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通常是勝敗乃兵家常事,打了敗仗也沒什麼丟臉的,畢竟誰能保證永久無敵,永久立於不敗之地呢?但是大家也會發現這麼一個情況:有一些戰爭是雖敗猶榮的,將士們在明知可能不敵的情況下,還是會一次次向敵方發起進攻,用自己的身軀抵擋敵軍的炮火,這樣的戰爭充滿了悲壯情懷,最終也是雖敗猶榮,但還有一些戰爭,似乎就不是那麼的可歌可泣,從落敗的那一方身上,我們看不到任何的奮鬥精神、戰鬥實力,只會看到他們在作戰之中的消極,更反襯著另一方的神勇,反而是以一方慘澹的失敗,作為最後的終結,這無疑是反應了失敗那一方軍事素質、軍事防備能力極差,也是說明獲勝那一方自身的驍勇善戰,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是用自己的力量,可以所向披靡。
中國軍隊曾經就和韓國偽軍,在朝鮮戰場上有過這樣一次作戰,這次作戰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用是廣大的,它更是無疑讓人感受到,在戰爭中基本的軍魂是有多麼重要,如果沒有軍魂,必然無法獲得這樣的勝利,如果沒有軍魂,在滔天的炮火面前,最終會走向一個可怖的結局。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38軍的113師為我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它的幫助之下,我方最終才贏取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作為我軍派出的一支先遣部隊,該軍隊從一開始就起到了極強的掩護作用,並且在戰爭開始之後,它一共歷經14小時,在敵後穿插70公裡,打亂了敵人陣營的規劃,極大的阻擊了韓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促進了我方軍隊的巨大勝利,並且同樣也保持了令人驚訝的勝率,多次作戰中均未嘗敗績,因此,它也為38軍贏得了「萬歲軍」的美譽。
其實113師之所以能在敵縱深長驅直入,是因為之前113師跟偽7師狹路相逢的時候,狹路相逢勇者勝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磨刀霍霍,奮勇降敵,以血淚交織、戰火紛飛的狀態,打得敵人血肉橫飛、屁滾尿流,在他們的英勇作戰下,偽7師在一天之內幾乎被全殲,這場戰爭是廣受肯定、廣受讚譽的,雖然它在普通人眼裡,就是一次極其普通的穿插戰,帶來的直接影響也並不是很顯著,並不是整個戰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完全推動戰爭勝利的一戰,但事實上如果從軍事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的地位卻著實不低。後來的軍教片《奇襲武陵橋》和故事片《奇襲》都拍了這個激烈的戰鬥場面,這已經足以見得,大家對這場戰爭都是非常重視的,那麼下面我們來詳細說一說這次奇襲的情況。
當時113師的軍長梁興初,在一番統兵布陣之後,得到了這麼一個不錯的戰略部署,大家都知道,好的戰略設計是整場戰爭勝利的開端,這一點在這場奇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先派遣113師偵察連,11月24日夜插入敵縱深,於26日晨8時炸毀武陵橋,切斷偽7師退路,配合38軍殲敵。
而除了戰略規劃外,他對這次戰爭的人員也有了極其詳盡的任命和規劃,首先是隊長是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他的副手是113師偵察科長周文禮,此外還有上上下下好幾個負責人共13人,配合這一次戰役,並且成為這次戰役中的中堅力量,繼續指揮作戰,制服敵人們。很快,時間就來到了作戰的那一天,在當日的24日14時許,張魁印先是給大家做了一番戰前熱身,極大地激發了戰士們的積極性,對這場戰爭有了必勝的信念,此後,他們便隨著戰爭的號角打響,從容的踏上了敵軍的地盤,邁入了這充滿硝煙的戰場。
很快,時間就來到了作戰的那一天,在當日的24日14時許,張魁印先是給大家做了一番戰前熱身,極大地激發了戰士們的積極性,對這場戰爭有了必勝的信念,此後,他們便隨著戰爭的號角打響,從容的踏上了敵軍的地盤,邁入了這充滿硝煙的戰場。
