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肩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先囑患者屈肘,將手搭於對側肩上,正常時手能搭到對側肩部,且肘部能貼近胸壁。
陽性體徵:手能搭到對側肩部,肘部不能靠近胸壁;或肘部能靠近胸壁,手不能搭到對側肩部。
臨床意義:本試驗又稱杜加斯徵,出現陽性多提示有肩關節脫位。
2.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醫者位於患者前方,囑其屈肘90°,一手扶住其肘部,一手扶住其腕部,給予阻力並囑患者用力屈肘。
陽性體徵:出現肱二頭肌肌腱滑出,或肱骨結節間溝處產生疼痛。
臨床意義:本試驗又稱葉加森試驗,出現肱二頭肌肌腱滑出,多提示有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出現疼痛,多提示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或損傷。
3.肩關節外展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醫者位於其一側,觀察其肩關節的外展活動,對肩部疾病作大致鑑別。
肩關節外展試驗——陽性體徵及臨床意義:
(1)肩關節功能喪失,並伴有劇痛,多提示有肩關節的脫位或骨折。
(2)肩關節從外展到上舉過程中皆有疼痛,多提示有肩關節炎。
(3)外展開始時不痛,越接近水平位時肩越痛,多提示有肩關節粘連。
(4)當肩外展30°~60°時,可以看到患側三角肌明顯收縮,但不能外展上舉上肢,越用力越聳肩,若被動外展患肢越過60°,則患者又能主動上舉上肢,多提示有岡上肌肌腱的斷裂或撕裂。
(5)外展過程中疼痛,上舉時反而不痛,多提示有三角肌下滑囊炎。
(6)外展開始不痛,在60°~120°範圍出現疼痛,越過此範圍後,反而不痛,多提示有岡上肌肌腱炎。
(7)外展動作小心翼翼,並有突然鎖骨部位疼痛出現或加重者,多提示有鎖骨骨折。
4.腕伸肌緊張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醫者位於其前方,一手握住其肘部,使其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半握拳,另一手握住其手背部使其被動屈腕,然後於患者手背部施加阻力,囑患者伸腕。
陽性體徵:肱骨外上髁處發生疼痛。
臨床意義:抗阻力伸展時,腕伸肌緊張,而腕伸肌在前臂的附著點為肱骨外上髁處,因此本試驗陽性,多說明有肱骨外上髁炎。
5.網球肘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醫者站於其前方,囑其前臂稍彎曲,手半握拳,腕關節儘量屈曲,然後將前臂完全旋前,再將肘伸直。
陽性體徵:在肘伸直時,肱橈關節的外側發生疼痛。
臨床意義:本試驗又稱密耳試驗,其陽性多提示有肱骨外上髁炎,即網球肘。
6.肘後三角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醫者在患者的伸肘位和屈肘位分別檢查肱骨內上髁、肱骨外上髁與尺骨鷹嘴的關係。
體徵和臨床意義:正常時,伸直位,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成一直線;在屈肘90°時,三者構成一等腰三角形,稱為肘後三角。肘關節後脫位時,肘三角即失去正常關係。
7.握拳尺偏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坐位,於屈肘90°前臂中立位握拳,並將拇指握在掌心中。醫者位於其前方,一手握住其前臂遠端,另一手握住其手部使腕關節向尺側屈腕。
陽性體徵:橈骨莖突部出現劇烈疼痛。
臨床意義:提示有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8.髖關節過伸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俯臥位,屈膝90°。醫者位於其一側,一手握其踝部,將該下肢提起,使同側髖關節過伸。
陽性體徵:骨盆亦隨之抬起。
臨床意義:本試驗又稱腰大肌攣縮試驗。在髖關節不能過伸時出現陽性,多見於腰大肌膿腫、髖關節早期結核、髖關節強直。
9.足跟叩擊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兩下肢伸直。醫者位於其一側,一手將患肢稍抬起,另一手以拳擊其足跟。
陽性體徵:擊足跟時髖關節處疼痛。
臨床意義:提示髖關節有病變。
10.胸廓擠壓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端坐或站立位。醫者位於其一側,一手按住其胸骨,另一手按住其脊柱正中,然後輕輕對壓。
陽性體徵:胸部肋骨處出現疼痛。
臨床意義:提示肋骨骨折。
11.屈髖屈膝分腿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囑其兩下肢屈曲外旋,兩足底相對,兩下肢外展外旋。
