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半愛吃糖洋 東陽民間習俗已流傳近千年

2020-11-15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8月15日訊 「糖洋來了,糖洋來了!」8月14日上午,蔣天福賣糖洋的小三輪剛來到東陽市南馬街上,立即就被等待已久的村民圍住了。農曆七月半,大家都不生火做飯,而以糖洋配索粉為主食,這一習俗在東陽民間已流傳了近千年。

  據《東陽市志》記載,「糖洋為夏秋冷食」。記者看到,蔣天福做的糖洋外觀呈棕紅色,賣時切成菱形的塊狀。有的人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歷史上,立夏一過,東陽城鄉就有糖洋上市,最暢銷的當屬大暑過後。那時候,農民天未亮就出田收割,到了八九點鐘都已飢腸轆轆。這時候,挑著糖洋和索粉的商販就會及時地出現在田頭。農民因為身上大多不帶錢,就用溼谷去換糖洋,因為田裡沒碗,就順手摘張荷葉當碗,用手抓著吃。吃糖洋,既實惠又能充飢驅暑,所以做糖洋的生意非常好。

  「七月半,糖洋索粉當一頓。」作為一種傳統美食,糖洋曾經在東陽、義烏等地廣受歡迎。據南馬的老人說,近代最負盛名的當推東陽縣城的「恆盛和南貨店」製作的糖洋。該店製作的糖洋色紅味香、韌而不硬,食時涼爽香甜、可口不糊,歷經百年而長盛不衰。特別是七月十五這一天,整個縣城的男女老少,都渴望能吃上一塊「恆盛和」糖洋,當時人山人海爭相搶購糖洋的盛況可想而知。可惜的是,上世紀50年代後,「恆盛和」的牌子就消失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用稻穀換糖洋也變成了賣糖洋。據今年81歲的退休職工陳寶仙回憶,上世紀60年代,南馬第一飯店從立夏開始做糖洋,農曆七月十五這天竟要賣上千斤米粉的糖洋。從頭一天起,兩座石磨四個人輪流磨粉,三個大豆腐桶浸水。下午4時開始三口大鍋同時燒,蒸籠疊到一人多高。次日一大早開門供應,六個人六桿秤都來不及賣。

  正因糖樣如此受歡迎,在東陽民間,一直都有一批人專做糖洋,而且往往世代相傳。雖然每家製作的糖洋大同小異,但是各有千秋,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依然堅守著傳統。

  據蔣天福介紹,糖洋的傳統製作工序一般分為六道,首先是將主料大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磨細裝桶,加上適當的紅糖、茴香、薄荷、橘皮、薑末等料,再加水慢慢調成糊狀米漿。然後,在已經燒開水的大鍋上放置蒸籠,鋪上一層白棉布,再將米漿均勻地澆在蒸籠裡,用文火燒約三個小時方可出籠。出籠後,將蒸籠一個一個地移至地上自然冷卻晾乾。經過這六個程序,香噴噴的糖洋就可食用或者挑出去賣了。

  不過,現在要想在東陽之外吃到正宗味美的糖洋,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日,義烏有個80後網友在微博上上傳了糖洋的照片,頓時引起了許多同齡人的瘋狂轉發,一群人還相約到東陽找糖洋吃,重溫兒時記憶。

  今年25歲的黃小姐說,小時候,由於天氣熱,午睡的時候總是睡不著。在煎熬中,總會聽到「換糖洋、換糖洋」的叫喚聲,於是她就向媽媽保證,只要吃一塊糖洋她就會好好午睡,而每次母親都會滿足她的要求。看到賣糖洋的老人拿起刀,切下一塊糖洋,撕下一瓣荷葉裹住遞過來,那是她最快樂的時候。現在,看到糖洋,她就會想到母親的溫暖。

  「現在,還有這麼多年輕人喜歡糖洋,我真的很開心。」在南馬、畫水、橫店一帶,蔣天福製作糖洋賣的時間最長,他說:「我已經做了30多年的糖洋,每年的糖洋都銷得很好。雖然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還是有很多人喜食糖洋。我衷心希望東陽糖洋能世世代代的傳下去。」

