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韋文魁,今年69歲,是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格紅組人。
2013年的時候,我兒子韋昌甲在青島黃海學院讀書,家庭困難。後來經本人申請、群眾評議、上級批准,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的大力扶持,減輕了經濟負擔。
幾年來,在幫扶幹部的支持和鼓勵下,我一邊發展薏仁米種植產業;一邊利用發到手的產業扶貧資金,開始養豬、養牛、養雞等,開辦了「榮卓生態養殖場」。
韋文魁(左)正在烤酒
這雖然可以彌補家庭生活開支,但是,要想靠這些收入來支撐家庭,實現穩定脫貧奔小康還是有點懸。為了多渠道發展經濟,提高家庭收入,我想到了烤小鍋酒。
我們寨子是布依族村寨,烤小鍋酒是一種傳統,後來由於受到打工浪潮和市場的衝擊,寨子裡面的傳統小鍋酒慢慢退出了市場。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東,現在的飲酒愛好者又開始迷戀上了小鍋酒,這為我重振小鍋酒產業帶來了機遇。於是,我開始著手烤小鍋酒,將以前釀酒工具全部搬出來,恢復它們的昔日「雄風」。
第一鍋酒烤出來後,朋友親戚們都認為口感好,喝了之後頭不痛、不口乾,紛紛要購買。為擴大小鍋酒的質量和產量,在包保幹部的建議下,我還添置了一些新的烤酒設備,讓小鍋酒的醇香味飄向村村寨寨。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下來,除去成本,單憑養殖和小鍋酒收入,我家的人均年純收入就超過了5000元。
2017年3月,我家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辦理了5萬元「特惠貸」,栽種杉樹40畝,作為今後家庭產業經濟的重要支撐。
如今,我每年不僅能拿到產業分紅金,還能領取養老保險金。加上我烤小鍋酒出售獲得的盈利,我們一家老小的生活越來越富裕。
除此之外,我們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還方便了我們農民群眾發展產業。如此美好的生活,如果沒有黨的政策扶貧,我們能有幸福的今天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