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慶北碚城區龍鳳溪匯入嘉陵江的河口處那座朝陽橋算起,往下遊方向數,一公裡左右的江面上,密密麻麻立著5座跨江大橋,2座公路橋,3座鐵路橋,其中,最獨特的一座,要數嘉陵江鐵路鋼梁大橋。
說它獨特,因為它是重慶主城最後一座全木枕結構的鋼梁橋,久遠的歷史,也要求它需要更精心的呵護,8月14日,一群鐵道上的「護橋衛士」,頂著三伏天高溫、踏著被曬得滾燙的鋼梁,為橋梁進行養護。
俯瞰襄渝鐵路線上的這座全木枕結構的鋼梁橋。本文圖片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全木枕結構鋼梁橋先來了解一下這座橋。
建於1970年的嘉陵江鐵路鋼梁大橋由鐵道兵修建,受施工技術限制,橫跨嘉陵江只能採用鋼梁橋全木枕結構。整座大橋全長336米,距離江面高度達50米,全橋有近1000根木枕。作為襄渝鐵路的咽喉要道,曾經每天承擔著近百趟旅客列車及重載貨物列車通行任務,至今已「服役」48年,縱觀整條襄渝線,仍在使用中的全木枕結構的鋼梁橋僅剩這最後一座。
一根根木枕連接著護橋衛士的心。再來了解一下這座橋的養護。
由於高頻率使用以及橋的使用年限已久,都要求對這座橋有更細緻的養護。羅建是重慶工電段重慶北橋路車間書記,他告訴記者,在「檢養修」上,大致有維修和大修兩種工作,跨度達兩年的設備狀態恢復即是大修,差不多每十年有一次,大橋建成至今只經歷過四次大修,而今天的作業內容屬於維修,「每月一檢,從頂部鋼梁到底下的橋墩,包括對杆件、枕木的保養維護和更換。」
護橋衛士抬著300多斤重的木枕上橋換枕。三伏天是維護保養的好時候今天的作業組分為兩組,一組檢查鋼梁大橋溫調器及木枕螺栓緊固,另一組負責木枕瀝青塗油工作。
木枕上,溫度錶針已指向60℃。高溫天氣下,枕木溫度可能逼近60℃,鋼軌溫度也近50℃,軌溫越高,鋼軌內部溫度應力越大,為防止「脹軌」隱患,保證列車安全運行,必須認真仔細對每一個螺栓加強檢查以及緊固。這項工作雖然並不複雜,但穿上長袖勞保服、頭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帶全副武裝後,頭頂烈日,腳踩滾燙的鋼軌,在工作的3個小時內,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這群護橋衛士的毅力。北碚橋路維修工區工長周子義仔細敲打檢查螺栓,並對需要緊固的螺栓作出標記,還不時提醒身後戴著手套、拿著長扳手的工友:「大家緊固時,一定要確保每顆螺栓扭力矩達標。」
維護大橋21年的周子義對每一根木枕都充滿感情。北碚橋路維修工區班長段曉順帶著3名職工,端著溫度超過70℃的瀝青溶液,一手拿著毛刷,逐根枕木進行塗油。據了解,這是由生瀝青和柴油慢慢熬製成的糊狀物,可以延長枕木的防腐使用壽命,保證木枕對鋼軌的承載力。
一護橋衛士在烈日下緊固木枕上的鏍絲,汗珠從臉上往下掉。段曉順介紹,「這種三伏天氣,是我們進行木枕瀝青塗油作業最好的時機,能確保融化的瀝青充分的侵入到木枕內,所以必須趕在這幾天把整座大橋的近1000根枕木刷一遍,我們今天要完成100根枕木的塗油工作。」
過車10來秒維修過程中,鐵道職工們的對講機中傳來關門防護的提示:「41806次列車接近,請大家下道避車。」大家停下手中的作業,來到橋中央的避車臺,也獲得了幾分鐘的休息時間。
為了防滑,再熱的天也要穿著解放鞋上崗。休息中,最要緊的就是補充水分,陳祖山抹去額頭的汗水,猛喝兩口,「我們每天出工前至少要帶2瓶水,在3個小時時間裡,基本上每個人需要喝掉接近3升水,都不用上廁所。」
護橋職工目送列車從橋上通過。列車過橋,從護橋人面前呼嘯而過,捲來的熱風卻給了他們帶來了難得的涼爽,這10來秒過後,又要投入到作業中。
三伏天鋼梁溫度或達70℃周子義在這座橋上已經工作了21年,他覺得這就是一個平凡的生活,談不上什麼深刻的東西,只有做得好壞的分別,這些年沒有遇到過什麼驚險的時刻,說明檢修的工作做得不錯,就很讓他欣慰了。
鋼梁再燙,也要檢查好每一個鉚釘,一點都不能馬虎。「如果非要說,就是極端天氣下的作業了,三伏天,有時候下午去鋼梁上,鋼梁的溫度可能達到70℃,手碰上去就像摸家裡炒菜的鍋。」周子義說道,橋面離江面有50米,再往上去到鋼梁頂端又有30多米,在鋼梁上作業時如果遇到有列車過橋,振幅會達到20多公分,「像在騎馬一樣。」而如果是三九寒天,更是考驗毅力,「那江風一吹,無論再大的工作量,身子都『熱火』不起來。」
不讓每一寸鋼梁生鏽,再高也不畏懼。即便是在天氣尚可的平日,作為「護橋衛士」,每日的工作量依然不小,「別看我們這裡範圍不大,但是地形立體,爬山、下河,每天動不動就是三萬步,遇上大修或者更換枕木,都需要凌晨進行作業,還不說枕木一根都是300多斤。」
普通的鐵道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日復一日地保證橋梁的安全,這座上了年紀的鐵路橋,也繼續讓列車飛馳在山水間。
木枕承載著列車駛向遠方。(原標題:烈日下的「護橋衛士」 ,守護著主城最後一座全木枕結構鋼梁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