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行洗白的3個歷史人物,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2020-11-27 君江上

現代人在點評歷史人物時,只能通過史料記載來探尋其中的原委,如果沒有任何根據就隨意評價,那是不符合史實的。

千百年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正面人物,同時也出現過一些備受爭議的負面人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一些曾經被批判的歷史人物居然紛紛被洗白。不僅如此,他們還擁有不少粉絲,粉絲對他們的擁護可謂是真心誠意,畢竟無論如何讚揚他們,他們都無法親口和粉絲們說上一句"謝謝"。

但是這些粉絲卻異常執著,聽不得一句非議,粉絲們的職責就是維護這些歷史人物的名聲,看到反對意見一定會給予反擊。但是這種做真的是對的嗎?我們來看看這幾位被洗白的歷史人物就能明白,現代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往往缺乏客觀依據,多半憑藉主觀來判斷,所以這種不可信的洗白,只是在越描越黑而已!

01

"被誤解的李鴻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開始紛紛讚賞李鴻章的做法,認為李鴻章這樣的歷史人物才應該流芳百世。還有人將過去對李鴻章的非議認為是不懂他,在了解了整個清朝歷史以後,會對李鴻章有全新的認識,他們還口口聲聲的說李鴻章是"真中堂"。

對於李鴻章的鐵粉來說,大清有李鴻章是哪個朝代的幸事,因為有李鴻章,慈禧太后可以為所欲為,而且李鴻章去和外國人籤訂不平等條約也被認為是值得褒獎的歷史事件。他們認為李鴻章這樣做實屬無奈,他如果不去,也勢必會有人去,他去只是為了維護大清和慈禧太后的顏面,如果沒有他,大清恐怕會損失更多。

現在很多關於李鴻章的文章都認為他是一位值得稱讚的臣子,他的一生都在為清朝效力,大清失去他,不僅慈禧太后失聲痛哭,那個時代的百姓都悲痛萬分。

現代人所看過的相關文章越多,就容易被洗腦,恐怕人們早已忘記了歷史課本上究竟是如何記載李鴻章的。在歷史課本上,李鴻章被形容為賣國賊,之所以這樣說,是有真憑實據的,畢竟課本不會造假。李鴻章在大清的外交工作中一直傾向於依賴于洋人,李鴻章算是徹頭徹尾的保守派,所以他只求安穩,並不希望和洋人對著幹。而這種思想所主張的自然就是求和,那個時候求和就等同於賣國。

此外,李鴻章在收復新疆問題上也持反對意見,當時左宗棠一心要收復新疆,可是李鴻章卻認為這樣做費力不討好,不僅會損失大清的國庫,勝算也不大。其實李鴻章之所以會這樣想,就是因為他不想要得罪洋人,因為當時新疆問題是英國人從中作祟,李鴻章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不同意左宗棠的做法。如果當時不是左宗棠執意去新疆作戰,將會遺留巨大的禍患,因此這也是李鴻章不能抹去的政治汙點之一。

李鴻章的這些行為居然被現代人自動忽略,不得不說是悲哀,也是無知。李鴻章究竟是不是"真中堂",還需要人們通過深入歷史事件去仔細分析,如果硬要把黑的說成是白的,那才真的是在誤讀歷史。

02

"被歪曲的魏忠賢"

提到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太監,魏忠賢的名字一定名列前茅,魏忠賢曾經把持朝政,就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他當時的權勢地位無人能及,魏忠賢不僅趁機大肆斂財,還做出了很多卑劣行徑。可是這樣一位反派人物,卻被部分人看成是功臣,在魏忠賢鐵粉眼裡,他是被歪曲的人物,應該還魏忠賢一個公平。

現在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說法,認為魏忠賢雖然做過壞事,他也確實幹政了,可是有他在,起碼明朝的地位還算穩固,如果魏忠賢能多活幾年,也許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看過這種說法以後真的讓人很無語,魏忠賢這樣的反面人物居然被洗得這麼白,這簡直就是顛倒黑白。而且太監就是太監,無論他是否有能力,都不應該僭越。

魏忠賢當時把持朝政,甚至左右皇帝的權力,按照當時的律法,魏忠賢早就該被處死,他能繼續活下去是因為當時皇帝太昏庸,而不是魏忠賢行得正。如果這個是非對錯沒有弄明白,那還真的是誤解了魏忠賢,如果魏忠賢現在還活著,聽到這些讚賞恐怕都要臉紅。

對於魏忠賢來說,他就是要奪權,他就是要僭越,他就是要斂財,他是明目張胆地幹壞事,所以就不勞煩現代人給他洗白了吧!

