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資本市場改革繼續「穩」中有「進」

2021-01-13 中國金融新聞網

  2月26日上午,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餘以及副主席李超、方星海、趙爭平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這是證監會「一正三副」主席團首次集體亮相。

  會上,劉士餘用「穩、嚴、進」三個字概括了2016年證券期貨監管的主要工作,並指出2017年要繼續「穩」中有「進」,讓改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隨後,對中國資本市場諸多重大、敏感的議題做出了坦率回應。

  在這場將近2個小時的記者會上,劉士餘主席提出了「珍珠項鍊論」,探討了IPO的「新常態」,指出高質量上市公司會帶來市場增量資金的規律,同時勸誡「資本大鱷」要謹慎投資,「天使和魔鬼只是一念之差,」,並坦言證監會黨委為了維護市場「三公」,不害怕「掉羽毛」。

  提出「珍珠項鍊論」:珍珠、繩線、鎖頭各負其責 

  「穩中求進」是2017年我國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領域,2月10日,劉士餘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六穩六進」。

  那麼,如何平衡好「穩」和「進」的關係呢?進一步講,如何處理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係呢?

  劉士餘表示,「風平浪靜好行船」。中國資本市場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穩定的市場環境,任何改革都無法推進,甚至已經邁出的改革步子可能要倒回來。這方面,我們是栽過跟頭的,有深刻的教訓。反過來,如果我們不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不堅持問題導向的改革哲學,那麼資本市場當中長期積累下來的「頑疾」就不可能減少,更談不上根除,資本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活力,穩定就沒有牢固的基礎。所以說,改革和穩定是相輔相成的。

  「路要一步一步走,關鍵是要走在正確的路上,方向要對。」 劉士餘表示。

  至於如何走好這條改革之路呢?劉士餘提出了「珍珠項鍊論」。劉士餘表示,穿好一個珍珠項鍊有幾個要素,首先要是有珍珠,又要有質量,珍珠就是上市公司;其次是線要牢固,線不能忽粗忽細,線就是改革的方向和基礎制度;珍珠項鍊串起來之後要有鎖頭,使項鍊不會掉下來,這就是監管。

  「改革、穩定、發展必須是全方位、相互協調的。發展資本市場就跟串項鍊一樣,要有好的珍珠,就是高質量上市公司;珍珠數量要夠,就是上司公司數量要增加;線要牢固,基礎要紮實,改革方向要正確;珍珠項鍊在夏天是怕汗的,遇汗以後要洗乾淨,怕酸、怕鹼,要呵護,要呵護項鍊,就是要加強監管,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劉士餘表示, 檢驗我們改革是不是下了真功夫,方法對不對,效果好不好,唯一標準就是看資本市場是否穩定健康發展。

  縱論IPO:長遠看減少或暫停IPO效果都不好 高質量上市公司會帶來市場增量資金 

  IPO始終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最為敏感的話題。不少時候,市場都會「談IPO色變」,因此,暫停IPO也成為我國A股的一大特色。

  有統計顯示,在A股市場26年的歷史中,先後9次暫停IPO。其中,一次性關閉時間最短的為4個月,關閉時間最長的為15個月,9次關閉一級市場的總時長為5年零7個月。即在A股開門的26年中,一級市場大約只運行了20年時間。

  「過去,當資本市場下行壓力較大的時候,我們曾經用過減少,甚至暫停IPO的辦法裡力圖穩定市場,緩解下行壓力,也取得過時點性效果。從長遠來看,通過減少或暫停IPO的方法來穩定市場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其沒有解決資本長期發展的穩健性機制問題,沒有解決資本市場活水源頭問題,沒解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問題。」劉士餘表示。

  事實上,在市場達成上述共識的基礎上,2016年IPO「快馬加鞭」。數據顯示,2016年,共有280家企業通過IPO審核,248家企業完成IPO,融資1634億元。IPO家數創五年來新高。

