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的含義(類象、分野)

2021-01-08 柳岸奇樹

天幹地支作為符號來說一個字代表了很多的含義,細細體會就不難發現規律,為以後進入預測學打下基礎。

天幹類象: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在理象上、人體內外、形態上有如下之分。

甲:大樹、膽、頭、高大 乙:花草、肝、項、纏繞 丙:太陽、小腸、肩、熱情

丁:星光、心臟、眼、精神 戊:土地、胃、肋、廣闊 己:花園、脾、腹部、秀麗

庚:兵器、大腸、肚臍、威嚴 辛:首飾、肺、股、精巧 壬:江河、膀胱、脛、磅礴

癸:池塘、腎臟、足、聚攏

地支類象:亥子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辰戌醜未為土。理象、人體、人物、月份、顏色如下。

子:池塘、膀胱、婦女、十一月、黑色 醜:田園、胃、農夫、十二月、黃色

寅:山林、膽、官吏、一月、綠色 卯:舟車、肝、司機、二月、綠色

辰:墳地、脾、漁翁、三月、黃色 巳:爐灶、三焦小腸、工人、四月、紅色

午:街道、心、馬夫、五月、紅色 未:村寨、胃、女工、六月、黃色

申:道路、大腸、驛站工、七月、白色 酉:街道、肺、婢妾、八月、白色

戌:田地、脾、軍警、九月、黃色 亥:江河、腎、術士醫生、十月、黑色

地支十二分野:地支代表的地理位置,這一塊在大六壬和掌中決用得較多,用來測算發生的位置,或找人找物的去向。

子:屬青州(山東北部、天津、河北東南)

醜:屬揚州(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福建、臺灣)

寅:屬幽州(北京、河北北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北部)

卯:屬豫州(河南東南、安徽北部)

辰:屬兗州(河南東北、山東西南、河北東南)

巳:屬荊州(河南西南、湖北、湖南)

午:屬交州(廣東、廣西、海南)

未:屬并州、涼州(內蒙古西部、青海、甘肅、西藏、新疆、山西北部、寧夏、陝西北部)

申:屬益州(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酉:屬冀州(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戌:屬徐州(江蘇、山東東南部)

亥:屬司隸(河南東部、陝西南部)

以上為地支十二分野,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為中心地帶,分野隨著世間百態的發展也在變化,人口、經濟、社會等等,以上為古籍常用。

