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啥名丘?明朝皇帝名為啥好多生僻字?一文理清古人起名原則

2021-01-08 推理迷007

上篇文章我們討論了中國歷史上姓氏的演變,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古人的名字,準確說古人的「名」,「字」和「名」又不一樣,也很有趣,我會再專門寫一篇文章。

首先古人為啥取名呢?主要是為了在社會交往中區別彼此。

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 中說:「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 也 ,冥不相見 ,故以口自名。」

就是說,名是「口」和「夕」組成的,意思是人們在生活交往中,白天可以通過形體、容貌、動作來互相辨認,到了「夕」也就是晚上,看不清人了,就只能用「口」稱「名」來辨認個體了。就好像白天大老遠你就能看到對面走來的是暗戀已久的女同學,可以立馬堆下笑臉準備搭訕;可到了晚上看不清人,就只能用說話來區別個體了,比如對面來個人,你問「誰」,對方說「我是xx」,你一聽是債主子,就可以趕緊溜之大吉。

這就是名的作用。

古人一般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後給孩子取名。班固的《白虎通義》中說:「人生三月,目煦能咳笑,與人相更答,故因其始而有知而名之。」意思是說,三個月的小孩子差不多有自我意識了,這時該取名了。

古代個人取名的原則

古人取名,不翻字典,而是遵循五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著名的「信義象假類」,春秋魯國大夫申繻(音「需」)提出來的。

信,「以名生為信」,就是用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徵取名。比如,《鄭伯克段於鄢》中的鄭莊公,名「寤生」,就是因為他出生時難產。而晉成公名「黑臀」這就有點侵犯個人隱私了,因為我們能從人名中大概猜到他屁股的顏色。

義,「以德名為義」,就是用嬰兒出生時出現的某種道德方面的徵兆取名。據說,周文王出生時,有一隻紅色的鳥銜著一封紅色的信簡停在產房窗戶上,信裡寫了一堆吉祥話。所以,祖父公亶(音「膽」)父認為周文王能昌盛周室,為其取名「昌」(此說很多書有記載,但恐怕是後人附會的)。

象,「以類名為象」,這個簡單,就是根據嬰兒的外貌長相取名。據說孔子名丘,就是因為他頭頂中間高四周低,像尼丘山。

假,「取於物為假」,就是用嬰兒出生時遇到的事物取名。孔子兒子出生後,魯昭公送來鯉魚祝賀,所以孔子給兒子取名「鯉」。不過我猜古人對所遇到的事物也是有選擇的,比如孩子出生時不小心遇到一坨某種東西,萬萬不會以此為名的。

類,「取於父為類」,就是用嬰兒出生時與父輩的類同點取名。比如,魯莊公與父親的生日相同,所以取名為「同」。

除了這幾個基本的原則,還有三個補充的原則:夢象、佔卜和待事。

夢象,就是以夢中所見給孩子取名。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母親生他時夢見了太白星,所以就取名為「白」。比較出名的還有陸遊,據說陸遊的母親是夢見秦觀而生下陸遊,於是用秦觀的字「子遊」來給陸遊起名。《左傳》記載,鄭文公的一個妾夢見天使給她蘭而懷孕生子,兒子取名「蘭」,所以,古代婦人懷孕又叫「夢蘭」。

佔卜,就是字面意思,大概和現在算命差不多。《左傳》記載,晉惠公妻懷孕過期不生,請人佔卜。佔卜者人說:「將生一男一女,男為人臣,女為人妾。」後來晉惠公妻果然生下來一對龍鳳胎,男的取名,女的取名妾。不過算命的水平一般,圉後來當了國君(晉懷公)。

待事,就是以當時發生的大事命名。比如我們都熟悉的郭靖和楊康,就是以「靖康之變」命名的。

古代兄弟關聯取名的規則

晉朝之前,同輩兄弟的名沒有多少關聯。到了南北朝,同輩兄弟的名開始奉行「雁行」的原則,意思就是名如同大雁飛行一樣排列有序。

「雁行」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雙名的,兄弟名在相同位置上有一個字相同。這比如,王安石兄弟七人,分別為安仁、安 道、安石、安國、 安世、安禮、 安上,前一字相同;呂惠卿兄弟六人,分別為夏卿、 惠卿、 升卿、 溫卿、和卿、諒卿,後一個字相同。這個方式我們都比較熟悉,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用。

第二種,單名的,兄弟都用一樣的偏旁部首。 如蘇軾和蘇轍,都用「車」字旁,《紅樓夢》中賈政、賈赦、賈敬和賈敏,都用反文旁。

第三種,根據古代文獻中的詩文或者祖訓來「雁行」。比如,江西派詩人韓駒之父名賁,諸伯父名震、復、漸,名字偏旁部首各不相干,起名時好像沒什麼原則。但「賁」 「震」 「復」「漸」 四字都出自 《周易》 ,是六十四卦中的卦名。

