳履生是藝術史論者、畫家、攝影家。他個人展覽正在北京僑福芳草地展出。2012年,他的展覽主題是「博物館建築攝影」,這一次則是「巴西攝影」,呈現異域風情和人文關懷。「當藝術家表現為多重身份的時候,歸根結底還是文化人的一種身份,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詩、書、畫三絕實際上就是在不同領域內的共同成就。」陳履生說。
  • 我館辛禮學副館長當選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會常務理事
    9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副局長關強出席會議,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博物館及相關機構推薦的會員代表以及來自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學會等組織機構的嘉賓400餘人參加會議。
  • 國博副館長:在博物館拍照很傻 還不如去下官網圖片
    國博副館長:在博物館拍照很傻 還不如去下官網圖片  去博物館到底要不要拍照,能不能拍照,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來聽聽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怎麼說。  在4月23日央視《開講啦》節目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有博物館的強大,只有博物館的強大,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在談到在博物館展廳拍照問題,陳館長開口就是段子:「你拍的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們官網上的圖片,你到官網上下載就可以」,「我感覺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
  • 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一部主任謝小銓升任副館長
    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一部主任謝小銓升任副館長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實習生 孫名麗 2016-09-08 20:07 來源
  • 如何將古生物博物館資源轉化為中小學教育資源?大咖齊聚南京共找答案
    舉報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文 顧煒/攝)成立李四光少年科學營、新疆石油特展開展、博物館科普教育館長校長論壇
  • 20名館長主任清華科博縱論「科學博物館建設」
    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印刷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考古博物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首都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中國文物報、博物館頭條、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等機構的館長、部門主任或代表20餘人參加了研討活動。
  • 「第六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在中傳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7日,由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指導,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館學會、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的「第六屆中國高校博物館館長論壇暨2020年全國高校博物館優秀講解案例展示頒獎儀式」在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隆重舉行。
  • 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這5位院長、館長來自同一所大學
    本期推送,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從蘭大走出的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部分傑出校友——(按照入學年份)樊志民,現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蘭州大學歷史系1977級校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省地質博物館「家鄉的樣子」展評會給你答案
    近日,活動主辦方負責人之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黃遠峰接受紅網時刻新聞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答案。承擔著自然資源科普職能的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近年來通過組織和策劃群眾喜聞樂見的展陳和科普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圖為孩子們在館內參加科普活動。
  • 泰特名譽館長:很多私人博物館不過是在購物
    幾年前,泰特現代美術館要進行擴建的時候,有很多漫畫,描述未來倫敦的私人博物館或者公立博物館會變成什麼樣子。在漫畫中,我們看到,有各種各樣的香檳館、VIP包廂、豪華車庫,很多都是為億萬富翁專門設立的空間。很遺憾的是,我發現這個描述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私人博物館在更多情況下改變了藝術市場的規則和走向。
  • 與新中國一同成長|上博原副館長陳克倫:從翻砂工一路走來
    畢業分配我是想回上海,因為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結婚了,我的妻子在上海,我想回上海工作,當時學校很努力,上海博物館也很努力,向上海人事局申請了要考古專業的大學生,結果一個都沒通過,據說人事部給上海的回答是「上海沒有特殊的考古需要」,我就被分在了浙江省博物館。我是1982年去的浙博,1983年就被送到北京學習,1984年就提名我當副館長的人選。
  • 河洛石文化博物館館長張建升組織石友欒川尋覓牡丹石
    活動旨在探討交流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河洛石文化博物館在觀賞石經營、宣傳、保護工作所面臨的的新任務、新要求。洛陽102歲賞石長者李德純先生,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河洛石文化博物館館長張建升與中國觀賞石協會畫面石專委會副秘書長連世民攜藏友、石友及河洛石文化博物館同仁團隊約40餘人參加了座談會。
  • 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原標題: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中國美術館迎來了第五位掌門人。昨日,文化部任命吳為山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與此同時,曾為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張子康被任命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9月22日,教育部任命範迪安為中央美院院長,而對中國美術館新館長吳為山的任命也在公示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