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上午,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餘以及副主席李超、方星海、趙爭平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這是證監會「一正三副」主席團首次集體亮相。
會上,劉士餘用「穩、嚴、進」三個字概括了2016年證券期貨監管的主要工作,並指出2017年要繼續「穩」中有「進」,讓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隨後,對中國資本市場諸多重大、敏感的議題做出了坦率回應。
在這場將近2個小時的記者會上,劉士餘主席提出了「珍珠項鍊論」,探討了IPO的「新常態」,指出高質量上市公司會帶來市場增量資金的規律,同時勸誡「資本大鱷」要謹慎投資,「天使和魔鬼只是一念之差,」,並坦言證監會黨委為了維護市場「三公」,不害怕「掉羽毛」。
提出「珍珠項鍊論」:珍珠、繩線、鎖頭各負其責
「穩中求進」是2017年我國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領域,2月10日,劉士餘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六穩六進」。
那麼,如何平衡好「穩」和「進」的關係呢?進一步講,如何處理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係呢?
劉士餘表示,「風平浪靜好行船」。中國資本市場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穩定的市場環境,任何改革都無法推進,甚至已經邁出的改革步子可能要倒回來。這方面,我們是栽過跟頭的,有深刻的教訓。反過來,如果我們不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不堅持問題導向的改革哲學,那麼資本市場當中長期積累下來的「頑疾」就不可能減少,更談不上根除,資本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活力,穩定就沒有牢固的基礎。所以說,改革和穩定是相輔相成的。
「路要一步一步走,關鍵是要走在正確的路上,方向要對。」 劉士餘表示。
至於如何走好這條改革之路呢?劉士餘提出了「珍珠項鍊論」。劉士餘表示,穿好一個珍珠項鍊有幾個要素,首先要是有珍珠,又要有質量,珍珠就是上市公司;其次是線要牢固,線不能忽粗忽細,線就是改革的方向和基礎制度;珍珠項鍊串起來之後要有鎖頭,使項鍊不會掉下來,這就是監管。
「改革、穩定、發展必須是全方位、相互協調的。發展資本市場就跟串項鍊一樣,要有好的珍珠,就是高質量上市公司;珍珠數量要夠,就是上司公司數量要增加;線要牢固,基礎要紮實,改革方向要正確;珍珠項鍊在夏天是怕汗的,遇汗以後要洗乾淨,怕酸、怕鹼,要呵護,要呵護項鍊,就是要加強監管,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劉士餘表示, 檢驗我們改革是不是下了真功夫,方法對不對,效果好不好,唯一標準就是看資本市場是否穩定健康發展。
縱論IPO:長遠看減少或暫停IPO效果都不好 高質量上市公司會帶來市場增量資金
IPO始終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最為敏感的話題。不少時候,市場都會「談IPO色變」,因此,暫停IPO也成為我國A股的一大特色。
有統計顯示,在A股市場26年的歷史中,先後9次暫停IPO。其中,一次性關閉時間最短的為4個月,關閉時間最長的為15個月,9次關閉一級市場的總時長為5年零7個月。即在A股開門的26年中,一級市場大約只運行了20年時間。
「過去,當資本市場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我們曾經用過減少,甚至暫停IPO的辦法裡力圖穩定市場,緩解下行壓力,也取得過時點性效果。從長遠來看,通過減少或暫停IPO的方法來穩定市場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其沒有解決資本長期發展的穩健性機制問題,沒有解決資本市場活水源頭問題,沒解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問題。」劉士餘表示。
事實上,在市場達成上述共識的基礎上,2016年IPO「快馬加鞭」。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280家企業通過IPO審核,248家企業完成IPO,融資1634億元。IPO家數創五年來新高。
在談到解決新股「堰塞湖」的問題時,劉士餘表示:「IPO每周不在家數多一點、少一點,關鍵是把握住上市公司的質量。我們花了很大功夫嚴把IPO的質量關、再融資的質量關、併購重組的質量關,加大了發行人、保薦人的責任。」
劉士餘進一步表示:「一個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資本市場是不長久的。要想長久,就必須有新的公司進來,新的公司進來以後就會增加市場流動性,就會帶來增量資金。因為投資價值在增加,全社會的信心增強了。」
上市公司治理:既要對接國際標準也要注重「黨的領導」
在劉士餘的「珍珠項鍊論」中,上市公司是「珍珠」,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企業的精英力量。只有上市公司質地優良,這串「珍珠」才更有價值。
