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艮下兌上
《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依據《序卦傳》的看法,上經三十卦至離卦結束,從鹹卦開始共三十四卦為下經。下經第一卦鹹卦不是接著離卦而來的,它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樣一來,《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似乎有兩個開始,第一個開始是乾坤二卦;乾坤二卦被看作《易》之縕、《易》之門。全部六十四卦都是由乾坤二卦產生的。鹹、恆二卦是又一個開始,這個開始比起第一個開始來,是低層次的,它應該包括在由第一個開始展開的全部過程之中。
《序卦傳》用「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比喻第一個開始。天地比喻乾坤,萬物比喻六十四卦。用「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然後禮義有所錯」比喻第二個開始。用男女、夫婦比喻鹹卦與恆卦,用男女、夫婦之後產生的父子、君臣、上下、禮義等比喻鹹、恆之後諸卦。孔子這樣比喻的本始目的無疑是要說明乾坤居全《易》之首,鹹恆居下經之首,是有根據的,天經地義的。他明確地表述了他的樸素而實質上正確的宇宙觀和社會歷史觀。
鹹音義同感。古代的感當寫作鹹,心字是後世加上去的。鹹卦的感字取交相感應的意義。交相感應的問題,最直觀最常見、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現是男女、夫婦之間的關係,而且夫婦關係是人倫之始,是文明社會一切現象之所以產生的最初契機,所以把鹹卦鹹字的感應意義用夫婦關係加以說明是再合適不過了。
從卦體看,鹹卦兌上艮下。兌為少女,艮為少男。男女相感深,少男少女相感尤深。從卦德看,艮是止,艮篤實,止誠愨;兌是說。男子以誠實的態度與女子交往,女子說而應之,男女交親,於是結成夫婦。
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首,乾坤象天地,乾象天,坤象地,天地被看作二物。下經以鹹恆為首,鹹恆象夫婦。但是,鹹象一夫婦,恆也象一夫婦,夫婦被看作一事,不是鹹象夫,恆象婦。鹹恆在這一點上與乾坤情況不同。
鹹,亨利貞,取女吉。
鹹是感,不只是男女相感,世間萬物,社會人群,都有相感與不相感的問題。例如君臣相感,上下相感,父子相感,親友相感,等等,只要是相感了,那麼,相感雙方的關係必然和順而亨通,什麼問題都好解決。然而相感有個條件,必須「利貞」,即利在於正。相感而不以正,便不能亨了。「取女吉」,是說取女如是方能得吉。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鹹,感也」。這句話解說的十分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說,鹹就是感。在《周易》成書的時代只有鹹字尚無感字,至孔子時則已從鹹字中分化出了感字。
「柔上而剛下」。「柔上」指上六,柔在上體。「剛下」指九三,剛爻在下體。柔上剛下有陰陽交感的意義。鹹卦之所以名鹹,就是因為它有「柔上而剛下」的特點。鹹卦上體是兌(見文章前圖),兩剛爻一柔爻,為什麼不顧兩個剛而單說一個柔?下體是艮,兩柔爻一剛爻,為什麼不顧兩個柔爻而單說一個剛爻?
依據清初胡煦《周易函書》關於體卦主爻的理論,上體兌本來是乾,由於外來一個柔爻,取代了它的居上位的那個剛交,於是而成兌。下體三艮本來是三坤,由於外來一個剛爻,取代了它的居上位的那個柔爻,於是而成三艮。就是說,此卦之所以為澤山鹹,關鍵在於上體那個柔爻和下體的那個剛爻。上下體都由一個陰卦和一個陽卦組成。
「二氣感應以相與」,鹹卦艮下兌上,艮為山,兌為澤,山澤通氣。又鹹卦內外六爻無不相應。二氣山澤也,山澤通氣,內外相應總起來說叫做二氣感應。唯其感而應,故能「相與」,謂山澤通氣也。
「止而說,男下女」。止是艮止,說是兌說。「止而說」是指鹹的上下二體有篤誠相感之義,其情專也。「男下女」,指艮少男在下,兌少女在上,其禮恭也。故得亨而利而貞,而取女吉也。總之是從上下二體的角度進一步講二氣相感應的問題。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彖傳》的這一段話和坎卦的情況一樣,是孔子在解釋卦辭之後附帶談了自己的體會。孔子把感的意義推廣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上來講,而著眼點,則是在人類社會。
《周易》是政治性很強的書,它講天之道,講民之故,最後總是落到民之故上。天地以交感而化生,則天地之情可見。聖人以感人心而致和平,則天下之情可見。天下者,聖人之萬物也。天在地中,陽在陰中,乃感人心之象也。坎言心,此亦言心,大象坎也。這裡講的聖人顯然不是一般的人,是指統治階級的王侯而言。因為聖人感天下人之心,所以天下人之心才和平安寧,老老實實接受統治。這是孔子當時的政治觀點,這個觀點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古代統治階級能否感被統治階級的心,這個問題要分析地看。至少孔子認為統治階級應該如此,能夠如此。天地萬物之情是什麼本來是不知道,孔子認為通過觀其所感,就知道了。
復卦《彖傳》講「天地之心」,此卦以及恆卦、萃卦《彖傳》講「天地萬物之情」。心唯言天地,而情則言天地萬物。心只見於復一卦,情則所見之卦多。看來,所謂「天地之心」,講的是陰陽消長,生生不已的自然規律。所謂「天地萬物之情」,講的是陰陽消長這個自然規律的幾種外部表現。
《象》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兌為澤,兌是陰卦。澤在山上,艮為山,艮是陽卦。山上有澤,是說陰卦在外,陽卦在內,虛之能受可知。又論形,則惟能受者為虛耳。坤位六虛,正是此義。故曰君子以虛受人。
初六,鹹其拇。
拇,足之大指。「鹹其拇」,是說初六在下卦之下,有其所感未深之象。有感必有應,人人皆有拇,鹹其拇,拇也感人。
《象》曰:鹹其拇,志在外也。
初六與九四正應,初六「鹹其拇」,感於九四,九四在外卦,所以叫「志在外」。
六二,鹹其腓,兇,居吉。
腓之位上系股下從足。由「鹹其拇」到「鹹其腓」,鹹已漸進於止。腓若從股,則靜,若從足則動。若妄動則必致兇。若居,則不妄動。故或吉或兇在兩可之間。此卦互巽,巽為進退。上體兌悅,易致妄動。而六二是陰爻而居中,居則為止。妄動兇,良止則吉。
《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六二是陰爻,此卦又互巽,故言順。雖兇居吉,並不影響它的感。它處於鹹的時候,容易先動以求九五。先動以求應則兇。若居則吉。居,不是絕對不動,只是不先動,不妄動。不先動不妄動也就是順,就是順理而動。順理而動吉,不順理而動兇。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金景芳、呂紹綱合編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譜的講解易學知識之書,想入門或深學的朋友都可讀一讀。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絡爽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