  來源:金華日報

相關焦點

  • 七月十五為什麼燒紙 這項習俗民間一直有
    根據民間習俗,七月十五要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裡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用。其實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   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
  •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你知道中元節有哪些習俗嗎?
    (原標題: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你知道中元節有哪些習俗嗎?)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
  • 千年傳統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節
    農曆五月十三,是千年傳統習俗關公磨刀節。這是中華傳統節日中唯一以「平安」「順利」為主題的節日。關公磨刀節習俗最早起源於何時,並無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有資料可查的是,至少兩宋之時,關公於農曆五月十三磨刀立威,佑護百姓,普施甘霖,已經蔚然成為民間習俗。
  • 農曆七月半,中元節鬼節禁忌的七問七答,默默記住了
    農曆7月14或7月15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其實,「七月半」才是我們民間習慣的稱呼,源自上古時期,只是後來各大宗教為了順應民俗,紛紛創建了自己的說法,如道教把「七月半」說成是「中元節」,佛教把「七月半」說成是「盂蘭盆節」。當然,不同叫法就有不同做法,但都是針對去世的人。
  • 習俗丨今天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習俗丨今天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原標題: ▌本文來源:新華網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 農村的「七月半」,城裡人稱「中元節」!你知道這個節日的習俗嗎
    就比如說我們這邊有一種風俗就是:進入農曆七月後,不可以在七月十五那天去看望病人,走親戚,或者在河邊玩,那麼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讓我們不免會發疑問。村裡的老人們說,在農村有一句俗語「七月半,鬼亂串,沒事別去河邊轉」農曆7月15日與其他的月份相比是不同的,不適合去走街訪友,而且也不適合出去玩,從古至今大家一直遵守,逐漸變成了一種規矩,也成為一種中元節的講究。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元節也是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青虛大帝聖誕日(誕辰),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 中國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的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的文化可以說真的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有很多民間的習俗和節日,每個節日代表的意義都有很大的挖掘價值,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十四,在這一天是祭奠先祖的,來了解一下中國的文化吧!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農曆七月還可以說是什麼月 這個月在民間被稱為鬼月
    現在是2018年的農曆七月份,但是這個月在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這個月是鬼月,在這個月內有很多禁忌的事情不能做,萬事都要注意。   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據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一,便會打開鬼門,放出惡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
  • 俗話說「七月半,鬼門開」,七月半已經到來,這世上真的有鬼嗎
    我國自古以來,不論民間還是皇室,都對鬼神之說十分篤信,尤其是在七月半這一天,也就是農曆7月14日,更是被稱為地府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有習俗說,7月43日半夜12點之前一定要回家,15日晚上不能超過8點回家,否則就容易碰上一些「事情」。
  • 農曆七月「鬼門開」
    【新朋友】點標題下面的「廣州純陽觀」可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分享吧【看更多】回復「道法自然」獲取更多自助互動信息  農曆七月民間稱為「鬼月」,傳說農曆七月初一是俗稱的「開鬼門」,到七月二十九日的時候又重新關上。
  • 七月十四是鬼節嗎 七月鬼節民間禁忌要了解
    說起鬼節,大家都知道是在七月半,其實還有一些地方,把七月十四這一天當做是鬼節,鬼節到底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呢?   鬼節有的地方過七月十四,有的地方過七月十五,比如廣東,就過七月十四的居多,而隔壁省廣西的客家人就過七月十五的居多。
  • 中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已久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辦各種民俗活動來迎接這個節日,而且中元節又叫鬼節,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   在我國有三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中元節以及寒衣節,其中中元節的鬼節色彩更為濃厚一些。
  • 七月十五鬼門開?粵東碣石鎮民間風俗「中元節盂蘭勝會」即將開啟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齋孤、盂蘭勝會,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碣石古鎮地區為七月十三~七月二十三),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而作為千年古衛城「碣石鎮」應該是目前對中國民間風俗保存最多的地方之一,其盂蘭勝會又將如何呢?
  • 民間有「七月半,鬼門開」之說,有三禁忌要搞清楚,看完明白
    中元節民間俗稱七月半,和除夕、清明、重陽稱為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人們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比如農曆七月半,正是初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慶豐收,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有「家祭無忘告乃翁」之意,其傳統精髓核心是敬祖盡孝。
  • 今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嗎
    今年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今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 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亡人節、七月半,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起於北魏的中元節迄今已千年有餘,在這一天,放燈讓鬼魂得以轉世的習俗時代承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說法裡,七月半這天要感恩報答父母的生長養育之恩。
  • 2018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有哪些禁忌?
    2018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有哪些禁忌?時間:2018-06-02 19: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有哪些禁忌? 在中國習俗中,並不僅僅是七月半這天需要避忌,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 農曆七月十五五臺捏「面人」
    「又是七月中,年年祭祖先。跪謝養育恩,孝道代代傳。」今日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這樣節日孝敬父母、追念先人、傳承文化,促進鄰裡和諧,關愛弱勢群體,和今天社會的價值觀一脈相承。中元悼亡,既有文化淵源,也有現實意義。只要積極引導,中元節仍然可以過得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