這種同輩兄弟中「雁行」的起名方式,可以起到明確宗族譜系的作用,所謂「名以正體」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 《紅樓夢》 中,與賈政一輩的賈赦、 賈敬、 賈敏都用「反文」旁的字為名; 寶玉一輩的賈珍、 賈璉等用「玉」 旁的字為名。如果大家搞不清紅樓夢人物的輩分和關係,可以試一試這個名字的技巧。

因為「名」可以確定宗族譜系,所以古時候有的家族,用五言絕句做「雁行」的次序,五言絕句有二十個字,這就能保證二十代人不會出現名字混亂的情況。如果是五言律詩,就能保證四十代。以此類推,如果用古體詩,比如李白的《蜀道難》,294個字,去掉重複的,也可以做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了!

「雁行」這三種方式,古人有時會混合使用,特別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皇帝的名。朱元璋給各個兒子每家留下20個字,作為名字「雁行」的第二個字;名字的第三個字呢,則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來取。

舉例來說明:比如太子朱標家,朱元璋留下的20個字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家,20個字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其它兒子也都是20個字,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朱標的太子叫朱允炆,第二個字尊20字訓,第三個字尊「木生火」的五行規則;朱棣的大兒子叫朱高熾,第二個字尊20字訓,第三個字尊「木生火」的五行規則,和平輩的朱允炆同用「火」旁。明朝後面皇帝的名,都可以依次類推來理解。

不過搞笑的是,老朱家太能生了,後來「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字,有的都不夠用了,只好造字來「雁行」取名,弄出了很多生僻字。

古人取名的一些避諱

提出「信義象假類」的申繻,還提出了取名六條避諱原則,「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不以隱疾」這個原則很好理解,取名不用疾病,不吉利。

「不以畜牲,不以器幣」,是因為畜牲和器幣,都是祭祀用的,亂取名會影響祭祀。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是怕重名引起混亂。不過根據記載,好像這種亂子是經常出的。

比如,晉僖公名司徒,就把「司徒」這個官名改為「中軍」。宋武公名司空,把「司空」這個官名改為「司城」。據說,孔子父母在生孔子前曾在尼丘山禱告求子,求子成功後給孔子取名「丘」。後來,尼丘山為了避聖人諱,改名「尼山」,這就有卸磨殺驢的意思了。

秦漢以後,專制盛行,獨尊儒術,國諱,家諱,聖人諱,成了起名必須要避開的「三座大山」。

國諱就是皇帝的姓名,要求最為嚴格,比如《唐律疏議》中,規定直呼皇帝名字是「大不敬」罪。據說,觀世音菩薩為了避讓太宗李世民的諱,都改名「觀音菩薩」了。菩薩尚且如此,如小民何?

家諱就是家族內祖先、尊長的名諱。《禮記·曲記》上說,「入門而問諱」,就是去別人家串門,一定要弄清人家的避諱,否則得罪人了都不知道。

家諱要求也很嚴格,比如唐代大詩人李賀,因為父親名叫「晉肅」,別人以此排擠他,導致李賀終生都不得參加進士考試,是父親取錯名,耽誤孩子一生的典型案例。

自己不能用家諱取名,那別人用了你的家諱,該怎麼辦呢?那就看個人本事了。比如司馬遷寫《史記》,裡面有個人叫趙談,犯了司馬遷父親的名諱。司馬遷大筆一揮,趙談秒變「趙同」,名留史冊。

而南宋錢良臣的兒子,沒司馬遷的本事,就只能走窩囊路線,見到經史中「良臣」二字,讀時均改名「爹爹」。一天讀《孟子》,遇到這麼一句話,「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順嘴讀成了「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為了避諱,不惜認賊作父。

聖諱就是為聖人避諱。聖諱最早出現在宋代,不像國諱、家諱那麼嚴格,但範圍比較大。反正只要統治者喜歡,誰都可以進聖諱,孔孟兩位老人家自不必說,有時候黃帝、周公也會進入避諱之列。宋徽宗時,迷戀道教,結果老子也進入了避諱之列。

古代人為啥取小名

古人除了正式的名字,有很多人還有小名(現代也有很多人有小名)。那為啥要起小名呢?

