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一副黑邊眼鏡,兩眼炯炯有神,整個人透露出科研工作者所特有的嚴謹氣質。眼前這個略帶書生氣的年輕人就是航空工業飛彈院總體所副主任,某型號副總師於海山。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於海山有幸參與了飛彈院某型產品試驗保障工作,外場的工作經歷深深地觸動了他,也激發了他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的熱情。在導師的推薦下,於海山在2012年通過了飛彈院自招研考試,師從單位副總師攻讀博士學位,從此便與飛彈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來乍到的於海山,對飛彈院的新奇感很快就被繁忙的學業衝淡,他一頭扎進了學術的海洋,「貪婪」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埋頭做著自己最愛的科研事業。面對科研困難,他不推不等不靠,總是第一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請教導師,還經常與同事交流心得體會,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讀博期間發表了十餘篇學術論文,2015年有了自己的小家,2016年孩子出世,同年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並獲河南省教育廳頒發的「優秀畢業生」稱號。隨後留飛彈院任職,2018年獲院科技成果二等獎,2019年獲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並被河南省科技廳認定為「青年人才託舉工程託舉人才」,同時被任命為某型號副總師。
當被問及成功秘訣時,於海山坦言:「哪有什麼秘訣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型號研製路上的赤誠之心
型號研製的路上,從來沒有「容易」二字,有的是困難和攻關。面對困難,於海山從不輕言放棄,總是想法設法攻克難關。
某型號研製初期,由於試驗資源非常緊張,外場試驗面臨無載機可掛的情況。於海山積極協調型號線團隊,在不改變載機狀態的前提下,通過適應性更改發射裝置和軟體,滿足了型號前期試驗需求。他牽頭論證了多型飛機掛裝某型產品的實施方案,組織完成了多項綜合試驗,為型號研製積累了寶貴的試驗數據。在型號與載機接口要求編制過程中,他大膽創新,重新定義系統的工作流程與產品工作模式,聯合主機單位技術人員共同撰寫接口要求,逐字推敲,精益求精,將設計要求落實在系統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某年7月,正值酷熱難耐的三伏天,某預研項目面臨結題驗收,於海山在此項目中承擔了多項樣機研製和外場試驗工作。為了儘早對產品性能進行摸底,給外場試驗提供數據支撐,於海山主動承擔工作,從試驗場景規劃,到試驗方案論證,再到產品聯試準備,他克服人員緊張問題和疫情影響,主動加班加點,高效完成了試驗,驗證了產品性能,為產品軟體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家與國之間的權衡
一心為公事,家中難兼顧。舍小家,為大家,這是所有飛彈院人的真實寫照,於海山更是其中的典型。於海山與愛人王利平的主要精力都被工作佔據,孩子便多由父母照看。提及父母,於海山這個山東漢子臉上寫滿了愧疚,哽咽道:「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有了孩子後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恩情。虧欠孩子的以後還能補上,但對於情深似海的父母,我們卻無以為報。」
對於擔任型號副總師一職,他坦言壓力不小:「感覺誠惶誠恐,怕工作完成不好,以後更要加倍努力,不能辜負飛彈院的囑託,更要對得起胸前的黨徽。」
雄關漫道真如鐵,剛過而立之年的於海山正循著「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的足跡,以弄潮兒勇立潮頭的昂揚姿態,踐行著一名黨員的時代擔當,在飛彈院第四次創業的徵程中劈波斬浪,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