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十年磨劍:從1975年提出軍隊「消腫」到1985年領導百萬裁軍

2021-01-21 黨史頻道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筆者一直感到,鄧小平從1975年提出軍隊「消腫」到1985年實施百萬裁軍這10年裡,他提出裁減軍隊、提高戰鬥力的思想很重要,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成為黨中央、中央軍委作出重大決策的指導思想,就是對今天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改革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942年:鄧小平和劉伯承、楊秀峰等「做出了精兵簡政的模範例子」,得到了毛澤東撰文讚揚

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和劉伯承、楊秀峰等就曾實施精兵簡政政策,1975年軍隊「消腫」、1985年百萬裁軍正是這些思想和經驗的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和劉伯承、楊秀峰等大規模實施精兵簡政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940年百團大戰後期,隨八路軍總部機關由淺山區轉入太行山腹地以後。1941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鄧小平等雷厲風行,貫徹落實,把精兵簡政作為晉冀魯豫邊區1942年度的中心任務之一。此前,鄧小平和劉伯承即從百團大戰後部隊因大量減員出現的機關龐大、連隊編制不滿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一二九師進行了精簡整編。一是把師後勤部門合併到八路軍前方總部後勤部;二是從各級領導機關抽調人員充實到連隊,當時光從師部就抽出250多人充實到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等部。1942年1月7日,鄧小平和劉伯承在河北省涉縣親自主持召開精兵簡政動員大會,以及排以上幹部參加的「精兵主義」討論大會。鄧小平在大會上闡述實行精兵簡政的必要性。會議制定了一二九師及所屬太行、太嶽、冀南等戰略區精兵簡政的要點。1月25日,鄧小平親赴太行六分區,具體指導精兵簡政工作。在鄧小平和劉伯承切實有力的領導下,合併了一些性質相近部門和夥食單位,從機關抽調一批年輕力壯的戰士補充到連隊。例如,師直屬隊夥食單位,由原來的41個減到19個,太行各軍分區等共減少夥食單位156個。有的單位對編餘人員或送學校深造,或安排加入生產部門,或安排到地方工作,或遣散回家務農。僅此一項,半年即節省糧食10萬斤,經費28萬餘元。結果,晉冀魯豫邊區精兵簡政成績顯著,毛澤東在《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文章中讚揚:「晉冀魯豫邊區的領導同志,對這項工作抓得很緊,做出了精兵簡政的模範例子。」

鄧小平等根據邊區實際情況,在八路軍總部等機關遭受襲擊以後,於1943年繼續實行精簡政策。3、4月間,將一二九師所屬第三八五旅、新一旅分別與太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軍分區合併,所屬各團均劃為分區基幹團,各分區、地委以上機關進一步進行了精簡、合併。10月,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進行領導體制的重大改革,將總部機關和一二九師師部合併,保留一二九師番號;中共太行分局與中共北方局合併,太行分局撤銷。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4區直屬北方局和集團軍總部領導,鄧小平代理北方局書記。在晉冀魯豫邊區的4個戰略區中,太行區在鄧小平和劉伯承、楊秀峰等具體領導下,精簡尤為徹底。1944年4月5日,毛澤東在批發《太行區三次簡政總結》時指出:「此件很有用,請劉少奇交黨務研究室修改文字,送《解放日報》發表,並予廣播。」經過多次精簡,晉冀魯豫邊區的軍隊和政府的脫產人員,佔當地居民人數的3%不到,全區的領導和戰鬥機構適應了敵後鬥爭艱苦、複雜環境,從而取得了1942年5月對日軍進行反「掃蕩」、1943年5月反「蠶食」等一系列鬥爭的勝利。

左權將軍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戰場犧牲(犧牲於1942年5月的反「掃蕩」中)的最高軍事將領,時任八路軍副參謀長。他的犧牲令人痛惜不已,留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示也很深刻。1941年7月,岡村寧次制定了一套「C號作戰」計劃,最後目的是消滅駐太行山北部地區的八路軍總部。為此,岡村寧次訓練了兩支專門襲擊八路軍領導機關、刺殺八路軍首腦人物的「特別挺進殺人隊」(又稱挺身隊)。一是益子中隊(隊長益子重雄),二是六川中隊(隊長六川桃吉)。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挺身隊」化裝成八路軍,帶著八路軍首腦人物照片,夜行曉宿,不走大路,不進民房,直奔八路軍總部駐地麻田和一二九師司令部駐地赤岸村。益子中隊於1942年5月21日夜出發,幾經周折,於5月23日夜間,深入八路軍總部所在的麻田、武軍寺一帶,探清了包括彭德懷、左權、羅瑞卿、楊立三等總部首長在內的八路軍總部機關、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等重要部門的確切方位及兵力部署,之後迅速報告。日軍立即指揮近3萬整裝待發的官兵從四面八方將八路軍總部機關轉移後的新駐地團團包圍。24日,敵人已形成的合圍圈內有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的一部分、野戰政治部直屬隊、黨校、新華日報社、後勤部門及掩護部隊共l萬多人。