  在談到解決新股「堰塞湖」的問題時,劉士餘表示:「IPO每周不在家數多一點、少一點,關鍵是把握住上市公司的質量。我們花了很大功夫嚴把IPO的質量關、再融資的質量關、併購重組的質量關,加大了發行人、保薦人的責任。」

  劉士餘進一步表示:「一個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的資本市場是不長久的。要想長久,就必須有新的公司進來,新的公司進來以後就會增加市場流動性,就會帶來增量資金。因為投資價值在增加,全社會的信心增強了。」

  上市公司治理:既要對接國際標準也要注重「黨的領導」 

  在劉士餘的「珍珠項鍊論」中,上市公司是「珍珠」,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企業的精英力量。只有上市公司質地優良,這串「珍珠」才更有價值。

  據記者了解,證監會目前正在推進修訂《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針對在《準則》修訂中,證監會如何考慮在加強黨的領導和上市公司治理這方面如何做到有機統一的問題,劉士餘表示,在不同股權結構的上市公司中,黨的組織承擔的任務是不同的。在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公司黨委是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在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應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保障黨員的權利,發揮好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

  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發揮好黨的作用,有何效果呢?劉士餘表示, 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有一個共同的現象。不管是國有控股公司,還是民營控股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只要重視公司黨的建設,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就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凡是搞壞了的公司,往往不注重公司黨的建設,不注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劉士餘列舉了自己在農行當董事長的經歷,講述了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中黨委的核心作用和公司治理相鋪相成的道理。「我在農業銀行的時候,對於提交董事會的議案,我們的董事,包括境外董事、獨立董事,都會問這個議案黨委研究過沒有?他們認為黨委研究過的議案再提交董事會決策,信息和深度是足夠的。所以,在實際運轉當中,黨委領導和公司治理的關係是順暢的。」

  在劉士餘看來,公司治理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制度安排、運作機制。目前,全球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理模式和制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好的或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具有國家特性的,它必須與本國的市場特徵、制度環境以及社會傳統相協調』。」

  「在《準則》修訂過程中,我們要對接國際標準,更要融入中國元素,特別是中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以期通過修訂後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推動各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進一步明確黨組織的架構、任務、規則。」 劉士餘進一步表示。

  喊話「資本大鱷」:天使和魔鬼只是一念之差 維護市場「三公」不懼「掉羽毛」 

  「野蠻人」、「害人精」、「資本大鱷」,這些出自劉士餘之口的標籤詞彙,已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詞金句」。對此,劉士餘推心置腹道:

  「我到證監會工作後,花了較長時間來了解資本市場的各種亂象,開了眼界,也很震驚。我看到這些亂象,就想找比較簡單的、貼切的、大家都能懂的詞來描述,把每一種亂象貼上一個標籤,也就是『野蠻人』、『妖精』、『害人精』、『大鱷』。這些詞不是我創造的。這些行為往往是披著合法的外衣,打著制度的擦邊球,在資本市場上巧取豪奪,殘忍地侵蝕著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證監會的職能是監管、監管還是監管,能坐視不管嗎?」

  劉士餘對那些「資本大鱷」的勸戒可謂「苦口婆心」。「在金融市場上,金錢的誘惑是巨大的,天使和魔鬼就那麼一念之差,資本市場上的金融家和『金融大鱷』只有半步之遙。有的行為本來是金融家的行為,弄著弄著就變成了『大鱷』的行為。」

  同時,他還警告那些幹著大鱷行為的人,不要忘記「在計算分析技術,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廣為運用的今天,資本市場上任何行為都是有數據記錄的。包括最早『算盤時代』的行為,現在都是有留痕記錄的。也就是說,任何人、任何時候、任何機構做的違法違規、坑害中小投資者、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都是有記錄的。這些線索,無論歷史的還是當下的,我們都會盯住不放,那些套路不管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這次「熱詞」出來後,市場對劉士餘的評價。他表示,「不管哪一類評論,我認為都是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關心,出於對我本人、對證監會工作的關心。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然有可能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點、特定的案件、特定的場合,證監會黨委和我本人會因為某件事兒掉幾根羽毛,但同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這一天大的事相比,掉幾根羽毛算什麼呢?只要把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好了,把『三公』的市場秩序維護好了,掉的羽毛還會長出來的。」

