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慮多情損梵行——恭聽索達吉堪布開示「不負如來不負卿」

2021-01-13 女戒專家




愛的謳歌


世間對愛情頗多溢美之辭,如「只羨鴛鴦不羨仙」。 意思是,只羨慕像鴛鴦一樣,與愛人攜手同老,相伴終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給我,我也不羨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愛,有一首詞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這句話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公元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趕赴并州應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人。捕雁人告訴元好問,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飛,豈料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盤旋,最後竟從空中直衝而下,墜地而死。

 

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將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名「雁丘」,並作了流傳至今的《雁丘詞》。

 

不僅世間之人都期望值遇這樣一位知音:與他(她)生死與共。即使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國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當釋迦牟尼佛告訴恩扎布德:「國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捨棄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學,行持六度。」

 

國王回答說: 「贍部花園極愜意,寧可我成為狐狸,釋迦佛位永不欲,願具妙欲共解脫。」

 

除了國王恩扎布德,第六世倉央嘉措也扮演著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於世間。

 

經常有一些大學老師和學生問我:「你讀過倉央嘉措的情歌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回答:「還未出家之時,我在讀甘孜師範學校時讀過,出家以後也看過。原因是,倉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詩學家,深諳詩學的精髓,用詞非常之美,一般人無法效仿。





我理解他的詩有內外密三層意義。從外義而言,它闡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內義和密義,多數人卻無從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當時,人們不知道白色仙鶴之義,以為又是一首情歌。後來才發現,第七世達賴喇嘛降生於理塘。所以,倉央嘉措在寺院時,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遠方的情人,實際上,他的每一首詩,都隱含著對當時藏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預言,並對未來的變異作了授記。

 

他在一首流傳甚廣的詩中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人們可能奇怪,這樣的詩怎麼會出自一位藏傳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實上,他的這種特殊的顯現,對世人具有一定的意義:欲界中人,都難免對異性的貪戀,通過他的情詩,人們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緣,緩緩種下解脫的善根。」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多少人讚美愛情!為之謳歌,為之傷懷。尤其在人們年輕時,會認為這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為之深深嚮往。





愛有幾種,在一切有部的經典中,愛分為貪愛和敬愛。貪愛是以煩惱染汙的心、以貪慾和渴望來愛一個人;敬愛是對佛菩薩、對法寶、四諦與解脫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經》也說:「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愛有凡夫的愛,又叫餓鬼愛,是充滿欲求、永無饜足的愛;還有一種叫法愛,法愛和敬愛相同,是清淨、沒有煩惱染汙的、通往解脫的愛,它是完全的付出,沒有絲毫的佔有欲,又稱之為大愛。

 

古人說:「愛的感覺,是溫暖;愛的語言,是正直;愛的心地,是無私;愛的行為,是成全。」但事實上,愛,究竟是否正直無私?在經歷了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後,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

 

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愛情,歸根結底,它不是無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它不是正直、溫暖的,而是有條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對方對我的行為上,一旦這個前提條件變化,自己的情感就隨之變化。

 

但人們對此視而不見,依然被世間對愛的讚美所迷,徒然追尋著永恆的愛。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愛有多層涵義;在藏文中,愛和喜歡難分伯仲。因為歷史、文化和傳統的迥異,藏漢兩地對愛的觀點不同。在漢地一些電視、電影和小說中,將愛渲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認為如果沒有了愛,生命已然失去了意義;而在藏地的傳統中,對愛的概念卻非常模糊、不確定,鮮少對情愛的讚美,所以由執著產生的痛苦也較小。

 

從小,人們受媒體的影響,在心中種下深深的、特殊的種子。等他們長大之後,它就會發芽,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整個人生。它就像《俱舍論》中所說的無表色——一種無形無色、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色法,唯有通過人們渴望愛的言行,才可以窺視到它在人們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憐,所謂的愛只是一種虛妄、顛倒的幻覺,一種自心的執著。除此之外,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愛。



索達吉堪布《殘酷才是青春》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演講》




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眾生早日戒除邪淫,得大自在!

