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小鍋酒釀出好生活丨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村民韋文魁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韋文魁,今年69歲,是安龍縣灑雨鎮格紅村格紅組人。

2013年的時候,我兒子韋昌甲在青島黃海學院讀書,家庭困難。後來經本人申請、群眾評議、上級批准,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國家教育資助的大力扶持,減輕了經濟負擔。

幾年來,在幫扶幹部的支持和鼓勵下,我一邊發展薏仁米種植產業;一邊利用發到手的產業扶貧資金,開始養豬、養牛、養雞等,開辦了「榮卓生態養殖場」。

韋文魁(左)正在烤酒

這雖然可以彌補家庭生活開支,但是,要想靠這些收入來支撐家庭,實現穩定脫貧奔小康還是有點懸。為了多渠道發展經濟,提高家庭收入,我想到了烤小鍋酒。

我們寨子是布依族村寨,烤小鍋酒是一種傳統,後來由於受到打工浪潮和市場的衝擊,寨子裡面的傳統小鍋酒慢慢退出了市場。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東,現在的飲酒愛好者又開始迷戀上了小鍋酒,這為我重振小鍋酒產業帶來了機遇。於是,我開始著手烤小鍋酒,將以前釀酒工具全部搬出來,恢復它們的昔日「雄風」。

第一鍋酒烤出來後,朋友親戚們都認為口感好,喝了之後頭不痛、不口乾,紛紛要購買。為擴大小鍋酒的質量和產量,在包保幹部的建議下,我還添置了一些新的烤酒設備,讓小鍋酒的醇香味飄向村村寨寨。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下來,除去成本,單憑養殖和小鍋酒收入,我家的人均年純收入就超過了5000元。

2017年3月,我家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辦理了5萬元「特惠貸」,栽種杉樹40畝,作為今後家庭產業經濟的重要支撐。

