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七月半寫包的格式及稱呼,寫包不求人快收藏!

2021-01-18 驚豔全城

 

      上圖手寫稿是參照劉氏彭城堂手寫版樣稿,其它姓氏要改下堂名和幾氏即可。 

       據說七月半燒紙的錢包,一定要寫好姓氏堂名和姓氏的第幾氏,這樣陰差才能把你燒的錢包送達你要送到的人,否則白燒了。

         幾氏怎麼算?首先你要知道你家族中的一個姓氏再推就行,比如:小編是「選」字輩,父親是「國」字輩 是劉氏三十六氏,爺爺是「定」字輩 是劉氏三十五氏,曾祖也叫太太是「才」字輩 是劉氏三十四氏。


 


 


 


 


 



 


 

七月半:中元節:鬼節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據傳說,七月初一開鬼門,閻王爺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讓他們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歸人間檢查後代們的善惡情況,在陽間的人們就舉辦一些祭拜活動來款待他們,尤其是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以此祭拜這些從陰間來的鬼魂。現將我們這地方過七月半燒包的習俗介紹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寫有先人名號的祖宗牌掛在家中牆上,牌位下邊的桌上擺放金山、銀山、鮮花、香花、麥芽、盤香、蠟燭等擺設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鮮飯食供奉,供奉時需要先淨手作揖上香,供飯完後需要燒化紙錢。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將紙錢分為約一公分厚一疊一疊的然後用封皮封成包。包,分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區別主要是封皮上有無沙衣和路票,沙衣相當於衣物等行李,路票相當於過路的介紹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沒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於死亡未滿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則用於死亡超過三年的先人。
       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寫法介紹如下:
      1、封皮內容解釋: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以花包為例,括號內為解釋)為:
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  封(中元節鬼魂勝會之期虔誠準備冥界紙錢並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恭敬地奉送給)
第三列:       收用   (已經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陽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運          日叩化(農曆XXXX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內容寫法:

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邊字前空白處填上包的封數,一包為1封,一馱是2封,按寫給某先人的包總封數填寫。如果是白包,則中元勝會之期處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勝會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為對新亡人需要燒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燒包填寫內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讓燒包的人根據情況填寫。寫七七白包時,空白處一七寫首七化財之期,二七寫二七化財之期,以此類推,七七寫畢七化財之期;燒一周年包,空白處寫小祥化財之期,燒二周年包,空白處寫大祥化財之期,燒三周年包,空白處寫除服化財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寫,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數的,則在上奉之前填寫封數。如包是老的寫給小的,則應將上奉改為付與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字之前寫字,如果封皮上無字的,則寫新故新逝二字。字之後是寫先人的稱呼和姓名,不同關係不同輩分的寫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字之后姓名之前寫明先人與送包人的關係(具體見附表);其次是男人稱考,女人稱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輩和小輩的則不可稱考妣,直接寫明關係就行;其三是寫姓名和性別,並且姓和名是分開的,如男先人寫某公某某(前一為姓,為性別,後二某某為名),女先人寫某母某氏(前為夫家之姓,後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們多無學名只有小名,而稱小名又不夠尊重就根據外家之姓稱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別之後把男先人稱老大人把女先人稱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寫給小的,則不分性別只在姓名之後寫名下即可。收用這裡,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這個不用管。

