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學斷卦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四個字了——吉兇悔吝,這四個字的字面意思很直白,但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實際的經驗,去體會這四個字的分量。
看一件事情的好壞,好和壞就是吉與兇嘛,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多簡單…但真實的人間事,根本沒有那麼簡單,不可能像上個世紀的電影電視劇似的,裡面的人物和事情,非黑即白。這裡面還有一個悔和吝。
前段時間,有朋友和我聊天,要佔卜一下公司的狀況,因為和領導相處的不太愉快,想問一問領導是出於什麼原因這麼對待自己。當時我起卦課一看,就和朋友說,這個領導可是你的貴人,能夠讓你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並且比較器重你,在各種壓力之下,讓你得到成長,以後可以面對更複雜的局面,可以勝任更出色的工作。
朋友反饋是的,但那是一開始,確實很器重,經常委託給各種任務,雖然忙,但能感到其中的信任,和工作的快樂,很充實。現在這個領導升職了,有可能立場不一樣了,總感覺他經常刻意製造很多麻煩,甚至刁難。
我繼續堅持,他仍然是你的貴人,改變的只是立場罷了,你覺得他開始刁難你那是因為距離變遠了,不親近了,說白了,就是心態問題,如果他派給你的事情你仍然可以搞定,那說明你的能力絕對是提升了。
就這件事,可以說明一個道理:領導帶著下屬一起開展業務,對下屬進行業務上的指導,派出任務供下屬實施,從下屬的角度來考慮,此時的領導確實就是貴人,這個時候的屬性,就是——吉;領導高升了,不再一起直接參與業務,有了距離感,下屬這個時候開始覺得領導是有意為之,讓人多幹活,心中便有了不滿,貴人變成了小人,這種感受的屬性就是——兇。
如果就這麼分析判斷問題,肯定就過於簡單了,感受這種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心理活動,而且往往是單方面的心理活動產生出來的,所以真實的事情發展的階段,不是兇,而是吝。
吝是什麼意思呢?不是現代詞典中吝嗇/慳吝的意思哦。按字形來分析,比較合乎古文的胃口:文從口,大家都知道,是非從口出,文字即語言,口中說出的語言,把握不好就成了是非;文從心,口從缺,心中有遺憾,有心裡差距所以有疑慮。這個時候,代表的就是這個階段,吝。
猜疑有了,不滿也有了,不恰當的話說出來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而一旦講出來,就會造成不好的結果,矛盾也起來了,關係也不復從前,大家以後都尷尬了,到了這個階段才叫做兇。
如果這個事情最後造成了不好的結果,當事人多多少少就會有些後悔了,一般人都不會想找不自在的,除非喜歡自虐。悔從內心,每每一想到,就後悔不已。假設,領導沒有其他的想法,僅僅是下屬的心態有變化,或者領導新官上任,有一堆的事兒要處理,他才沒有心思去管下屬目前在想什麼,這時候下屬的頂撞與不配合,以及腹誹,讓他也很惱火;再假設,領導就是想給你穿小鞋,你再去跟他對著幹,一般情況下只會有兩種結果——鞋越穿越小or你走人。無論如何,都不會舒服的,吝悔交加就一個字,兇。
當人後悔的時候,就會反思,希望能讓事情重新變好,同時就會進行一些改善調整,往這個方向努力一段時間,就會再次變成——吉,天下沒有過不去的坎。
終上所述,似乎應該重新排排序——吉吝兇悔,過程就是:吉→吝→兇→悔→吉…這麼一個循環。
記得南懷瑾老爺子講過,宇宙間的人事,無非吉兇悔吝四個字,而這個吉兇悔吝的感受,莫不出於心念。古人云陰陽,一靜一動,未動之時,陰陽未判,吉兇未分,心有所動,陰陽既分,吉兇乃定。而代表好的意思的,只有一個吉字,悔也好,吝也好,都是不好不壞,不太好不太壞,兇肯定就是壞的了,所以宇宙中的事情,一動起來,四分之三都是壞的,只有四分之一是好的,怪不得古人要講三思而後行。
吉兇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其中隱含的悔吝,就是這個關鍵的過程。這就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論是順利的時候,還是不順利的時候,時時要有一個悔的念頭,經常反省自己,才能安然無事。少一些吝,多一些悔,這樣就離吉特別的近了。
一言蔽之,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思考,人生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