當時他們所在的防守陣地叫做恆古山,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地勢極其偏狹,而113師就帶著自己的團隊在這狹長的地形條件下不斷穿梭,直到來到339團防守陣地亨谷山發起佯攻,掩護他們,但是在這場襲擊的過程中,大家發現一個很棘手的地方,就是在這個防守地點唯一的主幹道路線上,樹立起了非常密集的鐵絲網,看著這鐵絲網大家就知道了,這敵人早就有了一些防範了,不會讓大家那麼順利的通過此地,到達敵方陣營,大家就冥思苦想,集思廣益,想在這個地方找到更適合的路,後來他們發現,雖然敵人幾乎把所有能走的山路都封死了,但在這山上的3營陣地往前伸出一條山腿,這個山腿,連敵人都沒有想到要對它進行防守,因為它看上去太難爬上來了,如果想從這裡經過,是非常困難、難於登天的,在這山腿前沿是個陡坎,50度的傾斜度。
但是經過偵查後,大家也得到這麼一個結論,他們認為這地方會是敵人不注意的死角。正好適合攻擊。此後一堆士兵用滑滑梯的方式滑到坎下,像極疊羅漢一樣,悄悄地接近敵人前沿,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又遇到鐵絲網的阻攔,但是這些士兵神機妙算,把鐵絲網頂得高高的,用這種方式破除敵人的屏障,接連通過了敵人三道戰壕。
此後,先遣支隊在松林裡穿行6、7裡路後,終於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到了一條200來戶人家的小街,而這條小街,應該就是敵人們藏身的地方,他們在小街上搜尋很久,果然找到偽軍出沒的痕跡,113師偵察連3班長一馬當先進了屋,乘亂斃傷敵數十人,俘虜6人。後來根據俘虜的供認,這些偵察連戰士們又一路摸索來到了江邊,他們在江邊看到了3、4個偽治安隊員,他們用偽軍的暗號跟這幾個治安隊員進行了接頭,因此順利地渡過了大同江。稍事休息後,先遣支隊繼續自己的偽裝、掩護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差點被敵軍發現,不過最後在自己的努力偽裝、巧妙機智的應對和周旋下,最終還是快速通過了敵方的盤問。
後來,先遣支隊進至莫灘裡水電站的大堤東側時,跟偽軍進行激烈作戰,雖然有很多犧牲,比如有兩位營長犧牲,其餘還有很多戰士犧牲,但也看到了很多成績,勝利的曙光已然在望,讓人們都期待不已。此後在25日15時,先遣支隊根據指揮官蔣新初的計劃,開始磨刀霍霍,繼續向武陵裡前進。
在武陵的江上有一座大橋,這座大橋是敵軍撤退的法寶,為了防止敵軍撤退,阻斷敵軍後路,讓敵軍力量成為困獸,我軍所執行的第一個計劃就是去毀掉這座橋,當時作為6班副班長的王長萬負責拿起炸藥,跟著其他幾個士兵一起上了大橋,並且把炸藥全都放到了橋上,然後順利撤退之後,便引燃炸藥爆破了大橋,此後在阻斷了敵方的退路之後,我方更是乘勝追擊、士氣大漲,不但命令部隊猛烈開火,38軍2排開火,四野主力取道龍源裡直插新安州以南地區,繼續執行破襲任務……最終,戰鬥以我軍的大獲全勝而結束,在取得絕對的勝利、消滅所有偽軍之後,我軍凱旋而歸,喜氣洋洋,更令人覺得大快人心、普天同慶的是,在這次韓國偽軍大敗之後,美國廣播公司早已經得到韓軍失敗的消息,他們倒也是出於客觀、真實的傳遞新聞的目的,第一時間向全世界報導了這個消息,說大韓民國軍隊第2軍團被殲滅。
而且這個媒體還特別強調了一點「在不到24小時內業已完全被消滅,」聽到這句話,讓人不由捧腹,也更加感受到我軍的英勇善戰。而這一句話揚名整個新聞界,還直接被寫進了後面的戰爭歷史,讓韓國人為自己的軍事行動失敗而丟臉,至今抗美援朝戰爭七十年過去了,而韓國人也算是為此事蒙羞了70年。
雖然我方這一戰也有傷亡,但是因為布置得當,前期偵查準備很用心、很隱蔽,所以已經把傷亡降到最低水平了,而韓國偽軍則不同,完全是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其實看了這場戰爭之後,大家就會明白過來,為什麼我國會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因為韓國的軍隊忍受不了我方將士從天而降般的神武力量。
戰爭是殘酷的,如果可以,最好還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不要輕易作戰,因為作戰最終是會導致兩方軍事實力不同程度的削減,國力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害,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如果戰爭最終能夠帶來和平,用戰爭的方式可以捍衛和平,那麼這戰場對我們來說,同樣也是可行的,而且一個國家如果太過弱小,是可能被欺負、被其他國家劫掠的,唯獨只有自己強盛起來,在軍事力量等各方面都綜合提升,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