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彰顯大道無私!

2021-01-13 蜜蜂文學

天長地久(天地永恆存在)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存在)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運行)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久)

是以聖人(因此『合道』的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不為先 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將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正是這種無私無我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就了聖人自己)

從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讚美天地,同時也以天地之道推出人道,指出聖人處世所堅守的「後其身」、「外其身」之道。在老子的觀念中,人道即以天道為依歸,也就是天道在具體問題上的具體運用。聖人是處於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他們能切實,效法天地的無私無為來立身治世,以其無私,成就其私。這其中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長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說明對立著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說「天地無私」和「天地有私」本就沒有什麼區別。《陰符經》中就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大公」達到極點就是「大私」,反之亦然。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有很多滿口「天下為公」的大儒,被人們指責為自私自利的偽君子,也有很多像楊朱一樣,呼籲著「拔一毛以利天下,無不為也」的口號而尋求治國救世的哲人。

本章道理應用到現實即「不自私」、「不爭奪」、「甘為人後」。這是一種極高的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無爭爭,以無私私,以無為為。有人指責老子這種學說是講詐術,尤其是「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們引用為論據,聖人的無私、外身都是有目的的,是為保住自己的權位,獲得「私」而服務的。其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可以這樣理解,但聯繫老子通篇思想,尤其是前幾章「無名」、「無為」的觀點,會發現這只是對老子思想的曲解。本章所言的「成其私」只是一種對結果的描述,老子認為聖人不專門求私,也不避免「成其私」。這是一種順道而為,卻無意中成就的。其實,和儒家所言「安貧樂道」、富貴不驕」倒頗多相似。

對於自私這一行為的由來,很難說得清楚。雖然社會上經常呼籲利人、無私,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有自私的行為,完全不為自己著想的人是不存在的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舉了很多探究自私是否動物本性的例子,其中有剛出殼就開始排擠同類的黑頭鷗,也有為了保護群體而不惜主動喪命的工蜂。他認為我們要承認人類所擁有的自私的天性,但也不能任其肆意泛濫,用老子的話說就是順道。

天長地久是因為順道,聖人成私也是順道。順應人性規順應發展規律,遵循得失相依,有無相生,利己利他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以利人達到利已,以利已達到利世,這才是當前社會發展最需要的。這一點和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不會喜歡一個處處算計、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們更容易喜歡一個陽光熱情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喜歡不計較個人得失、心地善良總是為了他人著想的人。遇到這樣的人我們也想去幫助他。所謂的吃虧就是福就是這個道理。在利益面前我們退讓三舍不一定就是壞事,那些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互相殘害以打敗對方奪取利益這是人生的成功嗎?無私合於大道。「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功成弗居是謂玄德」,這就是大道的無私、玄德。只不過,大道「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而天地還是可以看到的!無私方能長久,無私方能進取。人只有奉獻於社會,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對每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快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他人,傳承優良傳統,傳播正能量。我們需要用無私的思想來面對人和事,否則,一味地自私狹隘,只會讓心靈長滿雜草,最後變得沉淪。無私方可進取,自私狹隘的心會使人逐漸墮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包括我們身邊的每一幅廣告、每一道大門與每一棵花草,其實也都如此這般奔波。

在全民言商、逐利、爭名的時代,人們早已無意思考個中原由。當然,在天道的整體設計裡,人本該飽受名利、情感與慾念的束縛。因為人從高層時空墮落而來,層層都曾犯下過失,過失必須轉換成不幸遭遇去還報。如何才是不幸?人完全迷失自己的前因,又蒼茫於此生的後果,且在人生的歷程反覆跌宕、悲喜、煎熬,卻難知道命運的根本。天道的意圖在於,人在苦中,即能迅速還清宿債;人在迷中,便能積極追求清醒。因此,人的不幸之中的大幸,即是天道同時在萬事萬物之中展現,只要你用心體察,它便逕入你的心底。

如果人能擺脫自身所執迷的外物,以及種種變異的觀念,天道藉以磨礪生命的手段也就失去效力,人就足以嬗變、升華,進而成為嶄新的生命,永遠擺脫既迷且苦的人際環境。倘若不悟,依舊執迷如故,人就只餘一條路可走:業力越來越多,心智越來越迷,能力越來越弱,眼界越來越窄,智慧越來越低,待到尾大不掉之時,人就將一具珍貴的人體葬送,再將返本歸真或輪迴做人的機緣喪失,只能往更黑暗、更險惡的時空墜落。

我們在人生中不斷培養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德行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擁有一個悠然自得超然外物無比快意的人生。

