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日本戰敗後,中日兩國其實發生過一場戰爭,鮮有人知

2021-01-10 知識帶來的快樂

歷史的第一頁是從互相猜忌、搞陰謀和耍手腕開始的。——米·左琴科(蘇)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066字,閱讀約3分鐘

中國近代最長的戰爭是1931年開始的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14年來,中國為趕走日本侵略者付出了近3500萬軍民傷亡和5600多億美元(折合成當時貨幣)的代價,可謂艱苦卓絕,而戰爭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布《終戰詔書》時停止。

按理說,抗日戰爭在八一五勝利結束,我國取得了最後勝利。日本投降後,我國的日本侵略者如喪家之犬,開始撤離中國戰場。不過,也有一些日本殘餘勢力不了解時局。他們不願接受皇帝投降的事實,準備奮勇作戰。

如果算上與這些日軍的戰爭,抗日戰爭並沒有在1945年8月15日結束。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日軍,如此不知好壞。

這支隊伍是駐紮在江蘇一座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2242年建城歷史的古城--高郵的日軍。這裡曾是堯帝故裡,江淮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如此歷史底蘊深厚的名城,日軍自然不肯輕易歸還我國。

當時我軍也在忙於各種投降交接事務,沒有注意到高郵地區有這樣一支日軍。事情解決了,高郵的日軍就成了刺頭。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開始收復高郵。此役發生在日本投降後,是二戰中最後一次中日較量。

因為該寺是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剎,為了文物保護,我軍只在淨土寺外大喊大叫,並輪番播放日本民歌,散發日軍投降傳單,試圖把這些頑固的日軍勸出去。僵持一周後,日軍終於放棄抵抗投降。我軍與日軍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終於告一段落。

其實,這種不願接受現實的日軍,不僅在我國高郵地區有。當年,太平洋戰場上有一個叫小野寬郎的日本兵。甚至在1945年日本政府投降後,他還獨自在菲律賓熱帶雨林中打遊擊了29年,嚴重影響了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

直到1974年,一位在當地旅行的日本探險家發現了他,並證實了他向小野平郎投降的消息,他才接受了這一事實。

不難看出,日本人之所以如此頑固,與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軍國主義思想不無關係。在日本軍人身上,他們的天皇是不可戰勝的,這也是他們陷入沒有失敗的幻覺的原因。可見軍國主義可怕的洗腦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我們仍要警惕軍國主義復活的原因。這種毒害人類的極端法西斯思想,永遠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最大障礙。

這裡是《知識帶來的快樂》,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法)