情況萬分緊急!25日,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分三路進行突圍。日軍發現八路軍分路突圍的意圖後,一邊加緊收縮包圍圈,一邊加強火力進攻,並派出6架飛機在八路軍突圍部隊的上空輪番轟炸。下午5時,左權組織隊伍繼續突圍,儘管最後大部分人突圍成功,但是,左權將軍頭部被彈片擊中,永遠倒在了涉縣南艾鋪和遼縣(今左權縣)北艾鋪交界處的十字嶺上。

72年後,筆者來到當年血火交融的十字嶺上,在緬懷烈士的同時,也在思索著其中的原因:一是敵人獲取信息準確且及時,而我軍對敵情疏忽、失靈;二是敵人「挺身隊」化裝且精幹,而我們的機關集中、人員眾多。戰爭就是這樣殘酷,結果就是這樣無情!以至於毛澤東建議彭德懷將八路軍總部後撤至晉西北。相比之下,劉、鄧一二九師則因1942年初期進行了第一次精兵簡政,軍政機關和部隊不僅「瘦身」而且精幹,因而識破了日軍「挺身隊」化裝成八路軍的伎倆,結果化險為夷。

 

相關焦點

  • 1975年:鄧小平與軍隊整頓
    1975年1月14日,鄧小平在聽取總參謀部三位副總參謀長匯報時,就軍隊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在談到軍隊的幹部問題時,他說:「幹部互相調換問題,主席講了好多年了,還沒有執行。部隊也要互相調防。現在有的幹部和有些部隊陷入了派性,凡是陷到派性裡的一定要調出來,各地區可以對調。這個問題在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後,毛主席又有指示,現在沒有落實。省軍區、大軍區、軍兵種的幹部,都要互調。
  • 從1975年整頓看鄧小平同志的領導藝術
    ▲在鄧小平偉大的人生旅程中,在毛澤東和周恩來、葉劍英支持下,大刀闊斧地領導1975年整頓是最為光彩奪目的篇章之一。程中原、夏杏珍著的《鄧小平與一九七五年整頓》一書,對鄧小平領導1975年整頓的歷史背景、指導思想、發展過程、顯著成效及其歷史地位做了深入的論述。
  • 關於鄧小平領導1975年整頓若干問題的探討
    原標題:關於鄧小平領導1975年整頓若干問題的探討 〔摘要〕對於鄧小平領導的1975年整頓,學術界已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討論。但仍然有若干問題沒有取得一致的認識。包括鄧小平領導的1975年整頓是不是「全面整頓」?1975年整頓為何突然中斷?
  • 揭秘:1985年發生了什麼事?震驚三軍上下!
    1984年11月1日,首都京西賓館, 中央軍委座談會, 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一語驚四座,「裁減員額100萬!」1985年5月23日,北京,中央軍委擴大會,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風輕雲淡的說了一句話,「中國政府決定,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全世界沸騰了!
  • 1985年農曆陽曆表 1985年日曆帶農曆對照表
    備註:以下1985年農曆陽曆表中紅色字體代表農曆傳統節日,藍色代表24節日,綠色代表公眾/國際節日。1985年3月  陰曆乙丑年【生肖:牛】己卯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6年  農曆1985年4月  陰曆乙丑年
  • 1975年鄧小平進入中央領導核心後的整頓風雲
    1975年領導的整頓,是值得在中國歷史上大書一筆的大事。面對如此形勢,鄧小平認為,必須下大力氣進行整頓,否則,國家就會衰敗下去,民族復興無望,更談不上實現四個現代化了。  鄧小平主張要整頓,實際上也是當時毛澤東的想法。在這一點上,鄧小平與毛澤東是不謀而合的。  當時,毛澤東也認識到了目前國內存在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他多次發表談話,發出指示,做出批示,提出了整頓問題。1975年1月初,毛澤東提出:「軍隊要整頓。」
  • 1997年2月19日 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逝世
    在第60屆聯合國特別大會上侃侃而談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檢閱陸海空三軍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國裁軍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在1985仰望1974年,鄧小平70大壽,最高興的莫過於抱著孫兒們照相了
  • 共和國大事記:1985年
    裁軍百萬,推進軍隊體制改革1985年,基於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中央軍委調整了軍事戰略方針,即由臨戰狀態轉入以現代化為中心的相對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性轉變,在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了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的重大決策,同時,通過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以落實這一重大決策。大裁軍和軍隊體制改革是依據《方案》提出的精簡人員與改革體制編制、改革有關制度同步進行的原則逐步推進的。首先,壓縮了軍隊總規模,調整了編成比例。
  • 鄧小平1975年整頓為何從鐵路開始
    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整頓經濟,選擇鐵路作為突破口。袁寶華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參與領導了我國的國民經濟整頓,他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從整頓鐵路秩序入手  「文革」十年動亂,我國經濟已瀕臨崩潰邊緣,社會秩序混亂,形勢十分嚴峻。
  • 共和國大事記:1975年
