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風雨三年路,幾多心血幾多情丨湄潭縣復興鎮...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楊文奇,於2016年4月由貴州省委老幹部局派到遵義市湄潭縣復興鎮大橋村擔任第一書記,2019年9月因為右耳突聾離開。在村時間1200多個日夜,訪問過全村的人,也走遍了全村的路,其間經歷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往事。

其中最難忘的,要數和群眾在一起的一點一滴。 大橋村方山組6歲兒童劉楊(化名),母親是智障、啞巴且患小兒麻痺,父親棄家出走音訊杳無。小劉楊長期與不能言語的母親生活,性格孤僻。她甚至連名字也沒有,村委會幾個同志將她父親母親的姓氏連起來叫劉楊。

我一直關注劉楊一家生活狀況,除現金、衣物外,特地送她一臺千多元的學習機,提高語言能力。2016年9月,小劉楊該上小學時沒戶口,由於父母沒有結婚證,也沒有準生證,辦理戶口是件很棘手的事。

於是,我先後到縣裡的多個部門諮詢,後來帶母女倆到湄潭縣醫院採血,自掏腰包到省外某司法鑑定機構進行親子鑑定,再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了劉楊的戶口問題。其中的曲折辛酸,只有我自己知道。

最終,劉楊走進了小學的校門,性格變得開朗愛笑,見到我就大聲喊「伯伯」。近期,他的鄰居們告訴我說這孩子現在變化可大了。

有人評價我大事小事都要管,我卻認為樹立黨的形象就在點滴之間,給群眾送溫暖須「勿以善小而不為」。老黨員舒青賢癱瘓在床,家屬希望有一把輪椅。我多次到縣殘聯等單位協調,領了輪椅,又親自送到他的床頭。2016年暑假,我組織大橋村10名優秀留守兒童到貴陽參加全省青少年夏令營,開闊了眼界,對孩子觸動很大。 2018年,我與一個服刑人員的通信,在網絡上引起極大反響,縣委書記點讚說:「請扶貧辦把這樣的感人事例收集好。」大橋村聯盟組王某2010年犯重罪入獄,妻子跑了,丟下兩個70歲老人和一個1歲孩子,生活十分困難。而且,因為兒子入獄的原因,兩個老人對村裡工作十分牴觸、對脫貧攻堅不滿意。

一次走訪中,我看到王某寫給老人的一封信放在桌子上一直沒有被拆開。我一問才知道老人不識字,又不好意思拿去請別人讀,怕被村子的人笑話。我取得老人的信任後,給他們讀了來信,又主動幫助他們寫了回信,並拍了幾張孩子、房屋整治的照片,列印出來寄到西北部某監獄。大約兩個月後,我收到了監獄的來信,寫信人正是王某,他說「從父母口中得知,各級幹部為我家解決了很多困難,心裡十分感動,淚流滿面,感謝政府、感謝黨。」