『道體永恆,道用無窮,無私無為,以行悟道,以德近道』!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以其無私,故成其私——「中式智慧」,洞察天機
    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己,這種謙退無私精神,有積極的意義。對此,《道德經》第七章中提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地是按照大道的規律運行的,他們的一切也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因此老子認為,想要獲得長生,就要"以其無私,故成其私"。聖賢之人應當遵循大道的發展規律,將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看成自然而然的,不對萬物強加自己的意志,所以就能與大道共生共存。
  • 《道德經》所說的無私,對我們生命的三大啟示
    《道德經》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的,沒有比天地更長久的了,天地能長久的原因是:天地沒有再生天地自己,而是生養萬物,因其不自私,反而成其私。現實中,我們嘲笑「無私」的精神過於高大上,有點不切實際,可另一方面,我們又在抱怨身邊的人過於自私,可是輪到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私利奔波。
  • 《道德經》: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其無欲,故能成其欲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周易》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所有的事物都在朝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黑白、正邪、善惡,等等。同樣,無私與自私也是對立轉化的關係,無私到了極致就是自私。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
  • 道德經,直達先天大道!
    道人釋義:所謂先天,即是先於天地而成,冠名曰大道!所謂大道者,高而無上,引而仰觀,其上無上,莫見其首,所謂大道者,卑而無下,俯而俯察,其下無下,莫見其基。始而無先,莫見其前。終而無盡,莫見其後。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儀。
  • 自私還是無私?你應該真正明白《道德經》裡的這個智慧
    但站在道德的立場上,又要求人的無私。我們先不管那麼多,作為個體人,在這個社會要想活得好一點,是自私好還是無私好呢?今天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出來,來談一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
  • 道德經:大道無形,道在囗中——柔弱勝剛強
    更加認識到,老子的道德經無愧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人間的真諦,一字值千金。真就不能光從字面上理解,要從深層次的,辯證的,發展的含義中去領悟,才能弄清其實質,不然就曲解了道德經的本意。經過反覆咀嚼領悟道德經的精髓,終於明白了老子說的沒錯,是這個理,牙齒比舌頭堅硬,而堅硬的東西是不靈活沒有生靈的,頻臨滅亡的速度是最快的。
  • 讀《道德經》:君子如玉
    有兩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僧人在聽禪時饑寒難耐,只好在肚子上抱一塊暖石,取暖抗餓;還有一種說法,源於《道德經》中的「聖人被褐而懷玉」,意思是聖人不追求外表的華美,而注重內心的珍貴,就像披著粗布衣服,卻懷藏絕世美玉。我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因為美德才是最好的品味。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白巖松老師解讀道德經因其無私而成其私:我們是該自私還是無私?
    但是,又在糾結中依舊選擇自私,或者根據不同的事情採取不同的態度,卻始終沒有堅守無私。  無私到底能收穫什麼?   道德經所說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它們的無私,所以它們最長最久,所以推出因其無私而成其私這句話。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如果一味無私就損失了自己的利益,這與人性是相悖的。
  • 《道德經》釋義
    道從體形上說,大道無形,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彌淪六合便滿十方無處不在;道從色相嗅覺上說,無聲無嗅無味無形無相;道從時間上說,無生無滅無始無終;道從形象上說,道化生萬物,萬物又都不是道;道從名字上說,大道無名,化生出萬物各有其名,所有的名字也都不是道的名字。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頭一篇的這段話,當然是有其在哲學高度層面的深意。 但這其中的「深意」與「大道」,對於創建品牌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其實指導性也同樣存在。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道德經奧秘:比超人更厲害,這種人有九種高妙之處
    二、聖人教導出純樸的百姓道德經揭示了聖人教化萬民方法: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純樸的人有很多長處,聖人不推崇小聰明,向周圍圍傳達的是虛心低調,培養出更多純樸有大智慧的人,這樣做是務本,不會產生無謂的內耗,國家自然能治理好。 所以道德經還講: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養萬物的責任,「道」從來不推遲。「道」生養了萬物卻即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們,而是讓萬物自由地發展。它生養了天地萬物有巨大的功勞,卻從不彰顯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只是默默無聞地工作,以至於很多人連它的存在都不知道。這種默默無聞地工作而不彰顯自己,不求什麼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老子講,能繼承「道」這種精神的人,就稱之為有「德」。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無私為大私:用無私 成就大私
    所以從古至今,國家以道德、禮樂、法律等方式,通過不斷的教育與約束,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事實上,很多人執著於自私,是希望得到更多;但卻沒有明白,其實老祖宗很早前就告訴了我們:唯有無私,才能換取更多;用無私,方能成就大私!
  • 謝常念:道德經暗藏改運的五大天機
    公眾號:謝常念德國總理施洛德說:」每一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清世祖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輪物,世固鮮能知也。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