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全解析,迴避?焦慮?

2021-01-09 騰訊網

他怎麼好幾天都沒跟我聯繫?會不會和別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給他發個微信?可是憑什麼他就不能主動聯繫?要不我找他朋友問問?......」

戀愛中的你遇到過類似狀況嗎?經常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正是焦慮傾向者的常見心理。本文我們就了解一下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以及每種風格的特點和調整方法是什麼。

一、依戀類型

依戀(attachment)這個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1978年,他的學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迴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是及時回應的話,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表現得更愛笑,不拘謹,容易交往。面對新環境勇於探索,並會尋求養育者的支持。

焦慮-矛盾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是否回應是不確定的,嬰兒會努力找尋,表現得更容易緊張和過度依賴。面對新環境大哭大鬧,不敢面對。

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

後來研究者發現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類似表現,且與幼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在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這四種依戀類型是根據兩個維度的變化區分出來的。一個維度是「迴避」,一個維度是「焦慮」。高迴避者與人親密時容易感到不安,低迴避者與人親密時感覺輕鬆。高焦慮者害怕愛人不關注自己,或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低焦慮者則不擔心這些。

兩個維度高低組合出來的四種依戀風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懼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種可以合稱為不安全型。

二、依戀類型的影響因素、變化和分布

雖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響,但嬰兒時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戀類型的關鍵。養育者回應更敏感及時的,更容易發展成為安全型。養育者很少回應的,更容易發展成為不安全型。就算是天生的敏感易焦慮氣質,經過養育者更多的注意和回應,一歲後也會表現得自信和安全感增加。

依戀類型在後天是可以變化的,不同時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比如會受經歷的影響。經歷過感情失敗的人,會本能地保護自己以免再次受傷,所以會向不安全型變化。

每個人的依戀類型不都是典型單一的,有的人是兩種類型的交叉。甚至有人在兩個維度上都居中,這樣的情況不屬於任何一種依戀類型。

就算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和情境下,也有不同的類型表現。比如,有可能,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表現出焦慮型。而面對不喜歡的人,就變成了迴避型。

據調查分析,美國的安全型人數有50%,痴迷型為20%,疏離型為25%,恐懼型為5%。但亞洲地區的安全型不到50%,也就是說,在亞洲,不安全型的人更多。

三、四種類型詳解

1、安全型(低迴避、低焦慮)

可以很安心地與人親密,並建立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的關係。不擔心被拋棄。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是積極的,認為自己值得愛,他人也值得愛和信任。

2、痴迷型(低迴避,高焦慮)

渴望與人親密,又懷疑對方並不想和自己親密,很擔心失去,有強烈的情感依賴和饑渴。會做許多努力以獲得關注和愛。對自己的評價消極,覺得自己低價值、不值得愛。總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讚許,尋求認同。容易感覺被誤解和不被重視,對別人的負面評價非常敏感,喜歡誇大負面信息,讓自己更加焦慮。常處於懷疑、又愛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們常說的「作女」大多出現在這種類型。

3、疏離型(高迴避、低焦慮)

迴避親密接觸,難以信任和依賴對方,追求獨立,因此容易讓愛人陷入焦慮。對負面情緒和信息有迴避傾向。往往在關係還沒進展就開始退縮,覺得對方不可靠,親近他們的企圖會讓他們緊張。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積極的,自認為有價值,覺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賴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希望和愛人保持清晰的邊界,反對依靠。不需要對方為自己付出什麼,因為他們也不打算有所報答。出現衝突的之後會拒絕一切溝通。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尋求的是個人的滿足和期望。人們常說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現在這種類型。

4、恐懼型(高迴避、高焦慮)

內心期待親密關係,但因害怕受傷,而表現出猶豫和抗拒。既想依賴又希望獨立。這種對依賴的牴觸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對自己的評價較為消極,怕被拒絕,或擔心自己離不開對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進入親密關係之後,又擔心被拋棄,時常感到恐懼。愛人不在身邊時不安,愛人在身邊又有點厭煩。在親密關係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價值的證明感,追求平靜與輕鬆。

