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南師:吉兇悔吝--人生處世的四種現象

2021-01-17 不二堂公開課

正文:

 「吉兇」兩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間的事不是吉,便是兇;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不好不壞的。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沒有賺錢也沒有賠本,在你認為沒賺沒賠,沒賺沒賠就是賠了,賠了精神,賠了時間……所以沒有不賺不賠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間的現象,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兇。

 

吉兇是哪裡來的?拿物理現象來講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我們知道就是陰陽,物理世界中抽象的就叫陰陽,實質的就叫剛柔。剛就是陽,柔就是陰,事實上也是互相推蕩的一種現象。在中國的文化思想中,矛盾也不過是一種現象,就是《易經》所謂的象,它表示了這種變化的關係,說明了矛與盾的原理,就像太極拳的推手一樣,你推過來,我推過去,兩種力量互相推蕩。《易經》已經看到這個變化,知道這個過程,所以它指出物理世界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拿佛學來說,物質世界自然現象中山河大地是無情的東西,是沒有思想的;一切眾生,像我們這些有生命的人,佛學稱為「有情」,是有靈性,有思想的。眾生是哪裡來的?也是宇宙物質世界的一種現象。「剛柔相推」,是兩種正反質能相互推動,因而產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眾生。

 

知道了「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不過這個中間也有它的變化,是看時、空的大小來決定的。像醫生看病,說今天病好一點沒有?病人說沒有,還是很痛。但你昨天還痛得躺在床上,今天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了,已經不錯了。可是人總不滿足,因為他不曉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這三個道理,就是最高的人生哲學,也就是政治哲學。我們知道,宇宙間只有兩個現象:一個吉,一個兇。那麼人文世界的吉兇又是怎麼來的?好與壞是怎麼來的?是人為假定的。人類心理自己反應得失的一種現象。譬如我想賺錢,錢到了我手,就是大吉大利;錢不到我手或失掉了,這就是兇。所以吉兇是人類心理相對的一種反應。天地間沒有所謂絕對的吉兇,也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這是指形而上者而言。所以形而上者「沒有」,形而下者「有」。有是哪裡來的?是由人類心理來的。吉兇是怎麼產生的?也是從人類心理的判別而產生的。

 

譬如說青年人談戀愛,談到最熱烈的時候很得意,但你不能就認為是吉。表向上看來很得意,事實上,說不定失意已暗伏在裡邊了。現在覺得很好,到時候分開也很痛苦啊!我常常說一個人求生不易,但求死也很難。想死還真不容易呢,跳水太冷,上吊很悶氣……沒有一樣好受的。這些是非好壞都是從心理現象來的。所以說吉兇是一種失得的心理現象。我常說你學了《易經》以後就不要卜卦了,因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也沒有一卦是大兇的,充其量告訴我們「吉、兇、悔、吝」四個現象。人文世界的一切現象也只有四種「吉、兇、悔、吝」。

 

怎麼叫悔呢?就文字看就是後悔,人生對任何事情每一刻都在後悔中。剛剛吃飯的時候,菜很好吃拼命地吃,吃飽了,肚子難過了,後悔了,「剛才少吃一口多好」,這就是悔。悔字以我的解釋,它真正的意義,只有一個名詞可借用來說明才最恰當,就是佛經上講的「煩惱」,這就是悔。佛經講的煩惱不是痛苦,是開始時心裡感到很煩,過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隨時隨地就是很不爽朗,很煩、很苦惱,也就是不高興。一般人說的煩惱,就是《易經》的悔。

 

吝是什麼?吝就是困難、是慳吝。「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憂就是憂愁、煩惱;虞就是思慮,腦子不停地想,用腦筋叫做慮。用腦也很痛苦,一個人要不痛苦,什麼都不要想、不用腦筋才好。但是那很難做到,絕大多數人都要用腦筋;只要用腦筋就有憂愁,就有煩惱。所以說「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由此可知宇宙間一切事情,一切人的心理,都離不開「吉兇悔吝」四個字。所以人生只要有思想就有煩惱,心理上就有得失,得到了高興,失掉了痛苦、煩憂。整個《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只有吉、兇、悔、吝四個變化。四個之中只有一個吉是好的,其餘三個成分都是壞的。悔吝是小兇,不是大兇,不好,也不是太壞。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不動則已,一動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分是好的,四分之三都是壞的。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有進有退,這就是變化。我們學了《易經》後,如何來判斷一個問題呢?根據《易經·系傳》孔子思想的原理,來告訴大家就是「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