03

"被耽誤的趙括"

現在很多人在評論趙括的時候,都認為趙括很冤屈,在他們眼裡趙括就是一個被耽誤的英雄。甚至認為趙括後來被抹黑,是因為他的對手是白起,而且當時趙括有不得不出兵的理由,因為趙括身上有責任,他的壓力很大,他必須要快速完成戰鬥。

此外,在趙括鐵粉眼裡,他就是一位大英雄,他有軍事才能,但是活得時間不長,如果他能多活幾年,一定會名垂青史。提到趙括的作戰能力,也會有很多人跑來吹噓,認為趙括一個人帶領軍隊和敵軍抗戰一個多月都堅持下來了,可見趙括是真的很有能力,此外在帶領大軍和秦軍作戰期間,一共殺死了20萬秦兵,從這些方面可以體現出趙括的作戰能力有多強。

可是無論怎麼洗白,都不能否認趙括紙上談兵的不作為,對於將士來說,還是要從結果論成敗。後世對趙括的洗白,其實沒有什麼道理,而是為了洗白而洗白,一味的吹噓趙括,不僅不符合歷史真相,也歪曲了那段歷史。

給歷史人物洗白的行為不難理解,但是在洗白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事實,看待事物和人物都要從根本出發,這樣才不容易被其他觀點所誤導。還歷史人物以清白也許沒有多重要,還歷史人物以原貌,也許才是對他們最高的崇敬!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鑑古方能知今」。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史記》中此類故事很多,每個都充滿智慧,所以我很喜歡讀《史記》,無論多忙,每天都要讀上幾頁。不誇張地說,《史記》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史,讓人鑑古知今。

所以,我建議大家都要讀一讀《史記》,這可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經世致用的知識,是可以助你成功的智慧之梯。