據記者了解,證監會目前正在推進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針對在《準則》修訂中,證監會如何考慮在加強黨的領導和上市公司治理這方面如何做到有機統一的問題,劉士餘表示,在不同股權結構的上市公司中,黨的組織承擔的任務是不同的。在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公司黨委是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在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應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保障黨員的權利,發揮好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發揮好黨的作用,有何效果呢?劉士餘表示, 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有一個共同的現象。不管是國有控股公司,還是民營控股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只要重視公司黨的建設,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就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凡是搞壞了的公司,往往不注重公司黨的建設,不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劉士餘列舉了自己在農行當董事長的經歷,講述了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中黨委的核心作用和公司治理相鋪相成的道理。「我在農業銀行的時候,對於提交董事會的議案,我們的董事,包括境外董事、獨立董事,都會問這個議案黨委研究過沒有?他們認為黨委研究過的議案再提交董事會決策,信息和深度是足夠的。所以,在實際運轉當中,黨委領導和公司治理的關係是順暢的。」
在劉士餘看來,公司治理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制度安排、運作機制。目前,全球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理模式和制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好的或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具有國家特性的,它必須與本國的市場特徵、制度環境以及社會傳統相協調』。」
「在《準則》修訂過程中,我們要對接國際標準,更要融入中國元素,特別是中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以期通過修訂後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推動各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進一步明確黨組織的架構、任務、規則。」 劉士餘進一步表示。
喊話「資本大鱷」:天使和魔鬼只是一念之差 維護市場「三公」不懼「掉羽毛」
「野蠻人」、「害人精」、「資本大鱷」,這些出自劉士餘之口的標籤詞彙,已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詞金句」。對此,劉士餘推心置腹道:
「我到證監會工作後,花了較長時間來了解資本市場的各種亂象,開了眼界,也很震驚。我看到這些亂象,就想找比較簡單的、貼切的、大家都能懂的詞來描述,把每一種亂象貼上一個標籤,也就是『野蠻人』、『妖精』、『害人精』、『大鱷』。這些詞不是我創造的。這些行為往往是披著合法的外衣,打著制度的擦邊球,在資本市場上巧取豪奪,殘忍地侵蝕著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證監會的職能是監管、監管還是監管,能坐視不管嗎?」
劉士餘對那些「資本大鱷」的勸戒可謂「苦口婆心」。「在金融市場上,金錢的誘惑是巨大的,天使和魔鬼就那麼一念之差,資本市場上的金融家和『金融大鱷』只有半步之遙。有的行為本來是金融家的行為,弄著弄著就變成了『大鱷』的行為。」
同時,他還警告那些幹著大鱷行為的人,不要忘記「在計算分析技術,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廣為運用的今天,資本市場上任何行為都是有數據記錄的。包括最早『算盤時代』的行為,現在都是有留痕記錄的。也就是說,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機構做的違法違規、坑害中小投資者、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都是有記錄的。這些線索,無論歷史的還是當下的,我們都會盯住不放,那些套路不管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這次「熱詞」出來後,市場對劉士餘的評價。他表示,「不管哪一類評論,我認為都是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關心,出於對我本人、對證監會工作的關心。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然有可能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點、特定的案件、特定的場合,證監會黨委和我本人會因為某件事兒掉幾根羽毛,但同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這一天大的事相比,掉幾根羽毛算什麼呢?只要把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好了,把『三公』的市場秩序維護好了,掉的羽毛還會長出來的。」
而對於「資本大鱷是誰,門口的野蠻人是誰?」的問題。劉士餘機智回應道:「告訴你了,下一步還怎麼幹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