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將領胡璉應該說是我軍較為難對付的敵人之一,不僅是因為此人的悍勇,而是因為胡璉用兵狡詐多變的個性,在歷次作戰期間,我軍曾多次布置口袋陣,想要將胡璉一口吞下,結果胡璉每次都能嗅到一點蛛絲馬跡,止步不前。
開國上將宋時輪評價胡璉:胡璉這個人志大才疏,優柔寡斷,生性多疑,只要受到一點驚嚇,必然會求生自保!
胡璉是黃埔四期畢業,在國民黨軍諸多將領之中,算是比較有特點的一個,兼具張靈甫的悍勇、王耀武的機敏,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更為關鍵的是,胡璉在大節上是無虧的,畢竟抗戰時期的功績擺在那裡,1943年胡璉率領11師扼守石牌要塞,嚴令各部堅守,抱著殺身成仁的決心抵抗,並保障了鄂西會戰的勝利,戰後胡璉榮膺「青天白日勳章」。
不過也有個說法,根據胡璉親信十八軍軍部參謀長兼十八師副師長的趙秀昆回憶,胡璉已經暗中準備了逃走的木船。從這一點上來看,宋時輪對胡璉的評價還真的沒說錯。
抗戰勝利後,十八軍改稱整編十一師,由於是國民黨軍系統的五大主力之一,因此作為一支機動力量,出現在各個戰場上,1947年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以後,也是胡璉率領整編十一師尾隨,給我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我軍雖然多次對胡璉布置埋伏,卻始終被胡璉逃脫。
1946年9月,國民黨軍第五軍與整編十一師兩路大軍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為了打破敵人的進攻,晉冀魯豫野戰軍部署4個縱隊,除了以一個縱隊阻擊第五軍外,剩餘三個縱隊全部在章逢集地區圍攻整編十一師,因胡璉小心謹慎的性格,整編十一師除了11旅傷亡了3000人以外,其他大部隊均無較大的損失。
同樣1947年7月南麻戰役中,由於胡璉事先判斷出華野接下來進攻的目標是他,因此在南麻地區耗費了20多天修建了嚴密的碉堡和防禦工事,由於準備得當,加上後來天降大雨的關係,華野4個縱隊進攻受阻,加之援軍靠近,華野無奈退走,這一戰胡璉損失了3500多人,但是卻有驚無險,而整編十一師(十八軍)也是後來在淮海戰役中,才被我軍全殲的。
有傳言說,胡璉退守臺灣後,絕口不提雙堆集戰役,或許為誤傳。胡璉在晚年以後致力於文學、歷史的研究,特別是對當年的戰史,根據楊伯濤(曾任十八軍軍長,雙堆集戰役被俘)回憶稱,胡璉在戰時曾得到一本二野團級指揮員的作戰日記,每每翻看均讚不絕口,評價甚高,這個習慣後來一直維持到了晚年。
胡璉對於戰場上曾經吃虧的教訓,戰後都要進行總結和檢討,如南麻戰役結束以後,胡璉曾多次筆錄《南麻戰鬥--回復史政編譯局之問題》、《南麻戰役之檢討》,對於雙堆集作戰失敗,胡璉後來在金門駐守時,也寫了一片《徐蚌會戰第12兵團作戰經過概要》,其中既有對自己的分析,也有對黃維等將領的客觀評價。
也有說法認為,胡璉與黃維有矛盾,實際上不然,兩人並無太大的爭執,甚至關係還很不錯,雙堆集戰役期間,胡璉曾兩次冒險空降戰場,只是為了不讓這支精銳的大軍葬送,概要中評價黃維:黃維司令官乃一廉潔勤樸好學力行之好軍人,然對大兵團之指揮卻未經磨練。彼曾任軍長,此後未曾以較高職位統軍作戰。今驟膺十萬精兵獨當一面之重任,行軍作戰處處均感不適。
客觀而言,胡璉對於作戰之中的得失還是看得十分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