與愛人有衝突時,他們更喜歡以間接方式表達不滿,如疏遠冷淡。他們也容易做「愛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緩解內心的焦慮和被控制的感覺。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讓他們表現得若即若離,總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因而,恐懼型最容易將自己陷入無序和混亂。

A、恐懼型和痴迷型的最大區別

痴迷型與恐懼型的人都容易焦慮,都常常擔心被拋棄、被拒絕、被傷害,對愛人的情緒和行為非常敏感,會因為一句話一個眼神而感到不妥。

但他們在不安和焦慮時,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痴迷型的人情緒表達直接。例如直接發脾氣,過後可能會後悔,又主動討好來緩解不安。

恐懼型的人情緒表達間接。他們會壓抑和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假裝若無其事,只是變得疏遠或冷漠。

B、恐懼型和疏離型的最大區別

疏離型與恐懼型的人都喜歡迴避,都對親密感到恐懼,不喜歡愛人依賴自己,對於愛人試圖操控自己或侵犯私人邊界的行為格外警惕。甚至,他們會對愛人總向自己傾訴而煩躁不安。

但區別是,他們的迴避是否一以貫之:

疏離型的迴避是一以貫之的。他們既不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愛人對自己產生情感依賴。他們甚至不太關心關係的進展,更不會擔心被拋棄。因此,常給人不坦誠、難以親近的感覺。

恐懼型的迴避則反覆無常。感覺對方過度依賴就逃跑,但真的疏遠時,又會焦慮,擔心被拋棄。他們的疏遠和冷漠,不僅為了逃脫控制,可能還有「被動攻擊」目的。

C、恐懼型和疏離型的相近點

恐懼型和疏離型都是高迴避型,都很需要私人空間,過於親密的關係會讓他們覺得被控制。他們隨時處於防禦狀態,似乎可以隨時抽離、關閉情感大門。

他們常壓抑對親密關係的需要,表面看起來很獨立,哪怕愛人鬧分手,也往往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許多迴避型依戀者有一個現象:一直在尋找愛情,卻總是有始無終。他們總會在戀情進展到穩定階段後,出現冷漠和退縮,想要逃避。有點兒像大家口中的「花花公子」。其實,那只是因為他們對親密關係的不信任和自我保護。

四、如何調整

安全型的最理想。其它三種應該如何調整呢?

1、痴迷型

痴迷型的人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學會認識自己的價值,意識到自己是值得被愛和珍惜的。明白自己的價值不需要他人的認可,而應該由自己決定。不把尊嚴和掌控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學會自我滿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學會客觀地帶有建設性地表達情緒和需求,而不是指責。比如:「你不回復我的信息,我感覺很不好,害怕失去你,下次能一有空就回我嗎?」

設置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學會堅定和不輕易妥協。

2、疏離型、恐懼型

這兩種都是迴避型。要學會對愛人負責。學會表達愛,你的獨立只是你沒給自己表達愛的機會。學會表達心中的不安,而不是用不接電話、不回信息這樣的冷漠方式去逃避。

因為成長記憶中的「羞恥感」是影響恐懼型依戀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試著去釋放和表達那些被羞恥感所壓抑的情緒。

比如,當對方不接自己電話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先對自己說出當下的感受:「他沒接我的電話,這讓我感到很擔心。」而不是急忙壓抑感受,疏遠對方。

學會坦然地愛人以及被愛。要明白,人與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無痛,但不像想像中那樣危險。

如何與迴避型的人相戀

迴避型依戀者外表獨立,其實內心沒有安全感,害怕被不真誠地對待,所以,請對他們坦誠,不要故意說些拐彎抹角的話來考驗他。

如果你的愛人是恐懼型依戀者,提醒自己,他變得冷漠是想表達焦慮不安,不要報復性地疏遠,也別逼他親近,要給他空間,讓他感受到你會持續地存在於關係中。

以上。

只要親密關係中的雙方都有真誠的愛,由衷地願意為關係的發展調整自己,無論是什麼依戀風格的組合,都可以跨越隔閡,攜手同行!

