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鷹觀易】吉兇悔吝利害

2021-01-17 雄鷹視界

周易經文的爻辭和卦辭裡面,關于吉兇悔吝利害六個字的描述分別位於各個卦中,依據時間和空間的對應性,每個字所代表的時空含義均有固定的位置。這些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均是時空往復的自然規律。那麼時空往復,就涉及運動。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 或害之,悔且吝。 」關於易傳的這段描述,本文總結如下:吉兇自外來,悔吝由心生,利害有往復。吉兇悔吝利害,每一個字均代表一種時空運動,下面舉例說明。

愛惡相攻而吉兇生,吉兇自外來。事物運動由遠及近,產生吉兇,由遠及近,相向而來。所謂吉,陰陽異性相吸而環抱;所謂兇,陰陽同性排斥而撞擊。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悔吝由心生。事物運動由近及遠,相背而去,由近及遠,錯過而產生悔吝。所謂悔,異性之錯也;所謂吝,同性之錯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利害有往復。事物運動同路,或者同出,或者同入,或者同往,或者同來,同路而行,利害可分。


吉兇自外來,悔吝由心生,利害有往復。這是本文作者所總結的四種運動方式。依據陰陽劃分,圖中紅色標誌為陽,藍色標誌為陰,代表兩種不同屬性的事物。

當我們所要描述同一類事物進行類比思維時,大家一定要注意可以類比事物的特點,首先要具有可比性才可以比,其次要具有同樣類別的特性才可以歸類,忽略則類比二字的類比,皆是思維之外的異想天開。

吉兇自外來,當一個事物來到我所屬於的環境範圍,會帶來兩種影響,一是幫助,二是洩力幫倒忙。按照二元論去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適應為好,不適應為不好。按照陰陽思維,陰陽異性相吸,相向而來互相助力,抱團取暖,自然吉利;同陽或同陰相向而來,自然互相排斥,互相撞擊,逆勢而來。順勢、逆勢為判斷陰陽運動吉兇的標準。

悔吝由心生,當一個事物由於排斥而必須離開,這是順勢而為;當一個事物由於吸引而不得不離開,這是逆勢而為。因此,當事物相背而行的時候,也有順勢和逆勢之分。相背而去,位置錯過,有過擦肩相交。因此,陰陽異性錯過,逆勢之悔;陰陽同性錯過,順勢而吝。易曰,悔者,吉之漸,吝者,兇之漸。吉者,陰陽錯過而終相吸;兇者,陰陽錯過而終排斥。順勢之錯,兇之避也,有驚無險;逆勢之錯,吉之避也,藕斷絲連,錯者之功。錯由心生,由近及遠。

利害有往復,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二人同志,志同道合。同出同往之利,取捨之功也,同志不能同利,人心也。