(nvjie5910@126.com)

如有懺悔文可投稿到此郵箱

更多正能量知識

請關注QQ空間(383966443)


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喲

相關焦點

  • 《不負如來不負卿》|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的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多美的一個句子,卻道盡了人世間的無奈,他不願辜負佛祖,也不願辜負那位心之所愛。可世間事總是如此令人兩難,倉央嘉措這一生,是一冊我們永遠無法讀懂的經文,他原本只是一個清貧的孩童而已。
  • 【美文美圖】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美文美圖】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是雪域最高的王,是六世達賴喇嘛,為了天下蒼生,他本不應該擁有愛情,卻獨獨愛上了一個女子,僧人的清規戒律阻擋不了他追求愛情的決心,身負的使命,又不能讓他輕易放下,在蒼生與愛情面前,他該如何抉擇,這無疑是個兩難的問題,他發出疑問「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從他留下的情詩來看,他是個有靈氣的詩人,真誠的戀人,也是個不守清規戒律的小和尚。他的一生是難以捉摸的傳奇,三百多年來吸引了無數人去探秘追尋。        女兒國裡的這個歌詞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說出了追求愛情的悲歡離合,掙脫束縛的管教,多希望唐僧能和女兒國國王永遠的抄寫經書到老。河神為了愛情能苦苦等了國師二十年,最終為愛情而死。
  • 曾慮多情損梵行——季羨林
    所有的一切只是掩飾內心缺失的不自信藉口吧?錢鍾書和楊絳;李歐梵和李玉瑩;童元方和陳之藩。天作之合,黃昏之戀,忘年之戀,再續塵緣,很美。學者和天才們過平常日子,打造不平凡的愛情,實比太多人無事可做,只能草草談戀愛,來得相濡以沬,纏綿動人。天才有天才有缺點,但天才也有天才的愛戀方程式。非常具有話題性的作品《我和父親季羨林》,令人思索所謂「天才學者」的真實人生。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絕頂聰明矜世智,嘆他於此總茫茫。3、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4、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這些東西,他才會平靜,從容。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敢於去想,在夢想實現之前,永遠不給自己提前設限,不給自己尋找任何退縮的藉口、失敗的理由,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把看似遙遠的夢想,變成真正的現實。容得下幸福,也要容得下難過。如此才會花好月圓。童年是躲在流光的罅隙,向我揮手。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這些東西,他才會平靜,從容。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如果你想快點成名,那麼就得早點起床;如果你想快點長智,那麼就得慢點驕傲;如果你想慢點老化,那麼你就得快點學習;如果你想慢點淘汰,那麼就得快點邁步。
  • 倉央嘉措一句「不負如來不負卿」驚豔了時光,其實上半句更美
    >神秘的雪域高原一直是人們讚揚的聖地,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聖地,尤其是神秘的布達拉宮更是無數人朝聖之地,西藏是藏傳佛教的發源地,而布達拉宮承載了這一切,特別是清朝時期藏傳佛教達到了頂峰,而在藏傳佛教中有一個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故事,這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而主人公就是大家熟知的倉央嘉措, 雖說歷史關於他的記載寥寥數語,但是他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唯美的情詩,所以人們將他稱為「痴僧」,尤其是那句「不負如來不負卿
  • 倉央嘉措說「不負如來不負卿」,上半句更美,驚豔世間三百多年
    但讓人們相對感興趣的,並不是他的六世達賴喇嘛身份,反而是他身為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曾寫出許多與佛家格格不入的「情詩」。他本人也為此被人們稱為「痴僧」,尤其是《六世達賴》詩中,一句「不負如來不負卿」,更為將痴情寫得淋漓盡致。
  •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紅塵無悔,別問是劫還是緣
