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戰敗,73歲李鴻章在日本遇刺,滿臉是血日本「賠償」一個億

2020-11-29 網易新聞

2020-11-27 11:43:15 來源: 玉騰說娛樂

舉報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歷史是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晚清的朝廷重臣,如果沒有他的話,清朝的滅亡將大大提前。人們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忠臣,對中國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可是有的人卻認為,李鴻章是地地道道的賣國賊,理應受到國人的譴責。其中最讓人們爭議的便是跟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

  

  當時中國在跟日本交手當中慘敗,為此清政府為能夠保存自己,於是便開始跟日本人進行議和。要知道在談判桌上的底氣,往往都是來自這個國家的實力。伊藤博文的態度非常的強硬,在商討的過程當中,他便提出由清政府賠償日本白銀三億兩,在將一些地區給割讓出來,成為日軍的駐紮地。可以看出日本這是獅子大開口, 在面對如此龐大的賠償數額面前,李鴻章也不敢隨意誇下海口。於是便將伊藤博文的要求傳回國內,請慈禧進行定奪。

  

  慈禧在看到日本人的請求後,便表示拒絕。李鴻章於是便在日本重新跟對方陷入到口水戰當中,長時間雙方的觀點難以達成一致,談判因此而陷入僵局。按照當時的規定,在談判失敗之後,需要第二天繼續進行。李鴻章懷著不安的心情,乘轎返回驛館,他知道第二天對方肯定會拿武力來說話,這一點根本無法破解。可是誰知道,這時候日本人竟然派出殺手來暗殺李鴻章,還沒等李鴻章反映過來,男子舉槍向李鴻章打了一槍。

  

  不過幸好的是,這子彈並沒有擊中李鴻章的要害地方,左臉頰中彈,滿臉是血,血順著臉頰流到嶄新的黃馬褂上。當時李鴻章的年齡已經73歲,在所受到這樣的傷害之後,便對接下來的談判非常的有信心。李鴻章看著自己胸前被染紅的黃馬褂,於是便叫隨行人員將其保管好。在接下來的談判當中,李鴻章便通過這件事情為突破口,跟日軍進行交談。

  

  這件被染血的黃馬褂,成功的讓日本人作出讓步。他們將之前的三億兩白銀換成2億兩,於是李鴻章便立刻向慈禧太后請示,在得到慈禧太后的同意之後,便跟日本人籤訂了協議。等到李鴻章回國之後,慈禧太后看到他的模樣,看見他手中拿的那件黃馬褂,慈禧太后說:「有心了,還留著!『