  而對於「資本大鱷是誰,門口的野蠻人是誰?」的問題。劉士餘機智回應道:「告訴你了,下一步還怎麼幹活呀?」

相關焦點

  • 第二十五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舉辦,聚焦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改革歲月
    在「十四五」規劃勝利啟幕的關鍵時點,資本市場三十年重大歷史性改革發展的主導者、參與者和親歷者、滬深交易所的創設者、中國上市公司代表、資本市場研究的金融學家和市場專家、資本市場論壇的創設者和監管者,再次歡聚第二十五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共同回顧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改革歲月、風雲際會和激蕩發展,研討在把我國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如何通過金融供給側改革支持經濟雙循環發展,凝心聚力將中國資本市場建設成新的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金融中心
  •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十大新聞
    其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充分發揮,融資金額顯著提升,助力「六穩」促進「六保」作用顯現。A股IPO融資創下近十年新高,市場融資額大幅增長,對於推動科技創新、資本形成和優化融資結構等,具有重要意義。債券市場各類債券的發行量持續上升,2020年全年50餘萬億元的發行量,為新基建投資、保市場主體等注入金融活水。
  • 劉士餘:風平浪靜好行船 改革和穩定相輔相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7年2月26日(星期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士餘介紹協調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穩定發展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劉士餘表示,「風平浪靜好行船」,沒有穩定的市場環境,任何改革都無法推進,甚至邁出的步子要倒回去。如果市場不穩,甚至已經推出的改革措施也會倒退。這方面栽過大跟頭,有過大教訓。反過來,如果不堅持市場化、法制化的改革方向,市場裡的頑疾就無法減少和根除,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活力,穩定就沒有基礎。改革和穩定相輔相成。關鍵是走在正確的路上,方向要對。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質量要牢固,改革方向和運行制度化要正確。
  • 2017年人民幣匯率的三大猜想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電 題:2017年人民幣匯率的三大猜想  作者 夏賓  繼2014年和2015年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連續三年全年貶值。2016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下挫4434個基點,貶值近6.83%。  那麼,2017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如何?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資本市場,這兩項提法新意十足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在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部分,會議提出要「要健全金融機構治理,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
  • 資本市場三十年系列報導·人物│王傳福:東方的馬斯克?
    原標題:資本市場三十年系列報導·人物│王傳福:東方的馬斯克?,令他在逆境中取得突破,也讓他不斷迎來更深層次的認同:同行評價他為「富有企業經營和資本運作意識」;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則稱他「兼具愛迪生的研發能力和韋爾奇的管理能力」。
  • 2020年度江蘇經濟回眸:穩中有進 成如容易卻艱辛
    回望過去一年,從年初統籌抓好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兩個戰場,「於變局中開新局」,到年底疫情防控常態化,「打贏收官戰」,一個個數字,是全力奪取「雙勝利」的一個個紮實腳印,更是一份份在2020年這張「最難考卷」中寫下的高分答案。
  • 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些事情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一路走來的磕磕絆絆,在不斷突破創新與痛苦糾偏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資本市場,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間關口,該如何把握下一個30年的航向?從資本市場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有兩點經驗教訓需要被銘記:一是要始終沿著市場化方向去發展資本市場;二是要堅持法治化去發展資本市場,健全法治保障,提高違法成本,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01. 市場化過去,對於資本市場,我們的做法或許更多是出於父愛式的衝動。首先是IPO發行節奏的行政化。
  • 東莞信託:潛心資管 以金融力量撬動文旅資本市場
    信託公司作為中國的「實業投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受託資產直接投向實體經濟領域的比例穩中有升,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從近十年前開始,隨著傳統產品收益走低和通道業務的收緊,信託公司紛紛轉型試水產業基金。
  • 高端訪談丨久友資本董事長李陽:註冊制改革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創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如今科創板改革試點已滿一周年 ,新三板全面改革剛剛啟動,證監會「深改」12條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改革中仍有創業板處在待發的階段。於創業板等待改革之際,又迎來了其成立十周年的紀念。《21世紀》:今年已經是創業板創設第十個年頭,創業板在其推出的十年中為我國的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了怎樣的積極意義。李陽:創業板設立這十年,無論是對資本市場還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需要從2009年推出創業板的經濟大環境談起。