 

這裡有一句名言,就是「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只有兩個字把看相算命、做人做事都統統包括了,這兩個字就是「吉、兇」。如果你一定要說我在家睡覺,就不吉也不兇了,殊不知那你已經是壞了。因為沒有好,你躺在那裡沒有動,但是你的生理已經變了。所以《易經》只有兩個字:「吉與兇」。為什麼說吉、兇、悔、吝呢?悔與吝是小的吉兇,所以還是只有兩個字,「吉」與「兇」。

 

吉在背面就是兇,兇的背面就是吉。悔吝呢?是小兇、不是大兇。所以懂了這個道理,不需要卜卦啦。一件事情一開始做就知道結果了,不是好就是壞,沒有第三樣。一個人去看相算命,八成都是彷徨不定的人。發財的時候,一天忙得不得了,哪有時間去看相算命,生意失敗的人、沒有辦法的人,理髮也沒有錢,頭髮長得長長的、鬍子也不刮,穿的破鞋子,每天卻圍著算命攤子轉。

 

所以我常常告訴有些同學們,我說我教你一套,包你靈,將來你如果沒有辦法,去跑江湖擺個卦攤子,有人來看相算命,你就說:「嗯!你老兄最近運氣不好,氣色不對!」因為他一定有了不對才來問你,所以你講他氣色不對,一定靈。然後他肯叫你算命,你就說他最近會破點小財,這句話也一定靈,因為他叫你算命,一定要花錢,不是破財是什麼?所以我說包你靈,你說話本來是不著邊際的,他回去想想,「哎呀!算命的話對啦!」如果不對呢?他會翻來覆去地想,擔心什麼時候會破財,「哎呀,可能是真的!」反正都是對,所以善易者不卜。

 

世界上的「吉、兇、悔、吝」是從哪裡來的呢?「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萬事一動只有好或壞,沒有中間的。你說我不想好,也不想壞,想不動。那只有打坐入定了,才能所謂寂然不動。只有得道的人才能不動,那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否則一動便有吉、兇、悔、吝,這是聖人的話,孔子的名言。讀《易經》到這裡非常令人讚嘆,宇宙人生的道理,孔子統統講完了,懂了這些也不要再研究《易經》了,「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一動好壞就出來了,不動就沒事,但是想不動可不容易啊!

 

*****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什麼叫兇?什麼叫吉?失去了就叫做兇,得到了就做吉。為什麼得到了、佔有了就叫做吉?失去了、沒有了就叫做兇?這就是我們人文文化的觀念。其實失去與得到都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中國春秋時候,有個有名的楚人失弓的故事,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另一方面。

 

在楚莊王的時候,莊王有一張寶弓,不見了。當時的宰相、大臣們驚慌得不得了,甚至全國人都非常震驚。國君丟了這張寶弓,那還得了!為了找這張弓,弄得全國雞犬不寧。這事被楚莊王知道了,便告訴部下說:不要找了,我丟了一張弓,他得到了一張弓,不是不得不失嗎?我用跟他們用有什麼不同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都是我們自己人呀,這沒有什麼不好呀!部下聽到了很高興,都以為楚莊王度量大,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國君。我昨天丟了錢,被人撿起來拿去用了,那也很好,錢反正是要用的,我用他用都一樣!從我們中華文化這一種哲學思想看來,便沒有什麼得失之分,當然也無所謂吉兇了。但這只是少數的聖人們才會有這種開闊的思想,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得到了以為吉,失去了以為兇,便成了社會一般人的常則。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吝這兩個字,在《易經》卜卦上常常碰到。什麼是悔吝?就是小毛病,也叫煩惱。但是,《易經》除了「吉兇悔吝」四個現象以外,還有一種現象,叫「無咎」。我們後人卜卦,遇到了「無咎」這兩個字,便以為「無咎」很好,這是不懂《易經》道理的緣故。

 

「無咎者,善補過也。」天下事情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你認為好,就出毛病啦!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難的,沒有真正的無咎。要真正達到沒有毛病的話,你要「善於補過」,自己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查出來自己每一方面的錯誤,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毛病,這樣才能無咎。不是卜卦卜到無咎便認為沒有問題,是好卦,那便錯了!