相關焦點

  • 75年前日本戰敗後,中國和日本其實還爆發過一場戰爭,卻鮮有人知
    要說中國近代以來最漫長的戰爭,當屬1931年開始的14年抗日戰爭了。14年裡,我國付出了近3500萬軍民的傷亡以及5600餘億美元(按當時的貨幣折算)的代價,才趕走的日本侵略者,可謂艱苦卓絕,而這場戰爭最後也止步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布《終戰詔書》。
  •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中國被註定輸家命運的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關乎中國國運的戰爭,是它將中國真正地打痛打醒了,是它直接將滿清政府打進了重症監護室、從此只能在病房裡呻吟以等待死亡的降臨,很多國人至今都還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惋惜。認為如果這場戰爭中國不戰敗的話,中國就可以扼制住日本這條毒蛇,甲午戰爭之後緊隨而來的中國一系列沉重災難就不會接踵而至。然而,真的如此嗎?
  • 甲午中日戰爭後,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怎樣了?
    在十九世紀中期,日本的天皇並無實權,德川幕府是日本的實際掌權者,並且在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管理極為嚴格。1868年「倒幕運動」爆發,日本國內危機重重,在此情境下,日本天皇重新掌握大權,可日本國內急需一場改革來維持統治。
  • 【盤點】2017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下面,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一同回顧這一年裡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策劃/袁蒙)   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峴港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 1972年9月28日,周恩來總理與日本田中角榮首相在北京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
  • 雙甲子後回顧中日甲午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甲午戰爭給中國的打擊是空前的。《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的損失超過了以往一切損失,各項賠款加在一起達2億多兩白銀,清政府為此又向歐洲三次大借款3億兩白銀,實際付出數目可能有6~8億兩白銀。臺灣和澎湖群島被割讓,日本從臺灣掠奪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滋養了日本的戰爭機器。《馬關條約》還為日本對華資本輸出,進行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
  • 75年前,3萬日本軍民無法接受戰敗,逃進長白山後去了哪兒?
    隨著希特勒的上臺,納粹黨的勢力蓬勃發展,勢力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希特勒吹響了戰爭的號角,其他法西斯國家也順時而動向其他落後國家發起了猛攻。而二戰中最大的意外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放下的兩顆原子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 戰敗75年後,日本迎來崛起的大好機會,將會對誰下手?
    眾所周知,目前為止,第2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並最終被盟軍擊敗,從此就淪為了美國「不沉的航空母艦」,被綁上了美國的戰車。別看現在的日本GDP排行全球第三,人均國民收入也相當可觀,人民的幸福指數也高居全球前列,但日本其實是一個兵兇戰危的地方,因為它正位於美國地緣政治板塊的裂縫之中,肩負著對抗中俄的艱巨任務。因此日本的繁榮是建立在火山口之上的,如果這個火山繼續沉睡,日本人的幸福還將持續下去,但如果這個火山爆發,日本民族有可能會化為廢墟,毀於一旦。
  • 當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除了用武力之外,還用了什麼呢?
    畢竟清朝末期的時候,中國被列強打的不成樣子,說道清王朝就不得不說說他實行的這個閉關鎖國,在清王朝末期當年的新中國也是到了要改朝換代的時候,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是被列強入侵了一次再一次都沒有反省,相反日本卻是很好的反省他們自己。
  • 甲午中日戰爭:一場顛覆中國的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個很值得說的話題,其後有太多太多的事件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但同樣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戰爭到底帶給了中國什麼?中國輸了什麼?這場仗開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鮮,清朝是作為朝鮮的保護國不得不參戰的。本來,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在周圍附屬國中地位還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日本國內一開始反對開戰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過中國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國際上對日本也就是覺得眼熟罷了,畢竟他很小,是島國。被此等彈丸小國打敗,清朝徹底失去了周圍附屬國,小國的擁護。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習近平...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頑強的意志和英勇的鬥爭,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主義,取得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
  • 中日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到底能好到了什麼程度?
    就比如說文字,日本現在使用的平假名與片假名文字,便是源自於漢字中的草書與楷書,事到如今漢字也依舊出現在日語體系中,被稱為日文漢字。而文化相似的前提是得有文化傳播,都悶在自己的國土裡不出來,即便是一衣帶水也不會有聯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日兩國之間交流開始得相當之早,有書面記載的可以追溯到東漢光武帝時期。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75年前,日本宣布投降時,7000萬日本人在做什麼?老照片不會說謊
    75年前,「擺拍」現象還沒有現今這麼普遍,而每一張黑白老照片可以說是「活歷史」,真實的記錄了當年發生過的事情。,但日本卻遲遲不降,日本廣島於8月6日遭遇原子彈襲擊後,日方選擇了封鎖消息。
  •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與日本還爆發了一場戰爭,但很多人卻不知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是,此時,還有很多的日軍並未放下武器,在有些地方,有的日軍甚至還負隅頑抗,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抗日戰爭正式結束之後,中國與日本發生的一場戰爭。
  • 國際觀察|又到8·15,日本戰敗75年,歷史記憶不容湮滅
    本文轉自【新華社】;新華社東京8月14日電(記者姜俏梅)2020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 對亞洲人民而言,「8·15」是在歷史記憶中永遠無法磨滅的特殊數字。日本發起的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僅中國就在抗日戰爭中遭受了3500萬人員傷亡和6000億美元經濟損失。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7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頑強的意志和英勇的鬥爭,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主義,取得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  7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 日本投降三個月後,中日再次爆發戰爭,不到7天殲敵6100餘人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在我國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我國付出了無數革命烈士和人民的生命來贏得最後的勝利。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天皇正式向全日本廣播,廣播過後每個戰區都準備投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日本投降後,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役也被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
  • 教師招聘面試備考: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
    初中歷史《甲午中日戰爭》說課稿一、說教材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三、說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