  • 中國資本市場大事記(1984年至2014年)
    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頒布並施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標誌著我國QFII制度正式啟動。   2003年10月28日,證券投資基金法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獲得通過,並從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為基金的規範運作提供法律保障。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九條」)出臺。
  •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穩字當頭,淡化增速,強調質量
    事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19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0年六大重點經濟工作。針對本次會議透露出的經濟和政策變化,我們解讀如下:一、為什麼要「穩」字當頭一是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有疊加共振風險,經濟發展環境趨於嚴峻和複雜化,即國內「三期疊加」、國外「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
  • 深交所:2020年將高質量完成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
    會議認為,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客觀、主題突出、精煉務實,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報告明確提出「改革創業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企業擴大債券融資」,為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 2021年貨幣政策「穩」字當頭,疫情下中國沒有「大水...
    1月8日,據新華社消息,央行行長易綱日前就2021年金融領域熱點問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採訪。易綱就今年的貨幣政策基調、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宏觀槓桿率、金融業對外開放等方面的熱點問題作出最新回應。  視頻來源:新華社  先看易綱的重要表述:  1、2021年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
  • 周小川英文演講表達中國貨幣政策:審慎中性,在去槓桿和穩增長間...
    「貨幣政策將維持審慎中性,並在穩增長和去槓桿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防範資產泡沫,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周小川表示。其實,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的去槓桿已經成為了貫穿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的主線,中國央行對銀行業推行的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以及近期銀監會的多個文件都意在防範金融風險。
  • 樓市拐一點來了,李嘉誠早已提前退出,大資本市場在路上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強調房住不炒,各部門也在不斷地打出組合拳調控樓市,特別是2020年12月份連續出臺對房地產貸款方面的規定,調控樓市的決心已經越來越堅定。可以說2020年將是樓市經濟的分水嶺。
  • 王林:2017,企業家亟需高度重視的7個問題
    首先我講「穩」,「穩」主要講內防風險,金融風險、系統性風險,槓桿、資產泡沫等等,外防資本的流動,現在資本流動得有些反常,美國總統換屆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進」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人關注供給側,其實還有另外五個字大家一定要關注,「結構性改革」,「結構性改革」是重點。
  • 30年3次「大牛市」的背後——改革是中國股市最大能量
    因此,不能說A股市場並未真實反映以GDP為代表的中國經濟增長,而應當說A股市場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這一點,在A股市場歷史「第一牛」的過程中就得到了充分體現。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1992年。1990年社會主義中國建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這到底該如何理解?姓資還是姓社?一直存在爭論,並在1991年底達到巔峰。
  • 以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激發新發展活力 2021年全國外匯管理工作...
    2020年外匯管理工作,分析當前外匯市場形勢,研究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會議認為,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外匯管理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疫情防控更加突出服務實體經濟、推進改革開放和防範化解風險,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維護了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一是統籌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快速反應建立防疫外匯「綠色通道」,有力支持了疫情早期進口防疫物資資金匯兌的需要。
  • 中國面臨1996-2000年相似經濟形勢 應如何改革
    這次宏觀調控有四點經驗十分寶貴:一是相繼採取了取消貸款規模管理、下調法定準備金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降息等放鬆銀根、反通縮的有力措施,實現了從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堅持了市場化改革取向。1996年5月-1999年6月期間,1年期貸款利率從12%下調到5.85%。存款準備金率從1997年的13%下調到1999年11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