  李鴻章的所作所為可能在現代人眼中有諸多的缺點,但是李鴻章當時也是身不由己,在大勢的驅動下他一個人也無法改變什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其實日本當時並不想這麼早議和,許多激進分子仍然想與中國開戰,只不過日本國內的資源條件並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李鴻章赴日談判並不是一次談成,而是進行了三輪談判。由於日本逐漸強大,他們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投降,可日本人卻不想就此停止,日本軍隊仍在中國境內肆意妄為。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曾遭遇一個激進的日本青年刺殺,最終這個日本青年下場如何?
  • 甲午戰爭中國賠償2億兩白銀,這個金額是怎麼算出來的?
    說起中日甲午戰爭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畢竟在我們的初中歷史課本上就有關於這場戰爭前後的詳細描述。然而我們只知道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賠償了日本2億兩白銀,但是卻並沒有明確說明這2億兩白銀的賠償金額是而來的。那麼究竟這巨大的賠償金額到底是如何定下的呢?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見死不救;其他派系的大清軍隊,對大清對日作戰的主力淮軍,也缺乏支持),加之部分淮軍前線將領貪生怕死、指揮無方,武器裝備不及日軍先進等原因,最終大清戰敗,北洋艦隊也全軍覆沒。大清被迫與日本籤定喪權辱國的《馬關 條約》,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賠償白銀2億兩及3000萬兩贖遼費。大清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用以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也因這場戰爭的失利,徹底宣告失敗。日本則因此戰勝利,而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及領土的擴充,國家實力大增,成為東亞的主導國家,也成功躋身世界主要列強行列。
  •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
    甲午清朝為啥戰敗?看慈禧太后和日本天皇都在幹啥,你就知道了!說起甲午戰爭,在不少人心中都是一段非常陰暗的歲月。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實在是太憋屈了。明明有著更強大的海軍,卻被日軍打得是滿地找牙,幾乎全軍覆沒。很多人將全部的過錯歸咎於李鴻章,覺得是他訓練出來的北洋水師戰鬥力不行。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對李鴻章說的那句話實在是太囂張了
    1984年,中日甲午海戰打響,號稱亞洲第一水軍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後清政府議和,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而清政府派出的籤訂條約等大臣則是李鴻章,歷史上對於李鴻章的評論則是兩極分化,我們也不多加評論,因為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所以他的評價會讓時間給予。
  • 甲午戰爭戰敗後,百姓邊啃樹皮邊慶祝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足足九個月時間。而戰爭的結果放在現在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就是當時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日本人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在清朝的民間,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全世界都知道了甲午戰爭是日本贏了,但是清朝的百姓,卻是一遍啃著樹皮,一遍為了戰爭而慶祝。
  • 甲午戰爭最大的民族罪人,不是李鴻章,而是這個經常用香蕉的女人
    這樣一來,對於慈禧來說,李鴻章的力量太強是不行的,危及到自己的寶座、地位和權利;而過度削弱李鴻章也不妥,這是嚴重降低清朝的戰鬥力。而此時李鴻章察覺到日本正在大力發展海軍,準備與北洋水師決戰。不斷上奏摺匯報情況,而在慈禧眼中,變成了兩種可能性:第一:北洋水師擊敗日本,同時自己也受到相當的損失,這樣李鴻章的實力會受到一定的削弱,退回到與各地督撫相當的水平。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1894年甲午戰爭大清國慘敗,北洋水師拼盡全力,李鴻章卻如此感慨
    提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些字眼是幾乎所有人對此次戰爭的印象,也是我們曾經在課本中學到的描述。大清天朝上國與日本彈丸小國,在甲午戰爭之前幾乎是同樣的命運,閉關鎖國、被列強打開國門、籤訂不平等條約、進行救國自強實驗,但在甲午年戰場相逢時,一個被我們看作「不足為懼」的島國,竟然成為之後屢次侵略我們的列強。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但經過十年的時間,學習到了很多歷史知道,並且十分喜歡歷史的我,認真的研究過甲午戰爭中的黃海大海戰後,我才意識到,即使是用的「真炮彈」,黃海大海戰清朝還是會輸的。當北洋水師強大之後,慈禧太后都開始害怕,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去建造頤和園供自己享樂之事,作為清朝的統治者,軍隊強大是統治者樂意看到的,慈禧也是這樣,但是矛盾的慈禧還是選擇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她明明可以挪用別的費用,為什麼非要選擇北洋水師的軍費,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是想要限制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實力過於強大,其它軍隊已經無法限制,作為滿人的慈禧,害怕身為漢人的李鴻章實力過於強大
  •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
    李鴻章甲午之辱公元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李鴻章親手創辦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艦隊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痛心之餘,還受到了朝廷的委託,前往日本籤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他背上了賣國的罵名,這一年,李鴻章已是78歲高齡。當時日軍已經佔領威海衛,登陸遼東半島,兵鋒直指奉天。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
  •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建議清廷加強海防建設,為何還是輸?
    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而1874年的時候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意圖侵略臺灣,在多種因素的情況下,並沒有得逞,隨即李鴻章上奏《海防籌議折》,洋洋灑灑上萬字,全面論述中國建設近代海防的必要性,並且還給出了具體的建設方案。
  • 甲午戰爭大清國賠了2.3億,日本用這筆巨款幹了些什麼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巔峰對決中,東亞傳統霸主中國意外的輸掉了戰爭,慘敗於新興強國日本之手。中國被迫籤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其中有一項是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加上贖遼費,清政府砸鍋賣鐵給日本湊了2.3億兩白銀。
  • 甲午戰爭,日本為何將談判地選在馬關春帆樓?原來有一個歹毒目的
    1895年2月17日,日本艦隊開進了中國威海衛,這意味著甲午中日戰爭以清軍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告終。既然戰敗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參加屈辱性的談判,而擔任清朝頭等全權大臣只能是一個人,李鴻章。大家都知道誰去日本籤訂合約,結果都被國民指著脊梁骨罵「賣國賊」。李鴻章也深知此行去日本兇多吉少,可次慈禧太后不依不饒,最終還是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加賞黃馬褂。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一行登上了去日本的輪船。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長崎事件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購物。
  • 李鴻章逢人就愛問的三個怪問題是什麼?
    甲午戰爭中,實際有很多趣聞,比如李鴻章碰到陌生的外國人就愛問:你兒女幾個?你收入多少?你家產有多少? 一,甲午戰爭前,河南省巡撫曾經在德國訂做了一座一丈多高的李鴻章銅像,本來準備做好後安放在威海衛或者旅順的北洋艦隊軍港內,但等到銅像做好後,日軍已經佔領了這兩處軍港,本想把這銅像運回北京或者天津,李鴻章當時又因為打敗了仗權力根基動搖。結果這銅像一直丟在德國。
  • 甲午戰爭,中國自認日本很弱,官員中流行哪六個字?讓日本恥笑
    由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變得強大起來,而日本又急需擴張掠奪資源,於是他們定下了向中國下手的「大陸政策」;因此日本也藉機向大清的藩屬國派兵故意挑起事端,來準備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的戰爭。清朝經過洋務運動後,自認為開始走向了強大的道路,尤其是北洋水師的建立,清朝認為自己的海軍是亞洲第一的,因此對日戰爭一觸即發的前夕,大部分清朝官員認為「日本嚇尿,清軍必勝」的盲目自信,還有的人甚至認為可以輕鬆吊打日本海軍。這裡我們來扒一扒清廷各位大佬級別的官員對於日本海軍的認知度,看完你就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