相關焦點

  • 幸福愛情系列: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全解析
    戀愛中的你遇到過類似狀況嗎?經常這樣嗎?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正是焦慮傾向者的常見心理。本文我們就了解一下親密關係中的四種依戀風格,看看自己屬於哪一種,以及每種風格的特點和調整方法是什麼。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後來研究者發現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也有類似表現,且與幼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際關係專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在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心理小測驗:你是哪種成年人際(戀愛)關係風格
    兒童依戀風格我們知道,孩童在出生6個月內必須要與母親建立依戀關係,這對其今後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最早證明了母嬰依戀的重要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陌生人焦慮,大約發生在嬰兒出生6個月以後。在此之前的嬰兒,其實並不會害怕與陌生人接觸,然而一旦與照料者建立了特殊的依戀關係,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會表現出一定的恐懼或焦慮。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兒童與其照顧者(一般指其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就此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景測驗,探究幼兒三種不同依戀風格。
  • 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 心理學:你或許有恐懼型依戀人格
    這種越喜歡一個人越想疏遠他的情況,就是四種依戀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恐懼型依戀人格。依戀理論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50年提出的一種心理人格。鮑比在研究嬰兒與父母關係時發現,嬰兒有與父母親密接觸的需求,當嬰兒與父母分開時,往往會變得十分痛苦。因此鮑比認為,年幼的嬰兒依賴父母的照顧,所以形成對父母的緊密依戀是進化行為中的一部分。
  • 迴避型依戀|確認關係後馬上變冷淡,ta們是渣男渣女嗎?
    「Lithromatic,稱為『迴避型依戀』,他們戀愛中擅長拿表面的忽冷忽熱,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和缺愛。他們看似愛上一個人的概率很小,其實一旦解鎖了ta心門的密碼,ta對你的信任和專一便會超越所有人。」本人女,坐標十八線城市,平平無奇的大四畢業生,與女朋友為四年同窗,亦屬彩虹族群的兩員Bisexual。
  • 男生追求女生時,遇到迴避型依戀人格女生應該怎麼辦?
    安全型依戀人群是享受著親密行為,而且通常是溫暖有愛,焦慮型依戀人群十分渴望親密,但是會把戀人逼得很緊密,同時付出的時候,會在思考伴侶是不是和自己一樣同等的感情。其實迴避型依戀戀愛是很糾結痛苦,她們並不「渣」,只是因為她們人格類型使然。 那麼遇到具備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女生,男生又非常喜歡她,我們男生應該怎麼去追求和學會與迴避型依戀人格相處呢?
  • 《不完美的她》:以「迴避依戀型人格」角度,解讀林緒之孤僻性格
    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家庭不健全的林緒之,沒有得到父母給予的依戀滿足,甚至還慘遭遺棄,痛苦的童年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使得她對親密關係產生了畏懼感。出於自我保護,林緒之乾脆放棄依賴身邊人,拒絕與他人親密接觸,以此避免再次被傷害。今天本文將以《不完美的她》為例,探討「迴避依戀型人格」在林緒之身上的體現,以此來解讀她性格背後的現實內涵。01、什麼是迴避依戀型人格?
  • 心理學:愛情中總患得患失的人,都屬於三種依戀人格
    其實,心理學家早已經發現,這些戀愛中的反常表現,都和他們的「非安全型依戀人格」有關。-1- 什麼是依戀人格回答人們在愛情中的不同表現,最著名的莫過於「依戀理論」。依戀人格則是指兩人在親密關係中的相處模式。心理學家將依戀人格四種,對應親密關心中的不同表現。安全型人格:既不會整天疑神疑鬼,也願意在一起親密。
  • 極度缺乏安全感,但是越不理ta又越粘你,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
    今天,要跟你們聊的,是我們戀愛關係裡最常見的一類人: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1.只有在分手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喜歡前任。但即使分手後再悔恨,表面也要裝得風平浪靜。2.冰點式戀愛狀態:情緒變化很快,能瞬間感知不幸福和不信任。前一秒可能還在你懷裡撒嬌,下一秒就讓你滾遠點。
  • 只要有人說喜歡我,我就想要逃:對不起我是「迴避型依戀人格」
    想談戀愛,但又不敢談戀愛,不敢和別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就算鼓起最大的勇氣接受了一段感情,卻始終無法享受它,於是這段感情就在退縮和懷疑中結束了。在《人格心理學》這本書中,把這種心理認定為「迴避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簡單來說,就是渴望被愛,但又拒絕被愛。哪怕內心已經極其渴望,但是表面上還是擺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 【星座控】哪些星座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