相關焦點

  • 10天幹,12地支的來歷和含義
    十天幹的來歷五行是事物的五個基本運動過程,同時又代表了物質的五個靜止形態,由這五個靜止形態而把宇宙所有物質歸納為五種基本物質,即木、火、土、金、水。十天幹也是古代人們用的十進位數。十二地支的來歷十天幹是物質的屬性、現象。物質有其現象就必有其形體、質量,因此《易經》繫辭傳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十天幹為「天」象(因此稱十「天」幹),在地必有形,即配以「地支」,地支就是支持、支配天幹的意思,是支持天幹運動的力量。兩者一為體,一為用是不可分的陰陽體。
  • 中國文化:五行、天幹、地支的含義
    行,的意思和《易經》乾卦的「天行健」中的「行」一個含義,代表運動的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動能。天地間,這個動能有五種,分別以金、木、水、火、土來代表。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以金來代表,古時對於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就屬於金。木:代表樹木、草等,代表生命中有生的功能和根源。白居易詩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形容木的生長功能,代表了生發的生命功能。
  • 【國學講堂】「甲乙丙丁、子醜寅卯」……詳解「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道教星宿崇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
  • 甲子日話甲子|詳解「天幹地支」的含義
    日晷的天幹地支刻度中國古代不用阿拉伯數字計時,而用六十甲子。
  • 文化知識|「甲乙丙丁、子醜寅卯」……詳解「天幹地支」的含義
    十天幹: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
  • 知識分享: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以及天幹地支的含義是什麼?
    014.天幹地支的含義  天幹地支,是我國古代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系統,在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那麼,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天幹地支的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
  • 天幹地支是怎麼來的?如何正確的使用?
    天幹地支是中國傳統紀曆符號,年月日時都有著用支幹組合而成的日辰。相傳天幹地支為大撓所制,大撓就是黃帝時期的史官。他在五行的理論基礎上開發出了一套支幹系統。 《五行大義》中云:「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所制也。」這套理論體系和中國的紀曆法息息相關。
  • 詳解八字基礎知識「天幹地支」的深層含義!
    幹支是天幹與地之的總稱,天幹是指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本來是表示十進位計數法由一到十的順序數。古代(史前的考古時期)就使用此法,祖先為了方便起見,先用十手指計數,不夠用時再加上腳趾來算。十進位法是相當簡便而實用的計數法,雖然目前科技發達,但是古法的應用還是至今流傳。
  • 天幹地支的五行屬性
    天幹地支八卦五行圖天幹地支的五行屬性天幹地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世界萬物都有陰陽五行,天幹地支的陰陽屬性也不例外,詳細解釋下什麼才是正確的天幹地支五行屬性。
  • 十二地支的由來及天幹地支的關係
    根據《說文解字》的觀點,十二個地支描述了宇宙萬物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各個地支的含義如下: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地支與天幹的關係天幹與地支中,十天幹是在天上所成的象,十二地支則是這十個天象在地上所成的形。幹是主幹,支是分支,地支就是支持、配合天幹的意思,是支持天幹運動的力量。天幹為象,地支為形;天幹為陽,地支為陰;天幹為體,地支為用。
  • 天幹地支和陰陽五行的配合
    古人‍創立天幹地支這一符號體系不是任意的
  • 十二地支詳解:子醜
    清氣陽氣上升為天,五行各分陰陽,確立了十天幹。濁氣陰氣下降為地,於是八個方向各自定位而分成十二地支。隨著時間的變化,五行之氣也跟著變化,每一年的自然現象都有與五行相應的法則,五行之氣按一定的規律上升下降的變化,所以天幹與地支配合起來就可以達到奇妙的效果,從而人物、事物在天幹和地支的作用下,其吉兇禍福是可以預測的。
  • 老祖宗的智慧:天幹的原始含義
    也就是說,幹支是與五行相聯繫的,天幹和地支分別代表天上和地上的萬物事情,以樹木的「主幹」和「枝丫」類比。天幹地支十天幹分別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奇門遁甲中的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源於樹木的「幹枝」,是代表時空體系的符號,古人用於記年、月、日、時、方位、數據等 ,年月日時為時間,方位為空間。幹支是中華始祖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探究五行之情,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天幹,作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地支。2.幹支分別有什麼含義?
  • 天幹地支如何配六十甲子?幹支含義是什麼?地支的十二生滅狀態
    十天幹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 天幹地支五行對應表
    天幹地支和陰陽對應表
  • 天幹地支的關係與作用
    2、天幹相剋-耗天幹相剋: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庚辛金克甲乙木,五行循環相剋。克,很好理解,是金就克木,不必區分力量大小,只要發生作用關係就有象。克的同時就存在耗,與生洩的道理相同。耗的力量可以類象,不必看旺衰。
  • 天幹地支基礎知識
    >甲為陽,醜為陰,不能相陪,以此類推,天幹用六輪,地支用五輪,正好配一周為60年,這叫一個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幹支涵義: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
  • 奇門遁甲天幹地支的應用
    天幹地支應用:天幹配方位:甲乙東方,丙丁南方,戊己中央,庚辛西方,壬癸北方。天幹配時間:甲乙春天,丙丁夏天,戊己長夏,庚辛秋天,壬癸冬天。天幹配身體:甲頭,乙肩,丙額,丁舌齒,戊己鼻面,戊又為肋,己又為腹,庚為臍輪及筋,辛為胸,壬為脛,癸為足。
  • 農曆天幹地支算法+天幹地支年月日時算法
    1.幹和支的含義:幹支是天幹,地支的合稱。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