    而對於佛家修行之人而言,更期望自己能夠做到不戀塵世浮華,不寫紅塵紛擾,不嘆世道蒼涼,不惹情思哀怨。閒看花開,靜待花落。然而,情之所動,往往不能控制。正所謂「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自古最惱人的是情思。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位身份地位很特殊的詩人。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單身時間長了,說不渴望戀愛是假的,尤其是看到周身的人成雙成對,不可為不羨慕。一個人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快活恣意,但是不能說之為幸福。擁有絕對的自由,就無法擁有陪伴,這就是所謂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愛情之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吧,畢竟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身在其中才有感受;總之珍惜現下所擁有的吧,畢竟前世的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雪域最美情郎」——倉央嘉措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雪域最美情郎」——倉央嘉措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摘自《倉央嘉措情歌》公元17世紀末期,在西藏歷史上誕生了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宗教領袖,倉央嘉措。和以往的宗教領袖有所不同,這位大師在政治上,他沒有轟轟烈烈的作為,短暫一生,未能足以潛心佛法,卻唯獨鍾情於浪漫主義的詩歌與文學創作,成就了他在中國詩歌歷史上的傳奇地位。
  •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最真的「情詩」,領受最誠的慈悲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一個宗教領袖卻寫詩言情,這是毫無顧忌地以詩犯禁。倉央嘉措從以身犯禁到以詩犯禁,是困守佛身與追求自由的搏弈,無可奈何又痛苦掙扎。文學圈對倉央嘉措的熱度從未消減過,倉央嘉措既以身犯禁又以詩犯禁令關注者產生共鳴並沉迷其中。
  • 《不負如來不負卿》電視劇主題曲 蓉卓不負如來不負卿歌詞
    《不負如來不負卿》是由企鵝影視和夢想者電影聯合出品的網劇,改編自小春的同名小說《不負如來不負卿》,講述了未來女孩艾晴與僧人羅坻長達幾十年羈絆相守的故事。  該劇於2017年12月20日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原聲帶由北京二十四小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自作發行。
  • 世上難得兩全法,如何能不負如來不負卿?
    《三生酒館》|步步蓮花文編自璞城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我一直夢見你,聽見你的聲音,我曾看見你在菩提樹下打坐,也許那時候我就該明白,我愛上的會是一個和尚。半生荼蘼,半生菩提。我信緣,不信佛。緣信佛,不信我。愛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永遠不被預知,當知道的時候,已經遲了。佛偈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手中握無限,片刻成永恆。」一天,與一生,有什麼分別,我已得到那最好的片刻,也便得到了永恆的幸福,還有什麼可奢望的呢?今生只當最後一世,來生願常伴佛前,為座下蓮臺,佛渡眾生,你渡我。
  • 書評|不負如來不負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一千多年前的西域遺落了一段盪氣迴腸的愛情,那時駝鈴悠悠,漫天黃沙,這紅塵中的情緣縈繞著佛與法,身份的鴻溝與心中的執念,如何跨越?又如何做到不負如來不負卿?
  • 不負光陰不負卿
    爾來曾幾時,白髮忽滿鏡。倏然間,便老了。衰老,其實是個漸進的過程,當我們意識到,卻總是在驚愕的某個瞬間之後。我們往往都是兒時不懂,年少不懼,中年不惑,老時不忘,對待衰老或是死亡,也是如此。花開花落總有時,該賞便賞,無須哀傷。
  • 西藏|倉央嘉措: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愛人苦,不愛更苦;求緣苦,不求更苦。」愛是什麼?叫人日思夜念,叫人肝腸寸斷,叫人魂牽夢縈,叫拉薩最大的王,深陷其間,甘做拉薩街市上的平凡少年。1702年,倉央嘉措在扎什倫布寺拒絕受戒,向五世班禪要求還沙彌戒返俗,並拒絕受比丘戒。未果。後瑪吉阿米離開拉薩,遠嫁故鄉。「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