    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於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修改憲法、聽取政府工作報告、選舉和任命國家領導人員。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是中國的第二部憲法。
  • 1992年,鄧小平為何建議増加時年78歲的張震為中央軍委副主席
    同年9月,就在張震準備退休的時候,中旬的一天,一位同志來傳達中央領導同志的意見:中央根據小平同志的建議,考慮在黨的十四大時,要張震參加軍委領導工作。張震出任軍委副主席既是眾望所歸,也是鄧小平知人善任的結果。根據10月6日鄧小平給中央政治局寫信談到對中央軍委人事安排意見時,在決定劉華清留任副主席時,還建議增加張震為軍委副主席。
  •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歷任第27集團軍軍長都有誰,什麼軍銜?
    1985年,我國掀起了轟轟烈烈地百萬大裁軍。此次裁軍較大幅度地調整了各軍種、兵種之間的編成比例,並規定凡是保留下來的陸軍,軍級建制均為「合成集團軍」。此次裁軍過後,共調整組建了18個集團軍。其中,27軍的番號被裁撤,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
  • 1985年百萬大裁軍後,歷任第27集團軍軍長都有誰,什麼軍銜
    年,我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百萬大裁軍。此次裁軍較大幅度地調整了各軍種、兵種之間的編成比例,並規定凡是保留下來的陸軍,軍級建制均為「合成集團軍」。  此次裁軍過後,共調整組建了18個集團軍。其中,27軍的番號被裁撤,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集團軍。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25)
    1974年底,毛澤東提出:「文化大革命」已經八年,現在,以安定團結為好。「全黨全 軍要團結。」在1975年1月黨的八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再一次提出,還是安定團結為好,還說「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在這樣一種心境下,毛澤東對鄧小平重新表示了信任。1975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輝煌——同時負責黨政軍日常工作。
  • 1975年整頓為何從鐵路開始
    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後整頓經濟,選擇鐵路作為突破口。袁寶華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參與領導了我國的國民經濟整頓,他曾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文革」十年動亂,使我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社會秩序混亂,形勢十分嚴峻。
  • 1975年整頓為什麼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1)
    鄧小平在談到1975年整頓時曾多次指出:「改革,其實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本期話題主持人:李慶英特邀嘉賓:張化(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程中原(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一、1975年整頓,是「文革」發展到特定時期後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主持人:今年是「改革年」,也是1975年全面整頓30周年。
  • 1935年—1945年:鄧小平在陝西
    從北伐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中國革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鄧小平的革命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5年,鄧小平先後7次踏上陝西這片革命的熱土。 1935年10月,鄧小平隨原紅一方面軍改編的陝甘支隊翻越六盤山,於19日到達陝西保安縣吳起鎮,至此,紅一方面軍長徵勝利結束。
  • 第五個五年計劃(1976年-1985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計劃。「五五」計劃提出後三年(1978-1980),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3月,又修訂了十年發展綱要,要求到1985年鋼產量達到6000萬噸,石油達到2.5億噸,國家計劃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其中10個大型鋼鐵基地,9個有色金屬基地,8個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等等。從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設投資相當於過去28年的總和,每年要投資700億元,超出了實際可能,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中央就對此作了修正。
  • 1972年,鄧小平
    1972年,鄧小平  在鄧小平和他的同事們做出那個改變中國的重大決定之前,早在江西新建縣的那條小路上,他就在思考關於路的問題:「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走。」因此,要追尋身處閉塞流放地的鄧小平思考的軌跡,還不如從他在1972年兩次出行中的言行來得實在。  1972年9月,已經感受到「好運氣」的鄧小平,通過江西省委向中央提出,到井岡山、贛州老區走一走。9月底,中央批准了這一要求。11月,鄧小平踏上了井岡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