    但也有一些人雖然對愛情有這樣的渴望,卻又莫名的恐懼愛情的到來,他們在一段關係中總是極為被動,有時明明很想念戀人,很需要戀人卻自我壓抑,並且極度自卑,拒絕伴侶的親密行為。這類人會下意識的疏離最愛的日,這樣內向的性格導致了他們在一段關係中最不能長久。這類人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十二星座中有幾個星座最容易出現這種人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盛產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星座吧!
  • 男生追求女生的時候,發現喜歡的女生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該怎麼辦?
    很多的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的時候,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那就是明明覺得對方是喜歡自己的,但是當自己喜歡她的時候,她就會開始抗拒你,甚至不再對你熱情,漸漸地疏遠你,在心理學的角度,會稱這類人為有著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感情中,總分為三類:安全感型、焦慮型、迴避型。
  • 出現這四種表現,你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如何改變?
    在人格分類中,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病態人格。迴避型人格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弱,能力感不足,以及對他人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因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被環境影響著。 擁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他們懼怕見到陌生人、與陌生人說話。 在成年之後,人格會給他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社交能力缺乏、過分敏感與自卑,很難信任他人以及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揭示了你的「焦慮性依戀人格」
    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他通過觀察分析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模式,總結出成人親密關係中的三種依戀模式,分別是安全性依戀、迴避型依戀、焦慮性依戀。 在鮑爾比的實驗中,有60%的兒童在父母去而復返後,很容易在父母安慰下平靜下來,這些兒童體現的特徵被稱為安全性依戀; 有20%的兒童則在父母離去後,不會表現出過於痛苦,甚至在重聚時主動迴避與父母的接觸,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人,這部分兒童被稱為迴避型依戀人格;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敏感羞澀,極其害怕在他人前露出窘態,在新的人際關係前,或者是親密關係中表現得極為拘謹。 3. 害怕困難,在沒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前,不敢冒險,並且會誇大潛在的困難和危險。 4. 在不確定自己是否非常受歡迎前,一般不願意捲入他人事務裡。
  • 「我喜歡你可以,你喜歡我,我就逃避」,迴避型依戀人格典型狀態
    戀愛中,有一種人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什麼特徵呢。 生活中,有一類人是自己特別矛盾、糾結、擰巴的。他平時想你的時候,後來撩撩你,和你談天說地,歡聲笑語。 可是你一旦想要靠近他,他就開始「跑」,逃避一種親密方式。牽手等等情侶親密動作,他內心裡都會有所迴避。 也就是說,當雙方開始走近時,他就開始想要逃離。
  • 迴避型戀人有這幾個特點,快來看看你是不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吧!
    塞林格在《破碎故事之心》寫道:「愛情是想觸碰卻又縮回去的手」,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迴避型依戀「的人,最合適不過了。 很多「迴避型依戀」的人,不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段感情中,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可能就想要逃離了。下面我給大家列了「迴避型戀人」的幾個特點,如果你在戀愛中感覺對方或者自己有以下兩種狀態,那就很有可能是「迴避型依戀人格」了。
  • 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來看迴避型人格自救手冊
    因為害怕別人的批評、否定或排斥,刻意逃避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或者活動;不願與任何陌生人打交道,除非確定自己能被對方喜歡;因為害羞或怕被嘲弄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總是假裝沒有看到微信或者來電,然後把事情放到以後再說;每份工作都覺得不滿,寄希望於「跳槽改變人生」,可麻煩始終如影隨形……拖延、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