我給大家推薦一套《史記》,這套書有三個顯著特點。一,原文+白話文翻譯,誰都能看懂。二,疑難字有注釋,便於理解原文精髓。三,足本原貌,全文全譯。

這套《史記》6冊,原價298元,現在68元,你沒看錯,是68元!現在買一套,過去買不了一本,可以說是超值了。

究竟好不好,讀讀就知道。68元而已,我已經入手一套。如果你也喜歡,點擊上面【購買】就可下單

相關焦點

  • 英國想租香港100年,李鴻章堅持只籤99年,百年後才看出他是真聰明
    提起李鴻章,一生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是中國近代化發展的功臣,有人則罵他是「賣國賊」。當然,隨著閱歷的增長,一些人也漸漸了解了李鴻章的苦心和無奈,稱:「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 被野史顛覆的兩大歷史人物,雍正被抹黑,李鴻章被洗白
    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朝代裡出了很多風雲人物,雍正皇帝和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歷史上對於這兩個人的記載也是黑白分明的,歷史書上對於雍正的評價是正面的,而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則是負面的。根據歷史記載,雍正皇帝勤政愛民,也頗有才能,他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官場腐敗,在位十四年,積攢下了一個充盈的國庫。而野史上的雍正則是一個冷血無情,為奪皇位而篡改遺詔的人。根據野史記載,康熙皇帝的遺詔原文寫的是將皇位傳十四阿哥,而雍正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了於,變成了將皇位傳於四阿哥。
  • 李鴻章夫人老照片曝光:小眼睛大嘴巴,生個女兒完全隨媽!
    李鴻章是近代歷史上的大紅人,以前上學的時候只知道他籤訂過許多賣國條約,是歷史的大罪人,那時候眼裡李鴻章徹徹底底是個賣國賊!但是後來隨著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以及年齡的增長,又覺得換個人又能做的怎麼樣呢?年少不知李鴻章,年長方知真中堂?!今天我們重點不是李鴻章,而是他的妻女,看看這位世紀名人的妻女長什麼樣!這是李鴻章的繼配夫人趙小蓮,趙小蓮出身名門望族,趙家一門四代進士,祖父趙文楷是嘉慶元年(1796年)的狀元,父親是清末進士趙畇。為什麼說她是李鴻章的繼配夫人?繼配夫人也就是後媽,這是因為李鴻章的原配夫人周氏病故了才娶的趙小蓮。
  • 李鴻章請部下吃酒,誰知這8人筷子還沒動,便被人從後面捅了一刀!
    近幾年,世人對李鴻章的印象逐漸發生改觀,甚至有「年少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這種話傳出。不過,李鴻章卻是個爭議比較大的人,畢竟「宰相合肥天下瘦」也是抨擊他貪腐的一句經典名言。但不可否認的是,李鴻章這輩子的確參與了不少大事件,如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甲午戰爭等。
  • 基辛格評價李鴻章:舉止儒雅,受辱不形於色!
    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鼎鼎大名,有人認為他勞苦功高,清廷的「背鍋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程保駕護航;也有人認為李鴻章一生都在籤訂不平等條約,妥妥的「賣國賊」。世界各國都對李鴻章評價較高,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唯一有能耐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 歷史上被強行洗白的幾大人物,真實形象卻恰恰相反
    歷史當中的太平公主是給人那麼一種心機特別重的形象。除了太平公主心機重以外,她的野心也是非常的大,再加上受他母親的影響,於是現在的太平公主就特別的渴望自己能夠像自己的母親那樣,當上女君王。不過由於後來自己的不利處境,直接制止了自己的小命被白白地奪了去。
  • 史上最冤李鴻章:生前背黑鍋,死後被拖屍
    梁啓超認為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有閱歷而無血性」,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此中最引我同感的是「悲李鴻章之遇」。依我看,歷史把李鴻章推向了事業的頂峰,同時也把他踢進了名譽的泥坑。
  •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中興名臣,一生先後創辦淮軍、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更因其親手籤訂的多個不平等條約成為中國近代史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同治九年(1874年),李鴻章正式接替自己的恩師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並監管三口通商既北洋大臣。從那一刻起,近三十年的時間中,晚清名臣李鴻章,經歷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榮辱沉浮。在清朝歷任直隸總督中,在職時間最長,最有威望的,莫過於李鴻章。
  •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為何怒斥袁世凱:我是不會受你們愚弄的!
    當時,李鴻章住在賢良寺,門前冷落車馬稀,與往日當權時門庭若市的情形恍若隔世。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那時候李鴻章心裡的想法。就在這時候,一個人來看他了。這人叫袁世凱。對,就是後來逼迫清帝退位的那位風雲人物。袁世凱是李鴻章的門生。他能夠以一個下級軍官的身份,在晚清亂局中扶搖直上,與李鴻章的提拔賞識是分不開的。
  • 李鴻章的後代如今現狀如何?個個人中龍鳳,子孫遍及海內外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誠如梁啓超先生所所說的,在我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 慈禧太后身穿一件新做的壽袍,為什麼李鴻章評價是「有點大」?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2期:慈禧問李鴻章,自己這身壽袍怎麼樣,李鴻章為何只回答一個大字?二是,李鴻章自己也清楚北洋水師的實力,跟日本艦隊決戰,勝率不高。三是,李鴻章當然也明白,打與不打並不是他自己說得算,他必須要搞明白慈禧太后的態度,不然自己怎麼死的都搞不清楚。也正是由於摸不透慈禧太后的態度,李鴻章必須得去請示太后,聽聽她是什麼態度,於是就有了李鴻章覲見太后的舉動。
  • 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對李鴻章說的那句話實在是太囂張了
    1984年,中日甲午海戰打響,號稱亞洲第一水軍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後清政府議和,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而清政府派出的籤訂條約等大臣則是李鴻章,歷史上對於李鴻章的評論則是兩極分化,我們也不多加評論,因為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所以他的評價會讓時間給予。
  • 歷史上那些被抹黑的大人物:商紂王為非昏君,李鴻章也並非賣國賊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細數中國歷史,總會發現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其實在真實的顯示中,他們並不是這樣的,只是為了教育的需要,他們不得不被刻意的醜化。「賣國賊」李鴻章雖然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他也只是按著朝廷的意思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他也無能為力。其實,李鴻章對與西方的文化事持肯定態度的,他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等等。
  • 蘇東坡的5首巔峰詞作:年少不知詞中意,知時已非少年人!
    當年的密州是個窮鄉僻壤,蘇東坡曾有詩說他那時連飯都吃不飽,可是從這首詞來看,人人鮮衣怒馬,一派豪放之氣,哪有半點兒寒酸氣?都說「詞為豔科」,那是詞未到東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份曠達,不可救藥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甲午海戰的爆發,早在10年前就已埋下伏筆,李鴻章巨大失誤造成
    在研究甲午海戰這段歷史時,著實令人憤慨。這場戰爭是怎麼引起來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條約。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當時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這時朝鮮被迫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支援,而這時日本也趁機向朝鮮派兵,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拉開了。
  •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諸君莫作等閒看
    導語:李鴻章是晚清重臣,其功過是非向來引人爭議。有人說他籤訂了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實為「賣國賊」,也有人說他功在千秋。《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是這位興辦洋務運動的晚晴重臣一生的汙點。李鴻章的絕命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 李鴻章為何自卑自嘆說自己是個「裱糊匠」?諸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為何自卑自嘆說自己是個「裱糊匠」?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清末極為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正是因為他,讓大廈將傾的大清國又苟延殘喘幾十年。但他自己也深深的明白,大清國氣數已盡,他所作所為只不過是東補補,西補補而已,並不會阻擋大清國的滅亡,於是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做「裱糊匠」。
  • 李鴻章後人都在做什麼?個個人中龍鳳,1位清華院長,3位億萬富豪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爭議性很大的人物,他籤訂不平等條約,雖說臣聽主命無可奈何,但李鴻章確實因此發了一筆「亂世財」,許多人都清楚,左宗棠收復新疆,籌措軍費時一波三折,清朝廷只出了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