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討論了中國歷史上姓氏的演變,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古人的名字,準確說古人的「名」,「字」和「名」又不一樣,也很有趣,我會再專門寫一篇文章。
首先古人為啥取名呢?主要是為了在社會交往中區別彼此。
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 中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 也 ,冥不相見 ,故以口自名。」
就是說,名是「口」和「夕」組成的,意思是人們在生活交往中,白天可以通過形體、容貌、動作來互相辨認,到了「夕」也就是晚上,看不清人了,就只能用「口」稱「名」來辨認個體了。就好像白天大老遠你就能看到對面走來的是暗戀已久的女同學,可以立馬堆下笑臉準備搭訕;可到了晚上看不清人,就只能用說話來區別個體了,比如對面來個人,你問「誰」,對方說「我是xx」,你一聽是債主子,就可以趕緊溜之大吉。
這就是名的作用。
古人一般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後給孩子取名。班固的《白虎通義》中說:「人生三月,目煦能咳笑,與人相更答,故因其始而有知而名之。」意思是說,三個月的小孩子差不多有自我意識了,這時該取名了。
古代個人取名的原則
古人取名,不翻字典,而是遵循五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著名的「信義象假類」,春秋魯國大夫申繻(音「需」)提出來的。
信,「以名生為信」,就是用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取名。比如,《鄭伯克段於鄢》中的鄭莊公,名「寤生」,就是因為他出生時難產。而晉成公名「黑臀」這就有點侵犯個人隱私了,因為我們能從人名中大概猜到他屁股的顏色。
義,「以德名為義」,就是用嬰兒出生時出現的某種道德方面的徵兆取名。據說,周文王出生時,有一隻紅色的鳥銜著一封紅色的信簡停在產房窗戶上,信裡寫了一堆吉祥話。所以,祖父公亶(音「膽」)父認為周文王能昌盛周室,為其取名「昌」(此說很多書有記載,但恐怕是後人附會的)。
象,「以類名為象」,這個簡單,就是根據嬰兒的外貌長相取名。據說孔子名丘,就是因為他頭頂中間高四周低,像尼丘山。
假,「取於物為假」,就是用嬰兒出生時遇到的事物取名。孔子兒子出生後,魯昭公送來鯉魚祝賀,所以孔子給兒子取名「鯉」。不過我猜古人對所遇到的事物也是有選擇的,比如孩子出生時不小心遇到一坨某種東西,萬萬不會以此為名的。
類,「取於父為類」,就是用嬰兒出生時與父輩的類同點取名。比如,魯莊公與父親的生日相同,所以取名為「同」。
除了這幾個基本的原則,還有三個補充的原則:夢象、佔卜和待事。
夢象,就是以夢中所見給孩子取名。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母親生他時夢見了太白星,所以就取名為「白」。比較出名的還有陸遊,據說陸遊的母親是夢見秦觀而生下陸遊,於是用秦觀的字「子遊」來給陸遊起名。《左傳》記載,鄭文公的一個妾夢見天使給她蘭而懷孕生子,兒子取名「蘭」,所以,古代婦人懷孕又叫「夢蘭」。
佔卜,就是字面意思,大概和現在算命差不多。《左傳》記載,晉惠公妻懷孕過期不生,請人佔卜。佔卜者人說:「將生一男一女,男為人臣,女為人妾。」後來晉惠公妻果然生下來一對龍鳳胎,男的取名,女的取名妾。不過算命的水平一般,圉後來當了國君(晉懷公)。
待事,就是以當時發生的大事命名。比如我們都熟悉的郭靖和楊康,就是以「靖康之變」命名的。
古代兄弟關聯取名的規則
晉朝之前,同輩兄弟的名沒有多少關聯。到了南北朝,同輩兄弟的名開始奉行「雁行」的原則,意思就是名如同大雁飛行一樣排列有序。
「雁行」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雙名的,兄弟名在相同位置上有一個字相同。這比如,王安石兄弟七人,分別為安仁、安 道、安石、安國、 安世、安禮、 安上,前一字相同;呂惠卿兄弟六人,分別為夏卿、 惠卿、 升卿、 溫卿、和卿、諒卿,後一個字相同。這個方式我們都比較熟悉,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用。
第二種,單名的,兄弟都用一樣的偏旁部首。 如蘇軾和蘇轍,都用「車」字旁,《紅樓夢》中賈政、賈赦、賈敬和賈敏,都用反文旁。
第三種,根據古代文獻中的詩文或者祖訓來「雁行」。比如,江西派詩人韓駒之父名賁,諸伯父名震、復、漸,名字偏旁部首各不相干,起名時好像沒什麼原則。但「賁」 「震」 「復」「漸」 四字都出自 《周易》 ,是六十四卦中的卦名。
這種同輩兄弟中「雁行」的起名方式,可以起到明確宗族譜系的作用,所謂「名以正體」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 《紅樓夢》 中,與賈政一輩的賈赦、 賈敬、 賈敏都用「反文」旁的字為名; 寶玉一輩的賈珍、 賈璉等用「玉」 旁的字為名。如果大家搞不清紅樓夢人物的輩分和關係,可以試一試這個名字的技巧。
因為「名」可以確定宗族譜系,所以古時候有的家族,用五言絕句做「雁行」的次序,五言絕句有二十個字,這就能保證二十代人不會出現名字混亂的情況。如果是五言律詩,就能保證四十代。以此類推,如果用古體詩,比如李白的《蜀道難》,294個字,去掉重複的,也可以做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了!
