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被抹黑的大人物:商紂王為非昏君,李鴻章也並非賣國賊

2021-01-09 秦漢歷史講堂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細數中國歷史,總會發現有很多的反面人物,其實在真實的顯示中,他們並不是這樣的,只是為了教育的需要,他們不得不被刻意的醜化。

一說到商紂王,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暴君這兩字,「紂」不過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其實人家的真正名字叫子辛,也可以叫帝辛,幾千年來,商紂王都是中國昏君,暴君的「形象代言人」。以至於大家都只記得他的不好,而忘了他開拓了山東淮河下遊和長江流域,這些功在千秋的好事績。

商朝時期,這些地方生產力低下,部分地區還處在原始社會,不斷想中原擴展,紂王的祖先只知道步步退讓,到了紂王時,才開始用大規模的軍隊與其抗衡,打到長江下遊,最終平定東夷。中原文化才得以傳播到淮河下遊和長江流域,為中國後來形成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賣國賊」李鴻章雖然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他也只是按著朝廷的意思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他也無能為力。其實,李鴻章對與西方的文化事持肯定態度的,他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等等。

更甚者,甲午海戰後,李鴻章去談判,被日本人打了一槍,他用這一槍讓日本鬼子把賠償金少了三分之一,並成功的保住了遼東半島,可當他拿著黃馬褂回去時,慈禧只是笑了一聲:難為你還留著它。他所做的一切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段祺瑞也是一樣,他雖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但他篤信民主共和價值,曾三造共和,他清廉如水,人稱「六不總理」「三一八」慘案中,由於總理府衛隊擅自開槍,致都人死亡,作為一國總理,段祺瑞在悼念大會上當眾唱長跪不起,之後又親自處罰兇手,並立誓終身食素以贖罪,這個誓言一直堅持著,病危之際醫生讓他改善夥食,他都不動搖,直到臨終。