 

譬如你做生意,三點半鐘要錢,你卜到無咎就認為沒有問題,那靠不住。你要去找才行,錢不會自己進來的,不然你會一垮到底。要善補過才行,這就是無咎的道理。不是說無咎就是很好,就是沒有毛病,那便錯了。

 

「辨吉兇者存乎辭」,因此《易經》的卜卦、算命等等,對人生的作用,以及所說的吉兇的道理,是好還是不好呢?《系傳》說「辨吉兇者存乎辭」,辭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觀念。你的觀念對了,便一切都對了。孔子說「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所以文辭語言,是人類思想的代表。由於這種思想是在我們一念之間生滅,我們心裡認為對了,不好的地方便也好了。不對了,我們心裡感到很憂煩,那好的地方也不對了,也不好了。我們隨時可以從文學的境界中體會出這些。如唐朝有名的白話詩: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流在外頭。

 

月兒彎彎,每個月月初或下旬,月亮都是彎彎的。同樣一個彎彎的月亮,可是大家看到後感受卻不一樣。有人看到彎彎的月亮,心裡是那麼高興,那麼愜意;有些人看到彎彎的月亮,心裡卻非常傷感,非常悽涼。其實人個的喜樂,同月亮有什麼相干呢?這所謂的「觸景生情」,事實上還是自己心裡先有了一個觀念意識的存在,再由當時的景物引發出來而已。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流在外頭。這是唐代的白話詩,同樣是一個月亮,但人們心裡的思想感觸卻不相同,就是這個道理。「辨吉兇者存乎辭」,吉兇表現於文字思想,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憂悔吝者存乎介」,平時我們用《易經》卜卦的時候,卦的下面往往會有一個憂或者是悔、吝的釋語。假設我們做生意,卜卦碰到了憂,一定會很痛苦;碰到了悔吝,一定會有煩惱或阻礙。這些悔、吝絕對無可避免嗎?不然。如果你研究《易經》久了,你便會知道,遇到憂、悔、吝的時候,是可以解決的。怎麼解決?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要能行得正,行得直,心裡沒有歪念頭、壞主意。縱使遇到煩憂、悔、吝,心裡坦蕩蕩,以平常心處之,那一切也就平安了。

 

《易經》「其介如石」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高高的山頂上有塊石頭巍巍然的站在那裡,這種頂天立地的精神,就叫「其介如石」。孔子說「憂悔吝者存乎介」,介就是一個人頂天立地的站在那裡,行得正、坐得穩、一切作正念、最好的存心,當你遇到最痛苦、最麻煩的事時,自然也會逢兇化吉了。

 

「震無咎者存乎悔」。假如卜卦卜到了無咎,不要以為沒有問題,要存乎「悔」,一切要小心,自己要多反省自己,這樣才會「無咎」。孔子又告訴我們,讀《易經》要懂得「卦有大小,辭有險易。」《易經》下面的卦辭,有險有易。有險,看起來非常可怕,但不一定可怕;有易,這個易的含義有兩個:一是便易的易,一是可以變化的易。有易,也不要高興,以為儘是便易,它會變的。我們人類的價值,就是有頭腦有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把危險變成平易,壞的把它矯正過來變成好的。但是,自己也可以把好的破壞了,變成壞的。

 

*****

 

人世間萬物都有一個景象、動機,動機來了就有很多的因素,這很多的因素又構成一件事情,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就發生許多的變動。對人事而言,變化發生以後就有好有壞,有吉有兇。一有好壞,就有煩惱,有悔吝,悔是煩惱,吝是困難,所以說一動就「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吉兇以情遷」,吉兇是根據人類心理的需要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為說不定是大兇;在別人看起來是大兇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兇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於利害關係的,「吉兇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易經》最後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什麼情況才叫吉與兇呢?「愛惡相攻而吉兇生」。你不喜歡,給我好了,對你是大兇,因為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兩個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吉兇由愛噁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到這裡,所得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吉兇,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一切都是跟著人文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候麵包擺在前面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候擺在面前便很討厭;需要的時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興,需要而得不到會很痛苦,所以「遠近相以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實的,有情的,偽是虛情假意的。一個人不要只聽一句話「我愛你」便高興起來,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都不能騙人,也騙不了人的,情偽互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係。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後報告,非常重要。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我們研究《易經》以後,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經》所謂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兇」。譬如夫婦兩人剛結婚好得不得了,那當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兇了。所以我也經常告訴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使不至於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這些都要注意。