「雁行」這三種方式,古人有時會混合使用,特別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皇帝的名。朱元璋給各個兒子每家留下20個字,作為名字「雁行」的第二個字;名字的第三個字呢,則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來取。
舉例來說明:比如太子朱標家,朱元璋留下的20個字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家,20個字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其它兒子也都是20個字,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朱標的太子叫朱允炆,第二個字尊20字訓,第三個字尊「木生火」的五行規則;朱棣的大兒子叫朱高熾,第二個字尊20字訓,第三個字尊「木生火」的五行規則,和平輩的朱允炆同用「火」旁。明朝後面皇帝的名,都可以依次類推來理解。
不過搞笑的是,老朱家太能生了,後來「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字,有的都不夠用了,只好造字來「雁行」取名,弄出了很多生僻字。
古人取名的一些避諱
提出「信義象假類」的申繻,還提出了取名六條避諱原則,「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不以隱疾」這個原則很好理解,取名不用疾病,不吉利。
「不以畜牲,不以器幣」,是因為畜牲和器幣,都是祭祀用的,亂取名會影響祭祀。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是怕重名引起混亂。不過根據記載,好像這種亂子是經常出的。
比如,晉僖公名司徒,就把「司徒」這個官名改為「中軍」。宋武公名司空,把「司空」這個官名改為「司城」。據說,孔子父母在生孔子前曾在尼丘山禱告求子,求子成功後給孔子取名「丘」。後來,尼丘山為了避聖人諱,改名「尼山」,這就有卸磨殺驢的意思了。
秦漢以後,專制盛行,獨尊儒術,國諱,家諱,聖人諱,成了起名必須要避開的「三座大山」。
國諱就是皇帝的姓名,要求最為嚴格,比如《唐律疏議》中,規定直呼皇帝名字是「大不敬」罪。據說,觀世音菩薩為了避讓太宗李世民的諱,都改名「觀音菩薩」了。菩薩尚且如此,如小民何?
家諱就是家族內祖先、尊長的名諱。《禮記·曲記》上說,「入門而問諱」,就是去別人家串門,一定要弄清人家的避諱,否則得罪人了都不知道。
家諱要求也很嚴格,比如唐代大詩人李賀,因為父親名叫「晉肅」,別人以此排擠他,導致李賀終生都不得參加進士考試,是父親取錯名,耽誤孩子一生的典型案例。
自己不能用家諱取名,那別人用了你的家諱,該怎麼辦呢?那就看個人本事了。比如司馬遷寫《史記》,裡面有個人叫趙談,犯了司馬遷父親的名諱。司馬遷大筆一揮,趙談秒變「趙同」,名留史冊。
而南宋錢良臣的兒子,沒司馬遷的本事,就只能走窩囊路線,見到經史中「良臣」二字,讀時均改名「爹爹」。一天讀《孟子》,遇到這麼一句話,「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順嘴讀成了「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為了避諱,不惜認賊作父。
聖諱就是為聖人避諱。聖諱最早出現在宋代,不像國諱、家諱那麼嚴格,但範圍比較大。反正只要統治者喜歡,誰都可以進聖諱,孔孟兩位老人家自不必說,有時候黃帝、周公也會進入避諱之列。宋徽宗時,迷戀道教,結果老子也進入了避諱之列。
古代人為啥取小名
古人除了正式的名字,有很多人還有小名(現代也有很多人有小名)。那為啥要起小名呢?
主要是為了「糊弄鬼」。
現在我們都知道,名就是一個代號,和人身體沒啥關係。但古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人名和人身存在某種連接關係,銀角大王的寶貝,叫一聲孫行者你敢答應嗎?大概就基於這種錯誤的想法。
當時民間流行的迷信認為,人的疾病死亡都是無常鬼所致,而無常鬼喜歡好名,不喜歡賤名,所以在正式名外,還要給孩子起個「鬼不理」、不好聽的小名。有時,人們會給孩子起畜生的名字,讓無常鬼「人畜難辨」,勾魂時犯錯誤。
所以,各種小名就出現了。比如,陶淵明小名溪狗,司馬相如小名犬子,王安石小名獾郎,等等。
好,今天講「名」這篇小文就到這兒,有沒有幫到你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如果你覺得寫得還成,歡迎關注「愛講故事的卡卡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