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abay.com
撰文 | 魏宇心
責編 | 陳曉雪
● ● ●
科室新來了一個實習生小王,做事特積極,合作做項目時常常把大部分的活都幹了,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又是掃地又是倒垃圾,月底評優時還把優秀讓給了另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同事——就這麼幹了兩個月,小王突然納悶地發現,怎麼每次自己一進辦公室,本來鬧哄哄的辦公室就安靜了?
在這裡,小王是虛構的,但這樣的情節你很可能見過或經歷過。大約在9年前,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雷格·帕克斯(Craig D. Parks)和合作者發表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上的研究就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克雷格·帕克斯在研究團隊合作時偶然發現,人們除了想趕走那些拿得又多又不願意付出的「自私者」以外,還想趕走奉獻得多又很少索取的「無私者」。研究人員半信半疑地進行了3次重複實驗,都得出了極為相似的結果。
至於理由,大部分人認為和這些人共事讓自己顯得很糟糕,還有一部分人則覺得他們的行為太特立獨行了。
最初,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104個受試者的實驗,本意是研究在團隊合作中,貢獻大但索取也多的人,與貢獻小但索取也少的人,哪一個更能被團隊成員容忍。
受試者被告知自己在一個5人小組中,手裡有一定的積分。每個人手中的積分最後都能兌換學校餐廳的代金券,當小組積分池到達一定數額後,小組成員還會有額外的獎勵。在每一輪實驗的開始,他需要先貢獻出一定的積分,貢獻出的積分會翻倍後進入小組的積分池。接下來他可以從積分池中,取出部分積分到自己手上。這樣循環10輪。
10輪結束後,研究人員會告訴受試者其他4人分別貢獻的積分和拿走的積分數額,然後要求他對其他四人評分,評出他有多想讓這個人繼續待在團隊裡。但實際上,每組除了受試者以外,其他所有人的積分都是研究人員早已設定好了的。在其他4人中,有3人都貢獻和拿走了平均數額的積分,僅有一人看起來非常 「特別」。
研究人員為這個「特別」的人設計了4種情況:給得少且拿得多;給得多且拿得多;給得少且拿得少;給得多且拿得少。
人人都想把給得又少拿得又多的「自私者」踢出團隊,這是符合研究人員預期的。但令研究人員意外的是,貢獻得多而且拿得少的「無私者」也得到了很低的平均分——僅僅高於「自私者」。
這個結果可靠嗎?還是說有什麼別的因素影響了結果?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兩組實驗來排除幹擾因素,每組64人,都重複出了相似的結果,顯示不是研究人員猜測的因素在幹擾結果。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什麼?為了研究這個現象的成因,研究人員又在學習心理學導論課程的104名學生中重複了第一次的試驗,並且要求學生們為他們的選擇給出原因。
這一次實驗再次得出了與前3場實驗極相似的結果。在分配到與「無私者」同組的26人中,他們給「無私者」打出的平均分非常低,僅僅高於「自私者」。
在這26人中,15人給出的原因顯示,他們認為「無私者」會讓他們顯得很糟糕:「和那個人在一組讓我覺得我是個糟糕的人,但我明明不是啊!」「人們會問我為什麼不能像他那樣棒。」「這個人讓我感覺很不好,他讓我覺得我本來應該做得更好卻沒有做到。」
此外,還有9人認為那個人表現得太「顯眼」了:「如果組裡有其他人也這麼做,那還好。但是就他一個人這樣做,那就不好了。」「這太奇怪了,怎麼會有人給的又多拿得又少呢!」「如果我沒有看到其他的人的選擇,那我是可以接受他的行為的。但跟其他人一比,他的行為就太異常了。」
其餘兩人認為,那個「無私者」一定有什麼陰謀,否則他是不會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的。
通過這些實驗,研究人員猜測,團體排擠「好人」的情況確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往往是兩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是人們會進行社會比較,會暗地裡競爭。同這樣一個「無私者」進行競爭,常常意味著要放棄一部分個人利益。與其讓自己的利益受損,不如直接把這個「楷模」踢出團隊。
還有人認為 「無私者」做得和大家太不一樣了,這會打破現有的潛規則。因此他們常常會排擠這些「特立獨行者」:把這個人趕走,那規則就不會被打破了。
再回到實習生小王的例子。小王也許並沒有想過要和別人競爭,也沒有想過改變什麼規則,他只是想讓大家都開心一點而已。同事們的態度讓他很受傷,他開始想,是不是自己也多摸魚,大家就不會對他這麼糟糕了。但最後,他還是選擇帶著滿肚子的委屈辭職了。
這種對「好人」的排擠,最後結局常常都是兩敗俱傷:「好人」要麼變成了摸魚的一份子,要麼就離開了團隊,而團隊則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員工。
但是,這難道就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去做一個好人嗎?不是的,還有很多的研究發現,像小王這樣待人友善的的利他主義者,常常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也擁有更高的幸福感。那些把小王擠兌掉的人還在為一點小事患得患失時,小王也許已經跳槽到另一個更友好的團隊,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了呢!
參考文獻:
Parks, Craig D., and Asako B. Stone. "The desire to expel unselfish members from the grou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2010): 303.
Layous, Kristin, et al. "What triggers prosocial effort?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between positive activities, kindness, and well-being." The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2.4 (2017): 385-398.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更多精彩文章:
配偶找到好工作,我該為TA搬家嗎?
家務外包,真的可以讓你的婚姻更幸福嗎? | 繆斯夫人
點擊「閱讀原文」,與知識分子一起悅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