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之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一講:甲
這一講,主要有兩個話題:
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說文解字》這本書。詳細解讀「十天幹」的第一位:甲
第一個話題: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說文解字》這本書。
《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字典,是漢代經學的產物,是為研究漢代的「六經」而編著的。
哪六經呢?《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樂經》。到了西漢,漢武帝「罷黷百家,表章六經」,恢復了六經的官學地位。此時《樂經》已經失傳,故設「五經博士」。
要想「通經」,得先「解經」,要「解經」就離不開這部《說文解字》,為什麼呢?因為它使用的是秦漢之間通用的篆字,包括了大篆和小篆,還收集了逐漸消亡的六國的文字和逐漸滋生的民間的文字。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讀懂和破解一部分甲骨文和金文,如果沒有它作為中介,那是很難辦到的。
《說文》收錄的文字並不多,一共是9353個,這些字,按照部首分成了540部。《說文》就是首創了部首分類法,建立了中國字典的基本框架。可以說,後世所有的字典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這樣來看,《說文解字》就奠定了中國文字學、字典學的基礎。
漢字有三大要素:字形、字音、字意。所以漢字的解釋也就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的。《說文解字》它偏重在「字形」來解釋字,許慎的解說根據就是「六書說」。
什麼叫「六書」呢?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對每個字的字形結構進行分析,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偏旁、部首。用一個很江湖的詞來表達,叫「拆字」。有人不以為然,以為太江湖了,實際上就是根據許慎這個「六書說」來的。
第二個話題:詳細解讀「十天幹」的第一位:甲
「甲」字的拆法,第一種拆法就是「田」字下面出頭。有什麼根據這麼拆字呢?因為在《康熙字典》裡邊「甲」字就排在「田」部。「田」字下面出了一個尾巴,就叫「甲」。說明什麼呢?
「天的生命之氣下潛,但還沒有來得及申張,沒有獲得自由。」
沒有自由就從下邊出來了,所以在上面就形成了「甲」。
《說文解字》裡說: 「東方之孟,易氣萌動,從木戴孚甲之象。」
就是說種子破土冒出了地面,但還沒有脫出硬殼兒,腦袋上頂著一個硬殼兒,這樣的形象就叫做「甲」。
想像一下「發豆芽」的過程,豆子下面長出了尾巴,上面還頂著個豆殼,這就是「甲」字的象形圖像。
「甲」字第二種拆法,就是一個「十」字,外邊畫一個圈兒,把它圈住,看起來像個「田」字,但是下邊沒有尾巴。甲骨文、金文,都是這個字形,什麼意思呢?
「甲者,皮開裂也,實象其裂紋也。」
他說這個「甲」,就是果實的外皮開裂,出現了一個「十」字形的紋,表示生命萌動就要破甲而出了。因此 ,「甲」字的根本的意思就是 「生命的萌動與出生」,有「開始、出端、起點」的意思。
比如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就是從「開始、開端、第一」衍生過來的。古代頭號的世家望族叫「甲族」、最顯貴的豪宅叫「甲第」、科舉考試第一就是中了「甲科」 ……
由於「甲」是生命的初態,尚未脫開硬殼,所以「甲」又指古代戰士穿的防護衣,比如說「甲冑」、「盔甲」、「 鎧甲」、「馬甲」、「 滿城盡帶黃金甲」。再由此引申出動物身上起保護作用的硬殼,比如說「龜甲」、「 甲魚」「 甲蟲」、「穿山甲」、「 動物的爪甲」、「 人的指甲」等等。
我們說有「漢字同音大體同意」的說法,所以甲和夾、莢同音同義。意思都是「天的生氣下潛,被困在下面不得完全伸展之象」。
《禮記 月令》篇裡說:「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但元氣尚未脫甲。」
被夾在了硬殼的下面,所以得了一個「甲」的象,等待元氣上升就成為「由」字。
因此「由」字,它有「由來」、「根源」、「 自由」的意思,等到元氣貫通,上下都出頭啦,又變成了一個「申」字,表示:「元氣伸張,大有作為。」
所以「甲、由、申」這三個字,同屬「田」部,它是「一氣通三字」。所以他們實際上是一個字,都表示「生命之氣的貫通」,生命之氣貫通下來,就變成了「乙」字,我們第二講就會接著講「乙」字。
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或轉發收藏,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