如今,我每年不僅能拿到產業分紅金,還能領取養老保險金。加上我烤小鍋酒出售獲得的盈利,我們一家老小的生活越來越富裕。

除此之外,我們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還方便了我們農民群眾發展產業。如此美好的生活,如果沒有黨的政策扶貧,我們能有幸福的今天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忐忑不安到堅定前行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第一...
    我叫鄧偉,是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專職副書記。2018年3月,被派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擔任第一書記。剛接到駐村通知時,我的內心很忐忑,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到達坡利村後,我看到村裡的房屋比較破爛,串戶路硬化還未完成,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們騎摩託車回家只能推著走……這些畫面對我觸動非常大,讓我堅定了做好這份工作的決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要幫助群眾早日脫貧。鄧偉(右三)同群眾交流2018年下半年最為艱難,那段時期,我們主要工作就是推動村裡的串戶路硬化和危房改造,工作量非常大,不分白天晝夜。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我家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步入了大學生涯,在此期間,享受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讀書不花一分錢,減輕了家裡很大的經濟支出。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逆襲人生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村民項成績
    媳婦激動地把我叫過去,指著豬圈裡的豬崽一臉興奮。這段時間正是母豬繁殖的時候,我們兩口子一直守在豬舍旁,昨天又有兩頭母豬順利產下了10多頭豬崽,看著肉嘟嘟的小傢伙,我的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然而5年前,這樣的高興和滿足很少出現在我的生活。  我家在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家裡一共7口人。2013年,由於居住環境交通閉塞,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地少,家裡人只能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脫貧故事」青春歲月不負使命丨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村民湛喜
    我叫湛喜,是正安縣格林鎮太平村梨樹坪組人,我家共有5人,2016年,因病支出較大,家庭生活困難,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太平村村支兩委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通過教育扶貧和產業扶貧,我家於2018年達到脫貧標準後主動申請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脫貧故事」好生活正緩緩向我駛來丨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
    我叫徐康,1996年8月出生,是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社區文家灣組村民。家裡共八口人,祖孫三代同堂。2017年,因家庭人員年齡結構兩極分化,缺乏勞動力而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2019年,我從湖南城市學院畢業,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社會,剛畢業的我一臉茫然,不知從何選擇。
  • ...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過上好日子丨普安縣樓下鎮補者村村民王吉順
    我家有2口人,我右邊上、下肢體三級殘疾,基本喪失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村低保生活,原來因家庭生活困難,妻子也跑了,使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想到自己身體狀況,對政府存在一種依賴思想,總是想著政府不會不管我這號人的。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我家的情況得到了村裡的重視,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紅燈籠帶來火紅日子丨鎮遠縣羊場鎮金盆村村民熊...
    看著挑梁上的紅燈籠,我的心中滿是暖意,紅紅的光恰是火紅的日子,充滿希望。我已經在準備買第三對燈籠了,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第一對紅燈籠是鎮遠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吳文鋒送給我的,他希望我的日子能過得紅紅火火。  我叫熊朝輝,今年49歲,是鎮遠縣羊場鎮金盆村曹家老組人。
  • 「我的脫貧故事」南皋鄉太平村致富帶頭人莫小富:大學返鄉創業...
    莫小富蛋雞養殖基地一角我叫莫小富,是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回到農村,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
  • 打贏脫貧攻堅戰(804期)丨脫貧戶洪烈的脫貧故事
    打贏脫貧攻堅戰(804期)丨脫貧戶洪烈的脫貧故事 2020-11-25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向著更好的日子奮鬥丨貴定縣昌明鎮鐵鎖巖村村民...
    我叫劉葉飛,家住黔南州貴定縣昌明鎮鐵鎖巖村大寨組。由於我有五個孩子,最大的讀四年級,最小的兩歲,加上父母年老體弱,妻子要照顧孩子,自己也沒有什麼技術,一個人不能到外地務工,一家人基本上沒有什麼經濟來源。2014年,由於家庭困難,我向村裡面寫了申請,爭取得到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袁陽光,我的「愚公」父親丨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
    袁陽光是我的父親,他是貴州省畢節市威寧自治縣金鬥鎮高田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如果說那千百年來的貧困是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那麼我父親就是一個埋頭苦幹、誓除貧困的愚公。說起父親,總能想起他那自信堅毅又深邃的眼眸,那炯炯有神的眼睛裡寫滿了故事。
  • 「我的脫貧故事」勤奮的雙手讓生活越來越紅火|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
    我叫柏家彪,以前是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擺朗組村民。6年前,我在家附近打臨工,家中有母親、妻子和兩個孩子,家庭負擔重。2014年,我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擺朗組地處邊遠,離縣城有上百公裡。我自己雖然家庭條件差,但吃穿還是能解決的,覺得精準扶貧和我沒有什麼關係,自己該怎麼過就怎麼過。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五年努力,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丨貴陽市烏當區新...
    16歲,我初中畢業,看到父親因慢性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全家生活陷入困境,決定不再繼續學業,打工掙錢養家。我叫郭應梅,今年29歲,家住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王崗村。2016年,我從外地返鄉結婚。得知家裡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心裡五味雜陳。為了早日摘掉「窮帽」,我和丈夫商量放棄外出打工,在家從事養殖業。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的使命踐行者|三穗縣武筆街道幹部吳先錫
    我叫吳先錫,現在是三穗縣武筆街道的一名幹部。以前我在鎮遠縣農村公路管理局過著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很有規律。沒想到,有一天我會變成一名基層幹部,為脫貧路奉獻一份力量,成為大家口中的「小吳」。2018年7月,我調回八弓鎮,成為一名負責易搬和水利的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相守,我和村民一起戰貧戰困點滴事丨桐梓縣小...
    我叫蘭少尉,今年31歲,是桐梓縣民政局辦公室的一名普通幹部,目前在小水鄉石場村任第一書記。距2017年7月28日首次來到石場村參加脫貧攻堅,現在已是我到石場村的第三個年頭。  「延綿不絕的大山、坑窪不平的泥路、土砌石堆的房屋,全村通組硬化路不足5公裡,一條硬化連戶路都沒有,三四個村民組還沒通手機信號......」是石場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680米,全村貧困戶114戶381人,是擺在我面前的嚴峻現實;土小田少、山高坡陡,群眾小農思想嚴重、發展觀念落後、基礎設施缺位,沒有一個規模產業、沒有一個示範帶動,群眾勤勞卻致富無門,是我面對的最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