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上鼎鼎大名,有人認為他勞苦功高,清廷的「背鍋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程保駕護航;也有人認為李鴻章一生都在籤訂不平等條約,妥妥的「賣國賊」。世界各國都對李鴻章評價較高,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唯一有能耐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稱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有對李鴻章更真實且中立的評價,李鴻章素有大志,舉止儒雅,受辱不形於色,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但又對中國的險惡處境有不同凡響的認識。也就是正常外國人的眼中,李鴻章是屈辱的,而且忍氣吞聲。
俾斯麥何許人也,完成德國統一的鐵血宰相,李鴻章配得上中國的「鐵血宰相」嗎?與列強一爭短長,不過是與列強談判不平等條約時討價還價,實際上李鴻章國內鎮壓起義是很有能力的,與洋人談判就慫的很,洋人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後來無論哪國要跟清朝談判,都指名李鴻章為清方代表,李鴻章官場得以三落三起。
在基辛格的筆下,李鴻章是清朝與列強之間的調解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將領和「夷務」專家。在清朝內憂外患之時,李鴻章上疏稱中國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擺在清朝面前只有兩條路,迅速西化變法強國,堅持本國傳統苟且偷安。19世紀的日本選擇了第一條路,依靠明治維新迅速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對外來文化並不排斥,唐朝時曾多次派出遣唐使。
但是李鴻章卻沒有選擇,他不會放棄儒雅的儒家經典,晚清內部已經起義不斷,他必須依靠洋人幫助鎮壓起義軍,他也無法說服清廷變法圖強,只能對內血腥鎮壓,對外想辦法苟且偷安。於是在太平天國運動、反基督教騷亂的大西南、西北回民叛亂以及法國軍艦威脅的天津、臺灣島等,都能看到李鴻章的身影。
李鴻章其實在晚清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奏摺中曾經提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需要火器、蒸汽機及其他的設備的生產技術,也就是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旗號,創辦了大量的軍用工業及新式民用工業,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了一些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只可惜瑜不掩瑕,李鴻章的缺點要明顯得多。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李鴻章殺伐很重;李鴻章主張犧牲疆防換取重視海防,幸好左宗棠力挽狂瀾收復新疆;籤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時,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朝鮮的權利;甲午海戰中指揮失誤,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法戰爭獲勝,但籤訂的仍是不平等條約等。
李鴻章雖然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卻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晚清政府要求外交人員儘可能減少對中國領土的侵害,但卻未能徹底變法圖強,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至於李鴻章,「舉止儒雅,受辱不形於色」算是對他最中肯的評價,他既不是賣國賊,也不是「東方俾斯麥」,更配不上「年少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的溢美之詞!最後求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