主要是為了「糊弄鬼」。

現在我們都知道,名就是一個代號,和人身體沒啥關係。但古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人名和人身存在某種連接關係,銀角大王的寶貝,叫一聲孫行者你敢答應嗎?大概就基於這種錯誤的想法。

當時民間流行的迷信認為,人的疾病死亡都是無常鬼所致,而無常鬼喜歡好名,不喜歡賤名,所以在正式名外,還要給孩子起個「鬼不理」、不好聽的小名。有時,人們會給孩子起畜生的名字,讓無常鬼「人畜難辨」,勾魂時犯錯誤。

所以,各種小名就出現了。比如,陶淵明小名溪狗,司馬相如小名犬子,王安石小名獾郎,等等。

好,今天講「名」這篇小文就到這兒,有沒有幫到你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如果你覺得寫得還成,歡迎關注「愛講故事的卡卡君」哦。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子皇孫照著化學元素表起名?
    而這一風氣在明朝時,因被皇族用到排輩中,更多見於史籍記載。 五行命名出一個化學元素周期表 前不久,就有網友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朝的那些皇子皇孫們,名字裡大部分都含有周期表裡的元素。比如朱均鐵、朱在鈉、朱恩鉀,還有朱勤烷、朱悅烯、朱慎鐳等等。
  • 《康熙字典》成「起名神器」 用生僻字起名
    因為這部老字典被不少起名者盯上了,成了家長眼中的「起名神器」。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康熙字典》,在當時的影響很大,是讀書人應舉考試的必備書。而如今,新編漢語字典層出不窮,在人們的日常學習工作中,《康熙字典》似乎已經過時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 這屆家長給孩子起名「沒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
    但如果將視線擴展到平民群體,你就會發現,古人的名字遠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資料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形象玩偶。 泱波 攝  流傳下來的《明太祖實錄》中關於他的姓名是這樣記載的——「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但「朱元璋」三個字只是發跡之後用的名字,早年的名字是朱重八。  為什麼叫重八?
  • 「周易」起名&改名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遺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我們先來理一理古人在取名上都開過什麼樣的「腦洞」,踩過什麼「坑」?上古時代:想叫啥就叫啥;如盤古和伏羲:一個是生殖,一個是半人半狗。」插個話:孔子自己名字也不怎麼樣...孔子名丘,「生而首上於頂」(《史記·孔子世家》),腦門兒高得像山,所以叫孔(山)丘吧。
  • 清朝皇帝的起名方式竟然是學的明朝,可惜學得了皮毛,學不到精髓
    有一個詞叫「清承明制」,顧名思義,就是說清朝的各類規章制度都是學的明朝。這是因為,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前,基本還處於野蠻落後的奴隸制時期,既沒有文明,也沒有文化,更沒有適用於王朝統治的運作機制。所以,拿來主義就成了迅速穩定政局的最佳手段。  清朝對明朝的學習是徹底的、全方位的,其中甚至包括了皇子的起名規則。
  • 從孔子出生時,他全家都不姓孔,談姓氏文化之謎
    對於現代人來說,它們確實是一回事,張三、李四、王五…這就是我們如今的姓名模式,然而對於古人來說,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尤其是對秦漢以前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姓、氏、名、字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那是萬萬不能混淆的。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結果改成了這個名字
    但其實嫦娥在一開始並不是叫嫦娥,原名是姮娥。可是在漢朝時期,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所以姮娥改成了嫦娥。在如今看來嫦娥的名字自然是要比姮娥更好聽一些,但很多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你已經聽習慣了,但是在一開始古人的想法和你是一樣的,因為古人更加的習慣於「姮娥」一些,可以說因「避諱」而改名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那後來改叫了什麼?
    但其實嫦娥在一開始並不是叫嫦娥,原名是姮娥。可是在漢朝時期,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所以姮娥改成了嫦娥。 在如今看來嫦娥的名字自然是要比姮娥更好聽一些,但很多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你已經聽習慣了,但是在一開始古人的想法和你是一樣的,因為古人更加的習慣於「姮娥」一些,可以說因「避諱」而改名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 3000個生僻字明年入字庫 「90後」起名沒有生僻字(圖)
    地名、人名中電腦無法輸入的生僻字,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昨日,記者從公安部門了解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戶籍登記起名用字就開始參照國務院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不在表內的生僻漢字不能使用。為方便名字中已經使用生僻字的市民辦理身份證、戶籍,公安部門專門製作了一個生僻字字庫。戶籍民警建議,名字中有生僻字的市民,可以根據自己意願改名,公安部門都會予以通過。  生僻字人名困惑多  連日來,不少市民通過手機簡訊向記者訴苦,原因是用生僻字起名帶來不少麻煩。
