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愛情系列: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全解析

2021-01-09 海妹說情感

(註:原創文章,請勿抄襲。圖片來源網絡,與文章內容無關。)

他怎麼好幾天都沒跟我聯繫?會不會和別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給他發個微信?可是憑什麼他就不能主動聯繫?要不我找他朋友問問?......」

戀愛中的你遇到過類似狀況嗎?經常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正是焦慮傾向者的常見心理。本文我們就了解一下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以及每種風格的特點和調整方法是什麼。

一、依戀類型

依戀(attachment)這個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1978年,他的學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迴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是及時回應的話,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表現得更愛笑,不拘謹,容易交往。面對新環境勇於探索,並會尋求養育者的支持。

焦慮-矛盾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是否回應是不確定的,嬰兒會努力找尋,表現得更容易緊張和過度依賴。面對新環境大哭大鬧,不敢面對。

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

後來研究者發現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類似表現,且與幼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在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這四種依戀類型是根據兩個維度的變化區分出來的。一個維度是「迴避」,一個維度是「焦慮」。高迴避者與人親密時容易感到不安,低迴避者與人親密時感覺輕鬆。高焦慮者害怕愛人不關注自己,或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低焦慮者則不擔心這些。

兩個維度高低組合出來的四種依戀風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懼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種可以合稱為不安全型。

二、依戀類型的影響因素、變化和分布

雖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響,但嬰兒時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戀類型的關鍵。養育者回應更敏感及時的,更容易發展成為安全型。養育者很少回應的,更容易發展成為不安全型。就算是天生的敏感易焦慮氣質,經過養育者更多的注意和回應,一歲後也會表現得自信和安全感增加。

依戀類型在後天是可以變化的,不同時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比如會受經歷的影響。經歷過感情失敗的人,會本能地保護自己以免再次受傷,所以會向不安全型變化。

每個人的依戀類型不都是典型單一的,有的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甚至有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這樣的情況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

就算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和情境下,也有不同的類型表現。比如,有可能,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表現出焦慮型。而面對不喜歡的人,就變成了迴避型。

據調查分析,美國的安全型人數有50%,痴迷型為20%,疏離型為25%,恐懼型為5%。但亞洲地區的安全型不到50%,也就是說,在亞洲,不安全型的人更多。

三、四種類型詳解

1、安全型(低迴避、低焦慮)

可以很安心地與人親密,並建立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的關係。不擔心被拋棄。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是積極的,認為自己值得愛,他人也值得愛和信任。

2、痴迷型(低迴避,高焦慮)

渴望與人親密,又懷疑對方並不想和自己親密,很擔心失去,有強烈的情感依賴和饑渴。會做許多努力以獲得關注和愛。對自己的評價消極,覺得自己低價值、不值得愛。總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讚許,尋求認同。容易感覺被誤解和不被重視,對別人的負面評價非常敏感,喜歡誇大負面信息,讓自己更加焦慮。常處於懷疑、又愛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們常說的「作女」大多出現在這種類型。

3、疏離型(高迴避、低焦慮)

迴避親密接觸,難以信任和依賴對方,追求獨立,因此容易讓愛人陷入焦慮。對負面情緒和信息有迴避傾向。往往在關係還沒進展就開始退縮,覺得對方不可靠,親近他們的企圖會讓他們緊張。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自認為有價值,覺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賴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希望和愛人保持清晰的邊界,反對依靠。不需要對方為自己付出什麼,因為他們也不打算有所報答。出現衝突的之後會拒絕一切溝通。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尋求的是個人的滿足和期望。人們常說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現在這種類型。

4、恐懼型(高迴避、高焦慮)

內心期待親密關係,但因害怕受傷,而表現出猶豫和抗拒。既想依賴又希望獨立。這種對依賴的牴觸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對自己的評價較為消極,怕被拒絕,或擔心自己離不開對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進入親密關係之後,又擔心被拋棄,時常感到恐懼。愛人不在身邊時不安,愛人在身邊又有點厭煩。在親密關係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價值的證明感,追求平靜與輕鬆。

與愛人有衝突時,他們更喜歡以間接方式表達不滿,如疏遠冷淡。他們也容易做「愛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緩解內心的焦慮和被控制的感覺。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讓他們表現得若即若離,總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因而,恐懼型最容易將自己陷入無序和混亂。

A、恐懼型和痴迷型的最大區別

痴迷型與恐懼型的人都容易焦慮,都常常擔心被拋棄、被拒絕、被傷害,對愛人的情緒和行為非常敏感,會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而感到不妥。

但他們在不安和焦慮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痴迷型的人情緒表達直接。例如直接發脾氣,過後可能會後悔,又主動討好來緩解不安。

恐懼型的人情緒表達間接。他們會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假裝若無其事,只是變得疏遠或冷漠。

B、恐懼型和疏離型的最大區別

疏離型與恐懼型的人都喜歡迴避,都對親密感到恐懼,不喜歡愛人依賴自己,對於愛人試圖操控自己或侵犯私人邊界的行為格外警惕。甚至,他們會對愛人總向自己傾訴而煩躁不安。

但區別是,他們的迴避是否一以貫之:

疏離型的迴避是一以貫之的。他們既不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愛人對自己產生情感依賴。他們甚至不太關心關係的進展,更不會擔心被拋棄。因此,常給人不坦誠、難以親近的感覺。

恐懼型的迴避則反覆無常。感覺對方過度依賴就逃跑,但真的疏遠時,又會焦慮,擔心被拋棄。他們的疏遠和冷漠,不僅為了逃脫控制,可能還有「被動攻擊」目的。

C、恐懼型和疏離型的相近點

恐懼型和疏離型都是高迴避型,都很需要私人空間,過於親密的關係會讓他們覺得被控制。他們隨時處於防禦狀態,似乎可以隨時抽離、關閉情感大門。

他們常壓抑對親密關係的需要,表面看起來很獨立,哪怕愛人鬧分手,也往往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許多迴避型依戀者有一個現象:一直在尋找愛情,卻總是有始無終。他們總會在戀情進展到穩定階段後,出現冷漠和退縮,想要逃避。有點兒像大家口中的「花花公子」。其實,那只是因為他們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和自我保護。

四、如何調整

安全型的最理想。其它三種應該如何調整呢?

1、痴迷型

痴迷型的人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認識自己的價值,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和珍惜的。明白自己的價值不需要他人的認可,而應該由自己決定。不把尊嚴和掌控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學會自我滿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學會客觀地帶有建設性地表達情緒和需求,而不是指責。比如:「你不回復我的信息,我感覺很不好,害怕失去你,下次能一有空就回我嗎?」

設置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學會堅定和不輕易妥協。

2、疏離型、恐懼型

這兩種都是迴避型。要學會對愛人負責。學會表達愛,你的獨立只是你沒給自己表達愛的機會。學會表達心中的不安,而不是用不接電話、不回信息這樣的冷漠方式去逃避。

因為成長記憶中的「羞恥感」是影響恐懼型依戀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

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他沒接我的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疏遠對方。

學會坦然地愛人以及被愛。要明白,人與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無痛,但不像想像中那樣危險。