 

整理自《易經系傳別講》

 

-------------------

 

這裡要注意,《易經》的道理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多,它講人事的法則,只有吉、兇兩個結果,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的;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

 

「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這就是哲學問題了,這是說人類文化。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兇,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兇,但這並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對於古文,不要僅在文字表面上讀過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處包涵了很大的哲學思想。

 

可見吉兇只是根據個人的觀念而來,而悔吝就是憂煩愁慮之象,虞即慮。卜卦的結果,不外「吉兇悔吝」四個字,沒有六個字,換句話說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或吉或兇,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為「悔吝」兩個字,是憂慮,如卜到一個卦是悔吝,就是有煩惱,事情辦不通,有困難,要小心了。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經》只有四個角度,吉兇悔吝。

 

吉兇悔吝怎麼來的?下有兩句話:「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於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學了《易經》的人不卜卦,因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於易者不卜」,用不著卜了,看現象就明明白白了。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在研究《易經》時看到卦的後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兇,有的是悔吝,有的是無咎,這是爻辭常用的話。無咎,翻成白話就是「沒有毛病」,但並不等於「好」,而是在進退之間要注意。從這裡可以看到《易經》的哲學,一個人到了平安無事的時候,這情形又怎樣?孔子說「善補過也」,要特別小心,人不會沒有錯,隨時有錯,善於反省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無咎的時候。因此我們做事業要儘量地謙虛,倘自認絕對沒有毛病,這是靠不住的,「善補過也」,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錯誤,這是最高的哲學。

 

「辨吉兇者存乎辭。」什麼是吉兇悔吝?「存乎辭」,看文字的記載。換句話說,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兇悔吝在於各人的觀念,各人的看法。「憂悔吝者存乎介」,這是說卜到悔吝卦的時候,憂虞悔吝,就要獨立而不移,下定決心,絕對要站得穩,端端正正。人到了倒媚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震無咎者存乎悔」,無咎就是善補過也。人生沒有絕對自己不錯的,只要知道懺悔,懺悔的結果就是要補過。

 

《易經雜說》

 

--------------------

 

《易經》上對人生宇宙,只用四個現象概括:吉、兇、悔、吝,沒有第五個。吉是好。兇是壞。悔是半壞、不太壞、倒黴。吝是閉塞、阻凝、走不通。《周易·系傳》有句話,「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告訴我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的道理盡在其中了。人生只有吉兇兩個原則。悔吝是偏於兇的。那麼吉兇哪裡來?事情的好壞哪裡來?由行動當中來的,在動的當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逃不出這個規則。

 

《歷史的經驗》

 

--------------------

 

「性空緣起」,體是空的,空的體起用,就是緣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中國《易經》上有一句話:「動輒得咎」,絕對空,沒有事,一動就有因果。動就是起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緣起因果就來,不動則已,一動毛病就來。《易經》把天下事歸納為「吉。兇、悔、吝」四種現象。實際上就只有吉兇兩端。吉是好的;兇是很壞;而悔為煩惱;吝是困難。簡單說,悔、吝也就是小兇。天下人、事、物都不外吉與兇兩端。吉、兇怎麼來的?《易經·系傳》上說:「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凡是一動,做一件事,講一句話,一個行動就會發生或吉、或兇、或悔、或吝的結果;不是吉就是兇,不是兇就是吉。其中四分之三的情況都不好,四分之一是吉,也是沒有把握的,所以「動輒得咎」。

 

天下事不好即壞,不過一般人在小壞中不覺得,以為自己在好中。中國古人有兩句哲學名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好事沒有兩樣一起來的;倒起黴來不是一件喔!這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可見求吉之難。學佛的人懂得一動就是緣起,也就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你的起心動念、緣起對不對,自己就曉得了,因果律就擺在這裡。如果自認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性空緣起的道理,就落在邪見上了。這些非常重要,所以要注意!

