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有順逆,有向背,有起伏,有輕重,有聚散,有
剛柔,有燥溼,有疾徐,有疏密,有肥瘦,有濃淡,有連有斷,有脫卻、有承接,具此數者,方能成書」。
這是前人對從寫字到作書的要求,已具有樸素的辯證因素了。「習字中已有參差要求,不過沒有這麼多而高。可是這裡還可加上:「有大小,有方圓,有長短,有開攏,有正奇,有巧拙,有收縱,有鈍銳,有緩急,有抑揚,有屈伸」等等,再加上:「有了矛盾(並不是一次把所有的矛盾統統用上),
還得統一、貫氣而自然」才能達到分布的對立而又統一。
在美術上有:「參差而均衡」、「變化而統一」、「對比而調和」等原理,「參差」、「變化」、「對比」可以說都是製造矛盾,而「均衡」、「統一」、「調和」又都把矛盾加以聯繫和約束,這樣相反相成,從而產生了美感。在音樂上利用了音階的高低、音量的強弱及音程的長短和休止來面製造變化,一面又賦予一個基調加以約束,這變化與約束,就構成了動聽的節奏。寫文章講究有開有合而成章。
…可見各種藝術都在應用對立而統一的辯證規律來達到它的藝術效果。如果我們作書也象寫一般應用字一樣,平鋪直敘,千篇一律,不講究分布,就沒有了起伏節奏,就缺乏了動人的藝術性。
「分布法」是「分行布白」的簡稱,也有單稱「布白」的,是寫整篇書法的安排方法,故又叫「大章法」,是學書作書中的重要課題。「分行」較易理解,字數的多少與幅式的面積,先籌劃一下,分幾行寫,才安排得舒適,生動好看。
「白」呢!下面要多談些了:在結體上講(指一個字),是處理點畫間的空隙:在整篇上講,為留些不寫的餘地。再可以說:黑的點畫與字是從白紙上沒有點畫與字的地方襯託出來的。如果沒有了白,黑的點畫與字就無從存在。因之又可說黑墨寫了字,黑以外白的地方也是字,「布白」就是要把白的地方處理得好,也是一種藝術的經營。
「黑與白」的處理也可包括在「對立統一」中的,有人提出了「計白當黑」一句話。如果一張白紙上塞滿了字,大家都會感到難看,就自然而然要求留些餘地,即要求「布白」了。白的處理就是要搞好和黑的關係,到底怎樣才適當?!先得計劃一下,我對「計白當黑」的理解是這樣的。
這句話對我們怎樣來搞好對立統一,有幫助的。還可以聯想到作一幅畫,要講究構圖(也就是章法)。也需要有虛處、空白處,有了虛可以襯實、有了虛與空白還有可以透氣說法。上面的「字塞滿了紙」,就是沒有了透氣處。有人用「雨夾雪」一詞來形容行、草書的參差布局的,比較確切而對人尋味的。本篇裡說了不少對立字眼,並不是各佔一半,前人曾提出用筆上的幾種對立關係:
十遲五急(緩多些快少些)
十曲五直(屈多些伸少些)
十藏五出(鈍多些銳少些)
十起五伏(揚多些抑少些)
所以要這樣分些多少,是要寫來到家些,豐富些,厚重些、有精神些。多少之間,還是要矛盾而統一,這對分布同樣有啟發的。
還有對立的多少和空白的多少,要看寫的幅式、體裁、內容以及用處等情況而定。有些用場盡有不必參差的或須大空的或盡可大直的。總之,分布既要有法則,也可靈活變化的。(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