陽性體徵:兩下肢不易完全分開,被動分開時即產生疼痛。
臨床意義:提示股內收肌症候群。
12.髂坐連線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側臥位。醫者作其髂前上棘到坐骨結節的連線。正常時股骨大轉子的頂點恰在該連線上。
陽性體徵:大轉子超過此線以上。
臨床意義: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的連線又稱內拉東線,陽性時提示股骨大轉子上移,多見於髖關節脫位、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髖內疾病等。
13.迴旋擠壓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仰臥。醫者位於其一側,一手握其足,一手固定同側膝關節,使其膝關節極度屈曲,盡力使脛骨長軸內旋,醫者固定膝關節的手放在膝外側推擠膝關節使其內旋外翻,小腿外展,慢慢伸直膝關節。按上述原理做相反方向的運動,使膝關節外旋內翻,小腿內收,然後伸直膝關節。
陽性體徵:膝關節有彈響和疼痛。
臨床意義:本試驗是利用膝關節面的旋轉和研磨的動作來檢查半月板有無損傷的。外側有彈響和疼痛,提示外側半月板損傷;反之內側有彈響和疼痛,提示內側半月板損傷。
14.擠壓或研磨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90°。醫者一手固定其膕窩部,另一手握住同側足部,向下壓足,使膝關節面靠緊,然後做小腿旋轉動作。
陽性體徵:膝關節有疼痛。
臨床意義: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關節軟骨損傷。
15.提拉試驗
檢查方法:本試驗有助於鑑別損傷發生在半月板還是側副韌帶。患者俯臥,膝關節屈曲90°。醫者一手按住其大腿下端,另一手按住同側足踝部,提起小腿,使膝離開檢查床面;做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活動。
陽性體徵:出現膝外側或內側疼痛。
臨床意義:陽性表明有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
16.膝側副韌帶損傷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仰臥位,膝關節伸直。醫者一手扶其膝側面,另一手握住同側踝部,然後使小腿做被動的內收或外展動作。如檢查內側副韌帶,則一手置患者膝外側推膝部向內,另一手拉小腿外展。若檢查外側副韌帶,則一手置膝內側推膝部向外,另一手拉小腿內收。
陽性體徵:膝關節產生鬆動感,內側(或外側)有疼痛。
臨床意義:提示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有損傷。
17.抽屜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仰臥位,雙膝屈曲90°。醫者坐於床邊,用大腿壓住患者的足背,雙手握住小腿近端用力前後推拉。
陽性體徵:如有小腿近端向前移動,表明前交叉韌帶斷裂;反之,有向後過多的移位,表明後交叉韌帶斷裂。
臨床意義:本試驗用於檢查膝關節交叉韌帶有無斷裂。
18.浮髕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腿伸直。醫者一手壓在其髕上囊部,向下擠壓使積液局限於關節腔。然後用另一手拇、中指固定其髕骨內、外緣,食指按壓髕骨。
陽性體徵:可感覺髕骨有漂浮感,重壓時下沉,松指時浮起。
臨床意義:本試驗用於檢查膝關節腔內積液。
19.膝反射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仰臥位,醫者以手抬起其兩腿下部,使小腿自然下垂,足跟離床;或患者坐位,兩小腿自然下垂,足跟離地,醫者以叩診捶或掌尺側緣叩擊其髕韌帶,則股四頭肌收縮,小腿前踢(反射中心在腰2~4)。兩側同時進行對比。
陽性體徵:前踢高度減小、消失或增加。
臨床意義:膝反射減弱或消失,見於昏迷或極度衰弱患者、腦出血或大腦血栓形成的初期、小兒麻痺症、腰部脊髓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症、多發性神經炎等;膝反射亢進,見於痙攣性癱瘓(腦出血或大腦血栓形成等),腰膨大以上的脊髓受損或受壓迫引起的錐體束疾患,或癔症等。
就醫地址: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龍子湖院區康復中心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子湖南路與博學路東南角 住院部:五樓和六樓 門診:二樓二診室
聯繫人:宋曉磊博士,主治醫師 電話:13783472087
聯繫電話:0371-6337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