 

《孟子旁通》《莊子諵譁》《南懷瑾老師講宗鏡錄》

相關焦點

  • 吉兇悔吝--人生處世的四種現象
    像醫生看病,說今天病好一點沒有?病人說沒有,還是很痛。但你昨天還痛得躺在床上,今天已經可以下床活動了,已經不錯了。可是人總不滿足,因為他不曉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道理。「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 南懷瑾老師講述:吉兇悔吝--人生處世的四種現象
    世界的一切現象也只有四種「吉、兇、悔、吝」。」吉兇」兩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間的事不是吉,便是兇;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不好不壞的。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沒有賺錢也沒有賠本,在你認為沒賺沒賠,沒賺沒賠就是賠了,賠了精神,賠了時間……所以沒有不賺不賠的事。
  • 【雄鷹觀易】吉兇悔吝利害
    周易經文的爻辭和卦辭裡面,關于吉兇悔吝利害六個字的描述分別位於各個卦中,依據時間和空間的對應性,每個字所代表的時空含義均有固定的位置。「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 或害之,悔且吝。 」關於易傳的這段描述,本文總結如下:吉兇自外來,悔吝由心生,利害有往復。吉兇悔吝利害,每一個字均代表一種時空運動,下面舉例說明。愛惡相攻而吉兇生,吉兇自外來。事物運動由遠及近,產生吉兇,由遠及近,相向而來。
  • 《易經雜說》吉兇悔吝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手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請加個人微信號:2010272282,交流學習風水、易經、銅器!「齊小大者存乎卦」,齊就是平等。乾、坤、坎、離四個卦是大卦,其餘六十卦都是大卦變出來的,那是小卦。卦就是現象,也就是大的現象、小的現象。
  • 佔卜中的吉兇悔吝
    終上所述,似乎應該重新排排序——吉吝兇悔,過程就是:吉→吝→兇→悔→吉…這麼一個循環。記得南懷瑾老爺子講過,宇宙間的人事,無非吉兇悔吝四個字,而這個吉兇悔吝的感受,莫不出於心念。而代表好的意思的,只有一個吉字,悔也好,吝也好,都是不好不壞,不太好不太壞,兇肯定就是壞的了,所以宇宙中的事情,一動起來,四分之三都是壞的,只有四分之一是好的,怪不得古人要講三思而後行。吉兇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其中隱含的悔吝,就是這個關鍵的過程。這就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論是順利的時候,還是不順利的時候,時時要有一個悔的念頭,經常反省自己,才能安然無事。
  • 吉兇悔吝:這是一個人處事的必備常識
    周易云:吉兇悔吝。有人說知道這四個字就明白了人生的要義。吉,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這是最好的狀態,也是人生的得意之時。然,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吉有可能會轉向兇,所謂物極必反、月盈必虧,這也是世間最為樸素的道理。兇,意味著兇險,損失。
  • 易經中的吉兇悔吝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大家如果喜歡閱讀易經的話,就一定會讀到吉兇悔吝這四個字,那麼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那?很多人是不理解的,那麼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首先,我們把這四個字進行一下更合理的派對,你會發現,吉兇悔吝的更合理的排序應該是這樣的,先有吉,然後是悔,然後是吝,然後是兇。
  • 如何知道自己的好運氣,從理解《易經》吉兇悔吝開始
    《易經》有其一套精煉而優美的語言體系,在易經64卦,384爻的爻辭裡時常出現「吉兇悔吝」等代表好壞的詞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詞語的含義。要利用《易經》預知自己的好運氣,從理解《易經》吉兇悔吝開始吉兇悔吝按照從好到壞的次序,依次是:元吉;大吉;吉;無咎;悔;吝;厲;兇。
  • 135《吉兇悔吝解<易經>》
    人生難免酸甜苦辣,於是必然引出吉兇悔吝。為了趨利避害,設法逢兇化吉,人們總會想出各種解決的辦法。
  • 吉兇悔吝別解
    《周易·繫辭》云:「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這四種態勢,通常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際遇、心理狀態中,隨機地動態變化著,大致上各佔1/4比例。如果某種態勢引起的《大學》中所說的「四不正」的比例超過1/3,則有可能引起內心失衡的心理疾病。
  • 國粹經典《易經》真的可以窺探一個人一生的福禍吉兇嗎?
    而人生的悲劇 ,就是吉兇悔吝,吉兇悔吝,這個叫做無奈的必然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跳出吉兇悔吝的必然律,立於不敗之地呢?人們常說福禍相依。有很多人熱衷於算 卦,就是希望能夠預知未來,趨吉避兇。那麼學習《易經》,是不是可以幫助人們,趨吉避兇呢?其實按照《易經》的道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吉和兇的。
  • 《易經》人生哲學五大原則