  • 用生僻字起名不是給別人添麻煩,只是在給自己找彆扭
    而且也不是生僻字。要怪只能怪你讀書太少。三字經都沒看過吧。Tian,另外搜狗有手寫啊。這文員該辭退了。 湉,手機裡有這個字,不會是打字員不認識這個字吧。看了評論刷新了我對網民文化的認知,在我印象中,中國的網民以文盲和半文盲佔多數,正是因為文盲太多才造成錯字網絡語流行,連字典裡很多字的讀音都改了,沒想到多數人都還是認這個字的,他們認為我不認這個字一臉鄙視的神情可以想像得到。
  • 「梓」成為起名首選缺乏想像力?古人起名也跟風
    一直到東晉時,這種「單名」習慣才開始有所突破,一些虛字開始用於起名。  「之」字就是在這段時間成了人們喜歡用在名中的字。  「書聖」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幾代人都有這個「之」字。可以說是,父子兄弟數代相襲,並不避諱。
  • 開學點名是場大考驗,十個名字八個生僻字,老師:我太難了
    現在好多家長給孩子起名時都「引經據典」,還特別喜歡沿用生僻字,就比如下面這張圖片,總共十個名字,就有八個帶有生僻字。如果老師點名到某位同學時,發現有字不認識而卡住,也是真的很尷尬。老師們都表示:拿到花名冊之後要提前回家查字典,就這樣有時還記不住,我太難了!關於這個話題,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同情」,稱:「現在的老師開學點名真是場大考驗!
  • 「梓」成為起名首選缺乏想像力?古人起名也跟風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一直到東晉時,這種「單名」習慣才開始有所突破,一些虛字開始用於起名。「之」字就是在這段時間成了人們喜歡用在名中的字。「書聖」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幾代人都有這個「之」字。可以說是,父子兄弟數代相襲,並不避諱。
  • 孔子的畫像,為何總露著兩顆分開的門牙?專家:有特殊的含義
    ,長相奇特的名人較多,尤其是皇帝、王子、將軍和大臣,他們的出生往往伴隨著「異象」,他們的長相有很多特點,不可否認,它們具有誇張的特徵,但大多具有隱含的意義。其實,古人對美醜並沒有一個狹隘的定義,所謂「鞋拔子臉」其實是古人一張非常豐富的臉:「龍臉」,而且,在一些畫像中,朱元璋的嘴邊還有兩條長長的「龍鬚」,我們能想像他是這個樣子嗎?從傳世畫像中很難判斷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我們也必須遵循歷史,孔子的許多畫像都是一樣的,給人一種親切而睿智的感覺,和朱元璋一樣,他的相貌也可以歸為「怪人」,很多史書都有記載。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都講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這些人可能缺的並不是經驗能力,而應該對自己的個人性格和秉性做出一些改正,正如先祖代代相傳的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可以知曉這句話的真正內涵,那麼相信每一個年輕人在步入職場後都可以將危機轉為機遇,更好地解決擺在自己面前的困難,這句話講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呢?圖片:水至清則無魚劇照一.古語內涵1.
  •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從古到今,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名字都是十分重視的,每個人一出生家裡的長輩都會提前想好名字,一個名字,時常伴隨人們一生,所以每個人都對此都會很看重。尤其在古時候,人們的名字中,往往會含有一個家族的輩分,通過這種方式來體現在家族中的地位,並且這也會載入族譜。中國古代對於名字是非常有講究的。
  • 孔子不姓孔?孔子後人怎麼樣了?孔融因不孝而被殺?
    宋泯公有一長子叫弗父何,本來他應該當國君,但他卻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自己做了卿,孔子先祖由天子,變為諸侯,再變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叫正考父,據說《詩經》中的《商頌》就是他整理的,他也是卿,輔佐了宋戴公、武公、宣公。正考父之子,叫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
  • 古代天生異象的牛人:一開國皇帝腿長72顆痣,另一個腳踩7顆痣!
    比如劉備的手長過膝,好像有點「返祖」的跡象,但古人卻說這是大富大貴之像;比如劉備的耳垂過肩,好像有點耳部「增生」的跡象,但好多佛像也是如此,就算在現代人眼裡,這也是一種貴相。而下面介紹的這幾種異象,就多少有點不常見了。一、七孔朝天 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經天緯地的一位大聖人,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但是他的長相又如何呢?
  • 五格起名法的源流和危害
    五格剖象法擁有龐大而複雜的數理系統,三言兩語恐怕難以說清,而且大部分人也沒興趣了解。簡而言之,五格起名法的數理關係完全建立在姓名的筆畫數之上,再運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以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五大數理來推算人生運勢。也就是說讀音、字形、含義、格調等其他因素統統不在五格起名法的考慮範圍內,當然了,生辰之類的也不在其考慮範圍之內,用這種方法來起名,判斷名字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筆畫了。
  • 孔子不姓孔而姓子-談姓與氏的區別
    孔子姓孔嗎?孔子姓什麼?相信大多數人肯定會不假思索地說:「當然姓孔啦!」那麼恭喜你,答錯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百度百科孔子的詞條上,關於孔子的介紹是這樣的: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省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