相關焦點

  • 被野史顛覆的兩大歷史人物,雍正被抹黑,李鴻章被洗白
    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朝代裡出了很多風雲人物,雍正皇帝和李鴻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歷史上對於這兩個人的記載也是黑白分明的,歷史書上對於雍正的評價是正面的,而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則是負面的。根據歷史記載,雍正皇帝勤政愛民,也頗有才能,他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官場腐敗,在位十四年,積攢下了一個充盈的國庫。而野史上的雍正則是一個冷血無情,為奪皇位而篡改遺詔的人。根據野史記載,康熙皇帝的遺詔原文寫的是將皇位傳十四阿哥,而雍正把遺詔中的十字改成了於,變成了將皇位傳於四阿哥。
  • 強行洗白的3個歷史人物,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現代人在點評歷史人物時,只能通過史料記載來探尋其中的原委,如果沒有任何根據就隨意評價,那是不符合史實的。千百年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正面人物,同時也出現過一些備受爭議的負面人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一些曾經被批判的歷史人物居然紛紛被洗白。
  • 商紂王自焚後,姜子牙封其為「天喜星」,反派為啥還能封神?
    2020-11-05 15:11:51 來源: 悠然採菊 舉報   在中國歷史上
  • 史上最冤李鴻章:生前背黑鍋,死後被拖屍
    再比如慈禧與李鴻章,老太后為了自己高興,拿整個大清江山做自己的陪葬,中國歷史上再也找不到比她更賣國的了,但是我們聽到的罵聲,則更多是針對李鴻章的。老李同志充其量也只是老太后賣國的經紀人,但我們看到的歷史結局卻是:老太后拉屎,李鴻章擦屁股;老太后賣國,李鴻章背黑鍋!可憐的李二啊!光緒二年(1876年)鴻章致友人的書信中說:「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
  • 陸貞、金兀朮、多鐸,這些負面歷史人物沒必要洗白
    但歷史真相是這完全是胡鬧。陸貞原型是北齊王朝的宮廷女官陸令萱。此女的一生罪惡滔天,可謂禍國殃民。陸令萱因為丈夫駱超以謀反罪被殺,而成為宮廷女奴。但幸運的是,他被選定為北齊後主高緯的奶媽。陸令萱通過一系列操作逐漸把握朝政,後收養穆黃花為女,使她被立為皇后,自己被尊為「太姬」。從此權傾朝野。問題是,她雖然權力欲望及強,但是沒有治國才能。
  • 夏桀商紂是不是昏君,個個都聰明,是生不逢時?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發發聊歷史,我們今天講述夏桀商紂是不是昏君,個個都聰明,是生不逢時?在很多的人的印象中呢,只要是亡國的這些君主,一定是大昏君,其中的典型就是夏桀啊,商紂啊,什麼的,而且這些人也沒有什麼研究的人去給他們梳理一下,看看到底有沒有好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太久遠了,到底發生了什麼,真的是沒有人知道,但是,比較近的一些時代的皇帝就不一樣了,比如崇禎啊,他雖然亡了國,但大家都說他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他確實也是去拯救快要不行的大明的,只是沒辦法,回不了天了,還有光緒啊
  • 李鴻章的後代如今現狀如何?個個人中龍鳳,子孫遍及海內外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誠如梁啓超先生所所說的,在我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 歷史上生不逢時的幾個大人物,第五個最倒黴!
    最具代表性的或許非這幾位莫屬了,讀完後深深為他們覺得可惜。第一位,嶽飛。嶽飛一個是備受爭議的人物,他文武雙全,可惜最後卻死於「莫須有」的罪名。他的死也成為歷史上的一大冤案。為什麼說他生不逢時還倒黴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南宋時期,嶽飛自幼由母親精心教導,習文練武,一心報效國家。嶽飛從戎,他的母還給他在背上刺以「精忠報國」四字訓誡。金國韃子入侵,嶽飛主戰,卻被奸臣張邦所阻。
  • 甲午祭︱甲午之殤和李鴻章四十年功過
    幼時讀史,常為前學以激揚文字指陳人事所動。長成後,身歷時勢,漸知世事繁複,不若童言:非黑即白,非正即邪,於今人如是,於前人亦如是。治史者稍有逞性,便致誤讀誤判。慈禧情急「抱佛腳」,遂「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將李鴻章重新調任原職。1901年9月7日,李鴻章受命代表大清國與英、法、德等11國籤訂辛丑條約。籤字後,李即大口吐血,已是病入膏肓之體。其人其時,仍思國是,乃於病榻具奏,「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 張之洞推舉李鴻章為領袖?慈禧答應嗎
    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 為何晚清名臣李鴻章死不瞑目?周馥用手撫其眼瞼,李鴻章才閉上眼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賠款最大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在條約上簽字,李鴻章為此背負賣國賊的惡名。其實,《辛丑條約》源於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慈禧、光緒兩宮逃亡,中國面臨被佔領和瓜分的民族危機。八國聯軍入京,源於義和團攻打使館,各地濫殺教民,清政府還向西方各國宣戰。
  • 對金國俯首稱臣,殘害忠臣良將,宋高宗趙構是明君還是昏君?
    宋高宗的軟弱無能,那在歷史上都是遠近聞名的。早在南京應天府稱帝之時,高宗就一直以怯懦的態度示人。而且,一昧的啟用那些主和派,從未想過真的要為父兄報仇。這才引發了苗劉之變,後來到了南方,又讓金國的軍隊一路追趕到海上。直到後來,才於行在杭州定居下來。1. 卑躬屈膝,甘願淪為敵國之臣"臣構言:竊以休兵息民,帝王之大德;體方述職,邦國之永圖"。
  • 這三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原來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數不清的人物,他們的事跡被史書所記載,但是還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對他們的事跡也是津津樂道,然而,實際上,這些人其實只是在小說或者口耳相傳中存在,並不是歷史真實存在的。
  • 甲午戰敗後 大臣們如何換了種說法來罵李鴻章?
    在海陸兩個戰場全線潰敗後,與甲午戰前一邊倒的主戰輿論相比,大清朝堂上的官員相對收斂了很多。因為許多人這時才發現,李鴻章之前一直消極避戰,並非是他老李想擁兵自重,而是真的打不過日本這個「蕞爾小國」。大戰之前,天下人都痛罵李鴻章,罵他怯戰、通倭、漢奸、國賊;大戰之後,天下人仍然痛罵李鴻章,不過他們卻換了種罵法。
  • 萬曆皇帝讓日本300年俯首稱臣,卻為何被後人罵為無道昏君?
    縱觀中國歷史,明朝恐怕是最盛產「昏君」的朝代之一。從土木兵敗的明英宗朱祁鎮、戀母情結的明憲宗朱見深,到荒淫無道的明武宗朱厚照、修道升仙的明世宗朱厚熜,怎麼看都像是「昏君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腐敗政府。
  • 文韜武略的歷史人物,為何全部成了瑪麗蘇劇的YY對象?
    導讀:文韜武略的歷史人物,為何全部成了瑪麗蘇劇的YY對象?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可謂是萬物皆可腦洞,不過許許多多的影視作品,卻偏偏把腦洞的目光聚焦在了令人神往的古代。如今許多的瑪麗蘇電視劇都喜歡用歷史人物做背景,這也就導致了許多歷史人物被嚴重抹黑,給大家帶來了很大的誤導!
  • 那些一直活在成語裡的歷史人物
    時間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都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被成語故事記載的歷史人物卻可以一直被保鮮到了成語故事裡,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去,不被遺忘。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因為成語而名垂千古的那些歷史人物吧。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裡不朽的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
  • 如此血性的皇帝為何被說成是昏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流傳起「清朝無昏君,明朝盡庸主」這麼一句話。大體是說清朝的皇帝雖然有時平庸,但都是奮發圖強的君主,只是迫於局勢,才使得大清逐漸走向衰敗和滅亡。而明朝的皇帝則個個都是貪色好酒之徒,白白葬送了大好江山。但這種說法卻經不起仔細推敲。
  • 李鴻章愛將葉志超打仗以不要命著稱,為何甲午戰場上貪生怕死?
    葉志超早年就是以團練出身,沒有什麼文化,這樣的人能夠出人頭地,靠的就是敢打敢拼,由於其個子高大,身材魁梧,人們都稱其為葉大呆子,有一次葉志超,被土銃槍彈擊中打翻在地,人們都以為他被人打死了,結果卻沒死,原來那個槍彈打中了他的腰刀。當時團練解先亮說葉志超是大難不死,必有洪福,所以每次戰鬥都讓葉志超打頭陣。虧的葉志超命大,衝鋒那麼多次都沒有被打死。
  • 歷史上這4個虛構的人物,第一個小時候都看過,第四個被寫入課本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大到民族文化,小到衣食住行,都有著它獨特魅力。中華文化哪怕說個幾天幾夜怕是也說不完,我們就來說說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這些人物一般是在各種小說啊,或者在電視上看到的,但是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嗎?其實很多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人都是作者的虛構,接下來我要介紹的四個人物,也許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存在的,但在歷史中卻並沒有這幾個人,都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