三年多這樣的小事我做了50多件。

三年間,我在貴州省委老幹部局領導的支持幫助下,為村裡爭取省級資金近千萬元,與村鎮同志共同奮戰,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打破「空殼」;建設了4公裡河道休閒廣場,成為當地休閒的「外灘」;召開群眾會150多場,轉變群眾觀念,全村貸款餘額連年「翻番」。2018年,這個當年貧困面積達22%的省級二類貧困村順利摘帽。三年風雨三年路,幾多心血幾多情。三方評估結束的當天晚上,大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院壩燈火通明,一同為大橋村流過血流過汗流過淚的省、縣、鎮、村四級幹部開懷地唱啊跳啊,連平時最嚴肅的領導也像一個個小孩。只有深度親歷脫貧攻堅的偉大進程,才有這樣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這是我人生極為難忘的瞬間之一。作者 楊文奇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異地任職天地寬,願做群眾貼心人丨湄潭縣抄樂鎮...
    2019年3月,抄樂鎮黨委為建設「好書記、好支部、好班子、好機制」的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創新推行村黨組織書記異地交流任職,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從河坪村來到群星村的。在全鎮村(居)中,群星村屬於佔地面積廣,人口眾多、組別也最多的村,在我來之前,也存在村「兩委」較為軟弱渙散、村民人心不齊的問題。我到村後最先想到的就是抓黨建,我多次把老黨員和村幹部召集起來研究、探討如何改變現狀。「這個支書還是很接地氣,也很願意聽我們的意見,雖然他不一定會完全採取我們提的建議,但是至少他的態度還是很誠懇的。
  • 「架妹」全部out!
    讀過《庖丁解牛》都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如果真系套套睇哂,唔好話你身體頂得住,你個硬碟都一定頂唔住。所以每個男人心目中都應該有個心水女優,咁樣每個月嘅目標都非常清晰,有的放矢方保證彈藥充足。日本AV女優你哋識唔少,西方AV女優你又識幾多?今次就同大家介紹由《Playboy》選出嘅9大AV女優,等大家YY有效率D、又國際化D!
  • 「貴州日報」湄潭:「農民下山,產業上山」
    遵義市湄潭縣復興鎮湄江湖村,顧名思義,是一座依山而建、環湖而成的村落。村民雍遠軍在這裡出生長大,湄江湖就在家門口。曾經,這裡的人們守著綠水青山,卻過著苦日子。「天上落雨屋裡漏,山高坡陡路難走,一年辛苦忙到頭,除了溫飽啥沒有。」村民們編的順口溜,反映出當時艱難的生存環境。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時間,「老古板」的十本筆記本丨七星關區團結...
    我是個糙漢子,在農村工作了近20年;我是個「老古板」,在走訪時總是要把每家每戶的情況、訴求都記錄在筆記本上;我還是個老街坊,幾年下來村裡人都把我當老大哥看待。我叫宋保軍,今年51歲,是畢節市郊供電局派駐七星關區團結鄉團結村的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逆襲人生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村民項成績
    媳婦激動地把我叫過去,指著豬圈裡的豬崽一臉興奮。這段時間正是母豬繁殖的時候,我們兩口子一直守在豬舍旁,昨天又有兩頭母豬順利產下了10多頭豬崽,看著肉嘟嘟的小傢伙,我的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然而5年前,這樣的高興和滿足很少出現在我的生活。  我家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家裡一共7口人。2013年,由於居住環境交通閉塞,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地少,家裡人只能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村民想留下我當「女婿」丨三都水族自治...
    我叫石昌力,2018年3月,我到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鎮大河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有沒有女朋友啊」,甚至有群眾還想給我介紹女朋,讓我當村裡的女婿。「我們這裡還沒硬化路」「我們這裡還沒通自來水」「我們這裡還沒通網絡」等等,通過走村串戶,收集群眾訴求,建立訴求臺帳,從易到難,逐項打鉤銷號,每辦完一件事情,群眾對我的信任越來越高。
  • 「我的扶貧故事」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
    我來回奔走,最終,貴州宏易牧林公司為水耳村58戶困難戶解決衣服、糧油等過節物資,並為每一戶發放了500元的慰問金。李永春(中)用無人機記錄村貌在發放儀式上,有一個群眾對我說,「我為什麼沒有?我也一樣窮啊!」   我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我知道這名群眾正值壯年,自家的田土全部承包出去了,坐等著政府的救濟。整天就知道喝酒,是個在村裡出了名的懶漢。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陳奕迅:「確認過眼神,《孤獨探戈》是我最滿意的一首歌!」
    「花間一壺酒」這書寫是多美麗優雅,如此良辰,李白舉杯「獨酌」,邀那「明月」來看他和「影」共舞,李白喝了酒,舞姿零亂,正是「搖曳跌蕩」。林夕筆下的主人公何嘗不是身穿華麗舞衣,有著舞者優雅的姿容,賣力地跳自己的舞曲?你不會知道「有幾多冷汗朝著你流」、「你要轉左我不會行右」、「任何難度我都接受」因為你是我,我是影,「我」要轉左「影」不會行右,〈孤獨探戈〉是與影共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到村後,與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一起深入村組走訪調研,我才真正了解到旗山村高山峻岭、地形複雜,田地稀少,產出有限,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富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脫貧路徑找到了,真正操作起來十分不易。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量大,566戶2218人,每一家都需要反覆上門溝通、做工作。不過任務雖然艱難,我還是堅持和村幹部們一起,走訪了所有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點滴真情聚大愛丨納雍縣勺窩鎮巴雍社區扶貧特崗...
    我叫陳晨,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員。2016年5月,我考上畢節市納雍縣扶貧特崗,被分配到勺窩鎮巴雍社區開展扶貧工作。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到工作中,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為民,切實履職盡責,無愧於共產黨員這個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和風細雨潤心田 扶貧扶志摘窮帽丨鳳岡縣天橋鎮...
    2014年,我以幫扶責任人的身份參加脫貧攻堅工作,從此便認真學習脫貧攻堅相關知識,及時掌握脫貧攻堅相關政策,保證第一時間向貧困戶宣傳政策,並力所能及幫助他們解決實際性問題,同時與貧困戶結下了深厚情誼。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開始接到幫扶責任人這一任務,實屬迷茫。幫扶什麼?怎麼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施策暖人心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村第一書記韋...
    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和村兩委幹部絞盡腦汁,連續開了一個星期群眾會,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幾經波折,2019年4月,翁標組通組路終於建成。我又緊鑼密鼓地動員群眾集資投勞建設串寨路,動員改造危房。僅僅兩個多月,翁標寨子串寨路建好了,我們實施危房改造8戶,動員搬遷2戶,家家戶戶住上了磚混房,門前打好了水泥路,村寨面貌煥然一新。   在駐村的三年多時間裡,我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日子美丨大方縣奢香古鎮易地扶貧搬遷...
    我叫彭良敬,是畢節市大方縣奢香古鎮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2017年我們一家搬到了奢香古鎮,不知不覺中已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居住了三年有餘。  從我們老家到學校有四十多裡路,由於沒有路面硬化,晴天灰塵漫天,雨天路上全是爛泥,儘管每次家裡會給我幾塊錢的生活費,但這些錢是一個星期全部的費用,所以我不敢坐車,只能步行。  還記得有一次,在周末返校的途中,十三歲的我背上背著大約四五十斤重的一個星期的糧食,連續走了20多裡路。因為路滑我不小心摔倒了,糧食全部倒入了泥濘中,臉上流下的不知道是淚水還是汗水。
  • 「我的扶貧故事」把青春的汗水灑在脫貧路上|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駐...
    我叫楊亞男,2018年2月被派駐到黎平縣龍額鎮歸養村包村,成為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名排頭兵,也開始了接近三年的扶貧故事。歸養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駐地西5公裡,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坡旁山谷,海撥370米。
  • 【我的扶貧故事】李石玉:參與脫貧攻堅是我的一份珍貴記憶
    我叫李石玉,是赤水市復興鎮農業服務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在退休前能親自參與脫貧攻堅這樣一件民生大事,是人生中一份珍貴的記憶、一筆寶貴的財富。 2014年脫貧攻堅工作啟動,我進駐凱旋村向東橋組。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