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好幾天都沒跟我聯繫?會不會和別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給他發個微信?可是憑什麼他就不能主動聯繫?要不我找他朋友問問?......」
戀愛中的你遇到過類似狀況嗎?經常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正是焦慮傾向者的常見心理。本文我們就了解一下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以及每種風格的特點和調整方法是什麼。
一、依戀類型
依戀(attachment)這個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1978年,他的學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迴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是及時回應的話,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表現得更愛笑,不拘謹,容易交往。面對新環境勇於探索,並會尋求養育者的支持。
焦慮-矛盾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是否回應是不確定的,嬰兒會努力找尋,表現得更容易緊張和過度依賴。面對新環境大哭大鬧,不敢面對。
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
後來研究者發現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類似表現,且與幼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在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這四種依戀類型是根據兩個維度的變化區分出來的。一個維度是「迴避」,一個維度是「焦慮」。高迴避者與人親密時容易感到不安,低迴避者與人親密時感覺輕鬆。高焦慮者害怕愛人不關注自己,或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低焦慮者則不擔心這些。
兩個維度高低組合出來的四種依戀風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懼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種可以合稱為不安全型。
二、依戀類型的影響因素、變化和分布
雖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響,但嬰兒時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戀類型的關鍵。養育者回應更敏感及時的,更容易發展成為安全型。養育者很少回應的,更容易發展成為不安全型。就算是天生的敏感易焦慮氣質,經過養育者更多的注意和回應,一歲後也會表現得自信和安全感增加。
依戀類型在後天是可以變化的,不同時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比如會受經歷的影響。經歷過感情失敗的人,會本能地保護自己以免再次受傷,所以會向不安全型變化。
每個人的依戀類型不都是典型單一的,有的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甚至有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這樣的情況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
就算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和情境下,也有不同的類型表現。比如,有可能,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表現出焦慮型。而面對不喜歡的人,就變成了迴避型。
據調查分析,美國的安全型人數有50%,痴迷型為20%,疏離型為25%,恐懼型為5%。但亞洲地區的安全型不到50%,也就是說,在亞洲,不安全型的人更多。
三、四種類型詳解
1、安全型(低迴避、低焦慮)
可以很安心地與人親密,並建立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的關係。不擔心被拋棄。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是積極的,認為自己值得愛,他人也值得愛和信任。
2、痴迷型(低迴避,高焦慮)
渴望與人親密,又懷疑對方並不想和自己親密,很擔心失去,有強烈的情感依賴和饑渴。會做許多努力以獲得關注和愛。對自己的評價消極,覺得自己低價值、不值得愛。總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讚許,尋求認同。容易感覺被誤解和不被重視,對別人的負面評價非常敏感,喜歡誇大負面信息,讓自己更加焦慮。常處於懷疑、又愛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們常說的「作女」大多出現在這種類型。
3、疏離型(高迴避、低焦慮)
迴避親密接觸,難以信任和依賴對方,追求獨立,因此容易讓愛人陷入焦慮。對負面情緒和信息有迴避傾向。往往在關係還沒進展就開始退縮,覺得對方不可靠,親近他們的企圖會讓他們緊張。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自認為有價值,覺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賴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希望和愛人保持清晰的邊界,反對依靠。不需要對方為自己付出什麼,因為他們也不打算有所報答。出現衝突的之後會拒絕一切溝通。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尋求的是個人的滿足和期望。人們常說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現在這種類型。
4、恐懼型(高迴避、高焦慮)
內心期待親密關係,但因害怕受傷,而表現出猶豫和抗拒。既想依賴又希望獨立。這種對依賴的牴觸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對自己的評價較為消極,怕被拒絕,或擔心自己離不開對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進入親密關係之後,又擔心被拋棄,時常感到恐懼。愛人不在身邊時不安,愛人在身邊又有點厭煩。在親密關係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價值的證明感,追求平靜與輕鬆。
與愛人有衝突時,他們更喜歡以間接方式表達不滿,如疏遠冷淡。他們也容易做「愛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緩解內心的焦慮和被控制的感覺。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讓他們表現得若即若離,總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因而,恐懼型最容易將自己陷入無序和混亂。
A、恐懼型和痴迷型的最大區別
痴迷型與恐懼型的人都容易焦慮,都常常擔心被拋棄、被拒絕、被傷害,對愛人的情緒和行為非常敏感,會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而感到不妥。
但他們在不安和焦慮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痴迷型的人情緒表達直接。例如直接發脾氣,過後可能會後悔,又主動討好來緩解不安。
恐懼型的人情緒表達間接。他們會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假裝若無其事,只是變得疏遠或冷漠。
B、恐懼型和疏離型的最大區別
疏離型與恐懼型的人都喜歡迴避,都對親密感到恐懼,不喜歡愛人依賴自己,對於愛人試圖操控自己或侵犯私人邊界的行為格外警惕。甚至,他們會對愛人總向自己傾訴而煩躁不安。
但區別是,他們的迴避是否一以貫之:
疏離型的迴避是一以貫之的。他們既不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愛人對自己產生情感依賴。他們甚至不太關心關係的進展,更不會擔心被拋棄。因此,常給人不坦誠、難以親近的感覺。
恐懼型的迴避則反覆無常。感覺對方過度依賴就逃跑,但真的疏遠時,又會焦慮,擔心被拋棄。他們的疏遠和冷漠,不僅為了逃脫控制,可能還有「被動攻擊」目的。
C、恐懼型和疏離型的相近點
恐懼型和疏離型都是高迴避型,都很需要私人空間,過於親密的關係會讓他們覺得被控制。他們隨時處於防禦狀態,似乎可以隨時抽離、關閉情感大門。
他們常壓抑對親密關係的需要,表面看起來很獨立,哪怕愛人鬧分手,也往往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許多迴避型依戀者有一個現象:一直在尋找愛情,卻總是有始無終。他們總會在戀情進展到穩定階段後,出現冷漠和退縮,想要逃避。有點兒像大家口中的「花花公子」。其實,那只是因為他們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和自我保護。
四、如何調整
安全型的最理想。其它三種應該如何調整呢?
1、痴迷型
痴迷型的人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認識自己的價值,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和珍惜的。明白自己的價值不需要他人的認可,而應該由自己決定。不把尊嚴和掌控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學會自我滿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學會客觀地帶有建設性地表達情緒和需求,而不是指責。比如:「你不回復我的信息,我感覺很不好,害怕失去你,下次能一有空就回我嗎?」
設置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學會堅定和不輕易妥協。
2、疏離型、恐懼型
這兩種都是迴避型。要學會對愛人負責。學會表達愛,你的獨立只是你沒給自己表達愛的機會。學會表達心中的不安,而不是用不接電話、不回信息這樣的冷漠方式去逃避。
因為成長記憶中的「羞恥感」是影響恐懼型依戀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
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他沒接我的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疏遠對方。
學會坦然地愛人以及被愛。要明白,人與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無痛,但不像想像中那樣危險。
如何與迴避型的人相戀
迴避型依戀者外表獨立,其實內心沒有安全感,害怕被不真誠地對待,所以,請對他們坦誠,不要故意說些拐彎抹角的話來考驗他。
如果你的愛人是恐懼型依戀者,提醒自己,他變得冷漠是想表達焦慮不安,不要報復性地疏遠,也別逼他親近,要給他空間,讓他感受到你會持續地存在於關係中。
以上。
只要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都有真誠的愛,由衷地願意為關係的發展調整自己,無論是什麼依戀風格的組合,都可以跨越隔閡,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