如何與迴避型的人相戀

迴避型依戀者外表獨立,其實內心沒有安全感,害怕被不真誠地對待,所以,請對他們坦誠,不要故意說些拐彎抹角的話來考驗他。

如果你的愛人是恐懼型依戀者,提醒自己,他變得冷漠是想表達焦慮不安,不要報復性地疏遠,也別逼他親近,要給他空間,讓他感受到你會持續地存在於關係中。

以上。

只要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都有真誠的愛,由衷地願意為關係的發展調整自己,無論是什麼依戀風格的組合,都可以跨越隔閡,攜手同行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全解析,迴避?焦慮?
    戀愛中的你遇到過類似狀況嗎?經常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正是焦慮傾向者的常見心理。本文我們就了解一下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以及每種風格的特點和調整方法是什麼。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後來研究者發現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類似表現,且與幼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在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 心理學:愛情中總患得患失的人,都屬於三種依戀人格
    其實,心理學家早已經發現,這些戀愛中的反常表現,都和他們的「非安全型依戀人格」有關。-1- 什麼是依戀人格回答人們在愛情中的不同表現,最著名的莫過於「依戀理論」。依戀人格則是指兩人在親密關係中的相處模式。心理學家將依戀人格四種,對應親密關心中的不同表現。安全型人格:既不會整天疑神疑鬼,也願意在一起親密。
  • 心理小測驗:你是哪種成年人際(戀愛)關係風格
    兒童依戀風格我們知道,孩童在出生6個月內必須要與母親建立依戀關係,這對其今後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最早證明了母嬰依戀的重要性。這種成年人際依戀風格對浪漫戀愛關係也有影響。迴避依戀型的個體傾向於迴避浪漫戀愛,認為世界上真正的愛情是非常少的,也難以持久,他們難以發展較深的感情,害怕親密,情感上對伴侶也表現出較少的支持。矛盾依戀型的個體的浪漫關係通常較為短暫,他們容易墜入愛河,但也非常容易失戀。他們會害怕失去配偶,易於妥協和屈服來使對方滿足,很難在浪漫關係中感到快樂。
  • 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 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 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依戀理論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50年提出的一種心理人格。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兒童與其照顧者(一般指其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就此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景測驗,探究幼兒三種不同依戀風格。
  • 親密關係:愛情的3個成分,如何支撐4種類型的愛?
    圖片來自網絡親密包括熱情、理解、溝通、支持和分享等愛情關係中常見的特徵;激情的主要特徵為性的喚醒和欲望;忠誠,指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忠誠在本質上主要是認知性的,而親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則是一種動機或者驅力。
  • 人類圖|親密關係|浪漫愛情、婚姻和親密關係的區分「房鼎容原創」
    這些天受邀坐客一個兩性關係的論壇,這一期主要是關於離婚人士。大家眾說紛紜,呈現出婚姻及兩性關係的面面觀,我稍稍為大家做了梳理和區分、做個分享。兩性關係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大家常常沒有搞清楚,就是浪漫愛情不等於親密關係,也不等於婚姻。首先婚姻的本質是一種交易。它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和繁衍下一代。實質是性的交易,還是彼此照顧的交易,共同繁殖養育下一代的交易的融合。
  • 心理學:愛情長久度測驗,測出你的愛情是坎坷還是順利
    你知道影響愛情的三要素是什麼嗎?你想知道你們的愛情能維持多久嗎?影響愛情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激情、承諾和親密,這是對於彼此關係發展而言的。對於個人本身的依戀風格,對於愛情仍然起到了主觀作用。個體的依戀風格包括了焦慮型依戀、安全感依戀和矛盾型依戀。其中作為焦慮型依戀人格,哪怕在愛情中具備了三大要素(承諾、親密和激情),感情之路也會十分坎坷。測試開始: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形象?
  • 獅子座在親密關係中的「隱藏」,就是折磨你們關係的「根源」所在
    獅子座在親密關係中的包容度很強,也許對方有很多缺點,一開始也許獅子會&34;,相處時間越久,慢慢的獅子座自己會覺得這些缺點也很&34;。愛上一個人獅子就會包容對方的一切。 獅子座的人對生活有儀式感,對愛的人也是一樣,總會製造浪漫,小驚喜等給ta們的愛情升溫。獅子自己也享受被愛的人,依賴,需要,樂在其中。
  • 迴避型依戀|確認關係後馬上變冷淡,ta們是渣男渣女嗎?
    「Lithromatic,稱為『迴避型依戀』,他們戀愛中擅長拿表面的忽冷忽熱,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和缺愛。他們看似愛上一個人的概率很小,其實一旦解鎖了ta心門的密碼,ta對你的信任和專一便會超越所有人。」本人女,坐標十八線城市,平平無奇的大四畢業生,與女朋友為四年同窗,亦屬彩虹族群的兩員Bisexual。
  • 你和寶寶的「依戀關係」,暗示孩子未來「人際關係」,家長要明晰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從心理學上講, 0到3歲是寶寶跟父母建立緊密的依戀關係的重要階段。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需要爸爸媽媽的共同努力。但是在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時,媽媽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媽媽與孩子的相處,不僅能夠體現出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而且還能暗示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
  • 《親密關係》:尋覓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
    提到親密關係,我們首先想到就是婚姻,就是愛情,其實不然,當你向一個人敞開到一定程度,比如家人、室友、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都是親密關係的一種。但愛情和婚姻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一種親密關係,也是衝突最大,最讓人心碎的親密關係,所以,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千古絕唱。
  • 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本來對一個人挺有好感的,但是他一說喜歡我,我就不喜歡他了」我想這就是當代大多數年輕人面對愛情的時候,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吧。想談戀愛,但又不敢談戀愛,不敢和別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就算鼓起最大的勇氣接受了一段感情,卻始終無法享受它,於是這段感情就在退縮和懷疑中結束了。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不完美的她》:以「迴避依戀型人格」角度,解讀林緒之孤僻性格
    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家庭不健全的林緒之,沒有得到父母給予的依戀滿足,甚至還慘遭遺棄,痛苦的童年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使得她對親密關係產生了畏懼感。出於自我保護,林緒之乾脆放棄依賴身邊人,拒絕與他人親密接觸,以此避免再次被傷害。今天本文將以《不完美的她》為例,探討「迴避依戀型人格」在林緒之身上的體現,以此來解讀她性格背後的現實內涵。01、什麼是迴避依戀型人格?
  • 最好的愛情,是擁有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親密關係》的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主要講述了最高境界的親密關係和最好的愛情之間的關係。霍妮在《婚姻心理學》一書中說:「如果夫妻雙方能夠學會調和感情層次上的差別,理解並體驗對方的感受,那麼我們離真正的親密無間不遠了。」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揭示了你的「焦慮性依戀人格」
    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他通過觀察分析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模式,總結出成人親密關係中的三種依戀模式,分別是安全性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性依戀。 在親密關係中,對伴侶有著情感上的需求,無論是希望得到關注、被照顧,都是正常而又自然的事情。 大膽的表露出來,讓伴侶更明白你,才是感情最好的催化劑。
  • 《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必經的四個階段,你都了解嗎?
    文/徹子生活中,不管是身邊人還是自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兩個人關係好時可以無話不說,親密無間,翻臉後卻形同陌路,反目成仇。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為什麼人的關係會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呢?答案都在克裡斯多福的《親密關係》裡。
  • 【星座控】哪些星座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
    文/阿精 如膠似漆又舉案齊眉,可以說是愛情最好的詮釋。但也有一些人雖然對愛情有這樣的渴望,卻又莫名的恐懼愛情的到來,他們在一段關係中總是極為被動,有時明明很想念戀人,很需要戀人卻自我壓抑,並且極度自卑,拒絕伴侶的親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