    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無咎者存乎悔 這五點是卜卦時用的,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所以卜卦時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壞?是沒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空間地區,某一時間而言,如果換了一個地區,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們到廟裡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塊石頭,一根木頭,雕成菩薩像,成了「象」,然後在大廟裡一擺,人人都去跪拜。他為什麼那麼貴?
  • 南懷瑾:人生最大的福報並非名利,讀懂這五句話,你就能悟透
    在南懷瑾看來,卜卦時用的這五點,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有沒有價值,就是一個「位」的問題。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卜卦就是這樣,好和壞,是沒有一定的。同樣的卦,對於此時此地此事,和彼時彼地彼事,情形卻大不相同。人和物一樣,好壞只是兩個因素,時間對,位置對就好。
  • 關于姓名卦行運卦吉兇現象分析
    今天和小夥伴們分享下關于姓名卦坤和坎卦為上卦的行運卦吉兇現象說明,這些都是名師們總結出來的,內容太多僅提出部分供小夥伴參考借鑑,這些都是經過名滿江湖的易學大家驗證過的,很有借鑑價值,有時間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再次親身驗證下,姓名卦都很簡單,在排大運卦,流年卦,流月卦這一路下來,從每十年到每一年到每個月,你一生的吉兇悔吝也就出來了,該注意什麼自己也心中有數,下面從坎卦為上卦的行運卦吉兇現象說明開始。
  • 關于姓名卦行運卦吉兇現象分析
    今天和小夥伴們分享下關于姓名卦坤和坎卦為上卦的行運卦吉兇現象說明,這些都是名師們總結出來的,內容太多僅提出部分供小夥伴參考借鑑,這些都是經過名滿江湖的易學大家驗證過的,很有借鑑價值,有時間的小夥伴可以自己再次親身驗證下,姓名卦都很簡單,在排大運卦,流年卦,流月卦這一路下來,從每十年到每一年到每個月,你一生的吉兇悔吝也就出來了,該注意什麼自己也心中有數,下面從坎卦為上卦的行運卦吉兇現象說明開始
  • 每日易學:人生只有吉兇兩個原則,吉、兇、悔、吝是各代表什麼
    ◎吉、兇、悔、吝「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充其量告訴我們「吉、兇、悔、吝」四個現象。它代表世間的一切現象,人生也只有這四個現象,這就是凹象。所謂「太極生兩兩儀,兩儀生四象」。
  • 超好用的個人時辰吉兇寶典,每日趨吉避兇指南來了!
    十二時辰的每個時辰,對於不同的人、位置、方向都有不同的吉、兇、悔、吝四種情況。吉就是向著好的方面發展,兇跟吉相反,悔就是比兇的情況要好一點,吝就是沒有進展或者緩慢。日子不同,時辰的吉兇也會變,所以我們不僅要選好日子,還要選好的時辰。又及,傳統八字命理學的理論,每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不相同,組合成的天幹地支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單一以普適的時辰去推兇吉,就容易出現不準的情況。 所以,如果想要獲得更加精準的時辰吉兇信息,建議藉助龍易運勢APP。
  • 易經中包含的人生五大根本原則,一生的福報都在這五句話中
    卜卦時有五點,「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其實這句話看似玄妙,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句話就有著五個做人。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下賤」在現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但這裡的解釋卻不是這樣。
  • 易經初識三 解命運超越吉兇
    如果說易經中的象和數,是變的現象,那麼易經中的理就是不變的規律,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透過變化的現象,掌握那個不變的規律。中國人認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須要尊重宇宙的規律,所以我們的觀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和人生都是從生存到發展再到變的過程。
  • 吉兇輪迴——吉生吝 吝生兇 兇生悔 悔生吉
    《易經》裡面所講的吉兇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為你一定會有所得;如果你沒有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兇,因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受不住。什麼是有所得?人生應該是享受過程,而不是計較結果。做一件事情,先問問自己心裡有沒有理想,有了理想你就沒有什麼吉兇了,沒有理想你就會有吉兇。如果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我不管失敗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人一旦有了吉兇的觀念,就表示已經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經來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說吉兇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兇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