遠利近害,遠交近攻,遠近之所取;同利不同德,害由心生,人心也。

易之所文,易之所擬。日月同入同出,日月錯行,日追月,月追日,遠吸近斥,自然之理也。易之所文,吉兇悔吝利害,運動之機,比擬之物,形態之分別。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不二】南師:吉兇悔吝--人生處世的四種現象
    一有好壞,就有煩惱,有悔吝,悔是煩惱,吝是困難,所以說一動就「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吉兇以情遷」,吉兇是根據人類心理的需要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為說不定是大兇;在別人看起來是大兇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兇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於利害關係的,「吉兇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
  • 吉兇悔吝--人生處世的四種現象
    部下聽到了很高興,都以為楚莊王度量大,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國君。我昨天丟了錢,被人撿起來拿去用了,那也很好,錢反正是要用的,我用他用都一樣!從我們中華文化這一種哲學思想看來,便沒有什麼得失之分,當然也無所謂吉兇了。但這只是少數的聖人們才會有這種開闊的思想,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
  • 佔卜中的吉兇悔吝
    終上所述,似乎應該重新排排序——吉吝兇悔,過程就是:吉→吝→兇→悔→吉…這麼一個循環。記得南懷瑾老爺子講過,宇宙間的人事,無非吉兇悔吝四個字,而這個吉兇悔吝的感受,莫不出於心念。而代表好的意思的,只有一個吉字,悔也好,吝也好,都是不好不壞,不太好不太壞,兇肯定就是壞的了,所以宇宙中的事情,一動起來,四分之三都是壞的,只有四分之一是好的,怪不得古人要講三思而後行。吉兇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其中隱含的悔吝,就是這個關鍵的過程。這就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論是順利的時候,還是不順利的時候,時時要有一個悔的念頭,經常反省自己,才能安然無事。
  • 《易經雜說》吉兇悔吝
    孔子研究《易經》講究「玩」,莊子講究「吹」。吹萬即萬有。他以風來比方,他說大風吹起來,碰到各種的阻力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意思是說,風吹來是平等地吹,而萬象遇到風以後,自己發出的聲音不同。「辨吉兇者存乎辭。」什麼是吉兇悔吝?「存乎辭」,看文字的記載。換句話說,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兇悔吝在於各人的觀念,各人的看法。
  • 如何知道自己的好運氣,從理解《易經》吉兇悔吝開始
    《易經》有其一套精煉而優美的語言體系,在易經64卦,384爻的爻辭裡時常出現「吉兇悔吝」等代表好壞的詞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詞語的含義。要利用《易經》預知自己的好運氣,從理解《易經》吉兇悔吝開始吉兇悔吝按照從好到壞的次序,依次是:元吉;大吉;吉;無咎;悔;吝;厲;兇。
  • 吉兇悔吝:這是一個人處事的必備常識
    周易云:吉兇悔吝。有人說知道這四個字就明白了人生的要義。吉,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這是最好的狀態,也是人生的得意之時。然,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吉有可能會轉向兇,所謂物極必反、月盈必虧,這也是世間最為樸素的道理。兇,意味著兇險,損失。
  • 南懷瑾老師講述:吉兇悔吝--人生處世的四種現象
    」吉兇」兩字大家要注意,天地間的事不是吉,便是兇;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不好不壞的。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做生意,如果沒有賺錢也沒有賠本,在你認為沒賺沒賠,沒賺沒賠就是賠了,賠了精神,賠了時間……所以沒有不賺不賠的事。由此可知天地間的現象,只有兩種:不是吉,便是兇。
  • 易經中的吉兇悔吝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大家如果喜歡閱讀易經的話,就一定會讀到吉兇悔吝這四個字,那麼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那?很多人是不理解的,那麼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首先,我們把這四個字進行一下更合理的派對,你會發現,吉兇悔吝的更合理的排序應該是這樣的,先有吉,然後是悔,然後是吝,然後是兇。
  • 135《吉兇悔吝解<易經>》
    人生難免酸甜苦辣,於是必然引出吉兇悔吝。為了趨利避害,設法逢兇化吉,人們總會想出各種解決的辦法。
  • 吉兇悔吝別解
    《周易·繫辭》云:「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這四種態勢,通常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際遇、心理狀態中,隨機地動態變化著,大致上各佔1/4比例。如果某種態勢引起的《大學》中所說的「四不正」的比例超過1/3,則有可能引起內心失衡的心理疾病。
  • 國粹經典《易經》真的可以窺探一個人一生的福禍吉兇嗎?
    而人生的悲劇 ,就是吉兇悔吝,吉兇悔吝,這個叫做無奈的必然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跳出吉兇悔吝的必然律,立於不敗之地呢?人們常說福禍相依。有很多人熱衷於算 卦,就是希望能夠預知未來,趨吉避兇。那麼學習《易經》,是不是可以幫助人們,趨吉避兇呢?其實按照《易經》的道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吉和兇的。
  • 《寶可夢劍盾》勇士雄鷹屬性介紹 勇士雄鷹怎麼配招
    導 讀 寶可夢劍盾中的勇士雄鷹是一隻對戰表現非常不錯的寶可夢,那麼如何配招才能讓它更加強力呢?
  • 超好用的個人時辰吉兇寶典,每日趨吉避兇指南來了!
    原標題:超好用的個人時辰吉兇寶典,每日趨吉避兇指南來了! 時辰是古代用來計時的一種方法,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對應我們現在的24小時。日子不同,時辰的吉兇也會變,所以我們不僅要選好日子,還要選好的時辰。又及,傳統八字命理學的理論,每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不相同,組合成的天幹地支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單一以普適的時辰去推兇吉,就容易出現不準的情況。 所以,如果想要獲得更加精準的時辰吉兇信息,建議藉助龍易運勢APP。
  • 易經初識三 解命運超越吉兇
    有一些道理我們很熟悉,它就是從易經中來的,第一,循環往復,一周七天如此循環等等,第二物極必反,第三動態均衡,第四超越吉兇,易經中的卦沒有好壞不之分的,如果一定要講好卦,只有一個那就是謙卦——謙虛的卦。超越吉兇易經的奧秘,就是運用大自然的規律,貫通掌握人類社會的規律,大自然中的月圓月缺,潮起潮落,而人類社會也同樣存在著物極必反的規律,人生就是吉兇悔吝的循環,這個叫無可奈何的必然律。什麼叫吉兇呢?
  • 300字動物寓言故事:雄鷹與小蝸牛
    雄鷹與小蝸牛世界上到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個是雄鷹,另一個是小蝸牛。雄鷹是靠自己的翅膀飛上去的,因為它有天分。小蝸牛既沒有翅膀,也沒有腿,它必須靠身體一點兒一點兒爬上去,所以小蝸牛爬到金字塔頂端要比雄鷹多花幾十倍或者幾百倍的努力和時間。
  • 吉兇輪迴——吉生吝 吝生兇 兇生悔 悔生吉
    《易經》裡面所講的吉兇的意思,是你如果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吉,因為你一定會有所得;如果你沒有按照《易經》的道理去做,那就是兇,因為即使你有所得,也一定受不住。什麼是有所得?做一件事情,先問問自己心裡有沒有理想,有了理想你就沒有什麼吉兇了,沒有理想你就會有吉兇。如果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那我不管失敗成功都要做,不要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人一旦有了吉兇的觀念,就表示已經不是最高等的了,已經來到中等了,如果不敢說吉兇是自己在定,而是相信吉兇是命在定,那就更下一等了。
  • 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關係」
    依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四十一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的規定,認定原告主體資格的關鍵是原告「認為」其與被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利害關係