第四列:在字之後寫送包人自己與收包人的關係(自稱)及姓名,這與第三列一樣是比較複雜,不同關係不同輩分的稱呼是不同的(具體寫法見附表)。

第五列:這列的寫法比較簡單,把具體燒包那天的農曆年月日寫清楚就行。補充一點,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處寫上一較明顯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經送包人打上封條,非收包人不得拆開,這個「封」字本來是用印章蓋的,但一般人家都沒有印章就用毛筆或軟筆寫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煩了。
      四、燒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將封好的包燒化送給先人。關於燒包也是有規則的,不是隨便就拿去燒。燒包的步驟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寫好的包按兩封為一馱先用細繩捆好以便託運;其次餵馬,就是對承擔託運任務的紙馬進行餵料,即找些糧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馬匹的地方讓其吃飽;第三是供馬夫,就是請趕馬的紙人們吃飯,同時還燒紙錢給他們作趕馬費用;第四是上馱子,就是將已捆好的包抬上馬背,實際是將紙馬夾捆好的兩包中間;第五是畫燒包圈,就是用白灰在準備燒包的地方(一般是門口院內)畫一個有出口的圓圈,直徑約一米,出口對著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燒一把燃香沿燒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間順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燈指引馬隊出發;第七是砌包,就是將需要燒的包在燒包圈內堆放成有一定空間的形狀(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燒焚化。第八是燒包,就是對堆砌好的包用紙錢點燃焚化,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請他們各人來認領自己的錢。在焚化到中途的時候,順便將家裡供奉的那些金山銀山、香花、紙花等供品燒掉,同時在燒包圈外另燒一些散紙錢,邊燒邊念請那些無人侍奉的孤魂野鬼們來領用。


相關焦點

  • 七月半寫包稱呼及格式(收藏)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有的是過七月十三,有的是過七月十四。
  • 七月半,威信人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明天要用到了!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
  • 七月半,威信人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馬上要用到了!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寫法介紹如下:  (白包封面)
  • 中元節(七月半)寫「包」攻略,一看就懂(史上最全)
    中元節,南雄人又稱「七月半」南雄人都有習俗,要寫「包」,但每年都不知道規則是什麼,今天小編用了一個天的時間深入研究,匯成「中元節史上最全寫包攻略
  • 中元節(七月半)寫「包」攻略,一看就懂
    中元節,南雄人又稱「七月半」南雄人都有習俗,要寫「包」,但每年都不知道規則是什麼,今天小編用了一個天的時間深入研究
  •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
  • 七月半知識知多少?寫包、燒包全過程在這裡!分享收藏備用!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 【七月半】鎮雄中元節習俗,燒包(袱子)附:書寫格式及稱呼大全!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寫法介紹如下:
  • 通告:鎮雄城區今年七月半亂燒包將被處罰(附寫包範例)
    鎮雄縣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2018年8月17日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
  • 中元節寫「包」攻略,一看就懂(史上最全)
    中元節,每年都要寫「包」,但每年都不知道規則是什麼,今天筆者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深入研究,匯成「
  • 鎮雄七月半寫包圖文演示
    ↑↑↑點擊「在鎮雄」免費訂閱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
  • 中元節習俗,燒包 附:書寫格式及稱呼大全!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
  •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民間傳統寫法)
    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
  • 七月半寫袱包你知多少?為什麼有的人在陽間很有錢?你知道嗎?
    民俗農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們中元祭祖的日子。
  • 七月半「包袱」怎麼寫亡人才能夠受用?(最全知識)
    寫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豎排,寫給祖人的格式,依次寫"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孫    曾孫  玄孫  祀";如果死者的兒子活著,寫包袱時稱呼、落款以兒子為主。即:依次寫"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考  公      老大人收"、"男  率孫    曾孫  玄孫  祀"。包袱的背面寫上"封"字。
  • 湖南七月半怎麼過? 86歲老人包香燭錢紙 90後小夥三餐都加飯菜
    資料圖片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節日中元節。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故定為上元節(即元宵),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故定為中元節,以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故定為下元節。到後來,民間又流傳七月十五地府開門放鬼魂的傳說,於是中元節漸漸有了「鬼節」的意味。而在湖南,不同地方過七月半都有不同的習俗,如祭祖、放燈等。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寂寂焚香祭仙魂,七月半,告訴你燒包的正確姿勢
    民間習慣在陰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祭拜祖先,人們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燒紙錢祭拜祖先。燒包地點:1.河邊臨水的地方:如湘江邊,430河塘邊,331楓溪河邊等都可以;2.十字路口(最好是大路口);3.荒廢或者沒多少鐵路運行的鐵路沿線;4.空曠的樓頂。*註:在非水邊燒包的時候一定要帶一盆水。
  • 農曆七月半,中元節鬼節禁忌的七問七答,默默記住了
    農曆7月14或7月15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其實,「七月半」才是我們民間習慣的稱呼,源自上古時期,只是後來各大宗教為了順應民俗,紛紛創建了自己的說法,如道教把「七月半」說成是「中元節」,佛教把「七月半」說成是「盂蘭盆節」。當然,不同叫法就有不同做法,但都是針對去世的人。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